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商周集團 2025年春節期間出貨及服務說明

擺脫

共有 3033 則相關文章

財經

你曾經想過嗎?與其承受高壓的價位,住在建築擁擠不堪、環境吵雜紛擾的台北市小套房,為什麽不選擇以更低的價格,輕鬆移民擁有相當於16座大安森林公園超級廣闊的城市綠州,享受更加優質的生活美境與品質?「東村淳峰」無可取代的優越地理位置,將讓你實現心中期待的完美未來。 新北環河快速道路。 424公頃公園為鄰、過橋輕取西門町、台北雙子星新北首環青川水岸,三重優質生活第一圈,「東村淳峰」不僅緊鄰424公頃大都會公園,打造7.7公里的休閒綠色廊帶,宛如新北一幅地景創作藝術,美麗如繪、風光彩麗,雖是住在城市裡,每天生活卻是滿眼綠景舒暢自在、悠閒愜意。不僅如此,三重閃耀五星計畫「新北第二行政中心」,先嗇宮TOD案、新北第一座CITYLINK共構商城,就近在身邊,翻轉城市能量,共創城市新風貌,時尚精品、異國美食、IKEA、uniqlo,高端時尚國際品牌一次完美滿足。更重要的是,只要開車過橋幾分鐘輕取右岸西門町繁華商圈、台北雙子星計畫,未來前景無可限量,輕移民當然選擇近住「東村淳峰」。 與台北市僅一橋之隔,「東村淳峰」坐擁1高、2捷、3快的強大交通網絡,過橋即可輕鬆抵達西門町繁華商圈和台北雙子星計畫,享受三重城市經濟翻轉帶來的紅利。 東村機構×李天鐸,為城市菁英造就恆久之光編織城市無限可能,東村機構從一支紗到一粒沙,從紡織到建築,永續紡織起家的堅定誠緻,40年累積的建築能量,再度攜手首席建築大師李天鐸,以作編織語彙連結在地新東風織心建築,煉就精益求精恆久之光「東村淳峰」。就在三重最美的大都會公園旁,將城市的繁榮風華與綠水廊帶的大自然,編織成一座有生命的建築體,為城市菁英們造就質感厚實的高度建築,「東村淳峰」不只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更是一座臻藝豐釀呈現新創作思維的織理建築,東村機構×李天鐸在青川水岸銘刻一棟令人驚嘆的作品,開創東村建築另一個里程碑。 李天鐸建築師。 一層純四戶,二房二衛高效寬容大師出手必定不凡,織心建築兩房最高規,李天鐸建築師結合編繪之美的形式,顯現雍貴闊氣的城市建築立面姿態與線條之美,而內部格局則以立體編織概念,空間規劃2房最大尺度,成就寬敞的室內游移感,而採光也能環繞立體建築,隨陽光移動而透進室內,打造戶戶採光出色住宅。一層四戶純靜不受干擾的生活氛圍,二房二衛極大值空間塑造,滿足時尚人士頂端享受的需求。 青川水岸23-27坪。https:lin.eeslQ1JTY ...

