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歐美不跟中國玩了!電動車派對喊卡、燃油車回歸,全球車市迎大拐點全解讀 燃油車注定被淘汰,下一輛車只能買電動車?那可不一定。 買車等一等,「電動車是減碳最佳選擇」的全球共識正被顛覆中。歐美國家電動車銷量正急速下降,宣告電動車的快時尚派對結束、多元車種時代來了! 純電車MG4、油電車Camry爭車王 台灣車市恰似國際車業轉折縮影 引擎沒死甚至更好,油車、油電車正在歐美大受歡迎,未來5年到10年仍是主流。 就像是夏日驕陽,一場電車與油電車之戰正開打,在台灣車市快速增溫中。同時,這也是台灣車市王座之爭,中國上海汽車集團(上汽)來勢洶洶,以純電車挑戰豐田(Toyota)在台灣的車市王位。 主角之一是日本豐田推出的昔日神車Camry,這輛代表油車的經典神車曾連續22年蟬聯中大型房車銷售冠軍,戰功彪炳。這回Camry全新改款上市,以油車與油電混合車(HEV)共4款車型,挾日圓貶值優勢,直接降價10萬元來刺激買氣。 這輛神車正是國際車廠以引擎為核心,挑戰純電車的反攻縮影。 根據國際調查公司MarkLines的統計,2023年日、美、歐、中等全球14個主要國家,油電車銷售量年增率30%、超越電動車(EV)和插電混合式油電車(PHEV)約28%的年增率,顯見油車陣營勢力再起,且勢頭強勁。 另一個主角是上汽集團旗下英國車品牌名爵(MG)的純電車(BEV)MG4,這輛車去年全球累計銷售已破13萬輛,是獲歐洲純電小型房車銷售冠軍的明星車款。MG4比Camry早1個月在台開賣,以不到百萬元的親民售價,一上市就大熱賣。 這場大戰背後是一個時代趨勢的轉折點。明明在2023年前,各國推動禁售燃油車政策,宣告油車末日,電動車掀起汽車產業革命,更被認為是大勢所趨。 為何此刻會出現「油車不死、電車沒贏」的新局面? 純電車「快時尚派對結束!」 歐政策轉彎、美中消費者需求縮手 歐、美、中3大市場,官民心態驟變是關鍵。 先看歐洲,6月,歐洲議會大選後,歐洲人民黨成為最大黨,該政黨曾明確表態要拚廢掉歐盟原訂於2035年上路的汽、柴油新車銷售禁令,讓油車復辟。 雖然,反對陣營去年最終沒能擋下這道禁售燃油車政策,但在歐洲汽車大國德國的要求下,已幫油車陣營另闢一條合成燃料(eFuels)的新賽道,讓油車續命有了新破口。 也就是說,歐洲減碳拚2050淨零的策略變了,不再只有改變汽車動力的選項,而讓「改造燃料」成了選項之一。 這同時也是國與國間的競賽,「讓中國電動車發展增速減緩,歐美才有追上的空間,歐系車商想要的是搶回市場主控權。」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董事總經理暨合夥人、大中華區營運專項共同負責人陳美融說。 來到美國,該國汽車協會(AAA)最新的電動車意願調查指出,63%受訪者不考慮買電動車,創3年新高。而且根據麥肯錫調查,全球電動車主有近3成想換回油車。 再看中國,這個去年新登基的全球最大車輛出口國,純電車上半年出口量首度出現衰退,年減幅達2.3%,中國內需市場也欲振乏力。 油電、純電、純油、氫能4車種 誰是多元車時代贏家?決定權回歸消費者 TrendForce全球汽車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第1季全球新能源車銷量年增率跌到只剩16.9%,創近3年新低,當中純電車的年增率更大跌到如今只剩4.2%的低點,反而是插電混合式油電車仍有逾48%年增率,此消彼長的態勢非常明顯。 「電動車就如同成衣市場過去幾年的快時尚,現在是快時尚派對結束了,但舊時尚(油車)並沒有敗,反而變好了。」一位國際車廠台灣分公司前高階主管評論。 進入多元車種並存的新世界後,究竟全球車輛大戰的戰局會如何演變? 答案是消費者的利益將壓倒政府主導力。趨勢已從過去政府單方面宣布禁售燃油車時程,改由誰對消費者有利、誰就勝出。 