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成功的人都有這一個資產:9個主動建立「好聲譽」的方法 在職場中,我們常常關注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但卻忽略了一個同樣重要的因素:聲譽。在馬歇爾·戈德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所著的《向上的奇蹟》一書中,對聲譽這個概念有深入的探討,也讓我對它有了更新的認識。 聲譽是創造正向力的關鍵要素,是他人對你身份和成就的評價。雖然聲譽對我們的事業發展至關重要,但我們往往對自己的聲譽一無所知。 因為我們很少有機會了解他人對自己的真實看法,無論這些看法是否正確。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可能過於專注在完成任務,而忽視了自己的行為和言談,如何影響他人對我們的看法。 馬歇爾在書中分享,他為高階主管進行一對一輔導訓練的經驗。他訪問15至20位同事和下屬,對這些高階主管進行全方位的反饋評估,然後將結果告知高階主管。令人驚訝的是,即使是這些聰明、成功且積極的高階主管,對評估結果也常常大吃一驚。 如果連這些超級成功人士都對自己的聲譽茫然不知,那我們普通人更是如此了。這個例子也更凸顯了「主動管理聲譽」的重要性。 為什麼我們會忽視自己的聲譽? 馬歇爾認為,這是因為我們常常將「讓他人覺得自己聰明」和「讓他人覺得自己有用」這兩個需求混淆了。 我們從小就被訓練要證明自己有多聰明,這種觀念根深蒂固,即便進入職場後仍然如此。然而,過分追求「聰明」可能會導致一些愚蠢的行為,比如進行無謂的爭辯,或是不善於傾聽他人意見。這不僅無助於建立良好的聲譽,反而可能損害我們的職業關係和發展機會。 馬歇爾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假設——健腦丸問題。如果有一顆藥丸可以讓你的智力提高10%,但其他人會認為你變笨了20%,你會選擇吃下這顆藥丸嗎? 這個問題反映了我們對聲譽的態度。許多人會選擇吃下藥丸,因為他們並不在乎他人的看法。但馬歇爾認為,聲譽的重要性遠大於實際能力的小幅提升。這個假設讓我們思考:在職場中,是否應該更注重他人對我們的看法,而不僅僅是我們實際的能力? 在工作中,我們經常面臨類似的選擇。比如,作為一名產品設計工程師,你是選擇提出一個創意十足但可能被駁回的方案,還是提出一個稍遜一籌但能被接受的方案?這裡沒有標準答案,關鍵是要考慮到這個決定對你長期聲譽的影響。 我們需要在「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為團隊創造價值」之間找到平衡,這樣才能建立起既專業又有貢獻的聲譽。 馬歇爾強調,聲譽和正向力之間也有著密切的關聯。如果他人對你的評價很高,你的自我感覺也會變好,進而散發出積極的能量。反之,如果你的聲譽不佳,即使別人不說,也會影響到你的工作狀態和人際關係。 如何主動建立和維護良好的聲譽? 我們該如何建立和維護良好的聲譽呢?馬歇爾提供了一個實用的工具:行為模式問卷。這個問卷要求我們回顧過去一年中「不同凡響」和「不堪回首」的瞬間,分析這些瞬間背後的個人狀態,並思考同事們對這些事件的了解程度。 透過這個練習,我們可以更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模式,以及這些行為如何塑造了我們的聲譽。這種自我反思的過程,不僅能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優缺點,還能更有效的改進自己的行為。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可以運用馬歇爾的以下建議,來強化自己的正面聲譽: 定期反思:每週或每月花些時間回顧自己的表現,特別關注那些可能影響聲譽的關鍵事件。這種定期的自我檢視可以幫助我們及時調整行為,避免不良習慣的積累。 主動尋求回饋:不要害怕聽取他人的意見,這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的盲點。我們可以定期與同事、上司或下屬進行一對一交談,詢問他們對我們工作表現的看法。 注重一致性:記住,聲譽是日積月累形成的。要持續展現你想要建立的形象,不要因為一時衝動而前功盡棄。這需要我們在日常工作中保持警惕,始終如一的展現專業和積極的一面。 