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方法

共有 10000 則相關文章

職場

在職場中,我們常常關注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但卻忽略了一個同樣重要的因素:聲譽。在馬歇爾·戈德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所著的《向上的奇蹟》一書中,對聲譽這個概念有深入的探討,也讓我對它有了更新的認識。 聲譽是創造正向力的關鍵要素,是他人對你身份和成就的評價。雖然聲譽對我們的事業發展至關重要,但我們往往對自己的聲譽一無所知。 因為我們很少有機會了解他人對自己的真實看法,無論這些看法是否正確。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可能過於專注在完成任務,而忽視了自己的行為和言談,如何影響他人對我們的看法。 馬歇爾在書中分享,他為高階主管進行一對一輔導訓練的經驗。他訪問15至20位同事和下屬,對這些高階主管進行全方位的反饋評估,然後將結果告知高階主管。令人驚訝的是,即使是這些聰明、成功且積極的高階主管,對評估結果也常常大吃一驚。 如果連這些超級成功人士都對自己的聲譽茫然不知,那我們普通人更是如此了。這個例子也更凸顯了「主動管理聲譽」的重要性。 為什麼我們會忽視自己的聲譽? 馬歇爾認為,這是因為我們常常將「讓他人覺得自己聰明」和「讓他人覺得自己有用」這兩個需求混淆了。 我們從小就被訓練要證明自己有多聰明,這種觀念根深蒂固,即便進入職場後仍然如此。然而,過分追求「聰明」可能會導致一些愚蠢的行為,比如進行無謂的爭辯,或是不善於傾聽他人意見。這不僅無助於建立良好的聲譽,反而可能損害我們的職業關係和發展機會。 馬歇爾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假設——健腦丸問題。如果有一顆藥丸可以讓你的智力提高10%,但其他人會認為你變笨了20%,你會選擇吃下這顆藥丸嗎? 這個問題反映了我們對聲譽的態度。許多人會選擇吃下藥丸,因為他們並不在乎他人的看法。但馬歇爾認為,聲譽的重要性遠大於實際能力的小幅提升。這個假設讓我們思考:在職場中,是否應該更注重他人對我們的看法,而不僅僅是我們實際的能力? 在工作中,我們經常面臨類似的選擇。比如,作為一名產品設計工程師,你是選擇提出一個創意十足但可能被駁回的方案,還是提出一個稍遜一籌但能被接受的方案?這裡沒有標準答案,關鍵是要考慮到這個決定對你長期聲譽的影響。 我們需要在「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為團隊創造價值」之間找到平衡,這樣才能建立起既專業又有貢獻的聲譽。 馬歇爾強調,聲譽和正向力之間也有著密切的關聯。如果他人對你的評價很高,你的自我感覺也會變好,進而散發出積極的能量。反之,如果你的聲譽不佳,即使別人不說,也會影響到你的工作狀態和人際關係。 如何主動建立和維護良好的聲譽? 我們該如何建立和維護良好的聲譽呢?馬歇爾提供了一個實用的工具:行為模式問卷。這個問卷要求我們回顧過去一年中「不同凡響」和「不堪回首」的瞬間,分析這些瞬間背後的個人狀態,並思考同事們對這些事件的了解程度。 透過這個練習,我們可以更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模式,以及這些行為如何塑造了我們的聲譽。這種自我反思的過程,不僅能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優缺點,還能更有效的改進自己的行為。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可以運用馬歇爾的以下建議,來強化自己的正面聲譽: 定期反思:每週或每月花些時間回顧自己的表現,特別關注那些可能影響聲譽的關鍵事件。這種定期的自我檢視可以幫助我們及時調整行為,避免不良習慣的積累。 主動尋求回饋:不要害怕聽取他人的意見,這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的盲點。我們可以定期與同事、上司或下屬進行一對一交談,詢問他們對我們工作表現的看法。 注重一致性:記住,聲譽是日積月累形成的。要持續展現你想要建立的形象,不要因為一時衝動而前功盡棄。這需要我們在日常工作中保持警惕,始終如一的展現專業和積極的一面。 選擇「有用」而非「聰明」:在做決策時,考慮哪個選擇能為團隊和公司帶來更多價值,而不是僅僅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這種以他人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更好的合作關係。 培養自我意識:學會觀察自己的行為模式,並思考這些行為如何被他人解讀。這種自我意識可以幫助我們在各種情況下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主動承擔責任:當團隊遇到困難時,主動站出來承擔責任並尋求解決方案,這樣可以展示你的領導力和責任感。 分享功勞:當取得成功時,不要忘記感謝和表揚團隊成員的貢獻,這樣可以樹立一個慷慨大方的形象。 持續學習:保持對新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熱情,這不僅可以提升你的專業能力,也能給他人留下積極進取的印象。 注意細節:在日常工作中注重細節,比如準時參加會議、認真準備報告等,這些看似微小的行為都在潛移默化的塑造你的聲譽。 聲譽是我們職業生涯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資產,它不僅影響他人對我們的看法,也直接關係到我們的自我感受和工作表現。深入了解自己、主動管理自己的形象,可以逐步建立起正面且強大的職業聲譽。這不僅能幫助我們在職場中獲得更多機會和支持,也能增強我們的自信心和工作動力。 *本文獲「Roger學長」授權轉載,原文:聰明VS有用:如何在職場建立正面聲譽 責任編輯:湯明潔核稿編輯:陳柏燕 ...