當車市由「獨尊電動車」,轉向「引擎不死,且仍將成長」,純電動車、純油車、油電車、氫能車並存,消費者如何聰明買車?投資人還能買特斯拉?燃油車真的不死?商周遍訪各大車廠總經銷商、分析師、各大報告,透視特斯拉股價兩極現象、油電車大贏家豐田,和令人意外的全球第3大車廠現代,由新車市要角看未來;並解析龐大台廠零組件供應鏈如何應變,以及車概股前景。 一鍵訂閱》拚減碳不只一條路!解讀「純電動車銷售急跌」轉折時刻・電動車派對喊卡 燃油車回歸・全球電動車增速趨緩「恐讓中國車殺戮戰更嚴重」・全球車市驟變,台廠下一步?純電派轉弱、油電通吃最香・逆風被笑多年的油電車大贏家 豐田章男下個預言是什麼?・電動車狂歡止步、未來看AI 特斯拉股價估值差19倍解讀・從平價油車到氫能車都賣!現代「四路並進」登最賺韓企 ... 2024.07.18
財經 各大車廠為之瘋狂的SDV車是什麼?汽車的下一代進化! 科技圈裡真正創新的東西不多,但創新的名詞卻永遠不缺,在2024消費電子展(CES)上最流行的「軟體定義車輛」就是其中之一。如果縮寫成「SDV」,感覺又更炫,可是這到底是在說什麼東西? 軟體定義車輛(SDV)是什麼? 軟體定義車輛(Software Defined Vehicle)這個名詞,至少在2010年代初期就已出現,但大部分人並不重視。直到2020年代,當傳統車廠紛紛發現自己已經落後給特斯拉太多,才開始大量提及SDV,並視為救命仙丹。 假設,汽車的發展會如同手機一樣軌跡,那軟體定義車輛確實能挽救命運,避免車廠步上Nokia後塵。雖然許多年輕人可能沒看過,但在iPhone改變世界之前,手機其實有著五花八門的外形,鯊魚機、摺疊機、滑蓋機、翻蓋機。更重要的是,他們有超級多的按鍵,負責提供一些小功能,有些按鍵可以啓動語音控制、有些按鍵則是一按就能照相。 在主流手機市場上,絕大多數這些按鍵都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塊巨大的觸控螢幕,與包山包海的App,這就是手機走向「軟體定義」的過程。這樣的趨勢在汽車上也會發生嗎? Hyundai將於未來汽車的概念,展現在CES 2024上。來源:Hyundai 醜話先說在前頭,所謂軟體定義車輛,絕對不是在車上放一塊巨大觸控螢幕,加入幾個App就可以達成。 「任何車輛,可以隨著時間不斷升級獲得新的功能,而無需改動硬體零件。」Gartner分析師Mike Ramsey在接受TechCrunch訪問時表示,當你可以在車上獲得一項買車時還不存在的新功能,就是軟體定義車輛的核心價值。 再用手機舉例,當你購入一部智慧型手機時,可能是為了用它來拍照,但隨著新App推出,某一天這部手機卻成為你剪片的工具。 未來的車子能做什麼事? 接下來就遇到這個關鍵問題:手機可以做很多事,但車子不就是交通工具嗎?沒錯,正是類似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十幾年前決定了Nokia的命運,當年大多數人都認為手機不就是講電話跟傳簡訊的工具而已,完全不需要巨大螢幕。但後來的發展就連Steve Jobs都沒想到,手機成為許多人追劇、看電影的主要裝置。 即便我們知道這個歷史,但目前多數人依然無法想像未來的車輛,到底還會有什麼用途,這就是現階段消費者和大部分車主,對於所謂「軟體定義車輛」沒有什麼期待的主因。 可是對於汽車產業來說,他們卻真切的面臨巨大的生存問題。一般而言,現在多數傳統車輛會裝有上百個電子控制元件(ECU),每一個ECU都負責一項功能,小至雨刷、門鎖、大至動力方向盤、油門控制等。車廠針對一項功能進行實驗,確認可行後就讓供應商開始生產,接下來的5年內,大概不太會有什麼改變。 因為只要你改動其中一個ECU,它就有可能影響到其他99個ECU,這就是車廠總是要花好多年才能推出改款的一個障礙,更別說是提供新功能。 軟體定義車輛的新作業系統從底層開始改變,重新打造整個供應鏈關係。來源:Mercedes-Benz 然而這個安穩的帝國與龐大供應鏈體系,被一個科技狂人撼動了。