2024.07.31

管理

2016年,一家大型跨國銀行聯繫我和我的團隊,請我們設計一個心態評量,用來培育員工,並協助員工職涯發展。就像我之前說過的,雖然公司立意良善,但用一次性的評估來確認員工的心態,並不是預測某人在「現實世界」裡會有哪些行為的最好方法。然而,我們在這個要求裡看到一個機會,可以測試我們一直在研究的直覺。 在檢視過大量數據和文獻後,我的團隊整理出4種情境,這4種情境似乎最有可能讓人們沿著定型到成長心態的光譜前進。我們研究這家跨國銀行數千名員工如何應對這4種情境,以及這些情境與員工績效之間的關係。 數據顯示,這4個誘因可以預測員工的動機、行為和表現。員工發現,了解自己的心態誘因對他們很有幫助,他們也渴望學習如何駕馭這些誘因;經理人則是發現,知道哪些線索會讓他們的部屬轉向定型心態或成長心態非常有用,經理人可以利用這些資訊,量身打造具有建設性的回饋和機會,幫助員工在工作時更常轉向成長心態。 我們深受這些發現鼓舞,繼續與不同公司的經理人進行更深入的調查,看看這4個線索是否也適用於不同產業的其他組織。我們將研究帶到殼牌公司,接著在其他大大小小的公司裡進行一系列的焦點團體訪談和研討會,做一樣的測試,然後得到相似的結果。 創造成長心態的4種情境 請記住,了解這4個誘因以及如何駕馭它們,不僅對個人非常重要,對於負責員工績效和發展,以及任何會影響組織文化的人也很重要。 為什麼?因為文化是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創造出來,人們既會影響這些誘因,也會被這些誘因影響。了解你的團隊如何應對這些誘因,可以讓我們知道這些情境和人際互動實際出現的方式,這些情境和互動一同構成了心態文化。 1.評價情境 無論你是要準備重要簡報的員工、等待360°績效評估結果的經理,還是準備要針對公司新政策發表演講的執行長,你自然會想到別人會如何評價你。這些情境會把我們推向「證明與執行」的模式,讓我們非常在意自己給別人的印象,或者這些情境會把我們轉變成學習模式,讓我們採取以成長為導向的行為。 2.高強度情境 我們常會發現自己處在需要額外耗費注意力和精力的情境裡,例如在Google,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公司團隊每6~8週就會重組一次,要求人們快速學習新的工作流程、產品或服務。當人們因為這些高強度情境而陷入定型心態時,他們可能會很擔心失敗,因此拒絕能夠幫助他們前進的職務調動或升遷機會。然而,當類似的情境觸發人們的成長心態時,人們相信付出努力和挑戰自己是改善和進步的最好方法。 3.批評性回饋 批評性回饋和預期別人會評價我們不一樣,批評性回饋指的是我們收到別人的負面回饋。從定型心態的角度來看,批評性回饋的威脅可能很大,它不僅反映出我們在任務中的表現是好是壞,還反映出我們是好人或壞人。 當我們處在定型心態時,我們會認為批評我們的工作就是在批評我們個人。我們的缺點不僅表現在我們的專業上,還體現在我們的自我與能力上。 因此,以定型心態工作的員工,會避免徵詢別人的批評性回饋,但這樣做會妨礙他們成長,從而形成一個自我持續的循環。當人們能夠以成長心態面對批評性回饋時,就更有可能學習和發展。 事實上,我們看到許多人轉向成長心態時,會積極尋求批評性回饋。這不表示他們認為失敗的感覺很好,但他們會抓住機會,了解哪裡沒做好並改進。 4.他人的成功 當我們看到同事成功時,例如升遷或得到獎勵,我們的行為會受到影響。當別人的成功促使我們陷入定型心態時,我們很容易會覺得沮喪,心想:「我永遠無法像他那麼優秀,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努力呢?」 但當我們處在成長心態時,我們更有可能受他人的成功啟發,並將別人的成功視為學習新策略的機會,可以幫我們實現自己的成功。這時我們會心想:「他真的搞定這個計畫,也許他可以給我一些建議。」 了解我們的定型心態 人們常問我,「擁有」定型心態是否有好處?或者更準確的說,處在定型心態是否有好處,因為每個人都有定型心態。當然,我可以想到有一些例子的答案很接近「是」。 當我們和定型心態的人互動時,如果能站在他們的角度來思考,也就是暫時使用自己的定型心態,用他們的眼睛來看世界,這將會很有幫助。 了解他們的心態誘因,或是他們因定型心態而產生的擔憂,可能有助於我們了解如何幫助他們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問題。此外,我的研究中看到,熟悉我們的定型心態,可以幫助我們有策略的克服屬於定型心態的天才文化(編按:指認為人的能力無法改變,因此偏向招募精英員工)。 當我們認知到組織的定型心態文化時,就可以理解公司想要從我們身上得到什麼,而我們可以選擇彈性的做出回應來邁出第一步,因此得到回饋。 事實上,對安全性要求極高,並且對於事情該怎麼做有強烈先入為主觀念的產業,更有可能出現天才文化。這些產業包括法律、醫學和會計等行業,以及資料輸入、品管或審計等職務。 然而即使在這些領域裡,成長心態對這些產業的創新和成功仍然十分重要。 其實,我認為問「定型心態是否有好處」並不是一個正確的問題。也許我們該問的是,在大多數時候傾向定型心態是否有利。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這種心態不必要的讓我們對於我們是誰,以及我們有能力做什麼事的看法設限。另一個更適當的問題可能是我們的定型心態能否發揮作用。針對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你可能會很驚訝,許多我喜歡一起共事的人,都傾向把定型心態當作他們預設的信念。例如,當遇到需要挑戰的事情時,他們第一個反應往往是把事情看成阻礙,而不是機會。這種直接的內在反應本身是壞事嗎?不是。這種反應有其功能嗎? 也許,但這取決於我們如何利用定型心態。例如,當我們處在定型心態時,我們的直覺反應也許是在預測應對挑戰時可能遇到的問題,或者分辨哪些方法行不通。這類反應實際上可以幫助我們建構出潛在解決方案的細節。 定型反應之所以會阻礙一個人是因為這種心態會讓人停滯,只把注意力放在行不通的事情上。事實上,我那些非常成功的朋友和同事都已經學會辨識自己何時會處在定型心態。他們用這個角度來看待事情,然後提出像是「好吧,如果這些方法行不通,還有什麼方法行得通?」之類的問題,藉此敦促自己走向成長。 當我們在研究人們4種最常見的心態誘因時,上述這些概念就會變得更容易理解。這些誘因會在特定情境下塑造我們個人的心態信念。 *本文摘選自《心態致勝領導學》 {DS_BOX_38009}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8.17

