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傳達心意新選擇?人們委託三線明星拍短片,替自己道賀、提離婚、說對不起 正當你生著悶氣,卻收到一支小短片,是由你最喜歡的明星,代替罪魁禍首的朋友向你道歉,你會馬上氣消嗎?... 2023.08.04
財經 使台灣貼圖明星與米奇、凱蒂貓分庭抗禮,這支Line 20人團隊如何做到 他們打造名人堂、MVP機制用明星光環增曝光機會,黏住創作者 除了要幫助創作者克服缺少題材的難題,... 2024.07.18
生活 全球女明星們結婚都穿它 義大利高跟鞋大王重返台灣市場 Mermaid系列,切割工藝將鏤空魚鱗紋理呈現得立體,水晶裝飾交錯形成螺旋輪廓,被暱稱為「美人魚鞋」,也是許多女明星的婚鞋... 2025.02.06
財經 一表看北市明星學區宅房價:大安、中正上看百萬、這區最輕鬆 台北市113學年度共計36所額滿公立國小,住商機構彙整實價資料,觀察明星國小周邊房價表現,其中以大安區金華國小的學區宅最高價... 2024.04.16
焦點 2025中職完整賽程》3/29獅象大戰開幕、7/19明星賽,大巨蛋比賽全攻略 2025中職36年賽季也將於3月29日開幕,本文整理2025中職重要賽程,包含明星賽、季後賽、總冠軍賽時間... 2025.03.21
財經 從一間區域醫院到生技創新火車頭,揭中國醫孵化3明星生醫股戰法 你知道,誰是連續被兩任總統欽點的下一個兆元產業嗎?答案是,生技醫療。賴清德總統更直接點名,再生醫療、智慧醫療都是關鍵。 當今台灣再生醫療龍頭長聖生技、擁有最多AI醫材許可證的長佳智能,兩大指標業者都有著相同出身—中國醫藥大學及附設醫院體系(以下簡稱中國醫)。 蟬聯全台醫務收入冠軍衍生市值逾兩百億掛牌公司 曾經,中醫大附醫只是一間坐落台中的區域醫院,在病患間的評價遠遠落後中部地區龍頭台中榮總。 如今,它走出中台灣,蟬聯全台灣醫務收入冠軍醫院多年,也就是不計入業外投資所得,透過門診、手術等醫療服務獲取的本業收入最多。 {DS_BOX_39132} 根據二○二二年醫院財報,中醫大附醫本業年賺二十五億五千五百萬元,是第二名的高醫附醫兩倍有餘。 它不只在醫院治療病人,近年也把技術應用在開發生技產品,衍生三家上櫃、興櫃公司長聖、長佳與聖安,合計市值達二百七十三億元。 在同業怨嘆健保點數貶值、空有技術卻難變現的時代,中國醫體系早已從地區型醫院,躍居受到資本市場肯定的創新火車頭,它如何做到? 研發、實驗到產出全掌控提供病患創新解決方案 「我們有一條龍概念,從研發、實驗到產出全部掌握在自己手裡,」中國醫體系二把手、中國醫藥大學校院務發展委員會執行長鄭隆賓指出,該體系擁有大學、醫院,再發展出生技公司,體系共享人力、設備資源,分攤成本,發展出全球通行的生技產品後,價值就能提升數百、數千倍。 在台灣細胞治療收案量、營收居龍頭的長聖,就是一例。 二○一五年,中醫大附醫在臨床發現細胞治療需求,開始研究。隔年第四代細胞治療技術成熟,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蔡長海看好趨勢,主導成立長聖生技,轉移中醫大附醫的技術,由曾任該院副院長的黃文良擔任總經理。 勝在內部技轉優勢且研究方向與臨床需求並進 這成為中國醫體系一條龍模式濫觴:中醫大附醫在臨床發掘現有藥物未能滿足的醫療需求後,由該校教授、醫院醫師、研究員開發新技術,技術成熟後,轉移給衍生生技公司。 下一階段,是技術開發者必須與企業端每週開一次會,技術輔導,並持續迭代。生技公司則專注在商品化目標,優化製程。 好處是生技公司做出產品後,不必外求臨床試驗計畫主持人,交由中醫大附醫執行,省下大量溝通成本。 