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教你搞定財務 50歲「微退休」追夢去 40多個學生在舞蹈教室裡,或坐或臥,手裡拿著一支矽膠的拍痧板,啪啪啪的聲音在空間裡此起彼落。一名學生愁眉苦臉走向教室中央,找一位文質彬彬的中年男子「討打」:「老師,我的後腰很痛、彎不下去,但是我自己拍不到,能不能請你幫忙拍?」 中年男子笑笑:「好。」接著一陣拍打,學生的腰馬上起了一大片紅紅綠綠的痧,她離開時腰可以彎了,對老師彎腰稱謝。 他49歲代班主持節目意外受好評體悟被科技業耽誤太久,毅然轉行 這是林英權的「拍打實作課」。他是台大材料所碩士,曾經待過台積電、聯詠等公司,也待過外商,手下曾經有4千名員工。「我對朋友很俠氣,但是不擅於向上管理。」他自認。這個性讓他在職場裡越待越痛苦。 沒想到49歲那年,生涯轉變的契機來了。擔任電視旅遊節目製作人的小學同學,邀他救火主持一集節目,沒想到反應極佳,同學開玩笑問他要不要轉行,他說:「好哇!」 他從聯詠離職。「我想給自己一個『Gap year』(壯遊年),有人請你吃、請你住飯店、請你旅遊,為什麼不去?」 沒想到這一Gap,就Gap到了現在。林英權當了1年旅遊節目主持人,同一時間,也開始教人經絡拍打,演講跟授課邀請越來越多。 如今他每年在全台的授課演講超過100場,上過他課的人超過1萬人次,也出了2本書,登上保健類書籍排行榜,收入超越過往。 林英權從一個困在職場中的主管,變成一個樂在工作的經絡拍打師。 像林英權一樣,在走進人生下半場之前,準備「追夢微退休」的人越來越多。「我覺得人生中最寶貴的資源,就是時間,」林英權說。到了人生中場,毅然放下前半生的穩定工作與收入,決定此生不將就、餘生不等待,轉身擁抱夢想。 近年來,崇尚「工作是為了生活」的FIRE運動,正在挑戰「把工作當成人生目標」,進入職場就一路工作到屆齡退休的傳統價值觀。 FIRE4個英文字,是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的縮寫,直譯便是「財務獨立、提早退休」,指的是累積資產,直到能夠完全靠資產投資所得的被動收入來支付開銷,達到財富自由,不需要再被全職工作綑綁。 林英權(右)從科技業主管轉行經絡拍打師,1年有上百場演講、授課,有不少忠實學生跟著他學習3年以上。攝影者:楊文財 提早退休不如「微退休」開啟第二職涯比純養老更健康快樂 但疫情襲來,接踵而至的通膨壓力,讓財務完全獨立,變得更加困難。就連推動FIRE先驅的部落客「財經武士」——曾任職於高盛和瑞士信貸,早在34歲就急流勇退的山姆‧杜根(Sam Dogen),都在退休逾10年後,不得不屈於財務的壓力而重新回到職場。 更關鍵的是,包括杜根自己在內,提早或是屆齡退休的人士都很快發現,退休純養老的人生不但無聊,身心更快退化,更讓往後餘生頓失了意義與目標。 於是FIRE不再強調RE(提早退休),而是改為FIRO(RO意味著選擇性退休,Retire Optional),朝向「微退休」進化,更有不少人選擇邊退休邊工作。 FIRE也出現更有彈性的選項,既有兼職退休(Barista FIRE),靠著興趣兼職,繼續賺取生活費用以填補退休金的缺口;也有更有餘裕的滑行退休(Coast FIRE),已經自籌好大部分的退休基金,追夢所賺取的收入只是用來補貼支出。 尤其疫情之後,缺工越來越嚴重,讓中高齡人力有了新的價值,更打開了新的職場機會。 「缺工有剛需之下,企業也必須學著把工作拆解;顧問的需求,也有越來越多的趨勢,」104人力銀行高年級營運長李明倫說,「台灣的少子化是全面的了,不只大學在關門,接下來每個產業都會遇到這個狀況。」 