職場

寫這本書的某一次前期訪談,我遇到了莫莉。她是一名住在華盛頓州的高二生。一開始她就告訴我,許多參加大學先修課程的同學,要麼是用功到凌晨3點才上床睡覺,要麼是在凌晨3點就起床惡補各科的學習內容。 莫莉不好意思的承認,她不是一個夜貓子。她告訴我,大多數的晚上她都在「午夜左右」就上床睡覺了;有時候,她也會在凌晨5點左右起床,以便在考試前複習或者為報告作最後的潤飾。 當我問她,作為一名校隊運動員,她是如何在僅有5小時睡眠的情況下保持體力,莫莉拉緊了她的高馬尾辮,用毫無諷刺意味的口氣回答我:「那些日子裡,我都是閉著眼跑操場。」 3年後,那場訪談仍然在我心中揮之不去。那個影像——閉著眼睛繞圈奔跑的世代, 是對當下許多青少年不是在教室、就是在運動場,要不然就是在房間裡挑燈夜戰的新常態生活,展示了一個令人震撼卻貼切的比喻。 在類似茉莉居住的社區裡,過去幾十年間已經形成了職業化的童年:孩子生命中的每一分鐘,似乎都想盡辦法把他們的潛力逼到極致。學業、體育和課外活動變得越來越競爭、越來越下重本,也越來越多是由成人所主導。 這些孩子在一條為他們劃定的路線上不停的奔跑,沒有足夠的休息,也沒有機會決定這是不是他們想要參加的比賽。 追求成就的壓力,孩童成為高危險群體 數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不幸的童年經歷,例如生活在貧困或社區暴力中,會對兒童的健康和福祉增加怎樣的風險。 2019年,美國一些頂尖的發展科學專家發表的一份國家報告,把兒童列入全國最具「高危險」的年輕族群之中。 報告指出,就讀於所謂「明星學校」(一般來說是具有高標準化考試成績、具競爭力的公私立學校)的學生「有較嚴重的適應問題,這可能與長期普遍要求在學業成績和課外活動都必須出類拔萃的壓力有關」 。 過去10年裡,我一直在撰文報導現代家庭生活的相關議題。我為《華盛頓郵報》 寫了一篇文章,談到了越來越多的研究在探討追求成就的壓力,及這個新發現的「高危險」群體。 這篇文章很快就廣為流傳。陌生人透過我的網站找到我,想要了解更多的相關資訊;朋友也寄電子郵件給我,告訴我這篇文章張貼在他們學校的穿堂, 或者學校通訊裡出現這篇文章的連結。 家長互相轉發,老師、校長和教練也是如此。突然間,我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場迫切的討論之中。 擁有一切機會的學霸,反而更空虛、焦慮、憂鬱 這場討論從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了,以心理學家瑪德琳·勒文(Madeline Levine)2006年的開創性著作《特權的代價》(The Price of Privilege)為起點;勒文談到了她在執業過程中治療過的那些高成就青少年,內心所感受到的空虛、焦慮和憂鬱。 現在,有數據支持勒文的經驗了。這個深刻卻令人不安的悖論不容忽視:從統計數據上來看,那些擁有一切機會的學生,以具體標準衡量幸福感時,評測結果反而可能比他們中產階級的同儕更糟。 擔心學霸的幸福感,可能有點尷尬甚至荒謬。畢竟,他們大多數來自不必擔心住房問題或醫療負擔的家庭,因此有能力花錢來緩解他們的問題。這些家庭真的需要我們的關注嗎?這個世界上還有那麼多苦難,美國社經地位前20%的兒童所面臨的困境,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毫無疑問的,那些生活貧困且面臨飢餓、暴力和歧視的青少年,比起他們就讀明星學校的同齡人,更有可能面臨逆境。這點是無庸置疑的。 