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獨居的人,如何照顧自己的晚年?她訪問19位韓國中年女性,找到克服恐懼的智慧 有些人為了避免獨自生活卻連經濟都不穩定的情況,早早就轉做穩定的職業。金多任曾在婦女團體中做全職的工作,考慮到穩定性,她在40歲時通過考試成為公務員。宋美英在30歲辭去工作,重考大學入學考進入藥學大學。 自營業者崔恩珠表示:「離婚前,我認為自己到60歲就要退休了,但離婚後我改變了想法,我覺得應該工作到70歲。」 「我錢賺得不多,也沒有能依靠的地方,因為是自己賺,所以資產積累也會比2人一起的速度還慢。環顧身邊,與我同齡獨自生活的女性,她們的職業大多不是大企業的正職員工,而更多是約聘員工、自營業者。」 金佳英因工會罷工在正職工作崗位上被解雇,在藝術界以約聘工作的方式工作著,她表示:「當我沒工作時,我總會感受到自己無法獨立生活的恐懼。」畢業於所謂名門大學的她說:「想用學歷找到其他工作雖然並非不可能,但我不想讓我的人生單純只奉獻在生存上。」即便經濟困難,她也不會離開自己喜愛的藝術界。 經營的公司倒閉,她有2年多的時間沒工作做,這期間她每月會有1、2次的講座工作,並在媒體上投稿,每月以100萬韓圓(約新台幣2萬3500元)左右的收入過活。幸好她有父母和姊妹跟她分享小菜和米飯,生活費並不高。 「若在外的獨自生活,在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我可能就無法生存。要經營獨自生活的人生,就必須加入一個不只有自己一人的網絡。」 她表示:「我正在過的日子是,永無止境的約聘工作生活,隨年齡增長,實際工作也越來越難,一直擔任負責人也是不現實的,因此我正在思考60歲後可持續的賺錢方式。」她對結合藝術的移民二代教育非常感興趣,正在計畫考取韓語教師證照。 發展副業,為單身退休生活做準備 還有開始發展副業的Aging Solo(編按:指中年女性單人戶),她們追求不受單一工作束縛,是在多種工作間切換的「斜槓人」。在做目前工作的同時,吳熙珍也在煩惱當年紀再大一點時能做什麼,突然想起自己曾經的夢想,她曾想當一個能說5國語言的民宿主人,於是她開始在自己住的全租房裡提供住宿共享服務。 「提供住宿共享服務後,對晚年經濟感到焦慮的感受減少了。即使沒有全年開放預約住宿,每月也能賺100萬韓圓以上。65歲後就會有國民年金和存了一點的個人年金,由於我是無房的獨居老人,所以也會拿到基礎年金,這樣老年的生活就可以過下去了。原本住宿共享服務只是為了養老才開始做的,聽了那些來家裡住的年輕女性的故事,我在交流中感受到去了新世界旅行的樂趣。這算是意外的收穫,隨年齡增長,能維持這種交流的關係也是一種文化財產。」 搬到京畿道新市鎮後,姜美羅認為只要離家近,就算領最低薪資也沒關係,於是她在求職網站上搜尋,偶然發現地方團體的招聘訊息後,她應徵進地方團體裡工作。雖然新工作的工資遠遠低於以前工作的公司,但她正努力在工作外的地方投資,創造額外收入。 投資經歷超過10年的她,閱讀了近300本財經相關書籍,還接受了1年半左右的專家課程教育。家裡的4億韓圓(約新台幣941萬4000元)債務,她也沒向任何人伸手,而是靠自身力量償還。 據說在找到現在的工作之前,她有2年左右沒工作,多虧投資她才能順利的過活。她表示:「完全沒有想一次性賺大錢的想法,我的目標是老了以後,每月透過股票賺30萬韓圓(約新台幣7060元)左右。」 「買股票是為了防範老了以後沒人要再雇用我,如果透過股票能確保這點,再結合國民年金和公共機關的工作,那就不會是最糟糕的生活。」 消除對未來的過度焦慮 關於中年女性單人戶經濟方面的養老規畫,調查顯示越早想過單人戶生活的人,在經濟上的養老規畫準備就越充分。不過,也有即使擔憂養老生活,卻乾脆不規畫的例子,因為當下生活困難,只能專注經營眼前的生活。 對於自己成為超高齡者的情況,有些人搞不清楚自己該做什麼準備,因此感到很茫然。 