當企業找不到人,就會更積極應對,改變思維、改變工作結構,讓不同類型,尤其是中高齡的生力軍可以加入。 但經營職場第二曲線,原理如同企業經營,必須提前在第一曲線高峰往下一點時,就開始採取行動;如果等到第一曲線明顯下滑才開始行動,資源與條件都緊繃,就為時已晚。 「有的人會提前思考,轉換跑道是不是要先考證照、提前準備?人生下半場的目標,不是一、兩天就能夠想出來,」李明倫說。 日本顧問公司EmaMay社長大塚壽,曾任職日本第1大人資企業瑞可利(Recruit),他從認識的3萬多名商業人士當中,挑選了1萬人深入訪談,其中包含了知名企業的社長、幹部,也有大小公司的中階主管。 他發現5、60歲的受訪者中,越是拚命工作的人,越容易對之前40歲的人生感到後悔。因為當時未能意識到,應該提前為未來做出改變。他也根據後悔者的特性,編製了「後悔度調查表」,提醒中年工作狂該為自己的人生超前部署。 一如當年林英權位在職涯的高峰,卻因為長期過勞,40歲開始,身體出現各種狀況,卻也成為他思考人生的開端。 「GOT、GPT(肝臟損傷指數)飆到1500,正常人應該40以下。」他回憶:「臉色很差,臉上都是斑,頭也開始禿,我只好剃平頭。」 圖表製作者:吳和懋 中年追夢風險更高、代價更重減少試錯成本,需要提早財務規畫 姊姊看到他身體變差,送他一本經絡拍打書,他讀得雙眼發亮,拿出工程師的精神,開始研究人身上5百多個穴位、運動生理學、營養學,發展出一套經絡拍打法。不但拍自己,當朋友跟他抱怨身體病痛,他也主動幫忙拍打,朋友的病痛竟好了,建議他出書,才一步步開啟了之後的教學之路。 但中年追夢,比起年輕人背負更多的人生責任,機會成本更高,失敗的代價也越大。 追夢有價,必須要先做理財規畫,才能讓「微退休」沒有後顧之憂。 「上半場就要盡早開始理財,盡力建立被動收入,才能安心投入熱愛的事,」林英權盤點過,一個月只要有6萬元收入就足以過活,先給自己2年時間嘗試。就算收入歸零,自己仍有儲蓄與被動收入,不只能養活單身的自己,還足以孝親,才大膽邁開追夢之旅。沒想到,不到2年時間,他的收入已經超過原本預期。 知名分析師楊應超也在中年面對人生轉換,他同樣認為,只有財務自由,才能「無欲則剛」,投入自己喜歡的事,實現年輕時以為遙不可及的夢想。 林英權切身感受到,以50歲的年齡進入新的領域,前半生培養出的能力,就是底氣:他當過工程師,善於深入研究;當過業務,懂得如何溝通、執行、觀察市場;一年的節目主持人經驗,更讓他懂得如何將艱深知識,說得引人入勝。 當他因為肝指數超標,才接觸了拍打。但他越鑽研,越領悟出拍打對健康的幫助,更在主動助人的過程中,領悟到自己的優勢所在——就是能把理論與實作,重新詮釋的淺顯易懂。 圖表製作者:吳和懋 退休後再思考做什麼就太晚了!「想離職才找夢想,很難成功」 104人力銀行在2023年執行了17場退休人士的小型團體,讓李明倫發現,「很多人在退休後出現Gap(斷層),不知道退休後要做什麼而卡關。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找到自己的天命,如果太晚改變,甚至接近退休才來思考,就會錯過時機。」 日本廣告公司博報堂在2023年出版的《未定年(日文的退休前)圖鑑》一書,就以40到50歲讀者為核心,蒐集了提前為退休準備的學習與工作案例。其中就建議,可以盤點至今人生中的成功與失敗事件,不論過程是好是壞,都可能培育成發展第二曲線的種子。 就像林英權在追夢成功後,有些從前的同事會找他聊天,說自己也想逐夢,卻不知道要做什麼。他搖頭:「要有足夠的時間來培養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先想離職,才胡亂找一個夢想來追求,這種通常很難成功。」 