但正如學者桑妮雅·盧塔(Suniya Luthar)在我提出這些問題時所說的:「沒有人能把痛苦放在天平上比較——痛苦的孩子就是痛苦的孩子,而且他們都無從選擇自己的處境。」 孩子成功的定義已有了變化,而這種變化是在童年承受強烈痛苦之下所發生的,並且直接促成了這種改變。我們會發現,自己正處在一場真正的國家危機:我們的年輕人出現了壓力、焦慮和憂鬱的毀滅性大流行。 希望孩子不要有壓力,卻對孩子學業成就很焦慮 美國聯邦公共衞生署長維偉克·莫西博士(Dr. Vivek Murthy)在2021年發布了一份罕見的公共衛生警告:「最近針對年輕族群進行的全國性調查顯示, 某些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率出現了驚人的攀升——2019年,有3分之1的高中生和一半的女學生表示,他們持續感到悲傷或絕望,整體而言,比2009年增加了40%。」 莫西指出,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從他們的基因、人際關係, 再擴展到更大的社會力量,例如媒體和流行文化中的訊息。這些都可能「侵蝕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告訴他們:他們不夠好看、不夠受歡迎、不夠聰明,或者不夠有錢。」 身為記者和3個青少年的母親,我覺得自己有責任更深入的去了解這個問題。2020年初,我在哈佛大學教育學院一位研究人員的幫助下,做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全國親職教養調查,藉此來了解孩子和父母所感受到的壓力及原因。 這項調查觸動了大眾的神經, 在親職教養網站和臉書上不斷出現新的討論。短短幾天內,全國就有六千多位家長填寫了這份調查。 「成就壓力」不僅僅是個別社區特有的問題;它正影響著全國各地的家庭。父母渴望能分享他們的經歷,他們感謝我提供了這個機會,讓大家可以公開討論這個每個人都感受到、但沒有人說出來的問題。 這項調查詢問了家長對以下說法的認同程度: 在我的社區裡,父母普遍認為進入一所知名大學,是日後獲得幸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有73%的家長同意 別人認為我的孩子在學業上的成功,歸功於我的教養方式。→有83%的家長同意 我多希望我的孩子現在的童年可以不要有那麼多壓力。→有87%的家長同意 在接下來的3年裡,我走遍全國。我訪談過的家長幾乎都是接受過大學教育的專業人士;除此之外,本書中的家庭也非常多元:他們來自於不同的族裔,有些是異性戀,有些是同性戀;他們裡面有自由派,也有保守派人士,有單親爸爸,也有全職媽媽;有的來自城市,有的來自於郊區和農村;職業也包括了老師、護士、律師、家長會長、銀行家和心理學家。 儘管他們的背景都不一樣, 但這些家庭都會盡最大的努力,在複雜的成就世界中前進。 最後,我開始尋找在現代成就文化的壓力下仍然茁壯成長的孩子:他們在生活中有哪些緩衝來應對壓力?他們展現出什麼樣的心態和行為?他們的父母在家裡主要關心什麼? 學校對他們來說是什麼樣子?這些健康的成功者之中,有沒有什麼共同點?我進行了各種訪談。 這場調查研究浮現出的事實讓我膽顫心驚:我們的孩子開始相信, 自己的價值取決於各種表現—個人的學業成績、社群媒體的粉絲數量、就讀大學的名氣, 而不是因為內在核心中真正的自己。 他們認為,只有獲取成功的時候,才會被生活中的大人、同儕和更大的社群所重視。 *本文摘自漫遊者文化《懸崖邊的學霸》 {DS_BOX_38641}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11.30

