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商周集團 2025年春節期間出貨及服務說明

理由

共有 8191 則相關文章

管理

受邀到台大E勢泮演講,我講了創業中屢經虧損,在瀕臨倒閉中煎熬了許多年的往事,聽講的學生很好奇,問了我:在瀕臨倒閉中,為什麼能堅持到底,是什麼支撐我持續做下去? 這個問題我十分熟悉,我陷入逆境多少次,我就問我自己這個問題多少次,這個事業還值得堅持嗎?我應該停止?還是要繼續?我繼續堅持有未來嗎? 每當我問這個問題時,我都會連續問自己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現在經營的這個事業未來有前景嗎?是未來趨勢一定會發生的事嗎? 這是這個事業的本質,是世界上已經有的事業嗎?如果已經有人在經營,那這個事業就沒有創新性,未來前景就不大,也不值得看好。 但是這個事業如果還沒有人做,而我是那個第一個嘗試經營的人,那這是一個創新的事業、創新的事,通常有大發展,值得堅持到底。 這時候,我就會繼續問:這個事業未來一定會出現嗎?如果一定會出現,那我現在面對逆境,代表我還沒有把這個事業做對、做好。只要持續堅持,把產品做好,把服務做對,未來一定會成功。 我現在會遭遇逆境,當然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市場還不成熟。那我的堅持也很有道理,因為每過一天,離市場成熟的日子就越來越近,我最後終於等到雲開見月明。 如果第一個問題過關了,代表這是值得堅持的事業,那我就會問第二個問題:這個事業的成功關鍵因素有哪些?是我擁有的嗎? 成功的關鍵因素,不外乎錢、技術、團隊、市場、生意模式等,對創業者而言,很難面面俱到,要不是缺很多項,就是缺關鍵性的一、兩項,而每個事業的成功關鍵因素也各自不同,確定成功關鍵之後我們才能檢查自己到底擁有多少,還缺什麼? 對於自己尚缺乏的關鍵資源,如何補足,其方法都不一樣,如果缺錢,要去募足,如果缺技術,要透過研發,逐漸強化,如果缺人,要想盡辦法去遊說補強,如果是生意模式,則要靠努力經營去摸索學會。但有一件事非常明確,就是不可以有任何資源是我們絕對無法補足,如果有絕對無法補足的資源,那這個事業我們就必須放棄。 接著是第三個問題,也是最後一個問題:我有信心排除萬難,把這個事業做好嗎? 這是我給自己下的最後通牒,一旦決定堅持到底,那無論如何要做出成果,而自己就是那個關鍵人物,我自己有能力、有信心、有決心可以完成這個事業。 當我問完這三個問題,而且答案都是正面的,那我就會堅持到底,義無反顧。 部落格:https:feipengho.pixnet.netblog自慢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ofeipeng ...

2024.03.28

管理

有次我和一位中醫朋友共進晚餐,那天正巧是大暑,電視新聞播放一位「知名中醫師」在提醒民眾該注意的養生方法。 朋友不滿的嘲笑道:「其實他的醫術非常普通,投訴也很多,我真不明白為什麼他卻總能上電視,記者應該來訪問我才對!」 我告訴他:「因為人家有做公關啊。如果你不服氣,就該開始經營公關和事件行銷,讓你成為『刻在客戶心底的名字』。」 還有2個案例: 一位執業經驗不長的律師,因為時常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客戶的困境、他如何拆解個案,甚至主動協助一些社會事件的當事人進行訴訟,這讓他在短短幾年內成為「家事類訴訟案件」的指名律師。 他的專欄也經常被媒體轉載,只要發生相關事件,媒體就會訪問他。即使他的同業對他頗有微詞,視他為眼中釘,但他的知名度仍遠高於同業。 另一個是一家新成立的SaaS服務商,他們參加一場產業內的大型展覽時,在他們隔壁攤位的同業,比他們早成立許多年,用戶數和營業額都遠超他們。 然而,這家競業的老闆卻對他們說:「你們的產品確實還不夠成熟,但你們唯一贏過我們的,就是公關操作做得比我們好。」 這個成立不到1年的新品牌,其實在產品上市前便邀請我擔任公關顧問,為品牌建立完善的公關機制。於是,新品牌的名字開始鋪天蓋地的出現。無論是針對商業危機的評論、分享行業內幕的專訪,或是財經困局的分析,媒體都樂於報導創辦人的觀點。短短不到1年,他的品牌能見度已經超過了一家成立10年的公司,自然讓競爭者倍感不滿。 「為什麼競爭對手總能上電視受訪?」這個問題正是許多企業主的心聲,也反映出企業急需建立「公關機制」。透過「事件行銷」、「平衡報導」以及「經營媒體關係」等方法,成為新聞話題的來源,才能為品牌創造話語權,增加知名度,進而提高盈利。 做公關的6大招數 正如《雅各書》 2:17所言:「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如果你希望在市場中脫穎而出,就必須積極採取行動,不僅要有計劃,還要付諸實踐。 以下是「做公關」的6大招數: 1.找出「目標受眾喜歡的媒體」 在目標受眾喜歡的媒體上創造主動報導的機會。例如,配合時令和時事,分享你的趨勢洞見、成功案例。讓你的品牌資訊能透過媒體報導,不斷出現在目標受眾面前,以此建立信任感和熟悉感。 你可以定期向記者提供新聞稿,當記者需要找人分享觀點時,自然就會想到你。 2.善用事件行銷 事件行銷不能只有自我吹捧,而是分享你如何解決某個痛點、改善客戶的困境,讓故事更能打動消費者。 3.主動、快速的回應趨勢話題 撰寫相關文章,分享在社交媒體上,或是投稿給媒體,讓市場注意到你在該領域的專業知識和見解。 4.規劃有影響力的活動 主動規劃能吸引媒體關注的活動,例如產品發表會、慈善活動,或是與意見領袖合作,吸引新聞報導,以增強你的品牌影響力。 5.強調品牌差異化定位 在所有宣傳中,你必須強調你的品牌差異化優勢,讓市場知道為什麼要選擇你,而非其他競爭者。 6.建立品牌的專業形象 透過媒體曝光、講座、觀點分享等方式,提升你的品牌影響力,讓消費者在尋求專業解方時,第一時間想到你。 如果你不想再被消費者或媒體忽視,就立即開始「做公關」!無論你的品牌有多小,系統化的公關策略都能幫助你打破沉默,讓你的品牌不容忽視。 市場不會主動認識你,你必須主動讓市場看到你的存在、瞭解你的價值,讓你的品牌變成「刻在消費者心底的名字」。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9.19

