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明星

共有 3906 則相關文章

財經

你能想像嗎?今天在台灣新竹山林裡砍伐的竹子,短短兩週後,可能成為歐洲孩童手中的巧克力罐,也可能變身科技業的重要包材——iPhone上的三星螢幕,現在可以乘坐竹IC載盤,飛越中國、越南組裝後,最後飛到你手裡。 台灣科技業此刻除了要煩惱美國的關稅政策外,每年因製程產生的巨量塑膠包材廢料,也令它們頭痛。例如光電大廠友達,二○二三年使用的塑膠IC載盤及棧板重量,就高達一千三百四十八萬噸,相當於近七十萬個標準貨櫃的重量。 現在,這些塑膠有機會被竹子取代。相同重量下,竹子的碳排量僅為塑膠的六分之一,大幅降低環境衝擊。 新創公司正利用竹子解決科技業痛點,它是先進材,創辦人徐惇穎表示,光是半導體包材市場,規模已達三億四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三十一億元),且仍在快速成長。 市調公司Business Research Insights更指出二○二八年IC載盤市場規模會達到四億六千萬美元。除了IC載盤,先進材也提供晶圓盒、發泡產品的竹粒材料。 目前,他們已與多家市值上兆美元的國際品牌合作,並通過其認證;國內多家市值數千億的科技大廠亦是客戶。 竹子做成吸管不稀奇,但進入科技業供應鏈,卻很罕見。故事,要從三年前徐惇穎接到來自歐洲的訂單說起。 「客戶一下訂六億支吸管,嚇死我們!」三年前,徐惇穎經營跨境電商平台「全球柑仔店」,出口台灣產品,某天接到歐洲訂單:六億支不含塑膠的吸管!這讓他開始思考:台灣有什麼材料能夠取代塑膠? {DS_BOX_39329} 一套秘密配方克服3道挑戰 他想起老東家工研院研究過竹子的材料特性。竹子輕盈堅韌,成本比紙低、比塑膠易分解。例如,一根竹吸管在細菌作用下,約二百五十天內可分解,而塑膠吸管需要兩百年。 於是,他開始投入研發。目前該公司共二十七人,有二十人專注於研發,三年來透過政府創業計畫將竹子打造成關鍵新材料。 第一步是研發出全天然「秘密配方」,確保不同品種的竹粉在乾燥與去味後仍能穩定成型。像調配中藥一樣,依需求添加澱粉、礦物質與植物性黏著劑,調整竹粒的特性。 在半導體產業超過十年的經驗,讓徐惇穎想要挑戰跨領域,因為「懂材料的人不一定懂竹子,懂竹子的人不會想到做電子包材,」徐惇穎解釋。 兩年前的除夕夜,徐惇穎帶著疑問,請教曾任職聯電、台積電,現為明新科技大學校長的呂明峯:「竹粉能否成為半導體包材?」 當時呂明峯建議:「儲存、保護各種IC元件的IC載盤或許是切入點,但挑戰不小,第一要導電性好,第二要耐高溫——這兩個條件在物理上是衝突的,最後還得符合半導體產業的高潔淨標準。」 技術很難,但先進材透過「秘密配方」克服挑戰。透過AI系統,他們可精確調整竹粒的材料特性,例如提升抗酸鹼能力、增加硬度,甚至達到iPhone等級的耐衝擊標準。 客戶不必調製程也能使用 再來,要說服客戶使用也難。 「有計算塑膠使用量的科技業根本沒幾家,」一名不具名的友達永續專員坦言,要減塑,太痛苦,「連包材外的膠膜都因為各式標籤條碼材質不一,難以回收。」 而且,通常換料等於要調整設備與製程,是額外的麻煩。 先進材瞄準科技業痛點,提供可直接替代塑膠的竹料,使客戶無須調整既有製程。 在歐美客戶嚴格要求、台灣政府徵收碳費、歐盟即將開徵碳關稅等三大壓力下,台灣電子供應鏈開始埋單。 同時,先進材利用AI模型計算,讓客戶直觀看到能減多少塑膠、多少碳排、少砍幾棵樹?能省多少錢? 最重要的是竹製IC載盤沒有比較貴。「價格相近,大家就更願意嘗試。」呂明峯表示。 這套技術不僅吸引科技業,也讓全球紙塑龍頭金箭找上門,將之視為擴大商業規模的機會。該公司昆山商務中心副總經理劉芳志說:「我們請先進材研發可以和紙塑結合的竹纖維料,目標是研發取代塑膠淋膜的竹料膜。」 長期代理半導體廠材料的帆宣系統科技,三年前也嗅到國際減塑趨勢,開始與先進材接觸。去年半導體展,帆宣成功協助先進材吸引歐美品牌,又協助它拓展至馬來西亞與越南,並連結東南亞主要的塑膠包材供應商之一,希望有機會把各種消費性塑膠用品改成竹製,共同應對全球供應鏈變化。 先進材也與明新科技大學合作,從源頭培養人才。 全球年均生產四億噸塑膠、再平均產生五千七百萬噸塑膠垃圾,足以在紐約中央公園堆起跟帝國大廈同高的垃圾山。 而先進材正利用台灣十八萬三千公頃的「竹金」展開綠色革命,未來更可能進軍生技塑料等領域,改變全球產業鏈。 更多永續經營趨勢與案例 請上《商周ESG》專區: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eventsiteesg ...