職場

在職場上,了解老闆的思維方式不僅可以幫助你更有效的完成工作,還能助你在職業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老闆不只是一個任務分配者,更是策略制定者和團隊的引領者。深入了解他們的思維,可以更加主動的配合工作需求,並在必要時提供有價值的反饋。以下5個策略,幫助你更有效的理解和預測老闆的期望和行為模式。 1.觀察並學習他們的決策風格 每位老闆在做決策時,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考量因素。有些人可能偏好數據驅動(Data-driven)的決策過程,而其他人則可能更依賴直覺或團隊的意見。 你可以觀察你的老闆是如何在不同情況下做決策,並試圖理解背後原因。了解他們偏好的訊息類型(數據、案例研究、專家意見等)可以幫助你在提供建議或訊息時,更加精準的滿足他們的需求。 2.理解他們的壓力點和優先順序 每位領導者,都有自己的壓力和特別關注的領域。這些壓力點,可能來自於業績目標、公司政策、外部競爭等。透過與老闆的交流和觀察,試圖找出哪些問題是他們最關心的。 此外,也可以注意他們在日常工作中的優先順序,這能幫助你在做老闆最在意的任務時,更好的對其進行排序和強調。 3.主動溝通並提問 與老闆保持開放和正面的溝通,非常重要。當你不確定他們的期望或有任何疑問時,必須主動提出來。這不僅能展示你的積極性,也有助於你更準確的把握老闆對工作的要求和想法。 此外,合理的提問還可以展現你的思考深度和對工作的重視。 4.借鑒過去的經驗 老闆在處理重大問題和挑戰時,他們「表現出的行為」和「如何決策」會是你寶貴的學習資源。 從這些行為可以看出他們的價值觀、風險承受能力,以及對各種狀況的應對模式。如此一來,你就可以也在未來的工作中,預測他們的需求和反應。 5.展示你的理解和支持 最後,展示你對老闆思維的理解,並提供你的支持。什麼意思呢?當你能夠支持他們的商業目標和挑戰時,不僅能夠增強與老闆的關係,也會獲得更多的信任和責任。來自上級的信任,是建立成功職業生涯的基石。 透過以上這些方法,可以更深入的理解你的老闆,在工作中更加主動和有效。只要理解老闆的思維,再根據你的理解行動,你就會成為一名更有價值、也更受老闆尊重的員工。 *本文獲「Amily Yu」授權轉載,原文:瞭解老闆思維的5個策略:如何更有效地配合工作需求 責任編輯:湯明潔核稿編輯:陳柏燕 ...

