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商周集團 2025年春節期間出貨及服務說明

歐美

共有 4400 則相關文章

國際

一個韓流的全新里程碑出現了。8月初,史上第一支由5位英國人、全西方面孔組成的K-POP男團,正式在倫敦出道。 他們的團名叫Dear Alice,成員年齡從18到23歲不等,是由曾打造Super Junior等天團的韓國SM娛樂、網路巨擘Kakao旗下的娛樂公司,還有英國MoonBack Media聯手打造。 5位成員先在英國參加試鏡,錄取後到韓國接受SM、Kakao包括聲樂培訓、舞蹈編排、音樂製作的百日嚴格訓練,才有資格出道。 為擴大粉絲群,K-POP出海策略再進化 《朝鮮日報》(The Chosun Daily)描述,他們在記者會上雖以正統英式英語喊出團名,卻是用傳統K-POP風格自我介紹,「即使沒有任何韓國成員,卻是不折不扣的K-POP團體。」甚至,連他們出道記者會的背板上,也大大地強調「Made in Korea」(韓國製造)。 事實上,這是K-POP的出海策略再進化。 近年,韓流的國際化早有脈絡可尋。加拿大媒體《The Conversation》指出,面臨人口高齡化、國內音樂市場飽和、演藝人才短缺,韓國政府也推出「韓流文化培訓簽證」,允許在當地就讀K-POP或表演藝術的外國人居住兩年。 而韓國音樂界也積極將觸角延伸到國際,早期K-POP團體多由長相、文化習慣類似韓國人的亞洲成員組成,但過去幾年BTS(防彈少年團)、BLACKPINK在全球大受歡迎,並和酷玩樂團(Coldplay)、女神卡卡(Lady Gaga)等頂級歌手合作錄製單曲,讓音樂人發現K-POP足以動員國際觀眾的潛力。 因此,分別在2020、2022年成軍的Stray Kids、New Jeans團中出現澳洲籍成員,但全是亞裔。去年底推出的兩個K-POP女團KATSEYE、VCHA則在韓籍、韓裔成員外,進一步加入西方面孔成員,並選擇在美國先出道,而非亞洲。 後兩個有西方成員加入的團體,雖還沒在美國音樂排行榜取得顯著成功,但音樂評論家林熙允(音譯)表示,K-POP具有高度視覺性,粉絲對外國K-POP成員如何適應韓國風格音樂、舞蹈和妝容都很有興趣。 為了爭取更多粉絲,K-POP歌曲內也出現更多英語。由韓國音樂內容協會管理的排行榜Circle Chart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榜單內由K-POP女團演唱的熱門歌曲,有41.3%歌詞是英語,和2018年同期18.9%相比,增加逾一倍。 與此同時,K-POP男團歌詞雖也加入大量英語,但速度相對較慢,而這也造就Dear Alice以5位全英國人陣容填補市場缺口的機會。 結合多國資本,不再只由韓國公司主導 但是,這樣的團體,還能稱為K-POP嗎? 《朝鮮日報》指出,Dear Alice與其他含有外籍成員的K-POP團體相似,也會遵循K-POP的製作方法,但不同的是,英國在地的MoonBack Media從試鏡就開始參與投資,結合多國資本、推廣資源,擴大粉絲族群,與過去只由韓國音樂公司主導的局面不同。 這反映,K-POP的擴張,不再只是維護既有的核心文化本質,而是把嚴格的培訓和管理、感染力強的音樂舞蹈、強大的粉絲聯繫系統當成一種流派,整廠輸出。 然而,BTS隊長RM去年接受專訪時,把K-POP定義為「高端文化標籤」,並直指K這個詞正在失去獨特性。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倘若只是把K-POP在韓國或東亞的成功模式複製到其他國家,可能錯失獨特敘事風格,引發各界討論,到底K-POP會走向何方。 加拿大學者霍斯金斯(Colin Hoskins)、米盧斯(Rolf Mirus)曾提出「文化折扣」理論,意思是國際市場中的文化商品,會因為背景差異,而不被其他地區受眾理解、認同,導致其價值減低。由此看來,只要K-POP持續在國際擴張,這種「什麼才是K-POP」的爭論,必然會持續下去。 資料來源:《朝鮮日報》、《The Conversation》、《時代》、BBC、koreaherald、koreatimes、allkpop、researchgate 核稿編輯:吳中傑責任編輯:林思妍 ...