2025.04.02

財經

你知道,誰是連續被兩任總統欽點的下一個兆元產業嗎?答案是,生技醫療。賴清德總統更直接點名,再生醫療、智慧醫療都是關鍵。 當今台灣再生醫療龍頭長聖生技、擁有最多AI醫材許可證的長佳智能,兩大指標業者都有著相同出身—中國醫藥大學及附設醫院體系(以下簡稱中國醫)。 蟬聯全台醫務收入冠軍衍生市值逾兩百億掛牌公司 曾經,中醫大附醫只是一間坐落台中的區域醫院,在病患間的評價遠遠落後中部地區龍頭台中榮總。 如今,它走出中台灣,蟬聯全台灣醫務收入冠軍醫院多年,也就是不計入業外投資所得,透過門診、手術等醫療服務獲取的本業收入最多。 {DS_BOX_39132} 根據二○二二年醫院財報,中醫大附醫本業年賺二十五億五千五百萬元,是第二名的高醫附醫兩倍有餘。 它不只在醫院治療病人,近年也把技術應用在開發生技產品,衍生三家上櫃、興櫃公司長聖、長佳與聖安,合計市值達二百七十三億元。 在同業怨嘆健保點數貶值、空有技術卻難變現的時代,中國醫體系早已從地區型醫院,躍居受到資本市場肯定的創新火車頭,它如何做到? 研發、實驗到產出全掌控提供病患創新解決方案 「我們有一條龍概念,從研發、實驗到產出全部掌握在自己手裡,」中國醫體系二把手、中國醫藥大學校院務發展委員會執行長鄭隆賓指出,該體系擁有大學、醫院,再發展出生技公司,體系共享人力、設備資源,分攤成本,發展出全球通行的生技產品後,價值就能提升數百、數千倍。 在台灣細胞治療收案量、營收居龍頭的長聖,就是一例。 二○一五年,中醫大附醫在臨床發現細胞治療需求,開始研究。隔年第四代細胞治療技術成熟,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蔡長海看好趨勢,主導成立長聖生技,轉移中醫大附醫的技術,由曾任該院副院長的黃文良擔任總經理。 勝在內部技轉優勢且研究方向與臨床需求並進 這成為中國醫體系一條龍模式濫觴:中醫大附醫在臨床發掘現有藥物未能滿足的醫療需求後,由該校教授、醫院醫師、研究員開發新技術,技術成熟後,轉移給衍生生技公司。 下一階段,是技術開發者必須與企業端每週開一次會,技術輔導,並持續迭代。生技公司則專注在商品化目標,優化製程。 好處是生技公司做出產品後,不必外求臨床試驗計畫主持人,交由中醫大附醫執行,省下大量溝通成本。 待臨床試驗成功、取得上市許可證,醫院也能搶先使用產品,提供病患創新解決方案。 中醫大附醫院長周德陽解釋,該體系主張跨院校合作,學校有專業研究人才,醫院熟知病患需求,「研發主力在院校,研究方向要與臨床需求有關。」院校就像是關係企業研發部門,能降低企業的研發成本。而每週的產學合作會議,醫院院長與企業總經理都親自參加,確保溝通及決策快速。 內部技轉的好處是輔導時數無上限,「一般都是簽兩、三百個小時,時間到了就沒了,但我們是終身輔導,如果產品很有競爭力,還會持續優化。」 體系整合的成果,體現在台灣開放細胞治療後,長聖供給穩定產品,為中醫大附醫帶來六百名病人,約全台一半病例;長聖不只滿足中國醫附醫需求,台大、榮總等醫學中心也是合作對象,承作全台四成細胞產品,二○二四年每股稅前盈餘逾六元,相比還在虧損的同業,成績亮眼。 