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產銷履歷、冷鏈物流都跑第一 71歲賣菜郎打進全聯、大潤發 在雲林西螺,一把把剛採收的白菜直接送進農田中央一座超過2,000坪的工廠,真空設備將白菜快速降溫10度,清洗後放上輸送帶、自動包裝,接著放進不到10度的冷藏車中,配送到全台通路,供消費者走進超市挑選購買。 {DS_BOX_36837} 從農田到通路,皆保持低溫的冷鏈技術,背後領跑的先驅,竟是歷史35年、主事者年過七旬的農業企業漢光果菜生產合作社(以下簡稱漢光)。 漢光的客戶涵蓋了全聯、好市多、大潤發等零售商,是全台最大的蔬菜供應商,「從運銷量跟營業額來講,台灣沒有一家農企超過它,」供貨給家樂福的雲林大力有機農場創辦人柯力誌表示。 預想需求+超前試驗打造首座區域冷鏈物流中心 但它不僅大,還不斷做新事。2023年12月,漢光投資3億元的全台第一座區域級冷鏈物流中心完工啟用,未來中部的蔬果採收後,都能直接送到它千坪的冷藏室預冷、保鮮,再送到全台通路。 為什麼一家老企業能做最新的事、跟緊最新的消費形態,不讓自己成為笨重的大象﹖ 因為漢光果菜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廖丁川,不只滿足客戶當下的需求,每天還在想:客戶的客戶還有什麼沒被滿足的需求?進而促使71歲的他超前試驗能滿足新需求的產品和流程。 他的思維源自創業之初。漢光成立於1989年,當時廖丁川36歲,不愛念書的他,國中沒念完就跑到西螺市場當賣菜郎,一賣二十年。當年正逢荷蘭商萬客隆在桃園開設台灣史上第一間量販店。 廖丁川原本只想夥同農民跳過盤商、直接賣菜給國軍提升利潤,但和朋友介紹的萬客隆採購人員暢談一晚後,他決定供貨給這個新興消費通路。 聽見買不到安全蔬菜心聲產銷履歷推行前設部門部署 為何大膽改變?源自創立漢光的前幾年,廖丁川目睹軍隊改變供應商模式,從原本直接採購,改成立副食供應站採購,多元的消費場景改變,都讓他意識到,做生意不是一成不變賣給一樣的客戶,而是需要不斷洞察客戶、甚至是客戶的客戶的需求。 「他們(客戶)一直在改變,我們如果沒有辦法提早因應,就會被丟一邊。」廖丁川說。 例如,早在政府2006年推動現在消費者普遍重視的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前,廖丁川就在試驗可追溯管理的種菜制度。 「安全農業是管出來的,」他發現,農藥時常超標,一般消費者時常買不到安全的蔬菜,是尚未滿足的需求。 1995年廖丁川和合作社理事自掏腰包,用六、七公頃土地試驗自動播種、預先防治病蟲害,再分配苗株給農民分批種植,試圖解決「十位農民就有十種做法」的管理困境。 雖然這場實驗讓他燒掉2,000萬元,卻在10年後收割了。漢光終於等到政府想淘汰容易被仿冒的吉園圃制度、改推產銷履歷,超前部署經驗派上用場。 由於漢光已經預先試驗過,他們成立名為產銷履歷管控中心的獨立部門,從育苗、用電腦開藥單、巡視田間、檢驗農藥殘留都有專人管理,農民只需依計畫種植,並且漢光建置大型冷藏庫,保證收購全部的菜,換來農民全程配合。這讓漢光率先於2007年成為全台首批通過產銷履歷認證的蔬菜供應商。 預先起跑,當廖丁川預測的需求漸強,漢光更容易斬獲重要大客戶。2013年,台灣爆發黑心油食安事件,全聯因應消費者對食安的重視,決定進更多產銷履歷蔬菜,當時種最多的漢光成為首選。 創新太超前曾摔跤供應跳票痛失大客戶 但創新與風險常結伴而行,其實,廖丁川也嘗過苦頭,在人力、技術和設備都還不成熟前,就向客戶提案,最後產品做不出來,導致最後痛失客戶。 2011年,7-Eleven鮮食廠三成的蔬菜加工處理業務曾屬於漢光,因為廖丁川成功說服7-Eleven,因應超商消費者想吃得方便又健康的需求,用漢光提供的截切蔬菜做成番茄菇菇等蔬菜湯杯給消費者。 廖丁川沒想到,由於漢光截切工廠技術不足,許多工序仍需要手工切,人力吃不消,供應跳票,最終他只能結束與7-Eleven的合作關係。「這是我一生中最遺憾的事,」他表示。 2016年,廖丁川察覺到超市通路日漸飽和,開始自建冷藏配送車隊,串接平台金流,並預計改建歷史超過20年的截切工廠,進攻團購市場,外食風氣興盛下,也增加替餐飲公司預先切蔬菜的服務。 「它不像有些老公司墨守成規,」柯力誌評漢光的競爭優勢,「它願意試新東西,當需求變多,它已具備條件。」 機會掌握在準備好的人手裡,企業能否跳脫當下的業務現況,去替客戶思考,有沒有什麼是還沒有被滿足的需求,而自己可以替客戶產品加值的地方,正是可以從漢光身上學到的事。 ... 2024.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