2024.07.11

財經

凌晨5點,車行駛過漁光大橋,緩緩進入漁光島,本以為會迎來一片寧靜,透過微白天色,卻隱約看見不少著亮色運動服正在晨跑的人們。越往島中央,人潮越多,此時的漁光島就像一座路跑島。開車的我們,彷彿走錯棚的移動巨獸,在一群跑者經過的綠蔭林道上顯得突兀。 原來有林蔭、木棧道,有堤防,還有一片遺世獨立月牙海灣的漁光島,不僅是歐陽靖、蘇志濱等知名跑者心目中的夢幻晨跑路線,也是現任御嵿餐飲集團副董事長李日東的運動日常。 {DS_BOX_38395} 御嵿餐飲集團不僅坐擁頂鮮台南擔仔麵、晶宴婚宴會館、海峽會等餐飲品牌,李日東個人持有的東東餐飲集團,旗下還有東東宴會式場、東大門韓國烤肉料理館等。打開李日東的跑步App,數字達6萬多公里,已是繞行地球一圈半的距離。 秘書王凱欣透露,李日東跑步多年來,維持一貫標準作息,早上5點開始晨跑,跑完就在漁光島活動中心旁梳洗一下,接著搭早上7點48分的高鐵北上開會,不論晴雨甚至颱風天,都不間斷。就算行程在國外,每天就在當地晨跑,迄今已跑過2、30個國家。 放下執著,化身路跑傳道士 在我們跟跑採訪的這一日,明顯感受到李日東就像路跑傳道士,逢人就說跑步的好處有多少。他自承,相較許多跑者,自己的跑齡才10多年,並不算久,會開始跑步,始於一場大病。 小時候住井仔腳瓦盤鹽田附近的李日東是鹽工之子,從國小3年級開始到鹽田幫忙曬鹽及擔鹽,自小他就知道,要努力工作、刻苦耐勞才有機會出頭天。 14歲那年,他到台南遠東百貨的粵菜館打工學做菜,認識香港名廚何沛源,從此與餐飲結下不解之緣。李日東笑說,為了賺錢,他的人生有兩次偷跑,一次是他不顧父親反對,半夜把行李裝一包,搭野雞車隻身逃家,幫忙師傅開設龍都酒樓,還和朋友合租違建的窄小租屋處,打地鋪睡覺。 他說,「曾經有一天下大雨,後面水溝淹水,一覺醒來滿地都是水,這麼辛苦,就是為了房租便宜啊。」不過,這段日子雖辛苦,卻在何沛源訓練下,粵菜手藝進步神速,還把賺來的錢全部寄回家。 入伍當兵時,李日東結識一名同袍,透過對方在日本親戚介紹,開始他的第2次偷跑,遠赴日本半工半讀,才3個月就寄日幣100萬(約合新台幣21萬5千元)回家。在日本打拚多年後,他決意回老家台南創業,賣拿手的廣東菜,生意一路長紅,進而開拓宴會市場。白手起家的他,在餐飲界闖出一片天。 31歲那年,因為事業拚過頭,搞到身體壞掉,一直發高燒。一檢查,是感染性腦膜炎,住院住了19天。出院後,就變成過敏性體質,「我什麼事都沒做就水腫,吃辣、喝酒都過敏,連喝個豆漿也過敏,只好再跑醫院。」他苦笑說。 後來醫生朋友告訴他,是抗體的問題,建議可以用跑步提高免疫力,跟身體裡的病菌和平共處。一開始,李日東半信半疑,先從3公里開始跑,後來發現,跑步真的讓他身體變好,從每天吃藥、兩天吃一次,進步到一週吃一次,過敏逐漸減緩,也循序漸進把跑步練起來。 