策略性領導最為關鍵組織全力拚把研究變產品 二十年間,中國醫能從單一醫院、學校,延伸為產學、臨床兼備的體系,固然有其先天優勢:其一,多數醫學中心是公立醫院,投資、衍生企業規範多,相較之下,中國醫屬財團法人,具有彈性。 此外,國內許多醫院是子承父業,二代無決策權;而由醫師大老領導的機構,則是山頭林立。中國醫體系全由蔡長海一手主導拍板,更易落實決策。 綜觀台灣,具備前述條件的大型醫院其實也不在少數,實際上更常見的,卻是各單位忙於本業,不願意付出額外時間精力,彼此合作,發揮綜效。 為什麼中國醫能讓體系內部相輔相成? 它從組織理念到制度設計,都圍繞著一個目標:要讓研究結果落地成為產品。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分析,「關鍵是策略型領導。」他解釋,蔡長海想跳脫國內醫療機構發展慣性,也就是受限於健保給付,很難投入大筆資金創新的困境。因而效仿史丹佛大學、克里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發展先進技術,串聯資本、自營公司,縮短學術商品化的週期,回過頭幫助體系發展。如此,就得拉高該體系對發展生醫產業的重要性認知,對內對外談話都反覆溝通。「就像憲法,代表中國醫最上層的思考,所有制度跟動作都要跟著它。」 蔡長海深知,要能成功,關鍵,絕對是讓每一位頭角崢嶸的名醫與教授們願意合作。曾經,好幾任台大醫院院長退休後的第一站,就是中國醫,也曾一次挖角超過四十名長庚體系醫師。有傳聞,蔡長海不僅給高薪、蓋全新實驗室,甚至協助置產。當然高報酬也帶來高要求,每位加入的名醫,都得走出白色巨塔,理解商業世界運作邏輯。 例如,鄭隆賓是台灣換肝權威,曾讓腦死者捐贈的肝臟分割移植給兩位患者,手術創見數度登上國際權威期刊。「我待在刀房,就像皇帝,多輕鬆啊!」他開玩笑說,一伸手,護理師就知道該放上哪支器械,眼神一掃,就能調度整座開刀房。 但,進到中國醫體系,接任執行長後,他看完兩、三百人的門診、開完刀,盡了外科醫師本分,脫下白袍,還得熬夜讀商管書、看財經新聞。採訪過程中,他還援引矽谷風行的「有效加速主義」,說明中國醫體系的思考。 圖表製作者:游羽棠 舵手脫下白袍還得看商管書對產業的渴望讓研究轉向 二○一八年,中國醫與輝達合作導入超級電腦,是全亞洲第一個合作醫院,「他們為什麼不選擇台大或長庚?輝達要的是產業,是看上長佳(智能),」鄭隆賓發現,談合作得理解自己能為對方帶來什麼價值,才有合作機會。 另一個例子,是蔡長海力邀下,國際癌症權威、中研院院士洪明奇自美國返台,擔任中國醫大校長。即使大老坐鎮,面對該體系發展生醫產業的渴望,研究也得轉向。 曾任職國外名校的洪明奇投入六年時間,逐漸溝通、改變文化,讓教授們在學術自由的前提下,思考研究如何更聚焦在輔助臨床需求開發產品。 「研究能變成對人類有益的產品才有用,以產品為導向,」鄭隆賓坦言,要改變老師們的研究取向確實很困難。 形塑組織氛圍只是第一步,想驅動部門合作,還得層層建立橫向連結角色。 