2024.07.17

職場

在職場中,溝通就像是一場永無止境的麻將局。你以為自己打出了一張好牌,結果可能讓對家胡了個清一色。而在這場職場麻將中,最容易被「詐胡」的,往往就是那些默默做事的部屬們。 讓我們來聊聊小芳的故事吧。小芳是間科技公司的行銷專員,剛入行兩年,幹勁十足。有一天,她接到了一個重要任務:為公司的新產品策劃一場線上發表會。老闆只給了她一句話:「要創新,要有亮點。」 小芳心想:「好啊!終於有機會大展身手了!」於是她開始埋頭苦幹,廢寢忘食的構思企劃。她想到了一個超酷的點子:邀請一群網紅來做直播宣傳,再搞個線上抽獎活動。這樣既能吸引年輕族群,又能增加互動性,簡直一石二鳥啊! 小芳興奮的把企劃書交給老闆,誰知道老闆看完後,臉色立刻變得跟苦瓜一樣。「這是什麼東西?我們是正經的B2B公司,不是在賣零食耶!你這樣搞,我們的企業形象要往哪擺?」 小芳當場愣住,結結巴巴的說:「可是⋯您不是說要創新、要有亮點嗎?」老闆嘆了口氣:「創新是要在我們的客戶群裡創新,不是去搞些花裡胡哨的東西。唉,算了,你先回去重做吧。」 小芳垂頭喪氣的走出辦公室,心裡委屈極了。她明明已經很努力了,為什麼還是搞砸了呢? 在台灣職場中,這種情況可說是司空見慣。溝通不良,往往會導致雙方都不愉快,但最後吃虧的,通常都是部屬。究竟問題出在哪裡呢?讓我們來解剖一下: 指令不明確:老闆只說「要創新,要有亮點」,但沒有說明具體的方向和限制。這就像是告訴你要煮一道「好吃的菜」,但沒說是要中餐還是西餐。 缺乏中間溝通:小芳在整個策劃過程中,都沒有跟老闆確認方向是否正確。這就像是閉著眼睛走路,走到哪算哪。 預設立場:小芳認為「創新」就是要做些與眾不同的事,而老闆心中的「創新」可能是在現有框架下的小改變。這種認知差異,如果不及時澄清,就會造成嚴重的誤會。 不敢問、不敢說:可能是因為怕被認為能力不足,小芳沒有主動詢問更多細節。這在台灣的職場文化中很常見,我們總是害怕問「笨問題」。 缺乏回饋機制:如果公司有定期的進度報告或檢討會議,或許就能及早發現問題,避免做了一堆白工。 那麼,我們該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呢?以下提供6個小撇步: 確認再確認:接到任務時,不要怕麻煩,多問幾個問題。「您說的創新是指哪方面的創新?」「有什麼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嗎?」多問不吃虧,少問吃大虧。 階段性報告:不要等到全部完成才Show成果。可以時不時跟長官報告一下進度,順便確認方向是否正確。 建立共識:在開始工作前,先和上司討論一下對於「創新」、「亮點」等抽象概念的理解。你的「火箭科技」,可能是別人眼中的過時產品。 善用書面紀錄:重要的指示或討論結果,最好用e-mail或通訊軟體記錄下來。這不只是為了保護自己,更是為了確保雙方的理解一致。 培養同理心:試著站在老闆或客戶的角度思考。他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需求點在哪裡? 勇於表達:如果覺得某些指示不清楚或有疑慮,要勇於提出。記住,問問題不會讓你顯得無能,反而會讓人覺得你認真負責。 回到小芳的故事。如果她能在一開始就和老闆多溝通幾句,確認清楚「創新」的定義和範圍,也許就不會做白工了。又或者,如果她在策劃過程中,不時向老闆報告進度,也許就能及時修正方向。 職場溝通就像是在玩一場沒有攻略的遊戲,每個人都在邊玩邊學。作為部屬,我們或許無法改變遊戲規則,但我們可以學會更好的玩法。記住,主動溝通不是示弱,而是展現你的專業和負責任的態度。 下次當你接到一個模糊不清的任務時,不妨試著多問幾個問題、多做幾次確認。也許一開始會覺得有點彆扭,但絕對比做一堆白工要好得多。畢竟在職場這個大舞台上,溝通不只是一種技能,更是一門藝術。掌握了這門藝術,你就能在職場中游刃有餘,不再當那個「永遠吃虧」的部屬了。 *本文獲「職涯停看聽」授權轉載,原文:老闆不說,誰敢猜?職場溝通地雷,小心踩! 責任編輯:湯明潔核稿編輯:陳柏燕 ...

