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教科書

共有 671 則相關文章

管理

12月5日起,OpenAI創辦人奧特曼(Sam Altman)開始為期12天的直播產品說明會。截至目前為止,已經發布OpenAI的新產品和服務,包括反應更快、算力更複雜的GPT o1、化文字為影片的Sora,以及故事寫作系統Canvas。 奧特曼擁有破壞式創新、被公司開除後又王子復仇等經歷,與賈伯斯(Steve Jobs)相似,因此讓他被稱為「賈伯斯第二」。從兩人主講的產品說明會來看,可以具體而微的看出時代風格的典範轉移。 領導風格的典範轉移 賈伯斯從2007年開始發起的蘋果產品說明會,每次都是一場大秀,工作團隊從半年前開始醞釀、規劃,賈伯斯本人從3個月前親自開始準備簡報內容,一直改到上場前,每個環節不容出錯;塑造崇高、嚮往的品牌形象。 奧特曼則是與幾位工程師在餐桌上,身穿耶誕節毛衣,連線一場15分鐘的直播,每天公布並展示一個新應用,還固定用宅男笑話結尾;營造造平等、開放的品牌形象。 產品銷售的典範轉移 奧特曼將產品說明會搬到直播上,原本注重多重感官體驗的實體發表會,也變成直播的訊息傳遞,他改變了: 百萬美金製作的實體場景,轉為無成本的虛擬直播間。 從明星代言人的單向宣告,轉為讓社群用戶可以雙向溝通。 從說明產品導向,轉為說明使用服務。 從固定觀看時間,轉移成彈性觀看。 奧特曼透過品牌直播,將產品說明會的主控權讓給消費者,引起網友高度支持:「我愛怪咖在廚房餐桌談改變世界這個模式!」「真人介紹而不是用超大投影簡報介紹,超讚!」 OpenAI與Sam Altman做了一場好直播 這場名為「OpenAI的12天」(12 Days of OpenAI)的直播,骨子裡是一場品牌帶貨直播。無論有沒有開始做直播電商,品牌主都可以從OpenAI這場直播帶貨,再次體會直播「品銷合一」的特質,如何為品牌創造影響力,包括: 1.選好品、賣好貨,是品牌直播的根基 有別於其他銷售通路,品牌直播是一種非常親民、甚至庶民的溝通方式,如同跟鄰居聊天。它既不會高高在上,也沒有非要言之有物,但不能沒有料。 2.價錢、內容、價值說清楚講明白,是品牌直播的原則 直播主真的無須外型出眾,也不需要口若懸河,擅長叫賣。畢竟品牌直播不是建立神壇,而是讓更多人輪番分享的平台,只要把價錢、內容、價值說清楚,真實就能比完美更獲取人心。 3.用戶人設,是品牌直播的北極星 OpenAI這場直播沒有固定時間長度和頻率,而是根據用戶屬性,設計最適合的直播長度和頻率。 我猜會看奧特曼直播的用戶,多半是相關產業人士,這些人看這場直播的目的是掌握科技趨勢和市場資訊,大過購物樂趣和社群療癒,無需直播2、3小時創造同溫層氛圍,只要15分鐘快狠準搞定。 直播帶貨與實體產品說明會並非是二選一,奧特曼讓我們知道,品牌或企業在對外溝通——無論是行銷、銷售、倡議,有了一個新選項,叫做「直播」(Livestream),不但結合「行銷、銷售和媒體」三位一體,同時具備效率、彈性、高投報率、易操作等特質;直播和實體彼此可以互補、增加品牌行銷的新賽道。 「OpenAI的12天」揭示了未來經營品牌的新方向:重視真實、直接、平等、互動的影響力;只要願意嘗試,任何品牌都做得到。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12.13

