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你有幾張卡?女性刷卡總額高於男性近10%,每張卡年消費額卻是男比女高 聯卡中心12日分析2023年7月至今年6月國內持卡人信用卡消費數據,其中,女性刷卡總額占54.35%,高於男性;但男性平均每卡年消費額達新台幣6.7萬元,高於女性,顯示男性對卡片忠誠度較高、每張卡刷卡力道更強。 聯卡中心分析2023年7月至今年6月間國內持卡人信用卡消費數據,女性刷卡總額占比達54.35%,高於男性的45.65%,且刷卡總筆數及總卡數均高於男性,展現出女性消費力,為市場最重要刷卡主力軍。 不過,聯卡中心點出,男性平均每卡年消費額達6萬7362元,高於女性的6萬2425元,顯示男性對卡片忠誠度較高,傾向於集中使用少數幾張卡,但每張卡刷卡力道更強。 兩性刷卡差異也反映在消費行業上,聯卡中心指出,女性更傾向於在綜合商品零售業、百貨業消費,男性則在繳稅金額等公共行政支出高於女性。若單看11月刷卡數據,女性在百貨業消費金額增幅顯著,高出月平均金額40.54%,男性則高出33.96%,顯示女性更容易受週年慶等促銷活動吸引消費。 聯卡中心發現,女性在旅遊業刷卡總額及總筆數均高於男性,女性總消費額達1011億元,高於男性的803億元,但平均單筆消費金額則是男性以1萬793元領先女性的8691元。 同步觀察年齡及地區,男女旅遊消費次數最高的年齡皆落在30至40歲;男性消費金額最高為30至50歲的新竹市持卡人,女性則是60歲以上位於台北市大安區持卡人。 行動支付使用也展現男女消費差異,聯卡中心指出,女性使用行動支付接受程度高於男性,男性行動支付筆數在占比達47.47%,女性為52.53%;至於兩性使用行動支付筆數最高年齡層皆落在30至40歲。 責任編輯:陳柏燕 ... 2024.12.12
財經 「不分眾的分眾術」怎麼玩?玉山銀一張卡挑戰信用卡新趨勢 而且,聯名卡的客群,不論身分別或消費行為,都相對鮮明、分眾,這也是過去數十年來產品開發的主流邏輯:先找到一群顧客... 2024.10.03
焦點 購物價值觀重組 洞悉高通膨時代的消費行為 依據《GO SURVEY市場研究顧問》今年最新的消費白皮書報告,疫後隨之而來的高通膨讓消費者對荷包相當有感,近3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更皆維持在2%以上,高通膨恐為下一個新常態。71%的消費者指出支出明顯增加,成為最擔憂的狀況之一。大環境的不穩定也影響著顧客的消費決策,鼎鼎聯合行銷總經理梁錦琳指出,消費者的購物取向明顯因價值觀的改變而重組,品牌如何抓到消費者心中「消費價值」與「心理價值」的平衡點,想出新的經營策略,才能讓顧客認同買單。 追求自我價值 健康快樂更有價 「愛自己、要快樂」成為疫後通膨環境影響下,跨世代的共同價值觀,梁錦琳表示,疫情衝擊下愈來愈多人關注自我感受及價值,認同「身體健康」、「快樂」的比例更雙雙達到97%、94%,尤其是50世代在追求平靜、快樂之餘,也更重視人生意義與永續,40世代雖然仍處於家庭事業兩頭忙的階段,但「有意義的人生」,也成逐漸著重的心理價值。 至於20、30世代正在人生起步、工作事業衝刺階段,對於「自由」、「個人獨處」的重視度也與日俱增,凸顯了年輕世代追求自我、同時重視生活價值探索及心理平衡的現象。 價值驅動購物 信任促動回購 梁錦琳講到,理性消費成為消費顯學,大眾更看重「商品品質」、「性價比CP值」,維持商品質感並讓消費者感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才能得到顧客認同;消費的感性驅動力,則是「好服務」及「信任基礎」,掌握感性加值元素,就會成吸引客戶回訪的重要因子。 理性主宰的消費模式,也表露在消費者未來1年的消費取捨上。對於日常的剛性支出,例如水電瓦斯、網路通訊、零食飲料等,超過7成的人列為未來1年更精打細算的開銷項目。但願意多花一點在「健康保健」、「旅遊」、「慶祝節日與親友聚會」,顯示創造與人快樂、回憶的價值,更能驅動消費升級;她進一步舉出,想要和必要的取捨天平對於品牌未來經營更加挑戰,「40歲男性受訪者表示,自己減少為了買而買的衝動購物,也為了顧健康,會少買一點餅乾零食飲料,但為增加生活樂趣,也會不定期買禮物獎勵給自己。」 看準趨勢 抓住未來商機 站在「通膨」與「我」時代的交集點,品牌從商品面、品牌經營面、行銷活動面、加值服務上都有新的課題要做,也透過今年的白皮書報告,解構各世代的消費觀點趨勢,品牌如果能展現「比我還要懂我」的舉措及服務,將能贏得未來商機。 行銷如何從消費洞察切入,並搭建情感、個人化服務與O2O行銷,為消費者打造有感有價值的購物體驗,才是培養高價值顧客的王道。即將在11月29日舉辦的「2023 GO SURVEY消費趨勢論壇」,除了發表最新消費白皮書,也將透過專家對談,邀你一起掌握關鍵行銷競爭力! 論壇報名2023 GO SURVEY消費趨勢論壇 超洞察力時代 解構消費新價值 ... 2023.10.24