他從在聯詠工作時,就不斷鑽研經絡拍打,除了大量吸收相關知識外,還抱著做實驗的心情,義務幫別人拍打,才知道如何行得通;也確定這是他想要投注一生的事業。 「當學生說『謝謝老師,我的痛都好了,那比解了一個Bug(程式錯誤)還要爽。』」他說:「工程師能做多久?但我教人拍打,應該可以教到70歲,甚至80歲。」 林英權長年在科技業打滾,一個工程師主管為何能找到拍打師的職志,甚至自己開創出教學事業?他認為,是自己對所有的新鮮事都充滿好奇,而且願意持續不懈的研究下去。 圖表製作者:吳和懋 也想五十歲壯年離職追夢?先問是否備齊好奇心、恆心、冒險心 楊應超則是對「吸引力法則」深信不疑,只有先「心想」,之後才可能「事成」。這讓他買下夢想中的豪宅,更站上了助選的政治舞台,走到自己先前想像不到的地方。 他們的心態——剛好都與史丹佛大學教育和心理學教授克蘭伯茲(John Krumboltz)提出的「計畫中的偶然」理論(Planned Happenstance Theory)不謀而合。 理論指出,心態,是讓人們遇見偶然的關鍵。是好奇心,讓他們不斷尋求新的學習機會;是持續性,讓他們不屈服於失敗,堅持努力;更是冒險心,讓他們即使結果不確定,也會冒險做出改變。 雖然80%的職業是由偶然決定的,但偶然並非從天而降。就像是得先買彩券,才有中獎的可能,即使要偶然降臨,也須有相對應的行動。 「關鍵是,要優先處理你最重要的事項,而不是讓待辦清單決定輕重緩急,」著有《與成功有約》的管理學大師柯維(Stephen Covey)曾說。別等到退休才被迫改變,現在,正是你重新思考人生目標的最佳時刻。 ... 2024.01.25
職場 5月星座運勢》金牛累積加薪籌碼、雙子搞定難題!12星座注意事項 2024年5月,需將實力、錢財運用在有建設性和效率的領域上,同時保持學習的熱情,在工作空檔中學習,才能提升視野與競爭力。 整體而言:火元素:務實態度獲得預期成果。風元素:擅用資源,使合作順利。水元素:獲得新責任,帶來新視野。土元素:善用工具,提升工作品質。 各別星座運勢:第一名:金牛座,專業實力為正財加分。第二名:雙子座,在變動中開創新局。第三名:處女座,用心耕耘,收獲可期。 牡羊座(321~419) 工作運勢:擁有充沛的活力、清晰的思維與判斷力,即使目前工作遇到阻礙,仍能善用工具,創造不錯的業績。 注意:做好情緒管理,才能避免在公開會議上得罪資深前輩。 理財:投資藝術、珠寶等貴金屬前,請三思慎行;因社群的緣故,將投資獲利了結。 戀愛運:已有對象者,另一半的家人,為你們之間帶來干擾與壓力;未有對象者,和對方的金錢觀有落差,對進一步發展卻步。 金牛座(420~520) 工作運勢:平時累積的專業基礎,幫助你的工作更上一層樓。雖然內心難免眷戀舊有的工作模式,仍積極的熟悉新階段,也為正財帶來未來可見的利多。 注意:出色的工作成果受到認可,即使你盡量保持低調,仍受到來自競爭對手的困擾與壓力。 財運:可多關注傳統產業及醫療相關產業;5月中以後,需避免過度樂觀而誤判行情。 戀愛運:已有對象者,將時間與心力都投入到工作上,卻忽略另一半的需求;未有對象者,對方過於熱情,不只讓你感到有壓力,也有被操控的負面感受。 雙子座(521~620) 工作運勢:認清、接受組織決策反覆不定的現況,和信任的同事一起找出解決問題方法,並將資源充分發擇,有效推動工作進度。 注意:老闆與直屬主管的意見分歧,考驗你對兩邊的應對與溝通分寸。 財運:關注交通及金融相關的產業;避免投機心態而得不償失。 戀愛運:來自另一半的好意提醒,容易當成對方不信任你的碎唸,這樣的反應使另一半感到受傷;未有對象者,衡量與對方在一起的現實利弊,最終選擇灑脫離開。 