朴真英表示:「沒有人需要我來撫養,所以我很自由,即便收入減少,只要減少開銷、降低居住水準,就能勉強生活。之後加上國民年金的補貼,還是可以過上一定水準的生活。」同時她也表示:「成為超高齡者的情況實在太遠了,所以反而不會擔心。」 「就像十幾歲時無法想像中年生活一樣,40年後的事讓人感覺不真實,因此難以想像。如果走到退休年齡後又再活20、30年或面臨重病的情況,對此雖然我沒有足夠的經濟準備,不過我覺得這種事個人又該如何準備呢?就算我現在轉換到薪水較高的工作,或增加儲蓄都不能解決問題啊。」 正如她所說的,成為超高齡者的情況只是讓人感覺遙不可及,也無法確切知道要做多少準備。無論是誰都會在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時感到焦慮,由於社會上的保障不足,對應措施是必要的。 然而即便擁有穩定職業、已建立家庭的人也會擔心老年生活,對於養老的焦慮如滾雪球般襲來,像是必須擁有幾億韓圓的退休金才行的不安感,或是沒準備養老資金退休生活就會過得很慘的緊張感,我認為在金融機構的行銷與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這樣的焦慮也越發嚴重。 崔惠媛也提到社會上對養老的過度誇張恐懼,她常懷疑這種擔憂是否太嚴重了。 「我們並非一夜間如晴天霹靂般變成老人,或生活在一夕之間發生巨大變化。我已經過著約聘員工的不婚生活,我認為我退休後的生活也會和現在的生活差不多。當然,退休後的條件應該會變得比較差,但到目前為止,就算收入不穩定,也沒有什麼關係能依靠,我還是一直以各種方式走過來了。基於過去的生活基礎,我認為往後只要繼續以這種方式生活下去就可以了。」 提前訓練體能,也調整心態 也許無論遇到什麼情況,準備好能夠應對的體力和態度更重要。為應對經濟資源和體力都低下的老年生活,姜美羅最近特地進行了「生活不便訓練」。原本開車5分鐘就能到超市,她會步行20分鐘過去,只買雙手能提得回來的東西回家,不使用凌晨的宅配服務或食物外送服務。 她表示,以前對於成為貧窮的獨居老人,她感到非常害怕,但在40歲出頭時,職場上一位後輩的話改變了她的想法。 「雖然後輩的工作表現出色,人也很聰明,但她太喜歡喝啤酒,跟父母一起生活的她會把寶特瓶裝啤酒藏在衣櫃裡喝。我勸她不要這樣,她的回答超厲害。她說:『我真的很喜歡啤酒,工作很有趣,男人也很棒,但還是啤酒最棒。只要能喝到啤酒,就算去撿回收又怎樣?撿完回收回家喝我喜歡的啤酒就好了。』」 雖然這番言論可能是年輕朋友稚氣未脫的話,但姜美羅卻發現:「啊,原來還可以這樣想啊!」她有點驚訝,然後又覺得:「好像確實是如此,窮又怎麼樣?若能做自己喜歡的事,錢是怎麼賺的有什麼大不了的呢?」 *本文摘選自今周刊出版《SOLO女子圖鑑》 {DS_BOX_38442}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11.05
財經 超高齡社會來臨 中國信託銀行提供財富管理解方 善用信託顧好「退休三本」 晚年生活自主有尊嚴 退休安養信託專款專用保障晚年生活金流無虞 高齡八十歲的張奶奶,正是聰明運用退休安養信託,確保晚年生活自主有尊嚴的最佳案例... 2024.07.02
財經 FIRE之後,晚年生活如何不受限於金錢? 現今,在年輕世代當中,似乎越來越多人對於「FIRE」感到憧憬。「FIRE」是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的縮寫,意思是實現財富自由、提早退休。 追本溯源,「FIRE」是美國極受關注的一種生活方式。其基本概念是在年輕時認真工作,以所得的收入投資股票等,累積一定資產,尋求適當的時機提早退休。之後透過穩健的資產管理來確保生計,是一種不受公司束縛的生活方式。 最常見的做法便是累積年支出25倍左右的資產,然後以年利率4%的獲利過生活。標準普爾500指數(Standard Poor's 500),其年平均報酬率約為7%。從中扣除年平均通貨膨脹率3%,就得到4%的獲利(由於目前通貨膨脹率仍上漲,這個計算方式不一定成立)。 