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日本動漫

共有 40 則相關文章

生活

從年初的《擁有超常技能的異世界流浪美食家》、年中的《能幹貓今天也憂鬱》,到近期頗具話題的《葬送的芙莉蓮》,2023年說是被動畫療癒的一年也不為過。 《葬送的芙莉蓮》以勇者一行人打倒魔王後,凱旋歸國接受國王表揚為開端。全國歡慶的當夜正逢50年一遇的流星雨。在欣賞天文奇景時,精靈族的魔法使芙莉蓮向夥伴們說道,有更好觀賞流星雨之處,並相約50年後再一起相聚。 對長生不老的芙莉蓮而言,50年只是轉瞬之間。當她依約回到王都,發現昔日的冒險夥伴皆已年邁,當他們看完流星雨,勇者欣梅爾便壽終正寢。在欣梅爾的葬禮上,芙莉蓮懊悔自己不曾在他活著時,好好了解他,而這也成了生性淡然的芙莉蓮踏上「理解人類」旅程的契機。 人生說短也長,專注於能讓自己快樂的事物 《隱形天賦》曾提及,「經常做一些小事,比偶爾做一件大事還重要。」這句話的解讀因人而異,可能是成功之行始於足下,只要持續積累小事,聚沙成塔便有機會完成大事;又或是其他的意思。 在觀看《葬送的芙莉蓮》時,我覺得這句話很貼近芙莉蓮的師傅弗蘭梅對她說的話,「別想著要在歷史上留名,要低調的活著,妳在歷史上留名的瞬間,就是殺死魔王的那一刻。」這也是出了社會後,一路走來的感悟:「要好好享受生活,不要急於有所成就」。 我們總想在工作或某個領域達到一定的成就,在忙碌中,不知不覺失去了「生活的樂趣」。芙莉蓮在與夥伴們告別後,花了數十年遊歷世界,時而採摘藥草,時而放空於大自然中。尤其是收集無用的小魔法,是她最大的樂趣。 這些事在別人看來都是無關緊要的小事,尤其對於擁有強大魔力的芙莉蓮而言,更是浪費才能。但就像「變出花田的魔法」是師傅愛上魔法的初衷,就算能讓自己快樂的事物,再微小無用又如何?只要它能調劑生活上的苦悶,就是最棒的人生了。 生命總會逝去,愛將永存回憶之中 迥異於勇者打倒魔王的劇情,《葬送的芙莉蓮》不著墨於征伐過程,反而聚焦在旅程中彼此的搞笑回憶。「無聊卻珍貴的旅行」欣梅爾輕描淡寫背後的情誼,重得璀璨,雖然這段10年的冒險之旅,時長不及芙莉蓮生命的百分之一,但如矮人族戰士艾冉對她所說的:「就是這百分之一改變了妳。」 其實早在欣梅爾的葬禮,芙莉蓮流著淚講出的:「我明明一直知道人類的壽命很短,為什麼沒想過去多加了解他呢?」中就能看出端倪了。 芙莉蓮總說自己不了解人類,但在重返當年的冒險之路時,卻默默的勾勒出夥伴們對自己的重要程度。她知道欣梅爾最喜歡的花是蒼月草,也會為了艾冉愛吃酸葡萄而找來「把葡萄變酸」的魔法。更接受僧侶海塔的託孤,收下小女孩費倫為徒。芙莉蓮也會自然而然的溫柔摸著費倫的頭,種種的潛移默化,都可看見他們彼此間不可言喻的美好情感。 「不讓妳在未來成為孤單一人」此話一出的瞬間,串起了眾人對芙莉蓮的「愛」,無論是弗蘭梅千年前留下的指引、欣梅爾看似很自戀的四處建立銅像,或是海塔與艾冉各自的請託,為的都是希望芙莉蓮不會感到孤單。 《葬送的芙莉蓮》細節滿滿的情感刻劃,層層推進的故事餘韻,不著痕跡的攫住心中最柔軟之處,尤其是當艾冉講出「努力過的人都是戰士」時,我的淚便不爭氣的落了下來。 這部動畫訴說的生命哲學,或多或少能接住歷經風雨的人們。若是感到累了,不妨對自己說「我真的努力過了」,或許就能有所釋懷。 *本文獲「女子學」授權轉載,原文標題:「努力過的人都是戰士」《葬送的芙莉蓮》:平淡簡單地過好每一天,感受遇見的美好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1.18

