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減肥藥

共有 45 則相關文章

國際

股神巴菲特、奢侈品龍頭LVMH、世界首富馬斯克(Elon Musk),這三者有何共同點?答案是:他們都受到一款減重藥物的衝擊。 這要從丹麥一家藥企說起。諾和諾德(Novo Nordisk)是專攻糖尿病的百年老店,這家曾被《經濟學人》稱為「乏味」的藥廠,在這波它帶起的減重藥熱潮之前,近年來唯一一次上新聞是它抱怨胰島素成本上升。 該公司後來在開發糖尿病藥物時,意外發現該種藥物也可以運用到減重,近幾年,推出一系列可以控制體重的針劑與口服藥。 這個「無心的結果」隨著近兩年,長效型、更方便使用的劑型Wegovy推出,在市場上掀起旋風。「一個新的市場就此打開。」《華爾街日報》形容。 分析師伊凡絲(Emily Evans)表示,市場反應宛如所有肥胖疾病一夕間都會被治癒,「這是醫藥界的AI(人工智慧)。」 圖表製作者:楊少強 丹麥百年藥廠掀全球減重狂潮它市值超越LVMH、馬斯克也追捧 這讓諾和諾德身價水漲船高。今年九月它超越奢侈品龍頭LVMH集團,成為歐洲市值最高的公司。它還取代玩具大廠樂高(Lego),成為丹麥新「護國神山」。 今年上半年該國GDP成長率1.7%;如果沒有諾和諾德,丹麥經濟將負成長0.3%。 連世界首富馬斯克也追捧此藥,他稱用了這款減重藥後,一個月內減重9公斤。 巴菲特則是受害者,他總共花246億美元,入股全球第五大食品商卡夫亨氏(Kraft Heinz)。日前該公司股價跌到三年新低,股神帳面累計虧損近60%,原因之一就是減重藥風潮讓食品股大跌。 由於人們搶購以及藥品產能限制,買不到減重藥物的部分民眾,甚至把原本給糖尿病患使用的藥物,直接拿來減重。這使得一些國家已把此類藥物當戰略資源。比利時暫時限制人們用諾和諾德藥物來減重,以確保糖尿病患有足夠用藥。英國也祭出類似禁令。德國監管機構表示要實施出口限制,以優先供給國內病患。 減重藥物為何會讓市場追捧?一些分析認為,此藥長遠經濟價值有望超過「壯陽神藥」威而鋼(Viagra);這是因為勃起障礙只限於少數男性,但減肥卻是不論男女老少皆有需求。 它站對趨勢:如今全球已有26億人肥胖或過重。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預估,到2035年,這個數字將增至40億。在台灣,一半以上成人有過重加肥胖問題, 國中及國小學生過重及肥胖率,也有升高趨勢。 圖表製作者:楊少強 隨著肥胖人數日增,減重就成普世價值。研究機構古根漢(Guggenheim)估計,減重藥的潛在市場規模將達到1,500億至2,000億美元,相當於歐洲富國盧森堡兩年GDP。分析師費南德茲(Seamus Fernandez)稱,到2031年,減重藥物將成為有史以來人們使用最多的處方藥。 更重要的是,減重能降低經濟損失。因為肥胖相關疾病,不只會增加人們醫療支出,還降低人們生產力。世界肥胖聯盟預測,到2035年,超重和肥胖對全球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將達4兆3,200億美元,這相當於每年都來一次Covid-19疫情衝擊。 它讓人食欲大降、減少採購食品飲料、醫療設備受挫,股價失色 而且,減重藥物也早已不只是肥胖族群使用。近年,隨著社群媒體興盛而製造出的外貌焦慮,讓許多人「瘦、還想要更瘦」。體重管理早已超出疾病範圍,是一個橫跨所有族群的市場。 當這款藥物橫掃市場後,各個產業,更多意想不到的蝴蝶效應也正在產生,甚至可能顛覆既有產業。 首先是製藥業。 《經濟學人》稱,如今減重藥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藥廠爭先恐後投入,下一個熱門領域是開發消費者易於服用的口服藥。誰做得好就被市場獎勵,反之就被懲罰。 圖表製作者:楊少強 諾和諾德減重針劑攝影者:郭涵羚 以輝瑞(Pfizer)為例,這家藥企今年6月傳出因安全問題停止開發減重藥,股價應聲大跌,分析師拉法特(Umer Raffat)稱這是輝瑞的「重大挫折」。至於成功者如諾和諾德、禮來等藥廠,股票就受到追捧。 這意味著藥廠未來會將更多資源投入減重領域,若不幸,可能造成排擠效應,使小兒麻痹症、瘧疾等「窮人病」得到更少資源。 再來,減重藥也可能衝擊零售業。 香港《信報》指出,減重藥原理是模仿一種腸道釋放的荷爾蒙,刺激胰島素分泌,讓身體感到「已經吃飽」,就算見到美食也不會有太大食欲,進而成功減肥。 零售業龍頭沃爾瑪(Walmart)美國區執行長弗納(John Furner),日前便對彭博新聞網表示,使用這些減重藥的消費者正在減少食物等相關支出,購買「更少的數量,更少的卡路里。」 雅虎財經分析,減重藥熱潮引發了市場對食品飲料、醫療設備、胰島素、減肥手術等的擔憂,這些領域的收入,可能會因減重藥而大減。包括零售股等在內的標普500必需消費品指數,今年以來下跌,同期間,大盤則上漲兩位數。 圖表製作者:楊少強 不過有些人仍對減重藥的衝擊持懷疑態度。首先,由於不是所有的醫療保險都給付此類藥物,在美國,想服用這些藥物的人須每年自掏腰包1萬5千美元,使得有能力使用者仍是小族群。高盛分析師希布塔尼(Chris Shibutani)就表示,目前使用這些藥物的美國人只有1%。 其次,即使在減重藥衝擊下,一些食品飲料業者仍展現韌性。百事可樂今年第3季財報顯示,核心每股盈餘成長16%,遠勝市場預期;巧克力製造商好時(The Hershey Company),今年第3季收入年成長11%。 