2024.07.17

職場

我們很常會出現這種想法:我還沒準備好,所以還不能夠開始。事實上,這就是「完美主義」的心魔所在,導致你事情永遠沒辦法做好。 在職場上,大家一開始可能會給你機會,願意再多給你一些時間,期待你能產出一個好作品。但是,如果總是因為「還沒準備好」而拿不出成果,久了之後別人就會對你感到不信任以及失望。 「注重細節」不應成為開始行動的阻礙 我遇過一個學長,他的學歷非常好,但他做事吹毛求疵,無論任何事都非常在乎小細節。例如:我們使用的軟體是哪裡下載的?是不是安全的途徑?我們的資料來源是不是從正規的網站來的?但一段時間之後,我們發現,他好像完全沒辦法產出一個作品,最後也因為自己做不下去而離開。 這個例子讓我第一次體會到,原來注重細節,跟能夠把事情做到位,是兩碼子事。注重無意義的細節,不僅耗費時間和精神,還會浪費你真正要做事的時間。 先求及格,再求完美 我現在做事情,都是「先求有,再求好」。因為如果沒有先出來一個作品,就不會知道哪裡可以改進,你需要透過別人的意見,才能讓作品更完美。 以前的我也會想做出一個100分的作品,但試過了幾次之後,發現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尤其是在做高強度的作品。因為我可能會費很多心力,做出一個自己覺得很滿意的成品,結果送到老闆那邊的時候,才發現這個成品,根本一開始就偏離了方向。 因為剛進職場時,我的判斷能力還不夠,不知道什麼方向才是正確的,所以幾乎都努力錯了方向。一個你已經做到100分的「完美」作品,是很難再從中調整方向、把結果導正的。 知名的大公司都是「先求有」 有很多大公司的創辦人,都是白手起家的,最知名的就是賈伯斯(Steve Jobs)和馬雲,他們在車庫和自己的學生宿舍裡,就開始做一些最初的產品。但是,要不是因為他們那些「放到現在根本就不能看」的產品,又怎麼會有iPhone這種跨時代的產物和電商的崛起,來改變現代人的生活型態呢? 在這十幾年間,YouTube已經變成了世界第二大的搜尋引擎,YouTuber這個職業也應運而生。很多成功的初代YouTuber,一開始都只用iPhone,就開始拍攝自己的第一支影片。短短幾年後,有人已經成立了公司,旗下員工也有好幾十人,這些可能都是他們始料未及的。而一切的起點,就是當初「先求有」的第一支影片。 「先求有,再求好」這件事情,我到現在仍感受很深。兩個月前我覺得自己寫的文章品質還很差,卻還是硬放上網站,經過不停的調整和優化,現在我逐漸可以抓到自己的寫作步調,以及時間的平衡。後來我也建立了自己的品牌,把我的文章內容放到YouTube上,講給大家聽。這些事情的發生,都是我過去從來沒有料想過的。而我所用的工具,也不過就是一台電腦和添購的一支麥克風,這樣而已。 如果當初沒有那個衝動,把我的個人經驗寫成文章、放到網站上,我想現在這一切都還只是我「還沒準備好」的空想吧!如果你也有創作的念頭,不要猶豫,開始把你的東西放到公共平台吧。 *本文獲「孫忠邦」授權轉載,原文:為什麼任何事都不能等準備好才開始做? 責任編輯:湯明潔核稿編輯:陳柏燕 ...