生活

(提醒您,內文有部分段落提及《進擊的巨人》的劇情,若還沒看過此部作品的讀者,建議先觀賞完作品後再來閱讀。) 《進擊的巨人》動畫自2013年在日本首映,至今剛好10年完結,很多人的青春似乎跟著最後的The End一起結束。 跟著動畫在這10年裡一起長大的我們,也被每一季的「To be continued」分隔成一個個階段,跟著主角艾連・葉卡一起改變看待自己的人生及世界觀。 《進擊的巨人》之所以經典,除了他龐大的世界觀與敘事架構外,更重要的是這是一部長達10年的連載,主要觀眾和艾連一起長大成人。每個年齡層感受到的事情、最喜歡的場景都完全不同。隨著每一季的劇情推進,艾連一直改變對生命與世界的認知,這樣的觀影體驗真是絕無僅有,絕非是完結之後,才開始花個幾個禮拜一次追完的人能感受,我們也很難再有10年重來一次的成長感受。 2013年,《進擊的巨人》第一季:艾連與人類對抗巨人 10年前還是學生,相對幼稚不成熟的我,一下子就被渺小人類對抗牆外巨人這種絕無僅有的熱血設定吸引。關注的重點是,人類與巨人的帥氣對決,灑狗血的犧牲和奮戰,以及士兵使用立體機動裝置飛翔的精彩畫面。我們跟艾連一樣,單純為了追求牆外的美好風景而努力著。 2017年,《進擊的巨人》第二季:艾連化身巨人對抗巨人 這時是漫威超級英雄全面稱霸影視作品的時代,難得能看到類似於駕駛鋼彈或《環太平洋》的巨大人形概念。由人變身巨人,與其他巨人發生戰鬥。虛長4歲的我初入社會,這時我的思維層次和艾連一樣,渴望獲得超能力,擁有更大的力量對抗敵人、保護身邊的人。 2018年,《進擊的巨人》第三季:艾連身為人類質疑人類 過了1年,我和艾連一樣,一邊帶著更多的疑惑、一邊奮戰。直到牆內的人奪回被巨人佔領的區域後,才揭開城牆與王室血脈希絲特莉亞潛藏的祕密,以及這個世界的歷史。原來城墻內和城牆外的世界,不是艾連認知的一切,他學習到的歷史觀也不完全是正確的。身為人類,竟然不是被巨人所困,而是被另一群人類放逐。 此時的我,已在社會中打滾一段時間,剛好在社會化的過程,我逐漸發現,身為台灣人,原來以前認知的國族觀念與歷史,都是被刻意引導的結果。沒有獨立思考的我們,就如同被關在牆內的人類一樣,卻不自知。 2020年,《進擊的巨人》最終季:艾連以一己之力對抗世界 新冠疫情爆發後,我們被迫思考如何和全世界共同承擔風險,這時候的艾連和我們都不再是只在意自己和小情小愛的年紀。艾連走出帕拉迪島,在世界各國政治權衡與歷史傷痛的衝突間,尋求和平的方案。 故事進行至此,作品的世界觀突然放到全世界這麼大。議題一下子從一個小島人民的存亡,延伸到全世界、甚至是累積2000年的歷史衝突,無力處理紛爭的少年,也只能接受「發動地鳴」的選擇。 社會、新聞、網路社群每天吵吵鬧鬧,但就如同疫情一樣,將人的微觀利益放到世界格局來看,根本改變不了什麼、也無足輕重。 2023年,《進擊的巨人》完結篇:艾連用生命讓所愛之人自由 直到2023年,《進擊的巨人》至今早已過了10年。小學生已是大學生,剛入社會的年輕人成了家、立了業。回頭看看過去追求的夢想、吵過的架、辯論過的議題、支持過的候選人或政黨,似乎早已變了樣,或讓人一笑至之。 到頭來,無論把動機與理由說得多偉大,其實我們都是為了身邊所愛、所重視的人與土地而努力罷了。 人類都是自私的,即便發動地鳴、消滅80%人類的艾連,到頭來也僅僅是要讓自己重視的人活下來,成為世界英雄、享受短暫的和平。「世界和平」,到頭來只是重新開始一個循環,只要有人類,就永遠不會結束,也不會學到教訓。 看完《進擊的巨人》的我們,在感嘆艾連與帕拉迪島人的命運時,也別忘了我們也處在戰爭的高度風險中。我們看著被巨人激發起的仇恨,也看著烏俄戰爭與以巴衝突。思考辯論著我們究竟是為了國族大義的無私,還是為所愛之人的自私而戰時,最起碼,我們身在自由的台灣。 我們在這10年間,能自由的成長與接觸任何價值觀,而不會遇到如同2015年時,以「保護年輕人的健康」為理由,被中國文化部要求各相關單位禁止發布包括《進擊的巨人》在內的38部動畫和漫畫作品的相關內容。 我們和艾連都是自由的,而自由是需要獻出自己的心臟才能擁有。 *本文獲「吳崟睿」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DS_BOX_35028}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