職場

▌作者簡介:Cindy Lu,美國紐約大學(NYU)研究所畢業,20年500強外商品牌行銷工作經驗,熟悉B2C及B2B商業模式,管理過台灣、香港、中國市場,目前從事英文履歷及面試諮詢輔導工作。 你是否也曾看著公司發佈的升遷名單,心裡想著,「天啊,那個誰誰誰明明能力還好,怎麼也升官了!」你不孤單,這是很多上班族都有過的職場經驗。 「績效和能力」是正常公司用來評估升遷的主要考量,但卻不是唯一。我在擔任部門最高主管之後,每年都有機會參與跨部門的員工績效考核,以及升遷人選的討論,從這些討論中,往往能看到各主管心中的愛將人選,並不全是該部門中能力最好的人。 在績效之外,還有哪些因素能讓主管留下好印象,讓那些能力不是最佳的員工,也有被升遷的機會呢? 1.他可能很上得了檯面 很多外商公司都喜歡看起來「Presentable」的人,這個體面不只是看長相,更多是整體給人的感覺,包含:打扮是不是得體、言行舉止是不是合宜、英語說得好不好聽⋯⋯。「看起來像菁英」會更容易讓人相信你就是菁英,很多時候,也能彌補能力上的不足。 2.他可能很會服務老闆 很會服務老闆的人,不見得是狗腿,他可能只是擅長掌握老闆的喜好,能聊老闆喜歡的運動或餐廳、能講出觸動老闆笑點的笑話,在大家都躲著老闆的時候,讓老闆覺得很親近、很貼心。 這樣的人,就算在專業能力上只是平庸等級,也能有不錯的發展機會。 舉個例子,幾年前在某家外商公司工作時,有一位業務部的同事,其實能力和績效都只是中等,但他卻是當時美籍總經理的愛將之一,因為他總能在搭電梯遇到總經理時大方的打招呼、共乘,因而跟總經理建立了比較親近的關係。 之後,總經理在經過他的座位時,也會願意多停留幾分鐘跟他閒聊幾句。在總經理任職期間的幾次組織調整中,這位同事都得到了很好的安排。 不要覺得很不公平,一樣的場景,很多同事會假裝要等別人,而不走進這班有總經理搭乘的電梯,有些人甚至會在電梯來之前就尿遁離開現場。 老闆也是人,也會因為大家對他的刻意迴避而覺得尷尬,對於能讓他免於尷尬的人自然會心生好感,這很正常。 3.他可能比較無害 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不是每個升職的機會,都適合專業能力最強的人」,由其是當這個位子有一些跟人相關的挑戰時,公司往往會優先考慮提拔不會對現狀造成進一步傷害的人。 例如,一個氣氛緊繃、合作關係差的團隊,公司可能會選擇把專業能力中等,但情商高、性格溫和的人提升為團隊小主管,而不是工作表現最佳但個性強勢的人,因為當下的重點是穩定現狀、改善團隊關係。 升遷決定的背後考量,比你想像得有廣度。績效和能力,的確是重點,但並不是「績效從高到低=升遷機會從有到無」這樣的直接關係。人就是其中的變數,讓主管留下好的觀感,能驅動他願意放大去看、甚至去找你在工作上的優點。 員工平常展現的個性、做事風格,也都是主管用來判斷「哪些機會適合或不適合你」的參考資料。如果你希望掌握最大的升遷機會,就不能忽略平時讓人留下的觀感,以及在個性上應該要有的彈性。 *本文獲「Cindy Lu(職場C引力)」授權轉載,原文:看起來能力不怎麼樣的人為什麼被升職了? 責任編輯:陳柏燕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