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商周集團 2025年春節期間出貨及服務說明

日本文化

共有 172 則相關文章

國際

日本洗手間的創意科技聞名於世。2013年,一家美國旅遊公司進行調查,詢問200位居住在日本的外國女性關於來到日本後最驚訝的事物:「聲音模仿裝置」以27.0%名列第一,第二名為「種類繁多的自動販賣機」,占比23.0%;第三名「便利商店的數量」,占比20.5%;第四名是「免治馬桶」,這項我們耳熟能詳的科技,占比17.0%。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在前4名中,有2項都與洗手間有關,這充分體現日本對於浴廁設施的嚴謹和創新追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聲音模仿裝置」,聲音模仿裝置何時出現?根據記錄,這種裝置最早出現在1979年,由東京折原製作所研發。這是世界上首創能產生電子流水聲,並釋放芳香劑的裝置。折原征一社長親自為其命名為「Etiquette Tone」 (禮貌音),正如其名,這是一種用來消除「不想被聽到的聲音」的裝置。 隱藏在聲音背後的設計哲學:提升洗手間體驗 源自於日本人內在的害羞性格,日本的浴廁設施展現出對使用者需求的深入洞察力,以及使用體驗的細膩考量。折原製作所在1979年推出的聲音模仿裝置,大受日本女性歡迎的程度,更是經典例證之一。 進一步推廣這項技術發展的,是1988年由日本衛浴設備巨頭TOTO推出的「音姬」。這款產品普及,使得「音姬」成為日本廁所聲音模仿裝置的代名詞。TOTO對公司內的女員工進行調查,成為「音姬」的設計動力。她們不僅希望如廁時的聲音不被聽到,甚至連脫衣服、處理生理用品的聲音都會在意。 負責開發下一代「音姬」的松山司表示,「最初只是使用機械音,但從2011年開始,我們採用了真實的小溪流水聲及鳥鳴聲。」 TOTO並非是唯一一家追求創新的衛浴設備公司。另一家日本衛浴大廠LIXIL,雖然過去也曾使用真實的流水聲,但2018年他們宣布與電子樂器製造商Roland共同開發特別的流水聲,並將其命名為「音效裝飾器」。LIXIL的河合慎太郎說:「舒適的聲音使如廁的聲音更難以聽到,加強遮蔽如廁聲音的效果。」 江戶時代的消音文化,揭開消音壺的神秘面紗 日本人想辦法消除如廁聲的文化,可以追溯到200年前的江戶時代。位於岡山縣倉敷市的蓮台寺,是一間擁有1300年歷史的古蹟。寺院裡有個被稱為「消音壺」的設備,由青銅製成、直徑約50公分,放置在約2米高的石柱上。壺上配有一個水龍頭,打開開關,就能產生水滴滴落在瓦片上的聲音。這個壺位於供客人使用的廁所旁邊。 當時的岡山藩主池田將軍留宿在寺裡祈願時,他的隨從會在他如廁時,打開水龍頭,產生水聲以消除廁所內的聲音。副住持佐伯増寿解釋,「在過去,瓦片下面還有一個水琴窟,它能讓水聲產生共鳴,以美麗的水聲掩蓋藩主如廁時的聲音。」 起初,這種豪華設施僅有蓮台寺和江戶城的大奥*,然後推廣至全國。現今只有岡山祈願寺仍然維持原始的使用狀態。這種消音裝置可以視為珍貴的文化資產,而折原製作所的產品,則是將這種消音概念現代化,重新引入現代生活。 編按:大奧為江戶幕府時期,幕府將軍的生母、子女、正室、側室、女官在江戶城中的住所。 透過模仿水聲消除尷尬感的心態,在過去和現在都相同。然而,現代社會有個更重要的原因——節水。根據TOTO的調查,如果沒有消音裝置,女性在如廁時平均需要沖水2到3次才能消除聲音,有了消音裝置後,這個數字降低到1.5次。假設一間辦公室有400名女員工,1年能節省約550萬公升的水、省下約386萬日圓的費用。 折原製作所的矢野岩表示,「最初設計聲音模仿裝置的目的,就是節約用水。」當時東京正面臨嚴重的缺水問題,在東京都議會上,時任的水務局長在被問及如何節約用水時,他就拿起「禮貌音」裝置,在會議室播放流水聲,喚起日本人對節約用水的覺醒。 在新冠疫情之後的社會,LIXIL和TOTO都推出在沖水前自動關閉馬桶蓋的款式,目的是防止病毒飛揚。從「音姬」消除尷尬、節約水資源,再到防止疾病感染的多功能馬桶,日本浴廁設施將會持續進化與創新。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3.07.18

