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商業周刊》1955期-訂戶雜誌寄送說明

求助

共有 772 則相關文章

焦點

三明治族群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顧,國際最新研究證實,每週花超過20小時於照顧工作上,健康可能惡化。專家呼籲擴大或延伸喘息服務,避免家庭與職場蠟燭兩頭燒。 這份今年1月發表於「公共衛生」期刊的研究,由英國倫敦大學學者分析英國家庭縱向研究,內容為2009年至2020年間約2000名三明治族群與2000名非三明治族群資料。受試者平均年齡36.8歲,透過問卷調查,為期9年追蹤2組對象健康狀況,特別是成為照顧者前後的變化。 這份研究發現,身兼照顧年長家庭成員者和家長角色的三明治族群,身心健康狀況可能隨著時間推移而惡化。與非三明治族群照顧者相比,三明治族群照顧者的心理健康狀況明顯下降,特別是每週花超過20小時於照顧工作上的人,在過程中健康出現惡化情況。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邱弘毅近期透過新聞稿分析國際研究新發現,他認為,台灣家庭結構轉變與高齡化加劇,民眾普遍生育年齡延後,成為三明治族的比例可能增加,應在制度與社會層面提供更持續性支持,如擴大或延伸喘息服務等,避免照顧者身心健康每況愈下。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提供3個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避免三明治族在工作與照顧的循環中健康惡化,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覺察警訊」,當處於焦慮,不再從照顧中獲得幸福感,甚至影響睡眠、不斷感冒、常忘東忘西、工作頻頻失誤,都是不勝負荷的警訊,建議尋求幫助。 再者是「放鬆時間」,葉雅馨建議,每天不忘利用1杯茶或咖啡的時間放鬆;每週規劃固定運動的時間,有助於自我照顧;安排陪伴孩子與照顧父母的時間,建立彼此互動與生活的節奏感,提升效能。 第3則是「支持系統」,葉雅馨表示,已盡力在照顧孩子與父母中做最好的安排,不需感到歉疚。當父母還健朗時,不妨請他們幫忙照顧幼兒;除了應用政府相關資源,和朋友、兄弟姊妹、鄰居等平常即有良好互動,當需要幫忙已有一定默契,更是安心的後盾。 責任編輯:陳柏燕 ...

2025.04.30

職場

有一陣子,碰到了麻煩的事。我不怕麻煩,可是我特別害怕麻煩別人,這樣凡事自己吞、一肩扛的心態,最後變成了最大的麻煩。 職場的訓練,大多教會我們如何面對、如何處理麻煩,但應該如何開口麻煩別人,卻著墨不多。前陣子,我因為業務上的延宕,對團隊成員的語氣重了一點,我說,「我知道你都有在追廠商,廠商欺負你年輕、不理你,你可以把我搬出來呀,為什麼不找我幫忙呢?」 年輕的同事臉紅了,好像快要哭出來,他怯怯的回話,「因為,我覺得這是我份內的事,不應該麻煩到老闆。」 換我無話可說,他剛好戳穿了我的軟肋。一直以來,我不也都是這樣嗎。怎麼還有臉去說別人? 說出「需要幫忙」,會讓別人失望嗎? 且不提這次的事,幾年前我也遇過類似的麻煩。在集團周年里程碑,部門必須要籌措一個龐雜的展覽,既有品牌溝通的任務,也期待營造大家都來朝聖的盛況。策展,對我來說,是全然陌生的領域,更別提跨部門的同床異夢,每個單位對於任務的想像與期待,都有著南轅北轍的預期。 即便遇到油盡燈枯的時刻,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對外求援,向我的同儕、各種聯外單位,及我的主管求援。以至於到了不得不攤牌坦承「這些事情真的需要大家幫忙」的時候,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我當時的大主管,並沒有責備我,只是同樣語重心長的對我說,我大可以早點出聲,公司的事是大家的事,而不是只有我一個人的事而已。 當然,展覽沒有開天窗,有了大家的幫忙,像是拋錨在高速公路的車子終於等到了新安東京海上到來。但開展的那幾天,我卻因為身孕狀況,而不得不正式臥床安胎。同事傳了好多歡樂的照片給我,原意是要我放寬心,一切就像當初規劃得那麼好、甚至更好。 「Landy妳要好好休息喔!」躺在床上看到這句話的我,嚎啕大哭了一場。好傷心,可是說不出傷心在哪裡?好幾年後的現在,我可以說得清楚了:原來我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重要,好傷心。原來把「需要幫忙」說出來,完全不可恥,也沒有人會對我感到失望,我何必把自己搞得那麼累?好傷心。 為什麼羞於啟齒喊救命?從小我一直疲於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所以我很緊張,萬一當我說出「我需要幫忙」,這不就證明了我完全不行嗎?我更擔心,當我喊出SOS時,得到的回覆是「自己想辦法啦!」 所以,我真正怕的,其實不是怕麻煩別人,而是怕被別人拒絕。我先生的觀念和我不同,他說,虧妳還去學了這麼多堂人類圖,打破自己的枷鎖呀,被拒絕也好過從沒開口過。 在向他人坦承需要幫忙時,人性往往會回應善意 在開始起頭這篇文章的早晨,我終於鼓起所有的勇氣,去跟一些我認為十分重要的單位「喊救命」。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表達,但我盡量都把這一句話講在最前面、也講得最清楚:「嗨,親愛的,我真的需要你的幫忙。」 當我在檯面上秀出所有的底牌,我觀察到人性在面臨對方全然赤裸的時候,反而容易牽動基本的善念。有人的態度一下子軟化了,有人表現的很冷漠,但答應會幫我查一查,有人很man,拍胸脯說好我知道你放心。又過了一些時間,不同程度的救援陸續抵達,不能說完全解決了問題,但我感覺不是只有自己在面對問題。 我也分享城邦集團執行長何飛鵬的專欄《工作者要知道喊救命》給大家,此外,我想分享的另一厚黑觀點是,不管是什麼風格或人格的領導者,他們雖不見得都信奉事事掌握的路線。但凡是老闆,總不喜歡意外,絕無例外。這也是我真正挑戰管理階層之後,才參透的道理,老闆除了看機會,看的更多的卻是風險。 所以,該出聲時,不要硬撐,別讓自己莫名的逞強,成了組織或團隊眼裡的不預期風險。 *本文獲「職場裡的人類圖」授權轉載,原文:《投射者學領導:懂得喊救命!》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