巨蟹座(621~722) 工作運勢:接下新任務,表面看似風光,心裡卻知道是件麻煩事。但因此獲得空間好好發揮實力,累積新的歷練與學習,反而讓你更有鬥志。 注意:別因為爭一口氣,讓你和同事陷入對立的僵局。 財運:擁有不錯的偏財運;從投資經驗獲得靈感,帶來獲利。 戀愛運:已有對象者,雙方對使用金錢沒共識,生活上又遇到意外開支,引發爭執;未有對象者,因為不想被束縛而拒絕對方。 獅子座(723~822) 工作運勢:抱持守成的心態,顧好工作的基本盤。但也需要臨時支援其他部門,配合其他部門的遊戲規則,應看清風向,選擇明哲保身。 注意:採用拖延、迴避的方式,避開觸及法規的地雷區,同時避免傷及上司顏面。 理財:購買被低估的貨幣;將先前的投資計劃獲利了結。 戀愛運:已有對象者,不再對另一半抱有過度期望,反而讓彼此相處起來更輕鬆自在;未有對象者,兩人的相處如嘉年華,享受短暫的歡愉。 處女座(823~922) 工作運勢:爭取再職進修的機會,提升實力,以應對主管指派的業務目標,將效率與品質提升。 注意:耐心的等待,以退為進,就能獲得相對公平的對待與資源。 財運:將投資理財重新布局;好友將帶來增加收入的新機會。 戀愛運:已有對象者,另一半的穩定感,成為你的有力後盾;未有對象者,對方帶來有趣好玩的經驗。 天秤座(923~1022) 工作運勢:被附予的新任務,隨著責任增加,卻沒有獲得期望中的資源。但你能從跨部門合作中獲得靈感,找出新資源。 注意:組織處在不穩定狀態,需小心避開利益的地雷區。 財運:採用朋友的專業建議,短期投資金融商品;投資新興市場貨幣,見好就收就能獲利。 戀愛運:已有對象者,另一半外務活動多,讓你落得清閒,做自己想做的事;未有對象者,彼此興趣相投,但目前只想保有獨立、自由的生活。 天蠍座(1023~1121) 工作運勢:建構新工作模式的任務,已達成階段性的目標。成就感讓你感到有活力,也提升執行力,使工作進度比預期的更順利。 注意:在忙碌的日常中,適時給自己安靜的空間,梳理事情的輕重緩急,才能保持彈性,解決任何突發狀況。 理財:另一半帶來投資的好運氣;評估自己的財務狀況,避免槓桿操作失衡。 戀愛運:已有對象者,容易因為金錢的價值觀不同,看另一半不順眼;未有對象者,珍惜相聚的每一個當下。 射手座(1122~1221) 工作運勢:需要和不同部門的同事保持密切合作,因為你擅於協調溝通,讓你成為團隊中有影響力的人。 注意:重新建立工作流程,將不需要的檔案、程式通通清除,以提升工作效率。 財運:在金融、藝術產業相關的投資獲利;容易因為壓力而過度消費。 戀愛運:已有對象者,基於彼此的財務共識,重新思考關係中的快樂是什麼;未有對象者,拒絕在慾望與情緒中攪和。 摩羯座(1222~119) 工作運勢:臨時接到新任務,讓你時間與心力都透支,也促使你激發出創意,找出提升工作效率與品質的方法。 注意:溝通時,需用心聆聽對方需求,並且慎選用詞,才能避免誤解。 財運:在傳統產業的投資獲利;正財呈現成長趨勢。 戀愛運:已有對象者,因過往的舊事,讓理性斷線;未有對象者,交流彼此的興趣與喜好,因此動了心。 水瓶座(120~218) 工作運勢:檢視自己能力上的不足之處,在工作空檔進修,以提升專業基礎,因而能完成主管臨時交派的棘手任務。 注意:運用柔軟、幽默的表達方式,告訴同事需遵守規定,才能避免同事推卸責任。 財運:因為幫人牽線,獲得有關土地、房產的額外分紅;因專業能力帶來收入增加。 戀愛運:已有對象者,另一半提供生活上的安全感與穩定性;未有對象者,被對方的灑脫所吸引,樂於相約出遊。 雙魚座(219~320) 工作運勢:工作表現將獲得認可,也取得相關的專業證照,因此獲得更大的發揮空間,一展長才。 注意:將健身的習慣融入日常生活,維持穩定的體能和精神,才能免於過於疲累而容易生氣。 財運:因為兼職獲得額外收入;女性朋友帶來財務上的好運。 戀愛運:已有對象者,在日常的相處中,感受到另一半的用心;未有對象者,在學習場合遇到新對象,彼此聊得很來,因此考慮進一步交往。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5.01