待臨床試驗成功、取得上市許可證,醫院也能搶先使用產品,提供病患創新解決方案。 中醫大附醫院長周德陽解釋,該體系主張跨院校合作,學校有專業研究人才,醫院熟知病患需求,「研發主力在院校,研究方向要與臨床需求有關。」院校就像是關係企業研發部門,能降低企業的研發成本。而每週的產學合作會議,醫院院長與企業總經理都親自參加,確保溝通及決策快速。 內部技轉的好處是輔導時數無上限,「一般都是簽兩、三百個小時,時間到了就沒了,但我們是終身輔導,如果產品很有競爭力,還會持續優化。」 體系整合的成果,體現在台灣開放細胞治療後,長聖供給穩定產品,為中醫大附醫帶來六百名病人,約全台一半病例;長聖不只滿足中國醫附醫需求,台大、榮總等醫學中心也是合作對象,承作全台四成細胞產品,二○二四年每股稅前盈餘逾六元,相比還在虧損的同業,成績亮眼。 策略性領導最為關鍵組織全力拚把研究變產品 二十年間,中國醫能從單一醫院、學校,延伸為產學、臨床兼備的體系,固然有其先天優勢:其一,多數醫學中心是公立醫院,投資、衍生企業規範多,相較之下,中國醫屬財團法人,具有彈性。 此外,國內許多醫院是子承父業,二代無決策權;而由醫師大老領導的機構,則是山頭林立。中國醫體系全由蔡長海一手主導拍板,更易落實決策。 綜觀台灣,具備前述條件的大型醫院其實也不在少數,實際上更常見的,卻是各單位忙於本業,不願意付出額外時間精力,彼此合作,發揮綜效。 為什麼中國醫能讓體系內部相輔相成? 它從組織理念到制度設計,都圍繞著一個目標:要讓研究結果落地成為產品。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分析,「關鍵是策略型領導。」他解釋,蔡長海想跳脫國內醫療機構發展慣性,也就是受限於健保給付,很難投入大筆資金創新的困境。因而效仿史丹佛大學、克里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發展先進技術,串聯資本、自營公司,縮短學術商品化的週期,回過頭幫助體系發展。如此,就得拉高該體系對發展生醫產業的重要性認知,對內對外談話都反覆溝通。「就像憲法,代表中國醫最上層的思考,所有制度跟動作都要跟著它。」 蔡長海深知,要能成功,關鍵,絕對是讓每一位頭角崢嶸的名醫與教授們願意合作。曾經,好幾任台大醫院院長退休後的第一站,就是中國醫,也曾一次挖角超過四十名長庚體系醫師。有傳聞,蔡長海不僅給高薪、蓋全新實驗室,甚至協助置產。當然高報酬也帶來高要求,每位加入的名醫,都得走出白色巨塔,理解商業世界運作邏輯。 例如,鄭隆賓是台灣換肝權威,曾讓腦死者捐贈的肝臟分割移植給兩位患者,手術創見數度登上國際權威期刊。「我待在刀房,就像皇帝,多輕鬆啊!」他開玩笑說,一伸手,護理師就知道該放上哪支器械,眼神一掃,就能調度整座開刀房。 但,進到中國醫體系,接任執行長後,他看完兩、三百人的門診、開完刀,盡了外科醫師本分,脫下白袍,還得熬夜讀商管書、看財經新聞。採訪過程中,他還援引矽谷風行的「有效加速主義」,說明中國醫體系的思考。 圖表製作者:游羽棠 舵手脫下白袍還得看商管書對產業的渴望讓研究轉向 二○一八年,中國醫與輝達合作導入超級電腦,是全亞洲第一個合作醫院,「他們為什麼不選擇台大或長庚?輝達要的是產業,是看上長佳(智能),」鄭隆賓發現,談合作得理解自己能為對方帶來什麼價值,才有合作機會。 另一個例子,是蔡長海力邀下,國際癌症權威、中研院院士洪明奇自美國返台,擔任中國醫大校長。即使大老坐鎮,面對該體系發展生醫產業的渴望,研究也得轉向。 曾任職國外名校的洪明奇投入六年時間,逐漸溝通、改變文化,讓教授們在學術自由的前提下,思考研究如何更聚焦在輔助臨床需求開發產品。 「研究能變成對人類有益的產品才有用,以產品為導向,」鄭隆賓坦言,要改變老師們的研究取向確實很困難。 