管理

全世界都在重新安排CEO和董事會職能。最近台灣電子業龍頭鴻海宣布新政策,從4月起將採用「輪值CEO」政策,劉揚偉董事長不變,但公司執行長將由各事業部總經理輪流擔任,每半年替換一次。 在全球科技衝擊下,未來組織會越來越複雜,面臨更多挑戰,CEO角色也需要不斷調整。當年,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找繼承人時,選了蔣尚義、劉德音、魏哲家擔任共同營運長。張忠謀退休後,由劉德音作為董事長,魏哲家為副董事長暨總裁(現為董事長)。 台積電的做法,讓人聯想到上世紀美國最傑出公司奇異(GE)。當年GE執行長威爾許(Jack Welch)在決定交棒時,也選3人擔任共同營運長,最後挑出一人作為執行長,並要求另外兩位沒有選上者立刻離職。 奇異的接班安排起初看起來很成功,後來證明相當失敗。繼任CEO做了16年沒有交出理想成績單,黯然離職,後面兩任繼任者也都表現不佳。GE從市值最高6600億美元,到後來一敗塗地、2020年跌到谷底。 威爾許曾被選為美國最傑出執行長,但假如公司在CEO離職後就垮的話,代表有些事情並沒有做對,或繼任者有問題。以GE而言,這兩件事情都發生了。 公司治理,獨立董事角色將不可忽視 基於「公司治理」重要性,很多上市公司加強引進獨董,近期引起我注意的是台積電的3位新獨董,包括前行政院長林全、和2位來自美國的伯恩斯(Ursula Burns)和埃爾森漢斯(Lynn Elsenhans)。 {DS_BOX_37419} 台灣公司以往的董事會以家族成員為主,根本是橡皮圖章,不像國外真正決定公司未來方向的是董事會。 台積電乃台灣護國神山,未來董事會結構將決定公司成敗,執行長不過是專業經理人。從這個角度來看,新獨董的功能非常重要。 林全做過行政院長,和藍綠都有良好關係,了解政府決策、有良好人脈。台積電未來的成功關鍵並非技術,更重要的是跟政府溝通,這方面林全應可提供寶貴建議。 伯恩斯以前是美國全錄(Xerox)執行長,但最重要的經歷是擔任過「總統出口委員會」(President’s Export Council)正副主席,目前還是美國商務部「供應鏈競爭力諮詢委員會」副主席。台美供應鏈正在重組,台積電是重中之重,未來需在「脫鉤」和「去風險」間取得平衡,因此伯恩斯的經歷對台積電非常重要。 至於埃爾森漢斯很多人沒聽過,她做過沙烏地阿拉伯國營石油公司非執行董事,也擔任過美國獨立煉油公司的執行長,更在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任職長達28年。她帶來的主要價值是「能源」,台積電最大危機不是技術,而是台灣缺電,這就是漢斯能彌補的不足之處。 CEO一人獨大時代已過去,連郭台銘都已經交棒,台灣企業都必須慎選執行長及外部獨立董事,才能創造未來價值。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5.08