假設累積到6000萬日圓的資產後用來投資,以年利率4%來計算,每年就可以獲得240萬日圓的被動收入(不考慮稅金等額外支出)。此外,如果還能利用零碎時間,透過兼職等方式增加收入,那麼只要不是生活在都會區、不過度揮霍,最基本的生活費應該不成問題。 人們對財富自由心生嚮往,各有各的原因。但其中一個主要因素,無疑是對以公司、本職優先的自己和社會結構感到厭倦,希望能把時間用於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上,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如果選擇以本職維持生活開銷,透過斜槓來實現自己想做的事,就算沒有達成財富自由的資產,也可以充分享受人生的樂趣。畢竟累積6000萬日圓的資產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但副業只要一有想法,就能立刻開始準備,甚至今天就可以開始。 對於每天都在重複日常工作,嚮往財富自由的人來說,嘗試投資股票前,不妨深入考慮一下發展副業。 加快財富自由的速度 有些人可能已經邁向50歲這個年齡,並開始思考退休的相關規畫。對這些人來說,副業具有另一項特別的意義——它可以成為應對退休後「長壽風險」的一項輔助計畫。 日本是世界知名的長壽國家,全國有超過9萬名百歲以上的高齡人口(按:根據衛福部社家署的統計,臺灣2023年的百歲人數為5,011人)。就現狀看來,人生百年時代似乎已逐漸成為現實。然而,長壽並非完全是值得慶賀的一件事,因為還存在著所謂的「長壽風險」。 這種風險背後的問題,在於平均壽命(Life expectancy at birth)和健康壽命(Health expectancy)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平均壽命是指新生兒平均預期壽命,而健康壽命則是指不需要照護就能自立生活的期間。關於兩者的差距,男性約為8年、女性約為12年。在這段期間(不健康的生存年數),人們不僅會面臨身體及心理上的不安,還必須承擔照護等經濟上的成本。 此外,即使身體健康且能自立生活,長壽風險依然存在。雖然,退休後使用的資金取決於個人狀況,但日本在2019年,有關退休後20至30年間欠缺2,000萬日圓資金(以維持生活)的「老後2000萬問題」,就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這凸顯了「資產壽命」可能比實際壽命更短的風險。 只要人活著,就須支付衣食住等生活費用,且除了最低限度的生活費之外,還包括用於旅遊、興趣和娛樂上的開銷。活得越長壽,這些開銷的總額就越大。 為了應對這樣的長壽風險,選擇退休後繼續工作的人有越來越多的趨勢。根據日本總務省統計,在2021年,65歲以上的就業人口已達到909萬人,其中65至69歲的就業率為50.3%,這意味著每2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在65歲後仍繼續工作。 此外,日本政府也積極推動少子高齡化的因應政策,致力打造讓高齡者也能活躍於職場的機會,建立適合工作到70歲的社會體制。(按:根據統計,臺灣2022年的65歲以上勞參率為9.6%。為了提升中高齡者勞動參與率,勞動部於2023年訂定「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計畫」。) 確實,假如身體狀況良好,即使到了高齡也還能繼續工作,問題在於該如何找到相關的工作機會。有些人可能會選擇在退休前的公司繼續任職,但有的人須尋找新的工作機會。如果沒有做好任何準備,到將近退休時才煩惱,或許會在中高齡就業方面遭遇不少困難。 若在就業的黃金時期開始經營副業,不僅能增加存款,還有充足的時間提升相關的經驗與技能,並在退休後的職場發揮作用。我深信,它將成為充分享受人生百年時代的可靠武器。 *本文摘自任性出版《我的興趣靠副業實踐》 {DS_BOX_38174} 責任編輯:湯明潔核稿編輯:陳虹伶 ... 2024.09.13