55歲時,夏天發生的一場意外,卻改變了他的人生。總是風雨無阻去跑步的他,在颱風外圍環流逼近時,仍與3名友人相約晨跑,然而風雨漸強,本打算折返離去的他們,一道4米高的瘋狗浪越過堤頂襲擊,把4人拍向岸邊護欄,李日東瞬間失去意識,其中一名友人更在送醫後不治。 當時,李日東脊椎斷兩截、肋骨斷3根、手斷腳也斷,兒子還被通知來簽病危通知書,等開完刀時已是下午3點,整整動了8小時的手術。醒來時,李日東第一反應是,「完蛋,該不會無法走路了吧。」脖子、身體都無法動彈,在受傷修養的日子中,只能天天望著醫院天花板。「那時我想通了,人生很多事都不重要,除了健康,什麼都可以放下。」過去很執著拚事業的他,更改變過往以工作為重的生活形態。 就算受傷,李日東(中)穿鐵衣拄拐杖也不放棄跑步。來源:李日東提供 住院兩個多月,醫生要李日東返家多休息。他笑說,「我這麼好動又白目的人,怎麼肯乖乖待在家休息?」為積極復健恢復健康,他穿著鐵衣、拄著拐杖,忍著痛,在自家1樓來回不停走,「我那時覺得,如果要能走路,就得讓自己挨住疼痛的走。」 於是,他從1小時只能走100多米,到逐漸能走1公里、2公里,光是復健之路,他就花了3年的時間。兩年前,他自覺似乎恢復7成,就報名臺南古都國際半程馬拉松。朋友看到穿著鐵衣的他,都還在懷疑,「這是李日東嗎?他能跑嗎?」就連台南市長黃偉哲都對他說,「東哥,你不要開玩笑了吧,拿拐杖還來跑。」 親友齊跑 拐個彎,就來到李日東跑團眼中的秘境,可邊跑邊欣賞燈塔與港灣美景。攝影者:王士豪 李日東對跑步的熱情,連帶也影響太太跟著一起跑。來源:李日東提供 運動不局限在跑步,他與兩個兒子一同參加日月潭三鐵競賽。來源:李日東提供 李日東辦公室內上百個跑馬獎牌,都是時間換來的熱血勳章。攝影者:王士豪 結果,這場半馬他跑出2小時19分的成績,緊接著,他又陸續跑了臺南國際馬拉松等。他吐露,「沒有什麼長生不老藥,只有養生之道,身體要健康,一定要靠自己。」 最難忘的一場馬拉松,是復原後跑的一場新北市萬金石馬拉松,當時他覺得狀況不錯,沒穿鐵衣就上場,豈料,萬金石的坡道有上下起伏3次,已讓普通跑者覺得很虐心,更何況是大病初癒的李日東。在意志力和潛意識的煎熬之下,決定和身體和解,這是他唯一一場半途棄賽的馬拉松賽事。 看著辦公室上百面的馬拉松完賽獎牌,李日東感慨表示,這些比賽也都是靠時間跑出來的。在積極復健後,他也重拾晨跑習慣。他認為,一日之計在於晨,相較於夜跑,晨跑能讓他思維清晰,還可以培養他的抗壓力,過程中如何配速,更是攸關經營策略,「跑步就好像企業經營,先跑不一定會先到終點,重點是要不吝努力,保持積極態度。」 他坦言,自己不算快的跑者,也不是慢的跑者,不跟別人競賽,只是為自己而跑的跑者。因為能重新踏出步伐,並不容易,現在的李日東,邁入第二人生,重拾理想生活,要為自己而活。 {DS_BOX_38396} ...