選擇「有用」而非「聰明」:在做決策時,考慮哪個選擇能為團隊和公司帶來更多價值,而不是僅僅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這種以他人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更好的合作關係。 培養自我意識:學會觀察自己的行為模式,並思考這些行為如何被他人解讀。這種自我意識可以幫助我們在各種情況下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主動承擔責任:當團隊遇到困難時,主動站出來承擔責任並尋求解決方案,這樣可以展示你的領導力和責任感。 分享功勞:當取得成功時,不要忘記感謝和表揚團隊成員的貢獻,這樣可以樹立一個慷慨大方的形象。 持續學習:保持對新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熱情,這不僅可以提升你的專業能力,也能給他人留下積極進取的印象。 注意細節:在日常工作中注重細節,比如準時參加會議、認真準備報告等,這些看似微小的行為都在潛移默化的塑造你的聲譽。 聲譽是我們職業生涯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資產,它不僅影響他人對我們的看法,也直接關係到我們的自我感受和工作表現。深入了解自己、主動管理自己的形象,可以逐步建立起正面且強大的職業聲譽。這不僅能幫助我們在職場中獲得更多機會和支持,也能增強我們的自信心和工作動力。 *本文獲「Roger學長」授權轉載,原文:聰明VS有用:如何在職場建立正面聲譽 責任編輯:湯明潔核稿編輯:陳柏燕 ... 2024.07.17
財經 找到「玩對」國旅的方法 疫情期間,國旅曾風光一時。在邊境封鎖的年代,我和大多數人一樣,把旅行半徑拉回了台灣,重新踏進那些久違的山海與街巷。 從日月潭的晨霧,到阿里山的鐵道聲,從恆春的落山風,到台南的老屋咖啡香——國旅彷彿重生,人聲鼎沸、飯店訂不到房,我以為,這樣的熱潮會一直延續下去。 但解封後,國旅快速退燒,有人嫌住宿貴、有人抱怨老街都逛膩了,今年端午連假,全台平均住房率連五成都不到,這讓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台灣真的不好玩嗎? 我決定重新走上旅途,去找出答案。這一次讓我對「國旅好不好玩」這件事,有了全新的理解。 我先去了兩個地方:雲林的虎尾和台南的鹽水。 你可能會問:這有什麼好玩的?如果只看表面,它們的確不像熱門景點那樣精彩萬分。但當我開始查資料、訪在地人,我才知道,虎尾是當年日治時代的重要產業重鎮,鹽水則是清朝時期的商貿據點,留下了完整的老街紋理和百年家族的故事。 走馬看花,它們只是「另一個小鎮」;但當你讀懂了它們的歷史、產業與地景演變,你會發現這塊土地的厚度,是你在出國旅行中感受不到的。 我認識一位朋友,假日專跑台灣各地的國家步道,他說:「登山,是我和這個島嶼最誠實的對話。」我開始嘗試,才發現台灣的自然景觀,從高山到海洋,不輸世界任何一個國家。 你知道台灣有近三百座超過三千公尺的山?你知道花東海岸的潛水地點,每年能看到的海龜可能比沖繩還多? 但這些體驗,不像迪士尼會主動排隊歡迎你。你得先準備裝備、查天氣、認識物種,也許還要練點體力。換句話說,這些地方的「好玩」,不會自動蹦出來,需要你放慢腳步,甚至需要你放下「只想被娛樂」的消費心態,才能真正被發掘。 我真心認為,國旅需要更多人願意重新學習怎麼旅行。政府的行銷、業者的包裝都很重要,但最終能不能「玩得好」,其實還是取決於我們自己。 台灣的風景、文化、歷史、自然資源從沒變少,這些老建築、宮廟、歷史遺跡,哪一個沒有故事?只是我們太熟悉,而喪失了探索的熱情。 現在,也許是國旅最冷的一段時間。但我反而覺得,這是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最好時機。 拿起手機,查查資料、問問在地人、走進一個沒去過的角落,你會發現,台灣比你想的還豐富,還耐看,也更值得一去再去。 ... 2025.06.05
職場 職場高手都懂用!4個小技巧,「番茄鐘工作法」幫你提升工作效率、提早下班 現代人生活節奏緊湊、工作繁多,不少人會陷入效率低和拖延症的困擾,而「番茄鐘工作法」是指一種簡單的時間管理方法... 2024.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