2024.05.22

職場

有一種人永遠都在學習,卻從不行動。他們常常花大錢去那些虛有其表的商學院,或是參加自我啟發講座。不管學的東西是否派得上用場,一心一意的程度甚至到了「提升技能比三餐還重要」。 不少人會參加各種提升技能的課程,舉凡英語、Excel、會計、MBA之類,只要看起來好像能提升自我,都很熱中。彷彿如果不隨時提升技能就會很焦慮,一直給人一種正在進修的印象。 我不得不說,很多人都是一味的提升技能,卻失去目的地的「迷途羔羊」。 例如,他們會被「自我感覺良好」所綁架,去上一些奇怪的商學院(當然也有一些很好的課程)的學分班,即使對於成就自己的工作或人生一點關係也沒有。然後翻閱厚厚的實質選擇權書籍,不論是否對工作或將來的職涯有幫助,反正就是同時多方面進修。 但是他們最傷腦筋的共同點,就是永遠都不會將想法付諸行動。 他們喜歡接受刺激,但是感動只有3天就冷掉了,絕對不會實行。更恐怖的是,只有在酒醉的深夜,跟後輩瞎扯淡的時候才說大話: 「想要成為有錢人,就要把自己變成王牌!」 「所謂的領導力,不是有沒有才華,而是有沒有想要學習!」 「自我介紹的時候要有故事!」 他們只是聽某個知名講師講過,就拿來現學現賣,聲音在深夜的居酒屋迴盪。事實上,他們自己只學到點皮毛,離「可以實行的深刻體會」還遠得很。唯一能夠做的,只有在居酒屋跟人生經驗尚淺的後輩說教,當冒牌的評論家。 結果各個層面都只能評論表面,成為什麼都實行不了的二流人。 別再把「學習」當藉口 我很想從這種二流人的背後緊緊抱住,跟他們說不可以一直處於只有「自我啟發」的狀態。到了三十多歲的年紀,應該要有更寬廣的視野,在混沌中摸索出自己能夠勝出的方向。一定要冒險推開門,邁出步伐。 這種人經常把學習當成工作,他們應該要試著問自己:「我到底要學到什麼時候?」 我發現,很多人把不敢付諸行動的猶豫與怠慢,拿「學習」當成藉口,成了一直在追尋啟發的二流人。 新加坡飯店王的訓斥 我有一個朋友想要從事飯店生意,就進入知名的洛桑飯店管理學院就讀。他在半島酒店、希爾頓飯店實習,在INSEAD念MBA的時候,有機會和知名的新加坡飯店經營者晤談。 飯店王說的一句:「你到底要學到什麼時候?」對他有如當頭棒喝。當下他才發現,不能光是一直念書而已,只有學習、沒有行動也是枉然。之後他就利用在商學院所學以及人脈,實際付諸行動。 他的構想是讓韓國的不動產業主,將大樓委任給他新開的飯店管理公司改裝,投資的資金每件都高達數十億日圓,提案多達幾十件。即使一次次被拒絕,但是他不理會周圍嚷著「不可能」的聲浪,只是一心一意的繼續跑業務。 MBA畢業一年後,他承接了首爾東大門絕佳地段的高級飯店。這個小故事給了我們不要藉著學習逃避,要分出勝負,就必須實際行動的啟示,讓我牢記在心。 在教養方面,希望大家能擴大眼界,有廣闊的世界觀。但是關於「自己靠什麼維生」的職業,就不能只是用想的,要用執行力來決勝負。 不能永遠都是以「提升技能」或是「為將來關鍵的那一天做準備」這種冠冕堂皇的理由,一直去參加潛能開發課程。因為「這個課程好有趣」而去學習的人,會被「啟發窮神」附身,一直在追尋啟發,最後無法實現自我。 用企業家精神,讓啟發窮神退散吧!不要只當學習家、評論家、批評家,實際去做一回更重要。 很多人都有相同的點子,差別就在於有沒有執行力(順道一提,獨角獸企業中最具代表性的Uber、Airbnb並不是點子有多新奇,而是比別人先做,在市場上以迅速的執行力而成功)。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世界一流菁英的77個最強工作法》 {DS_BOX_37650} 責任編輯:湯明潔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