形塑組織氛圍只是第一步,想驅動部門合作,還得層層建立橫向連結角色。 東海大學醫療系統聯盟執行長翁紹仁觀察,學者、醫師與企業的本職角色各異,思考模式更不同,中國醫能促成合作,是因為它在醫院設立研究中心,做為臨床與產業合作的連接點。「中心主管是受訓過的醫師、研究員是熟悉生技產業的博士,能溝通需求,更容易把研究轉成產品。」 找出臨床與產業的橋梁人才補助進修高額獎學金不手軟 「我們找出對兩邊都有興趣的人,鼓勵他成為bridge(橋梁)。」周德陽說,中醫大附醫近年積極選送醫師到美國的梅約診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機構,進修生醫產業最新趨勢,如:細胞治療、AI醫療應用、外泌體,獲選者最高可獲得每年三百萬元獎學金。 這群醫師理解新趨勢,也見識過國外合作模式,回台後,就成為該體系校院合作平台的種子部隊。 例如,專攻憂鬱症治療的醫師,透過該平台媒合,找到另一位正嘗試以中藥治療情緒問題的教授,組成研究團隊,找出能滿足臨床需求的解方。 當團隊研究計畫通過醫院審核,會補助為期一年的起始基金,倘若有初步成果,就會要團隊嘗試申請國科會或其他外部計畫,通過了,才表示該研究有可行性,中國醫體系會再給予等值經費支持。 中國醫體系新建的外泌體中心,除了讓研究員做實驗,衍生企業未來也能在此生產藥品,上市銷售。攝影者:駱裕隆 醫師為何肯變世俗?他們看見放大的影響力 計畫後期,還會邀請外泌體中心或AI中心的教授加入,他們已經成功把研究轉化為產品,有後續臨床試驗、取證法規經驗,能幫助技術落地。理念、制度俱足,最終能不能成事,還是取決於體系內的成員們,是否真的願意踏上這條路。 為什麼繁忙的醫師願意撥出珍貴的時間做研究,還一路做到技轉?一輩子研究感興趣主題的教授,又為什麼願意調整研究角度,不再只做純理論的探討,而願意世俗一點的思考落地可能性? 多位醫師、研究員、教授的共同答案是:在這個體系,他們第一次看見「放大影響力」的可能性。 一名外科醫師窮盡一生時光,頂多開一萬台刀、救一萬名病人,若能開發出新藥,不只能拯救曾讓他束手無策、暗夜扼腕的病人,還可以一口氣幫助數百萬、數千萬人,那份影響力遠超過單一醫師所能及。 「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的成功率很低,被稱為死亡之谷(death of valley),但會做新藥研究的老師,都想看見研究能實際商用,」中醫大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中醫大附醫外泌體中心副主任陳怡文坦言,這在過去是遙不可及的夢。加入該體系,她能實際跟刀、跟門診,理解臨床實際情況;透過長期與醫師合作研究,都能讓她的產品設計更落地。 陳怡文說,「我們在磨合,也是腦力激盪,雖然原本兩邊的人想法不太一樣,但我們都想做出對人類有益的產品。」為了困難但遠大的共同目標,他們願意放下歧異,想著,如何運用自身能力,為計畫加值,一步步實踐可能性。 中國醫體系,把醫院、學校到衍生出的生技公司,真正整合成像是一家企業的不同部門,如今的成果突破了許多人對當初一間區域醫院的想像。其實最終還是回到,一個組織,能不能讓人才實踐自己、心生嚮往,朝著同一個目標前進,才有力量。 ... 2025.02.27
減碳ESG 吳道揆導讀》大明星麥特・戴蒙(Matt Damon)用影響力投資解決「水」問題 好萊塢大明星麥特戴蒙(Matt Damon)與他夥伴蓋瑞懷特(Gary White)共同創辦了water.org... 202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