財經 巴哈姆特搞定魔王級用戶重生 甩臉書搶客變本土影音串流第一 成立近28年、遊戲網站霸主巴哈姆特,它憑什麼搖身變成台灣第1大的本土串流影音網站? 巴哈姆特母公司旺普網路資訊推出的「動畫瘋」,去年第4季全球造訪量超過4,800萬次,不但位居台灣本土影音串流網站第1大,還是第2名Line TV的3.5倍。 而且,動畫瘋幾乎所有影片都可免費觀看,但付費訂閱比率從2020年初才5%多,到目前為止翻倍拉高至13%以上,倍數成長。 {DS_BOX_37024} 其實,巴哈姆特受到臉書、Line等各種社群平台衝擊,玩家流失,曾經一度慘澹,網站瀏覽量從名列前茅,排名一度掉到20名以外。 臉書崛起,讓用戶開始離開 為何他們能再找出活路?原因在於,重新聆聽用戶的聲音。 巴哈姆特曾走過輝煌歷史。1996年,旺普營運長、愛玩主機遊戲的陳建仁和堂哥陳建弘成立巴哈姆特,隨後成為全台最大遊戲論壇,有數以千計討論版,每天上百萬人進站。 但好景不常,2008年左右,臉書等社群平台崛起,帶給他們2大危機。 第1個危機,臉書引領的「開心農場」,帶來休閒遊戲風潮,玩家只想輕鬆遊玩,減少上巴哈姆特討論;第2個危機,臉書讓玩家能在個人頁面發言交流,沒必要去遊戲網站。 「當我們意識到競爭對手,不是別的遊戲網站,而是其他社群平台時,這是一個滿大的打擊!」陳建仁回憶。他們本來連臉書粉絲頁都不想創立,深怕用戶不再上自己的網站。 時代改變,玩家也變了,他們卻發現:倚賴玩家成功的巴哈姆特,卻還站在原地。 「我們被逼著去思考這群人(指玩家)到底要什麼?要怎樣才能抓到他們?」陳建仁指出。 過去,他們只粗略將用戶分成在網站「貼文」、「不貼文」的人,於是2位創辦人,召集主管群,重新拆解不同用戶的行為與特質,藉此推出不同新功能。 例如,針對重度用戶,推出可在個人檔案區上傳插畫、角色扮演的作品,並挑選熱門的作品在首頁輪播,讓重度用戶作品能被其他同好看見。 面對輕度玩家,他們推出《電玩瘋》影音節目,用戶只需觀看一部影片,就能一次認識當週所有最新遊戲。 他們還挑戰「魔王等級」用戶,服務堪稱最挑剔的動漫粉絲。 回應玩家許願,拉高訂閱率 他們曾向巴哈姆特站內、超過3萬名用戶發放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即便盜版盛行,高達超過7成的用戶,願意每月付費,換來高品質的動畫。 不過,死忠的動漫族群會嚴格要求翻譯字幕精準,畫質、音質等各方面要求都高。而且,有任何一項做不到位,他們不但時常私訊業者抗議,也不會願意付費訂閱影片。 這是挑戰,也是機會。它們決定成立動畫的影音平台——動畫瘋。 可是,動畫瘋剛推出時,訂閱率不像調查結果那樣美好,前幾年訂閱比率只有2%到3%,收入難以維持一個平台營運。「簡直就是萬人響應,一人到場,」陳建仁苦笑說。 他們沒放棄,迫使自己隨用戶成長。 用戶回饋:影片畫質需提升,架設網站出身的他們,就研究起影音編碼格式,拉高畫質;他們原先只須做好網站角色,但現在得做各種調查,回饋動畫代理商,拉緊三方關係,動畫瘋也成為片源最齊全的影音平台。 他們發現,動漫迷看影片不只是想自己看,而是想和其他同好一起同樂,於是便開始打造多數影音串流平台沒有的「共播」技術服務,讓一位用戶擔任主持人,邀請其他用戶遠端觀看畫面。