國際

▌作者簡介:余宗鳴,律師事務所創辦人,自詡為0.75個運動圈人。以不同的角色參與運動產業,包含P.League+職籃聯盟法律顧問、總統府棒球國是會議及行政院振興棒運專案成員、運動專欄作家。也以律師跟企業顧問的角色,協助數十個運動相關產業單位。更多資訊請參考粉絲專頁:四葉有魚──余宗鳴律師。 隨著大谷翔平在投打兩端,都繳出MVP等級的表現,球迷們越來越常戲稱:他其實可以依照投打身分,變成「投手大谷」跟「打者翔平」2個人。 他日前與洛杉磯道奇隊簽下驚人的「10年7億美元」合約,成為北美運動史上最大合約,細節公布後,合約內的「延遲給付條款」才是夢幻高薪真正的核心關鍵。 (編按:大谷翔平合約內的遲延給付條款規定,這10年間他只會先領2000萬美元,剩下的6.8億美元,將從2034年開始無息支付,直至2043年。) 多方獲利的夢幻條款 透過契約條款的運作,球團、球員等利害關係人,能各自獲得以下好處: 1.道奇球團 除了能搶下當前世界最優秀的棒球員之外,透過遲延給付,讓道奇球團距離繳納豪華稅*的薪資軟上限有更多空間,在現金流上也能有更多空間,幫球隊進行下一步的補強(編按:如簽下更多好球員)。 *豪華稅:當球隊團隊薪資超過一季規定的總金額上限時,球隊需要繳納的額外豪華稅,這份稅金會平分給其他支不需要繳稅的球團,為的是避免一流球員被少數球隊壟斷。 2.大谷翔平本人 大谷翔平加入本來就具備競爭力的球隊,並透過遲延給付條款,透過分期給付讓的個人所得分布在不同年度,對於計算個人稅務更有利。 3.經紀人 經紀人這方,不只幫全世界最好的棒球員客製化了一份肥美的合約;同時,經紀人的酬金,也隨著大谷翔平的收入而水漲船高。 4.稅務單位 我們這邊先不區分聯邦跟州的稅務單位,太過複雜。乍看之下,大谷翔平跟他的經紀人都能隨著延遲給付,可以少繳好多稅,但當道奇隊減少當前的年度支出,就相對的創造出更多盈餘空間,政府也還是可以就這些盈餘課徵稅款。 哇,好棒,這真是一個可以將真實故事改編成動漫、就取名叫「棒球大聯盟」的美好夢幻結局,對吧? 才怪,包含我自己支持的多倫多藍鳥在內,其他球隊們就可能因為道奇少繳豪華稅、保留銀彈,衝擊球隊去競逐好球員的機會,就變成這起事件的受害者。MLB(美國職棒大聯盟),怎麼可以容許這麼「不公平」的事情發生呢? 勞資協議,本質不在追求公平正義 道奇球團與大谷翔平之所以能這麼簽約,是因為MLB的「集體勞資協議」(Collective Bargain Agreement,後簡稱MLB-CBA)的相關條款中,不僅允許延遲給付,也有規範遲延給付該怎麼進行。 1.MLB-CBA的存在,是為了分配商業利益 一定會有很多人產生疑問,為什麼MLB-CBA會制定能走後門、一點也不公平正義的條款? 其實這個問題本身是錯的,因為MLB-CBA的存在不是在追求公平正義,而是「特定商業領域的利益分配秩序」。 首先,在大部分的商業領域,強大的企業經營者,會想要把其他人全部打趴;但在職業運動,如果只有一個宇宙球隊,沒有其他質量兼具的球隊一起競爭、創造具備話題性的運動賽事,這樣的活動根本就炒作不起來。所以,MLB-CBA也就需要彼此分配利益。 2.勞資協議是各方之間的利益角力 其次,為何職業運動聯盟要求,一定要以「球員團體」對「球團聯盟」的方式,達成集體勞資協議呢?而不能交由各球團自己跟球員談呢?這對於有在關心台灣職棒的朋友來說,只要提到默契封殺、AB名單或是共體時艱這些關鍵字,應該就很能體會。 因此,為了緩和球員談判過程中的弱勢,勞動條件就必須透過團體協約、使用集體勞資協議的方式,保障球員的勞動權益。 舉例來說,新秀合約的保障年資與薪資,或球員的最低薪資,單純站在保障球員的立場,是不是越高、越久就越好? 事情沒那麼單純,假設一個球隊的薪資上限是100萬、球隊至少要登錄25個人,然後每個球員的最低薪資是3萬元。球隊不論球員強弱,至少就要花掉75萬,剩下的25萬才能依球員等級做分配。 那麼你覺得,對於有實績、成名已久的王牌或資深球員,薪水有吸引力嗎? 合約的保障年限也是雙面刃,這看起來像是保障已經進入的人,但另外一個角度也是在限制新人進入的可能。當然,前提是市場已經穩定,不會短期間內有隊伍增加。 綜合前述,當資方端有豪門、小市場、發展型、地方型或是老闆有錢買球隊來玩等,各種不同類型的球隊,自然就會對不同規則有不同意見;就連球員方,不管是新秀、浪人、角色球員、老將、海外、頂級巨星等不同球員,也必須要彼此協調(註*)。 *註:這時候,該怎麼分這塊餅、不只是單純的讓某一邊一直吃?不管在MLB或是NBA的CBA,許多數字的來源都會參考該運動的周邊相關收益BRI(BaseballBasketball-Related Income) 決定薪資上限,從而區分不同類型的合約,該給予哪些保障。 所以,CBA不是單純是資方跟勞方之間的協議,也是不同類型的資方與資方、勞方與勞方間的角力跟利益分配。這不只是協議當下各自角色的靜態分配;夠深思熟慮的人,也會想著自己未來的可能角色,設想如何創造對自己有利、排除對自己不利的情境。 延遲給付條款,對職業運動發展究竟是好、是壞? 所以,這次MLB-CBA為什麼會創造出一個看起來如此失衡的條款?是因為在集體勞資協議的過程中,各方都會覺得這樣的條款,未來有一天會對自己有利,可以在某些情境下使用到。 大谷翔平也不是第一次利用這個條款的球員。 有人認為,這樣的條款會讓限制豪門的豪華稅失去意義,但只要使用得宜,對於一些相對小市場的球隊,也能夠藉此降低現金流、減免豪華稅,幫自己創造財務餘裕,在某些機會孤注一擲。例如華盛頓國民,它們絕非一般人認知的豪門球隊,也曾經用這樣的條款簽下Max Scherzer ,最終在2019年奪下隊史首座世界大賽冠軍。 回到台灣,我在2009年總統府棒球國是會議、行政院振興棒運專案會議,以及2020年起擔任P.League+職業籃球聯盟法律顧問(已卸任)期間,也跟職棒、職籃工會接觸過,知道許多關注職業運動的球迷,都期待台灣的職業運動能夠有類似CBA的制度產生。 個人認為,如果將集體勞資協議視為一個過程,那麼不管在棒球跟籃球領域,市場的穩定度和球隊數,都還在動態驗證和擴張收縮的階段。 在市場發展初期,大家固然要先投入,才能一起把市場的餅做大。但當這塊餅變得夠大,趨近成熟後,如何讓需要吃這塊餅的人,能一邊吃、一邊繼續造餅就很重要。 所以,如果過早將集體勞資協議的內容進行到利益分配的階段,那麼,個人或團隊的薪資上限、制式或不同類型的合約,就可能會被限制一次到位的框架限制住,對於勞資雙方的利益也未必合適。 在勞資雙方之間,也還有非常重要的第三方專業角色,像是球團、聯盟方的專業經理人,還有代表球員跟球團溝通的經紀人,我認為這也是進入更廣泛的集體勞資協議前,非常重要的制度基礎。 你覺得哪些常見的CBA條款,適合現在的職棒或職籃引入?你覺得除了大谷翔平跟道奇隊外,還有哪些球員或球隊,適合使用這樣的條款呢?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