職場 「第一次往生,請問該怎麼準備?」送葬者:沒有完美的葬禮 在回來接班家裡事業後不久,藍先生打電話給我,問我能不能到他家裡做諮商,他想了解葬禮該如何進行,需要跑什麼流程、安排什麼儀式。 我原以為,藍先生想和我討論家屬的葬禮該如何處理,於是與他約定好時間前往拜訪。沒想到我完全搞錯了。藍先生告訴我,他找我來,是想為自己做後事的準備。醫生說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我是第一次往生」 當時藍先生的黃疸指數很高,不誇張,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人的臉色可以黃得和香蕉一樣。 藍先生很虛弱,卻很有元氣,我知道這很矛盾,但實際情形就是如此,明明看得出他身體難受,但他中氣卻很足,還有心情開玩笑。 他對我說:「我沒經驗,這是我第一次往生,很多事情都不懂。你專業,你來教我。」我心想:「誰不是第一次往生啦?難道往生了還能再往嗎?」 我被他逗得哭笑不得,突然意識到眼前的情景很微妙。以往在葬禮上,如果想得知當事人的想法,必須透過「擲筊」才能辦到。如今,我竟然能親自和當事人討論葬禮該怎麼進行。 我第一次遇到這樣的狀況,有點忐忑,於是按部就班的向藍先生說明流程。 我說,既然他現在是在家休養,那麼他在家離開的機率很高。到時候,請藍太太在第一時間聯絡我,我會立刻派人過來,幫他洗澡、換好衣服、蓋往生被,然後聽念佛機⋯⋯。 「等一下!」藍先生驀然打斷我,問我:「往生被長什麼樣子?」 身為一名專業的禮儀人員,我二話不說拿出iPad,點開圖片給他看。他眼睛瞪得很大,不可思議的瞪著圖片嚷嚷:「這什麼東西?太醜了吧!你確定要把這麼醜的東西蓋在我身上?!」 他的反應讓我頓時回想起,其實我也只是一個禮儀菜鳥,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藍先生,這就看你對信仰這件事有多虔誠了。」我只好坦白告訴他,其實父親過世時,我並沒有幫父親蓋往生被,而是用一條父親生前蓋了十幾年的棉被替代。因為父親對那條棉被有感情,而且上面還有父親的味道,我認為這樣做,父親會比較開心。 「好,既然你爸沒有,那我也不要,我要用自己的。」藍先生聽我這麼說,顯然很高興,再問:「那念佛機呢?念佛機是幹麼的?」 「念佛機就是一種能夠念誦佛經的設備,我們會把它放在你身邊,念誦8個小時的佛經,目的就是要提起我們的正念,讓我們心無罣礙的⋯⋯」 藍先生再度打斷我:「等等,佛經的旋律是怎樣?我沒聽過,可以讓我聽聽看嗎?」 「好。」我在背包裡找來找去,卻發現自己忘了把念佛機帶來。「藍先生,不好意思,我沒帶念佛機,不然這樣,我現場唱一段給你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佛佛——」 藍先生瞠目結舌地望著我,表情十分難看,難看到有一瞬間,我懷疑自己就要被原地超渡。 「可以不要嗎?我一定要聽這個嗎?」 再度被藍先生「打槍」的我有點尷尬,只好又重複了一遍「信仰虔誠說」。 「我是有在拜觀音啦,但老實講,沒那麼虔誠啦!這佛經不要說8小時了,連8分鐘我都不想聽!我可以聽交響樂或古典樂嗎?」 「當然可以,你想聽什麼就聽什麼。」我汗涔涔的對他說:「藍先生,不然這樣好了,你把歌曲選好,燒成光碟或隨身碟,然後我當天準備CD Player去播放。」 「這樣好!」聽我這麼說,藍先生又開心了。 太太只要負責哭就好 我和藍先生的談話大致維持這個模式:只要我提出什麼,他就打槍什麼。整場討論荒腔走板,無法按照制式化的流程進行。明明他是客戶,我才是提供服務的人,我卻被他牽著鼻子走。 他很有主見,和我聊得很熱絡,無論是他的神情或態度,都像在規劃一場活動,而不是在規劃自己的後事。 