2024.10.24

職場

40歲族群很忙,這點無庸置疑。他們每天被工作淹沒,面對業績壓力、日漸增加的不確定性、適者生存的競爭機制,逼得他們只得不斷加班。哪怕已經被工作榨乾,仍然被要求快點拿出更好的成績。早已被沖昏頭的他們,又被捲入另一波激流。 現代人的工作環境日漸惡劣,流行趨勢才一個月就改變,變化速度極快,競爭也越加激烈。尤其是站在組織重組浪頭的4、50歲上班族,他們的壓力更是難以言喻。他們要面對的不僅是經濟危機,還有每天都要證明自身價值的心理危機。 不過,他們的工作壓力不光來自外在,自己為難自己的情況也很常見。明明沒有人要求,卻心心念念只有工作,無法好好休息,只要一玩樂放鬆就像是在犯罪,這些全是成為「功績主體」進行自我剝削的證據。 「倦怠」使人麻木,也會帶來病痛 無論男女老少都被時間追著跑,活得非常忙碌。整天忙得不可開交,卻看不見工作的盡頭,就這樣一星期過去了、一年過去了,依然沒有好好放鬆。直到某一天,我們會突然問自己,「我為什麼沒時間休息?」但時間管理專家卻指出,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我們沒時間休息,而是就算有充分的休息時間,我們也不知道。因為我們沒有意識到,對工作的執著與焦慮已經壓垮了自己的身心,甚至以為自己一刻都不能休息,而形成一種「假性忙碌」。 對工作的執著與焦慮,最終會演變成「倦怠」,因為在工作上已經耗盡所有心力,對生活其他方面便表現得意志消沉。陷入倦怠的人們因為過勞變得冷淡,逐漸厭倦一切,不再對任何事情感興趣。為了在低能量的狀態下承受高壓,他們切斷所有情感,切入所謂的「生存模式」。 倦怠不僅使人麻木,也會帶來病痛。勞動社會學家薩賓.巴塔耶(Sabine Bataille)是,同時也是位心理治療師,她在著作《倦怠後重建自己》(暫譯,Se reconstruire après un burn-out)中,提到男性與女性有著不同的倦怠現象。女性通常透過悲傷或眼淚等情緒機制表現倦怠,相對容易察覺,能夠盡力改善。反之,男性在心血管疾病、骨折、胃潰瘍等身體疾病出現前,不易察覺自己的倦怠。因此,倦怠往往成為過勞死的原因之一。假如沒有發現自己陷入倦怠,有一天可能會突然昏倒或死亡。 愉快度過40歲,不是奢望 如果我建議那些因為工作問題前來看診的人,應該要多「休息」,他們十之八九會反問,哪有辦法請假。因為在職場上,一不小心就會被解雇,豈敢奢望休息。有時他們還會抱怨自己不是富二代,也沒存多少錢,怎麼能喊著要休息。這種話,連我都越聽越難過。 年過40的大部分人,都已經在同一個領域工作超過10年,甚至將近20年,難免會對工作倦怠。熱情逐漸消失,思考變得僵化,體力也一天不如一天。過去累積的慣性只撐得了一時,沒有力氣走太遠,就像是一輛重踩油門也只能發出噪音的汽車。如果沒有足夠能量,就該重新補充能量。而補充能量最快的方法,便是好好休息放鬆,這絕對不是一種奢望。在能量快要破底時,還繼續向前奔跑,肯定會出問題。 因此,對於40多歲的人來說,好好休息放鬆比工作更重要,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多元化的工作組合」。不光是領薪水上下班的工作,興趣、旅行、運動、志願服務都是重要的工作。對工作時間不夠用的人來說,這種說法聽起來可能不切實際,但發展多元的工作組合其實有很多好處。 多元的工作組合的3個好處 第一,提升工作效率。神經細胞需適當地在緊張與放鬆狀態之間交替,才能維持健康、保持力量,所以就算是上班時間,也要抽空休息一下。另外,進行運動或休閒活動會使用平常不會使用的肌肉,刺激大腦不同部位,可以使得思考更為靈活、有創意。再者,如果有工作以外的興趣嗜好,就會為了下班享受休閒生活,盡快完成工作,避免待在辦公室磨蹭、浪費時間。享有閒暇,同時提升工作效率,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第二,提高生活滿意度。如果只把以勞動換取報酬的職業當作工作,「自己」的功能就會變得有所侷限。如果有一天,我們無法賺錢工作,那一刻起就會淪為沒有價值的人。反之,如果工作類型豐富,我們的能力更加多元,便可以成為全面性人才。藉由累積各種經驗——比方透過跑步或登山等運動感受快樂,進行藝術體驗可以發現和享受世界之美,幫助他人帶來成就感等。開發新能力,讓自己的功能更加多樣化,提高對自己的滿意度。 第三,3、40歲時開始進行的各項活動,能夠成為有意義的退休生活選擇。無論是誰,總有一天要離開職場。雖然成為老闆或自由工作者繼續工作,也是一種方法,但如果做不到的話,該從什麼事情當中尋找生活意義呢?這種時候,過去開發的興趣、志願服務、旅行、學習等其他類型的工作,就會成為不錯的選擇。很多人以沒有時間為由,將興趣或運動等休閒活動推遲到遙遠的以後再說,等到退休才發現,體力和金錢方面難以負荷。即使是休閒活動,也要一點一點提前準備,才能在退休後盡情享受。 懂得休息放鬆的人,人生也會很輕鬆 我身邊有很多的同齡男性,他們退休後不知道如何打發時間。我們這一代的男性幾乎承擔了所有的經濟責任,為家庭努力打拚,不僅帶動國家經濟發展,子女也健康成長,他們每個人的辛勞都值得稱頌。 不過,他們一直把自己設限於工作賺錢的角色,所以離開職場後,隨即變成無所事事的人。老實說,打高爾夫也就一、兩天,旅行不過一、兩個月。想要撐過餘生,必須做些更有意義的事情,而這個意義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找到,年輕時就該開始尋找、安排。在這一點上,我每次看到他們,就覺得於心不忍。 年紀越大,生活應該越加多采多姿。體力、經濟能力和人際關係固然重要,卻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在世,理當要有樂趣、有意義、有成就感。沒有人可以代替我們找到這些東西,我們只能一一探索。倘若認為退休後多的是時間,到時候再說,那一切就來不及了。因此,別再只顧著工作,光靠工作度日,人生也太漫長。 《給我40歲的女兒:心理醫師媽媽走過中年之路的38個提醒》☛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DS_BOX_38112} 責任編輯:高郁捷核稿編輯:張勝宗 ...

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