圖表製作者:楊少強 「航空公司希望你減肥,減重藥能讓它們節省數百萬美元。」《商業內幕》如是說,這也是減重藥風潮影響各產業的一例。來源:Dreamstime 全民瘋減重促餐飲業轉型航空業可省更多燃料成本,間接受惠 但這不意味著食品業者可高枕無憂。醫療零售商克羅格健康(Kroger Health)總裁林德霍爾茲(Colleen Lindholz)認為,減重藥的真正影響不是使人少買食品,而是轉向更健康的食品。 近年,食品業者一直開發多元產品。例如,好時推出了零熱量棒,而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則跨足氣泡水。 分析師奧卡爾(Chris O'Cull)的報告指出,使用減重藥的客人,可能會在餐廳訂購更少的開胃菜或甜點,但如果人們選擇價格較高的沙拉而不是漢堡,食品業的銷售額可能反而會提高。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哈伯(Brian Harbour)預言, 減重藥不會讓路邊的蛋糕糖果店馬上倒閉,但食品或餐飲業仍需要轉型。那些只賣一種不健康產品的企業,可能面臨更高風險。「隨著時間經過,許多食品連鎖店都要隨著消費者口味而演化。」哈伯說。 此外,減重藥還會影響航空公司。燃油和人工是航空公司兩大成本,其中燃油占比約25%。航空公司和飛機製造商不斷尋找減輕重量的新方法,例如停止供應雜誌,改用重量較輕的餐具、餐車,以減少燃油消耗。 如果乘客能減重,飛機所需的燃料就越少。分析師卡哈奧格魯(Sheila Kahyaoglu)估計,乘客平均體重下降十磅,聯合航空每年將節省8千萬美元。 最後,減重藥也對醫療設備業者帶來壓力,摩根士丹利報告稱,對於治療與肥胖相關疾病——如睡眠呼吸中止症、二型糖尿病和膝蓋關節置換手術的企業來說,衝擊可能最大。 生產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的「直覺」(Intuitive),財務長薩馬斯(Jamie Samath)表示,截至今年第3季的減肥手術成長率,與第二季相比略有下降。嬌生(Johnson Johnson)執行長杜阿托 (Joaquin Duato)也表示,因減重藥出現,一些患者正考慮是否要做減重手術。 不過一些業者認為天不會塌下來。亞培(Abbott)財報顯示,血糖監測儀的銷售仍穩定成長。該公司執行長福特(Robert Ford)表示,減重藥只占全球糖尿病市場規模一小部分,有些人認為減重神藥出現,糖尿病等肥胖相關疾病就會絕跡,「沒有數據證明這一點。」 歷史經驗或可提供借鏡。《華爾街日報》引述一家投資機構合夥人威特勞佛(Dale Wettlaufer)的說法:20年前就曾流行低碳水飲食法,麥當勞因此受到衝擊,2003年冬季該公司股價大跌至不到30美元。 然而20年後的今天,麥當勞股價已反彈到超過200美元。雖然當時人們認為低碳水飲食法的風行將消滅垃圾食物,「事後證明這反而是(垃圾食物企業)一個絕佳的投資機會。」威特勞佛說。 減重藥的未來仍有待時間考驗,但它掀起的旋風,至少有兩點啟示意義。 一是「無心的結果」。這是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理念。每個人只是做自己最擅長的事,卻意外的在其他領域發光,這比他們有心去做那些事,效果還更好。 減重藥狂潮兩大經營啟示:看長期獲利、經濟效率,造就成功 這種「無心的結果」在製藥史上屢見不鮮。輝瑞原本發明新藥治心臟病,後來卻促成壯陽藥威而鋼誕生。肉毒桿菌原本被用來治療斜視、肌肉痙攣,今天卻成為醫美聖品。 這意味著若在某一領域長期耕耘,有時會在看不見、想不到的地方開花結果。《華爾街日報》表示,諾和諾德成功秘訣是:數十年來專攻糖尿病,「不是狹隘的只關注短期獲利,才為如今的減重藥風潮打下基礎。」。 對企業來說,若只見到某產品短期內無用就放棄,可能會失去其他領域的成功機會。輝達(Nvidia)當年做遊戲顯示卡起家,後來平板電腦、手機崛起,個人電腦一度被視為夕陽產業。若當時輝達就此放棄累積的顯示卡技術經驗,今日也不會成為人工智慧晶片第一把交椅。 「無心的結果」源自自由。對任何組織來說,開放自由的氛圍可以誕生無限可能性。若只看到別人現有成果就想著模仿,這種短視近利永遠模仿不出自由環境的無限可能性。正如16世紀哲學家馬基維利說:「好制度帶來好運氣,好運氣造就豐功偉業。」 第二個啟示是「經濟效率」優於「技術效率」。 過去曾有不少減重療法問世,但都未像這次掀起風潮。與其說此次減重藥賣的是減重,不如說是「無痛減重」,只要注射針劑就能免除人們少吃多動的痛苦。 這是技術效率與經濟效率的差別。過去的減重藥著重技術效率,只求減重卻附帶重大副作用或痛苦。但經濟效率是除了減重,也要讓人以「夠低的代價減重」,不論是時間、成本、副作用,也須降得夠低。 這正是諾和諾德之類的減重藥能成功、其他療法失寵的原因。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曾寫道:「企業的使命是創造顧客和需求。」但要創造出需求,如何讓客戶「用更低代價達成目標」,始終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

202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