國際

流行音樂、電影、影片的內容,反映了當下或近期的消費情況。以電影《灌籃高手 THE FIRST SLAM DUNK》為例,原作是從1990年至1996年在《週刊少年Jump》上連載的高中籃球漫畫。在連載結束26年後才拍成電影,也沒有進行大張旗鼓的宣傳,而且電影內容還是根據漫畫中最後一場比賽為主。但電影自2022年12月上映以來,票房收入已超過100億日圓,原因在於觀眾的年齡層非常廣泛。 製作發行《灌籃高手 THE FIRST SLAM DUNK》電影的東映公司表示,「原以為觀眾是30歲~40歲的核心粉絲,但實際上,觀眾的年齡層分佈十分廣泛,從十多歲~五十多歲都有,而且男、女比例也相同」。這部電影在視覺呈現上相當震撼,雖然是動畫,卻能夠感受到打籃球的快樂,這點戳中了男女老少的心。 2022年同樣在日本大受歡迎的電影《新・超人力霸王》及《捍衛戰士2:獨行俠》,也抓住觀眾年齡層分佈廣泛的趨勢。這些電影把中年人喜歡的老作品改成適合現代觀眾的風格。 音樂市場甚至發生了受眾顛倒的現象。郵購網站HMVBOOKS online分析了網站的CD銷售情況,像是創作歌手愛繆(Aimyon)推出的CD專輯,40歲以上的消費者竟佔了總體的75%。而演唱NHK晨間劇主題曲《我愛你》(I love you)的人氣樂隊Back number,雖然銷售狀況比不上愛繆,但購買CD專輯的消費者中,超過40歲的消費者竟佔60%;而該網站使用者,約50%是20~40歲之間的人。 雖然CD給人過氣的感覺,但前面介紹的2組音樂家都是年輕人,粉絲卻擴大到了中老年族群,因此贏得高人氣。 高齡化社會影響銷售趨勢的縱向發展 原因之一在於日本人口結構發生變化。隨著人口減少,少子化、高齡化加劇,目前日本人的平均年齡已經接近50歲。再過幾年,50歲以上的族群將超過日本人口一半。40歲以上的族群將超過總體人口的7成。因此,消費者年齡層越能縱向延伸,就越能獲得超高人氣。 各年齡層的價值觀差異也在縮小 博報堂生活綜合研究所提出一種新型社會形態,即「消齡化」社會,並非高齡化。過去30年來,該研究所針對20~69歲日本人的衣、食、住、行進行定點調查。以「待在同好會、社團、團體」、「因為主管是女性產生抵觸情緒」、「喜歡吃漢堡肉餅」等族群,按不同年齡層區分。 研究結果指出,30年來共有366個可以比較的項目。其中,在不同年齡層出現差距擴大的項目有7個,差距縮小的項目有70個,兩者相差10倍。介於20~60歲的族群在價值觀、消費取向的差距逐漸消失,代表日本社會正在變成一個超越年齡隔閡的群體。 像是「因為主管是女性產生抵觸情緒」這一項,在1992年的調查結果顯示,60歲族群有85.2%表達抗拒,20歲族群也有50.3%顯示出抗拒。但到了2022年,60歲族群的抗拒感猛降至26.6%,20歲族群只剩14.7%的人抗拒。 原因有幾個。首先,日本二戰前出生的人較重視「社會價值觀」這種家庭、社會、傳統價值觀,目前這種人已經大幅減少。隨著數位化越來越普及,「超越年齡層」的事情也越來越多。 博報堂生活綜合研究所指出,「日本20~60多歲族群都經歷了經濟低成長的30年,行為和思考方式越來越趨於一致」。大阪大學研究所吉川徹教授則認為,「大學升學率跟上一代人沒有變化,就連平均身高也一樣。在日本這種停滯生活中,來自不同價值觀的衝突越來越少。」 企業必須順應消費型態改變 當價值觀差異漸漸消失,商業模式也將被迫改變。未來願景研究所所長阪本節郎十分熟悉日本50歲以上族群的消費行為,他表示,「以前行銷的重心是鎖定年輕人和年輕家庭,未來需要將經營重心放在超越年齡層的縱向市場上。」 實際上,銷售表現穩定的企業,都擅長發展縱向市場。例如:Uniqlo、麥當勞,這兩家企業的客群年齡分佈廣泛,從10歲到70歲都有。從麥當勞的廣告就能清楚看到這個趨勢變化。過去麥當勞的廣告都向年輕人傳達價格實惠、份量飽足的資訊,近年來則強調生活方式,演出廣告演員的年齡分佈也更加廣泛。演出麥當勞2022年底宣傳點心的廣告,是67歲歌手大友康平與19歲演員合作。 不僅日本社會橫跨年齡的縱向市場正在擴大,日本人的收入差距也越來越大,加速消費族群的多樣性發展趨勢。鎖定特定年齡層的銷售做法已不再適用,行銷業務將變得更難以掌握。 不過,正因為消費受眾不再區分年齡層和男女,對企業而言反而是增加機會。這考驗包裝商品的能力,企業需要讀懂現代的日本社會趨勢、抓住消費者的需求。 (本文轉載自日經中文網,不代表本社立場) 更多日經中文閱讀:數位社會正在催生「倍速消費」慾望深入探尋日本Z世代獨特的文化圈層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3.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