東海大學醫療系統聯盟執行長翁紹仁觀察,學者、醫師與企業的本職角色各異,思考模式更不同,中國醫能促成合作,是因為它在醫院設立研究中心,做為臨床與產業合作的連接點。「中心主管是受訓過的醫師、研究員是熟悉生技產業的博士,能溝通需求,更容易把研究轉成產品。」 找出臨床與產業的橋梁人才補助進修高額獎學金不手軟 「我們找出對兩邊都有興趣的人,鼓勵他成為bridge(橋梁)。」周德陽說,中醫大附醫近年積極選送醫師到美國的梅約診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機構,進修生醫產業最新趨勢,如:細胞治療、AI醫療應用、外泌體,獲選者最高可獲得每年三百萬元獎學金。 這群醫師理解新趨勢,也見識過國外合作模式,回台後,就成為該體系校院合作平台的種子部隊。 例如,專攻憂鬱症治療的醫師,透過該平台媒合,找到另一位正嘗試以中藥治療情緒問題的教授,組成研究團隊,找出能滿足臨床需求的解方。 當團隊研究計畫通過醫院審核,會補助為期一年的起始基金,倘若有初步成果,就會要團隊嘗試申請國科會或其他外部計畫,通過了,才表示該研究有可行性,中國醫體系會再給予等值經費支持。 中國醫體系新建的外泌體中心,除了讓研究員做實驗,衍生企業未來也能在此生產藥品,上市銷售。攝影者:駱裕隆 醫師為何肯變世俗?他們看見放大的影響力 計畫後期,還會邀請外泌體中心或AI中心的教授加入,他們已經成功把研究轉化為產品,有後續臨床試驗、取證法規經驗,能幫助技術落地。理念、制度俱足,最終能不能成事,還是取決於體系內的成員們,是否真的願意踏上這條路。 為什麼繁忙的醫師願意撥出珍貴的時間做研究,還一路做到技轉?一輩子研究感興趣主題的教授,又為什麼願意調整研究角度,不再只做純理論的探討,而願意世俗一點的思考落地可能性? 多位醫師、研究員、教授的共同答案是:在這個體系,他們第一次看見「放大影響力」的可能性。 一名外科醫師窮盡一生時光,頂多開一萬台刀、救一萬名病人,若能開發出新藥,不只能拯救曾讓他束手無策、暗夜扼腕的病人,還可以一口氣幫助數百萬、數千萬人,那份影響力遠超過單一醫師所能及。 「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的成功率很低,被稱為死亡之谷(death of valley),但會做新藥研究的老師,都想看見研究能實際商用,」中醫大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中醫大附醫外泌體中心副主任陳怡文坦言,這在過去是遙不可及的夢。加入該體系,她能實際跟刀、跟門診,理解臨床實際情況;透過長期與醫師合作研究,都能讓她的產品設計更落地。 陳怡文說,「我們在磨合,也是腦力激盪,雖然原本兩邊的人想法不太一樣,但我們都想做出對人類有益的產品。」為了困難但遠大的共同目標,他們願意放下歧異,想著,如何運用自身能力,為計畫加值,一步步實踐可能性。 中國醫體系,把醫院、學校到衍生出的生技公司,真正整合成像是一家企業的不同部門,如今的成果突破了許多人對當初一間區域醫院的想像。其實最終還是回到,一個組織,能不能讓人才實踐自己、心生嚮往,朝著同一個目標前進,才有力量。 ...

