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業績

共有 8021 則相關文章

財經

「您等我一下,我去把位子追出來」、「要請您補一下這次宴客來賓的年齡和國籍,我請主廚調整菜單」、「我們的LED螢幕很大,您們要播放的檔案要注意格式的設定。」 從訂位到菜單,她全都管!宴會廳開幕僅三個月就獲利 喬訂位、調整菜單,甚至管到客人的簡報格式,這些細節的掌控,都是今年才三十三歲的漢來美食北區業務督導吳采凌的日常。 {DS_BOX_39133} 她是漢來美食的超級業務員,在她和團隊努力下,台北漢來大飯店成立才一年多,宴會廳營收就達四億五千萬元,僅比常年居業界第一的龍頭少三成。 不只如此,也超越原本預計需耗時兩到三年才能損益平衡的目標,開幕才三個月就開始賺錢,成為漢來美食旗下三間宴會廳中最賺錢的場地,全年獲利貢獻逾四成。 甚至時間回到一年多前,當台北漢來大飯店還是一片工地時,吳采凌就收到兩筆喜宴訂單,搶著要當開幕第一組賓客。 台北是台灣飯店的一級戰區,競爭激烈,沒有國際品牌光環加持的漢來,如何在宴會市場迅速占下一席之地? 吳采凌能成為超級業務員的關鍵是:她的目標從來不只是「成交」,而是「幫客人解決問題」。 她的英文名字叫Linda,在漢來的客人之間常流傳一句:「找Linda會有好處。」但這並不是她折扣給得特別大方,而是她總是積極回應客人需求,使命必達。 例如,宴會廳旺季時,訂位一位難求,很常發生的例子是,客人的秘書打來訂位沒位子,但打給吳采凌就有,那是因為她會去幫忙「追位子」。 一般業務員可能會請客人排候補,但吳采凌的做法是「您等我一下,我去把位子追出來。」因為很多位子雖然看起來被訂走了,但實際上,有些客人可能訂了很多家,後來選擇別家卻沒有取消,她會一一確認、核對,為客戶爭取最後機會。即便最終仍無法安排,也能獲得客戶諒解。 還有,像新人辦喜宴時,常有創意需求,例如特殊進場方式或互動環節,有些業務員選擇直接拒絕,吳采凌則會想辦法協調各部門,幫助客戶完成心願。例如客人想在舞台上煮紅酒代替倒香檳,需要另外接電使用電子鍋,一般業務可能害怕跳電婉拒客人,但她會詢問電機人員,排除跳電疑慮,幫客人完成橋段。 「宴會廳業務拚的是對客戶的積極度,」她指出,五星級飯店的設備往往相差不遠,客人選擇的關鍵其實在於業務的效率與回應速度。 在派駐台北前,吳采凌在高雄漢來大飯店的宴會廳負責建設業、扶輪社、婦女會等社團客戶,三年內,其管轄路線的年營收從一千四百萬元,成長到五千四百萬元。不到三十歲就被派駐到漢來的台北市場前哨站「世貿名人坊」。 當時國揚集團創辦人侯西峰還曾擔心「這麼年輕耶,這樣可以嗎?」一手拉拔吳采凌的漢來美食董事長兼總經理林淑婷打包票,「可以!她絕對可以!」 比客人還嚴格盯細節不在職責內的服務也做到位 林淑婷觀察,吳采凌往往比客人自己還關注細節,把客人的宴會當成自己的宴會在舉辦,這其實就是經營好一座宴會廳的競爭力,「設備是固定的,軟體細節要能無限提升,才能做到超越客戶期待。」 吳采凌的熟客、華友聯集團董事長陸炤廷就印象深刻,「她會主動來提醒我們,是不是要為賓客準備不一樣的菜色、有沒有忌口?」 她不只專注主人家,還會事先詢問賓客國籍、年齡,再協調內外場,讓客人的任何需求都能被即時解決。 