2024.08.09

國際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科技公司龍頭華為開出3倍薪資試圖挖腳科技人才,目標包含台灣、歐洲、美國矽谷在內的幾個科技中心,這將使得美歐官員進一步思考是否要採取更多措施監管相關行動。 美媒華爾街日報昨天指出,去年秋天華為試圖挖走蔡司半導體技術生產股份公司(Zeiss SMT)員工。蔡司半導體為功能最強大的半導體生產必需的零部件。 知情人士透露,涉及蔡司半導體敏感技術的員工收到來自華為代表在領英(LinkedIn)留言、電子郵件和電話,華為向他們提供的薪酬待遇是現在的3倍,邀請他們加入華為。此舉引發德國情報官員調查。 報導說,台灣對中國招聘制定嚴格的規定。今年9月台灣已展開打擊行動,指控8家中國科技公司非法從台灣挖走人才,威脅台灣競爭力。 在台灣最近的打擊行動中,政府表示對4個城市的30個地點展開了突擊搜查,並訊問了65人。被指控非法挖角的8家公司包括一家中國的大型晶片工具製造商。 然而,美國與歐洲對大多數中國公司的招聘活動仍持相當開放的態度。 不過,歐洲情報官員說,他們一直非常關切,看到與中國有關聯的人員試圖從歐洲大陸的高科技公司以優厚條件招攬專家。 報導指出,中國明確表示,人才招募是當務之急,尤其是在AI等競爭性技術領域。2017年的一份政府AI發展藍圖呼籲吸引最尖端的人才。 商業諮詢公司DGA Group的合夥人崔歐洛(Paul Triolo)表示,吸引外國工程師對中國公司來說是一條寶貴的捷徑,因為他們的經驗無法被輕易複製或竊取。 許多國家的政府已經限制了與中國的學術和商業合作。許多工程師不願接受此類邀約,理由是聲譽風險以及對融入中國企業文化的擔憂。 不過報導指出,許多政府官員對能否阻止挖角行為表示懷疑。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領導的政府垮台後,一項可能讓中國企業更難在德國設立公司以招募人才的新立法很可能會失敗。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CDU)的梅爾茲(Friedrich Merz)對中國發出更強硬聲音。民調顯示,梅爾茲最有可能成為下一任德國總理。 責任編輯:林思妍 ...