過程中,坐在旁邊的藍太太始終一語不發,無論藍先生要求什麼,她都沒有意見。她的表情抽離、空洞,彷彿與我們不在同一個空間裡。 我讀不懂藍太太的表情,無從判斷他們夫妻倆感情好不好,但當我和藍先生討論得差不多時,藍先生突然一反輕鬆的神色,鄭重的對我說:「郭先生,我對你只有一個期待,就是讓我太太在葬禮上當個廢人。我希望她什麼都不用做,只要負責哭就好,什麼都不用操心。」 說完,藍先生接著又嘻嘻哈哈的轉頭問藍太太:「欸,妳要用什麼牌子的衛生紙?我請郭先生幫妳準備。」 藍太太抿著唇,霍然站起身,淡淡的說出一個品牌,頭也不回的走進浴室。 那一瞬間,我彷彿看見她平板的表情鬆動,像面具上出現裂紋。直到這時,我才終於讀懂了她的表情,那是很深很深的壓抑。 她究竟是抱著怎樣的心情,聽著丈夫安排自己的後事呢?我不敢想,也不忍想。 說好的交響樂呢? 隔了好幾個月,都沒有藍先生的消息,我鬆了口氣,在心裡暗自希望能有奇蹟出現。 有天晚上,洗澡的時候,我接到一通有別以往的電話。以往家屬打電話給我時,通常會先抽抽搭搭的哭好幾分鐘,才有辦法支離破碎的擠出一句:「我我、我的家、家家人、過世世了。」 然而這通電話不一樣。這通電話打來時,語氣明明很顫抖,但邏輯又很清晰,就是那種其實已經知道事情會發生,早就做好心理準備,但實際發生時,仍然有點無法接受的矛盾狀態。 她在電話那頭說:「郭先生,他走了,我們在救護車上,正準備前往台大醫院。」我立刻知道那是藍太太。 我用最快的速度換好衣服,準備好該帶的器材,依照約定,帶了藍先生要的被子、CD Player,前往醫院的往生室。 到了醫院,藍太太和我會合,匆匆對我指了一個方向,說她正在辦手續,辦好就過來,要我先進去。 我點頭應好,然而醫院的往生室有很多間,我在廊道上來來回回走了好幾遍,卻遲遲找不到藍先生的蹤影。 「就是那間啊,你剛剛經過的那間。」直到藍太太辦完手續,才終於在廊道撿到無所適從的我。 「這間?」我走到門口,不可置信的往裡看。 不可能啊!這間往生室裡有好幾位和尚,念佛機正高聲念誦著佛經,往生者的遺體上還蓋著往生被⋯⋯這怎麼可能會是藍先生?正是因為覺得不可能,我才會一直過門而不入。 「郭先生,不好意思,我知道這跟當初講好的不一樣。」藍太太內疚的對我說:「雖然我先生希望不要通知其他家人,但是,身為他的太太,我實在很難不通知。不過,郭先生,你放心,我已經和其他家人取得共識了,接下來的儀式都會按照我先生的意思去做。」 沒有完美的喪禮,但有相對圓滿的喪禮 我看著眼前的藍太太,驚愕的同時,還有種非常強烈的領悟:喪禮美其名是往生者的事情,但事實上,真正面對喪禮的是活著的人,並不是往生者自己想要怎樣都可以,還必須考慮到其他人的感受。 雖然此時的藍太太看似堅強鎮定,但我想,在我到達前,她一定花了很多功夫對藍先生的其他家人解釋,說服他們接受藍先生的想法。我不由得回想起那天藍太太空洞的神情、走進浴室裡的背影,還想起藍先生對我的交代,心裡有點難過。 「藍太太,這給妳。」我從包包裡拿出一包衛生紙,遞給她。看見衛生紙的剎那,藍太太一愣,無法克制地哭的出來。 我站在她身旁,望向蓋著往生被的藍先生一眼,並且在心裡默默對他說:「為了藍太太,你就忍耐一下很醜的往生被和嘮叨的念佛機吧!你放心,其他的交給我,我會完成你對我的交代。」我向藍先生行了個禮。 這是我接班後,第一次感到這麼踏實,第一次感受到這麼不負所托,第一次感受到殯葬不只是殯葬。 喪禮是個中立的平台,每個參與者有各自的期待,勢必有需要妥協及讓步的部分。這世界上可能沒有完美的喪禮,但一定有相對圓滿的喪禮。 {DS_BOX_35999}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3.08.24
生活 巴金森病、阿茲海默症治療現新曙光 華安醫學新藥進入臨床實驗,如何用「自癒力」打敗退化? 劍指神經退化性疾病,挽救晚年生活的關鍵在「ATP」 華安醫學的巴金森氏症新藥也在今年進入一期臨床實驗... 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