平時,為了幫客戶解決問題,即便是非她職責範圍的服務,如飯店內住宿與餐廳訂位、伴手禮準備,也都協助處理。 甚至,她會幫客戶解決客戶公司內的矛盾,這種更大的難題。比如,曾有客戶在選活動場地時,因公司內的高層希望在國際級飯店舉辦,因此不想在漢來下單,她會親自說服客戶的主管,帶他們實地考察,進而拿下訂單。 吳采凌的這種細心與多想一步,究竟怎麼練出來的? 她認為,凡事都不能理所當然的看待,要多問、多想,才能深入理解客人的真實需求。 例如在培訓團隊時,她會跟團隊說,假如客人表示要「二十桌、二百二十人」時,不應直接用每桌十一人思考,要進一步詢問是否部分桌次為十人、部分為十二人?經詢問的安排,才會更符合客戶需求。 而當吳采凌的目標不只是「拿下這筆訂單」,而是「幫客人解決問題」時,當心中想的不只是成交,而是更完整的服務客戶,她更進一步將解決問題的能耐,用在內部管理。 她剛調駐台北,進入世貿名人坊時,公司對她的期待其實很單純,就是「認識企業老闆」,拓展人脈,為整個集團以及將來的台北漢來鋪路,創造更大效益。因此,提升毛利率、拚效率,一開始並不是她的首要任務。 漢來美食北區業務督導吳采凌(右2)高度信賴團隊成員,並樂當「百科全書」,解決疑難雜症。攝影者:駱裕隆 圖表製作者:方歆婷 化身數據化管理推手拚共好,帶團隊一起衝效率 但,她卻在任內為世貿名人坊導入訂位系統,因為傳統紙本作業讓訂位繁瑣,也難以掌握客戶需求,影響服務效率。「一個客戶的喜好,應該(透過系統紀錄)被大家都知道,而不是只有我知道。」吳采凌說。 於是,她著手改革,推動數據化管理,建立客戶資料系統,不僅記錄消費習慣,更讓團隊能清楚掌握每位客戶的偏好,進一步分級經營,提高服務效率。 剛開始,團隊並不領情,想沿用紙本,不願花時間輸入電腦。但當大家發現數據化管理讓工作更省力、準確時,反彈聲音逐漸消失,最後成為每個人離不開的工具。 這其實是她平常注重工作效率的延伸。例如,她把訂位日期手寫在桌邊行事曆上,電話一響立刻對應,不必再花時間查詢。高效,自然讓她能做成更多生意,也在客戶眼中更顯專業。 但我們好奇,難道客人的所有問題,都該無限制的滿足、解決? 吳采凌說,其實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並不是只聽話執行,而是站在客戶立場,多想一步,才能給予最好的體驗。 漢來美食台北漢來大飯店業務部經理呂婉綺舉例,「就像客人說不要蔥花,並不是馬上幫忙挑掉,而是先了解原因。若是過敏,當然去掉;但如果只是個人口味,我們會解釋,這道菜最出色的地方,就在蔥花,去掉反而可惜。」 好的服務不只是滿足客戶,更要幫客戶理解選擇。 吳采凌習慣在宴會現場來回穿梭,細心檢查每個細節,並非只把一切交給現場服務人員。「我通常從早上十點待到晚上十點,但其實不覺得累,因為能和客人聊天,建立更深的關係。」她笑著說。 這種發自內心的熱情且真誠的服務,正是林淑婷眼中「超級業務員」的關鍵:「當你有熱情,面對問題時,就會想方設法解決。」侯西峰也高度肯定吳采凌,短短幾年就將台北市場做出口碑,是相當傑出的主管。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曾說:「人生、工作成果等於思維方式乘以熱情,乘以能力。」吳采凌從高雄的小訂席專員,到台北市場的關鍵戰將,正是這句話的體現。 ...