2025.02.27

財經

全台經濟重心南移已成大勢,目前政府積極推動「大南方新矽谷」計畫,因此近期南科在諸多科技大廠進駐下已越過竹科、中科,成為全台產值最大的科學園區,許多科技新貴持續南移,帶動周邊房市發展,近期距離南科僅有450公尺的新和重劃區,因為地段優勢科技人上班免除塞車之痛,又近市區採買便利,剛性需求強烈帶動該區近三年房價漲幅驚人,位居南科概念區之冠,發展前景無限。 近年來中央持續支持高科技產業南下發展,台南科學園區佔據更多公部門推動力道,擁有主導權絕對優勢,造就目前台灣產值最大的科技園區就是南科,甚至園區內的3奈米製程為全球最先進的半導體技術,受惠於AI、先進半導體製程等產業重鎮,南科預估年產值可望達到2兆元創歷史新高,蓬勃發展成為全台甚至是全世界的示範科技聚落區域,同樣也是南科就業人口高薪保證。 政府&企業持續推動產業大廠南下擴點,南科未來發展一片看好。 也因南科的發展性是由政府帶頭號召,各類指標大廠包括台積電、超微、聯電等積極布局,未來光是就業人口就能帶給區域一番發展榮景,市政建設也持續挹注區域發展,加速新市區大南科生活圈成形。台南捷運深綠線將串連南科園區、新市區、歸仁高鐵特區,預估建設總經費為793億元,未來深綠線(規劃中)若完成,南科到高鐵南台站,大幅縮短至少一半通勤時間。 因應南科蓬勃發展帶動周邊都市擴展,台南推行鐵路高架化,新市車站將遷址北移至高鐵東邊鄰近新和重劃區,隨著南科就業與居住人口增加,奇美醫院規劃於南科南路、南科三路口設置籌設「南科醫院」,屬於提供逾百床的地區醫院規模,預計最快明年開始運營,除了生活品質穩定提升,公部門也持續推動人口移入,近期台南市府將在新市區推動「新市安居」社宅興建,緊鄰科學園區距離僅500米,預計打造600戶住宅。中央與地方政府斥資近千億元資金,從軌道交通到社宅開發,全數聚焦新市區發展,鞏固大南科生活圈。 最後新市新和重劃區與其他重劃區相比,距離南科僅450公尺,科技園區第一排,佔據地理位置優勢,磁吸科技新貴購屋置產,根據591新成屋建案資料顯示,南科周邊三大概念重劃區,10分鐘通勤範圍已有4字頭成交單價,呈現南科剛性自住需求強烈,591房屋交易網新聞公關課主任畢務潔表示,新和重劃區因為新興重劃區,街廓市容均較周邊舊市區新穎,且距離生活機能的新市鬧區僅有5分鐘路程,可說是上班通勤、下班採買雙贏的區段位置,也難怪剛性需求的園區客指名度不墜。 資料來源: 節錄591實價登錄部分個案成交價參考。 新和重劃區近期指標案「曦湖」由上市代銷海悅機構海悅建設投資興建,理解建築與生活的完美融合,引領新興重劃區標竿建築模範,29年的不動產經驗匠心雕琢,讓家能成為值得珍藏的名邸建築,千坪基地完整規劃生活尺度無須妥協,26-36坪,2~3房,自住置產均合宜,買房就買新和重劃區。 建案官網:https:pse.is7d6meh ...

202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