焦點 消費者在乎的ESG,和你的品牌同步嗎?信義書院暨東方線上【2024消費者永續指數發布會】揭秘永續消費最新趨勢 政大商學院信義書院執行長別蓮蒂 調查也顯示,雖然消費者對於企業的ESG要求越來越高的同時,綠色消費行為卻尚未完全跟上... 2024.08.21
國際 20%的日本人影集留著最後一集不看,為什麼? 某些觀眾在電視劇結束時,經常會出現一種猶豫、逃避的心態。在日本,這種行為最近引起關注,稱為「最終回を見ない」,即選擇不看電視劇的最後一集。 日本電視劇通常每季會播放10到12集,每3個月更換一次新的節目。觀眾們看劇時偏好的行為差異很大,有些人選擇按集追看,有些人選擇一口氣看完整部影集。有一部分觀眾則選擇不看完最後一集,留下一種期待。 根據非官方的統計數據,約有20%的人會對「是否要看完影集最後一集」感到猶豫。這種現象可能源於觀眾對喜愛影集結束後產生的失落感。舉例來說,從名劇《半澤直樹》、《Silent》到《重啟人生》,觀眾經過3個月的陪伴,終於需要和虛構故事說再見時,往往產生一種不捨和失落感。 在電玩遊戲中也有出現這種逃避結束的現象。有些玩家為了不讓遊戲結束,選擇不去挑戰最後的大魔王,甚至在最後的關卡之前,選擇暫停遊戲。 心理運作的複雜性:理性與情感的兩難 一旦看完最後一集、完成最後一關,人們熱愛的虛構世界將真的走向終點。這樣的結束不僅令人難以接受,也讓人充滿不安與不確定。在某種程度上,這反映出現代社會對生活現實的掙扎,以及對不可避免的結束感到抗拒。 這種趨勢在先進國家中特別明顯,生活相對安逸,現實世界似乎按著既定軌跡穩定運行,人們對結束與死亡的感覺,也逐漸淡化。 在日本,這種消費模式的流行可追溯至大約10年前,NHK的晨間連續劇「あまちゃん」(小海女)開始流行。這部劇將當時重要的社會議題311大地震融入劇情中,並描繪對偶像的嚮往,讓人們沉浸其中。這種對特定內容或偶像的迷戀,被稱為「沼落ち」,意為陷入泥潭。 人類心理運作的複雜性和神秘性,讓我們既有理性的邏輯系統,又有難以控制的情感機制。這種深度的心理探索,對於我們理解並應對現代社會的心理現象,以及娛樂內容的生產和消費具有深遠的意義。作家下西風澄在《生成と消滅の精神史》中所說,古希臘人並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心靈」概念,他們認為一切都是神或自然的結果。直到蘇格拉底出現,他開始提出自我和意志的概念,人類才開始發展出自身的內在思考能力。 日本出版業曾經推出一本書《いきなり最終回》,它的創作思路和人們「不想看最後一集」的心情相反。這本書只提供了各種著名漫畫,如《巨人之星》、《老虎假面》等的最後一集,以此來喚起讀者對這些經典作品的懷舊情懷。 這種方式也許會觸動人們對於已結束連載作品的深沉記憶,並且讓他們從新角度來思考和欣賞這些作品。這種方式可視為一種對結束的肯定和接納,也許能幫助人們對「結束」有更多元的理解和態度。 現實世界的失落感,從百貨公司與書店的熄燈看現代社會 在現代零售業,我們見證了一種逆轉趨勢:新的實體店面越來越少,宣布熄燈的老店家卻在穩定增加。這不僅顯示出商業領域變遷,同時也反映出當代社會的心理狀態。 實際上,這種現象並非限於商業領域。在運動賽事、電視影集與動畫等領域,我們都能看到一種不斷增加的失落感。以運動為例,當日本隊在世界棒球經典賽中獲得冠軍的那一刻,雖然人們為此慶祝,但在興奮的心情後,失落感亦隨之而來,因為那意味著這場賽事的結束。 電影和電視也帶來相似的情況。例如,Netflix影集《離婚しようよ》(我們離婚吧)和新海誠《鈴芽之旅》,就有觀眾選擇多次觀看,以緩解他們對故事結束的失落感。 這種現象反映出當代觀眾對敘事的期待:他們希望能透過反覆觀賞來延長故事的壽命,並減少因故事結束而產生的失落感。 這種情緒反應不僅透露出人們如何與消費、體育和娛樂內容進行互動,也提供了洞察人們如何處理結束的一個視角。對於結束的恐懼感、以及對失落感的應對方式,對研究消費者行為的人來說,都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當行銷從業人員關注業績數據和銷售量時,我們也應該關注這些更深層次的心理現象,因為它們有可能對我們的商業策略產生深遠的影響。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3.07.11
財經 cacaFly 雲端智能中心善用智慧零售科技 提升品牌競爭力 壓軸登場的 cacaFly 業務副總 Brian Lin 指出,消費者的多元角色與日常消費行為交織出高度複雜的消費歷程... 202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