2025.02.27

管理

我的一位好友擔任某家跨國媒體公司的營運長,因為他的團隊夥伴總展現十足的衝勁,讓我非常好奇,他是如何打造出這樣的文化? 他跟我分享的秘訣,讓我為之驚嘆,「讓每個人都能賺錢!不管是人資、公關,甚至是行政總機都能創造獲利。」當每個人都能改變自己的薪資結構,上班就不再只是上班,而是像創業一樣,自己決定薪水。」 傳統的公司習慣將「賺錢」的責任歸交給業務部門,其他部門則被視為支援單位,間接協助公司創造價值。然而,他徹底打破了傳統職場的框架,讓每一位內勤員工,包括人資、公關、技術團隊等,都能成為公司獲利的推動者。這個全新的概念不僅激勵了員工,也幫助公司快速成長。 3個核心策略:讓全員皆能賺錢的實踐之道 1. 重新設計KPI:讓每個人清楚自己的「營收指標」 營運長要求每個部門重新思考:「你的工作如何間接或直接創造收入?」 讓過去總被視為成本單位的部門,也被賦予了新的角色定位。 人資部門:被要求建立「人力資源的投資回報模型」,用科學化的招聘與留才策略,降低流動率、節省招募成本。甚至將內訓課程對外銷售,創造人資部門的額外收入。 公關部門:思考如何更快速的執行日常業務,並構思將品牌曝光打造成客戶的加購方案,增加額外的業務收入。 行政部門:將工作流程數位化,以節省時間成本,並嘗試提供客戶第三方行政外包服務,為公司創造額外收入。 2. 打造「業務化思維」的企業文化 為了讓員工接受這樣的轉型,他設計一系列的「業務化思維」培訓。這些培訓不是讓非業務人員去學習如何賣產品,而是讓他們了解如何透過數據、優化和創意來賺錢。 他還設計一套激勵機制,將部門績效與員工薪酬掛鉤。例如,當技術部門完成一個新技術的授權專案時,就能分得授權收入的一部分,讓他們具體看到自己貢獻的成果。這樣的文化轉型,逐步建立出公司全體的「賺錢意識」,也提升員工的參與感與主人翁精神。 3. 強化跨部門協作,讓全員成為「共同創業者」 此外,他強化公司內部的「跨部門協作」制度,打破部門之間的隔閡,創造真正的共創價值。另外,他也實施專案小組利潤分配制度,當跨部門專案成功完成時,所有參與者都能按照貢獻比例分潤,激勵團隊自發合作。 正是這種協作模式,使每個部門不再是孤島,而成為公司大船的動力引擎。他的員工們不再只是「做份內的事」,而是將公司的營收視為自己的創業項目。 同仁分享:從工作到創業的心態轉變 他的這套管理方式,不僅提升了企業的營收,也讓員工獲得更高的成就感與滿足。一位技術主管說:「以前我只埋頭開發,現在我知道我的每一行程式碼都能影響公司的收入,這讓我的工作變得更有意義。」 連行政人員也分享:「當我的優化建議帶來數萬元的成本節省時,公司直接頒發獎金給我,這讓我感受到自己不再是後勤,而是真正的價值創造者。」 當每一個同仁都懂得用業務思維去思考目標,就能從「打工心態」轉變為「創業心態」,這份熱情與幹勁自然也會感染整間公司。 職場中的價值與獲利啟示 他的理念讓我想起聖經《歌羅西書》3:23的一段經文:「凡你們所做的,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 這段話不僅是對信仰的提醒,更是對職場的啟發。當我們將工作視為使命,全心全意投入時,就能從中挖掘更大的價值,甚至超越自己的想像。 2025年,讓我們不再局限於傳統公司定義的部門架構,而是用全新的思維與態度,成為「賺錢機器」。無論你是人資、公關,還是技術專家,都能成為推動公司成長的關鍵角色,創造不平凡的職場人生!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湯明潔 ...

2025.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