2024.11.29

財經

拉開大門,我們踏進一座位於桃園新屋、每年產出上千萬個罐頭的食品工廠。舉目望去,周圍除了生產線,更有高價食品才會用上的液態氮冷凍乾燥設備、抽真空快速降溫設備——然而,這裡製造的卻非人吃的罐頭,而是一系列毛小孩專屬的寵物食品。 在工廠外牆,寫著大大的「牧羊人集團」字樣。這名字你或許陌生,但談起該集團的起家品牌汪喵星球,則是許多寵物飼主都耳熟能詳。 {DS_BOX_38218} 汪喵星球成立於二○一三年,目前是業界公認的台灣本土濕食(編按:指主食與點心罐頭等含水量高的寵物食品)市占第一品牌,一位台灣寵物連鎖通路執行長觀察,「主食罐它(汪喵星球)是引領潮流的人,罐頭它肯定是(市占)第一。」 濕食少+飼主在乎毛孩健康它搶下外商品牌吃不到的餅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早已不是新創團隊!近年,他們已經默默透過內部創業、投資收購、研發生產代工等模式,成為台灣第一個寵物品牌集團。 「就像是大聯大、佳世達大艦隊,希望(透過集團)把這些有理想的團隊聚在一起打國際盃,」牧羊人集團暨汪喵星球執行長孫宗德說。 目前,他們旗下已經有六個核心品牌,加上四個籌備中品牌,範圍涵蓋寵物食品、保健品、貓砂,甚至已跨足人類長照食品。 集團年營收則已在二○二二年破新台幣十億元。雖然公司不願透露確切數字,只說近五年平均年增率為五○%,但可推估今年營收約二十億至三十億元。 汪喵星球靠著嗅到利基市場,突破寵物食品向來由外商品牌把持的困境。 時間倒退回二○一三年,當時,寵物食品市場六成都是進口,且主要以容易保存的乾飼料為主。可以看見原型肉、營養成分又能當正餐吃的主食罐濕食選擇很少,而且價位動輒上百元,若要當成正餐,每月預算可能比乾飼料貴上一倍。 於是,汪喵星球用一款強調無添加的「無膠主食罐」切入市場,逐步成為台灣本土寵物濕食市占最大品牌。 孫宗德回憶,當時他們瞄準「健康的寵物食品貴得像奢侈品」這個問題下手,並強調沒有不必要的添加物,主因是他當時就已經感受到,人們不再用動物角度看待家中貓狗,而是視為家人跟孩子。正如同購買嬰兒食品時,父母會希望原料標註明確,他深信,會有一群人願意用同樣標準選擇毛孩食品。 站穩了第一步之後,二○一八年,一位同事「應該打造更多元肉品罐頭」的建議,竟成為孫宗德思考集團化的契機。 多樣產品線滿足需求貓砂攻美、乾飼料擴大客齡 起初,面對這項建議時,孫宗德認為五花八門的食材組合,與汪喵星球講求食材單純的品牌核心不符。 但同時他也承認,生活習慣不同、預算的差異,毛孩的品種和體型等,也會讓飼主在選擇食品上有不同的考量。若只講求純淨,其實沒辦法滿足所有消費者的需求。「所謂讓毛孩吃得更好,應該是跟現狀比,而不是什麼都要偏激的做到極致,」他說。 因此,由內部夥伴創業、汪喵星球部分出資的方式,他們成立新品牌怪獸部落,強調選用更多原肉塊,至今推出逾二十種口味肉食天然主食罐。 三年之後,更是從汪喵星球走到牧羊人集團的關鍵轉折年。 二一年,當時受到疫情影響,國際供應鏈尚未回穩,人們居家時間變多、願意在寵物身上投入更多時間與金錢。那年,也是全台家犬貓數量正式超越零至十四歲人口。 當時,汪喵星球到德國參加寵物展,才意外發現自己的產品線,其實放眼全球都極具特色,像鱸魚主食罐、益生菌罐頭、無膠主食罐等,國際上都沒有。 他們開始接到德國、韓國、日本訂單,「才發現我們(多品牌)應該聚在一起,把品牌賣到海外去!」孫宗德說。 正如汪喵星球剛起步時,市場以外商品牌的乾飼料為大宗,如今國際市場也是如此。因此,海外代理商、通路商看到汪喵星球旗下商品,都感到非常驚艷。 來自台灣的貓砂,也意外在國際市場很有優勢。由於台灣氣候潮濕、溫度高,能在這樣的環境中讓豆腐貓砂確實結塊、好清潔,「到了美國就是Overkill(殺傷力強大,意指可符合多數市場環境氣候要求)!」 因此在這一年,同樣透過內部創業誕生了超凝小姐Lady N、HeroMama兩大品牌。 在過去,汪喵星球的貓砂產品標榜無添加香精,但是依然有許多消費者偏好貓砂能有香氛氣味,寵物友善香氛也發展越來越成熟。因此另闢新品牌超凝小姐Lady N研發香氛貓砂,在美國銷售首年,就打下破新台幣千萬元的好成績。 HeroMama則是回防乾飼料市場。 寵物食品市場依然是以乾飼料為主流,其中又以最為平價的膨化飼料製程為最大宗。以往,由汪喵星球的品牌理念來看,唯有透過液態氮急速冷凍乾燥,才是最能保留肉品營養與風味的乾飼料製程。但換個角度想,也可以結合膨化飼料與凍乾,吸引原先習慣購買膨化飼料的飼主選購,毛孩也能接觸到更好的食材。 HeroMama也成功吸引過去汪喵星球抓不到的客群。以線上通路的會員輪廓來看,HeroMama有近五成會員年齡為三十五到四十四歲;而汪喵星球的主力客群則為二十五至三十四歲,確實讓集團撈進一群年齡較高的客群。 目前,牧羊人集團還有至少四個品牌正在醞釀中,未來也將持續透過收購、整併或成立新品牌等方式,持續擴大。 牧羊人集團桃園新屋工廠占地4千坪(圖),年產上千萬個寵物罐頭,未來隨著業務擴張,該廠區產能估可擴大一倍。攝影者:郭涵羚 發展多品牌,最難在取捨!先做高度痛點、高頻次商品 「我們不是只把品牌買下來,我們要的是團隊跟人才,我們有中央管理處,你(外部品牌)也有你的資源,我們一起打拚,」孫宗德說。不用重複投資、資源共享,再一起拚海外市場。 從單一品牌到複數品牌,最大挑戰是什麼? 「取捨是最困難的,」他說,即便看見市場上的痛點和缺口,「有時候不是想不想做,是能不能做,只能選擇越痛、使用頻次越高的(商品)先做。」 他舉例,公司曾經耗時兩年、斥資上百萬元,研發一款「奈米貓砂」,貓砂表面如同荷葉般不會殘留水分,再搭配一款自動清洗貓砂盆,目標是做到像沖水馬桶一樣方便,成為殺手級的產品。 然而,奈米貓砂開發成功了,貓砂盆卻遲遲無法突破,「等於發明了一個馬桶要塞到別人家裡,還要接水接電,真的太難了!」目前,該商品已經停止開發,甚至還因此耽誤了時程,讓另一款重點商品延遲兩年才上市。 就算好不容易將新產品、新品牌開發出來,也不見得會得到市場肯定。「有可能忙了一大圈,最後一無所有,」他觀察,推出三至五個創新產品,大約只會有一個成功。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創會長高端訓觀察,發展多品牌可以觸碰不同價格帶、不同偏好的消費者,突破單一品牌經營很容易遇到市場天花板的問題,也能分散營運風險。但他強調,開展多品牌前,原先母品牌在特定領域要夠強勢,但規模未必要很大,像汪喵星球這樣,在二○一八至二○年營收近十億元,就已經是適合開展多品牌策略的規模。 從汪喵星球到牧羊人集團,很容易注意到孫宗德的敢作敢為與野心,但當問到成功的秘訣與挫折時,他卻意外沉默,再緩緩說出,「我們也還在路上啦!還早!」面對成功兩字,他把眼光放在更遠的地方。 ...

202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