當特斯拉開始量產,每個月不停推送更新,透過軟體更新,解決bug,提升續航力,甚至推出新功能,像是車上KTV、燈光秀、或是更進化的自動輔助駕駛功能,這就給了傳統車廠巨大壓力。 車廠必須改變舊有的設計與生產架構,重新以1~2個強大核心處理器為主,搭配強大的整合式作業系統,控制車上所有功能,唯有做到這一點,才可能進一步提供所謂「軟體更新」與新功能。 特斯拉領先,但卻未真正成功 特斯拉顯然大幅領先其他車廠,包含福特、GM、賓士等車廠都在設法追上它,不過他們眼中看見的不是只有特斯拉,而是一個近似於特斯拉和App Store的複合式新商業。 假設讓時光倒轉20年,微軟會不會重新檢視他們的智慧型手機策略,並全力布局App Store,避免現在被蘋果和Google稱霸的局面?各大車廠都看見了這樣一個可能性,那就是軟體定義車輛,可能會帶來一個類似的新市場:車用App,它能不能實現還未知,但現在放棄就肯定無緣。 更讓車廠們覺得有機可乘的是特斯拉的態度,儘管他們應該做得到,但至今特斯拉都選擇了徹底封閉的模式,沒有推出類似App Store的架構,無論背後考量為何,車廠和軟體廠商都想在這個彎道超越特斯拉。 通用汽車希望在2030年時,他們的軟體營收可以達到每年250億美元,另一家大型車廠Stellantis則謙虛一點,目標是225億美元。具體方法就是打造出這些軟體定義車輛,並透過訂閱制的方式,提供車主可以付費開啟更多新功能的服務。按照通用的估算,2030年時,全美國會有3千萬輛這樣的車,而車用軟體訂閱的市場將會高達800億美元。 領先群雄的特斯拉則有更簡單粗暴的方式,也是他們目前唯一、未來最重要的訂閱服務:FSD(Full Self-Driving),馬斯克(Elon Musk)認為,在不久的將來,特斯拉的軟體收入將完全取代賣車,甚至可以用成本價賣車,全靠FSD賺錢。 儘管這是一場巨大的美夢,也可能是改變未來的起點,但汽車和手機還是有著關鍵差異。大部分的時候,軟體開發者想在手機上玩什麼都可以,不太會有安全問題,頂多就是把手機弄壞;但對於汽車而言,卻很可能是觸及安全、甚至是影響別人性命的問題。 光就這一點,軟體定義車輛的未來雖然看似有無限可能,但短期之內,仍要服從安全第一的原則,因而有所限制。換句話說,真正能帶來車輛革命嗎?還是回到「全自動駕駛」上了。 在那之前,你可以說軟體定義車輛是一種噱頭,它不會立刻替消費者帶來巨大改變。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將會逐漸在市場上普及,就像智慧型手機一樣,成為市場上的主流。 資料來源:TechCrunch... 2024.01.23
財經 英特爾輸在「加法」、馬斯克贏在「乘法」?資深投行家解析企業轉型4大策略 如韓國現代汽車將印度子公司上市,雖然印度公司營收只占集團一部分,但市值竟達母公司40%,展現除法的威力... 2024.12.11
焦點 4億投資打水漂?國產車自製率新制,為何讓三陽怒退車輛公會?還原爭議始末 另外在現代汽車原本一個月2,000台的掛牌數中,CUSTIN約占600台,還在三陽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 2024.12.03
財經 台灣產業強在哪?有2大厲害之處!資深投行家:很少國家能像台灣 反觀韓國三星、現代汽車,日本索尼、豐田、任天堂等,都有直接接觸市場能力;亞洲電商集團如韓國酷澎(Coupang... 2024.03.13
焦點 叫車平台變多,為何叫車變難?Uber、LINE GO搶司機幕後!微軟、Google加碼的「計程車超級數據戰」 這也解釋了,為何從豐田、現代汽車,到Google、微軟等科技巨頭,都投入計程車產業;在中國,更是有三百多家叫車平台在彼此廝殺... 2024.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