為讓畫面同步、分秒不差,他們整整花了半年開發,不斷微調功能才讓用戶滿意。 這是動畫瘋締造高訂閱比率的關鍵。陳建仁表示,讓用戶埋單沒有捷徑,持續接收各種反饋,著手改善。 「巴哈姆特之所以成功,不是幸運,而是有底蘊,」同樣有經營遊戲新聞論壇的公司就肆電競執行長黃智仁評論,「他們對於這群TA(目標客群)的了解,是他們最大的競爭力。」 但他們仍有潛在挑戰。尤其,當玩家轉戰Line、Discord等平台討論時,巴哈姆特新產品卻顯踟躕不前,推出速度較緩慢。 不過,巴哈姆特勇於改變自己,找出新方法,讓玩家、動漫迷等族群重新愛上的歷程,足以證明企業亙古不變的道理:經營所有問題,都可以從用戶身上找到答案。 {DS_BOX_37025} ... 2024.02.28
職場 為何有些人那麼厲害,再難的問題也有辦法搞定?他們看事情不會「只看重點」 想成功解決問題,首先要獲得精確的資訊。在這方面,有2條重要原則:「HiFi原則」與「HiEx原則」。 1.HiFi原則:接近源頭的資訊 取得HiFi(high-fidelity)資訊,也就是接近源頭、不曾受他人的偏見與利益影響的資訊。 你的決策品質與你的思考品質直接相關。你的思考品質,又與你獲得的資訊品質直接相關。 我們接收到的資訊,有許多是總結或是濃縮精選,會導致知識的錯覺。我們知道答案,但說不出過程。未經理解的資訊,很危險。我們會以為簡化能省時間,改善決策,但很多時候不然。只讀重點,會在無意間製造出盲點。 資訊就像是我們心智的食物。你今天攝取的資訊,會影響明日的解決方案。每天只吃垃圾食物,你不會健康;每天只吸收低品質的資訊,你無法做出好決定。高品質的輸入,才會帶來高品質的輸出。 我們整天被過量資訊轟炸,很容易覺得超載,想只看摘要情有可原。然而,資訊離源頭越遠,就表示經過越多層篩選。習慣性地吸收簡化的資訊,有如天天吃營養價值低的垃圾食物:你吸收到較少的內容,學到的東西也不多。 那我們如何能取得更好的資訊?我的朋友提姆·厄本(Tim Urban)用一個很好的譬喻來解釋。主廚與二廚都能按照食譜做菜,事情照計畫進行時,流程與結果都沒有區別。然而,當菜色出錯時,主廚會知道原因,二廚則通常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主廚藉由多年的經驗、實驗與反省過程,培養出深度的理解,發生問題時比二廚更可能診斷出原因。 資訊越是被簡化,事情越是複雜 資訊在組織裡流通時,通常會漸漸失真。就像小時候玩的傳話遊戲,通常傳了半個班級時,訊息已經跟原話完全不同。資訊在組織裡流通時經過層層篩選,每個人的理解不同,加上不同立場與偏見的詮釋,原始資訊中的細節被簡化了,訊號也跟著消失。人們在溝通資訊時抱持的不同動機,導致事情越來越複雜。 美國的馬歇爾將軍(George Marshall)在二戰期間碰上難題:美國在太平洋的空軍飛行員拒絕飛行。報告顯示飛機有問題,但與零件無關。駕駛提出需求的零件,軍方全給了。 馬歇爾一籌莫展,他和指揮官談過,依舊聽不出端倪,所以他用了老方法:派人「四處看看,找出沒有被回報的事。」馬歇爾知道唯有直接到源頭,才能得到答案。 馬歇爾派去的人發現,地勤人員沒有任何防蚊措施,晚上卻必須在光源下維修飛機。光線吸引了大批蚊蟲,機師不只受瘧疾所苦,也受夠了抗瘧疾藥物帶來的副作用。飛行員對機師維修的飛機沒了信心,因此拒飛。 總部沒有蚊子的問題,根本不會想到戰地的實際情形,而把注意力都放在彈藥、零件、糧食補給,不會想到蚊帳。馬歇爾取得HiFi資訊後,決定拿掉部分的戰鬥補給,挪空間載運蚊帳。問題就解決了! 2.HiEx原則:高專業度的資訊 第二條原則是取得HiEx資訊(high-expertise,高專業度)。 取得HiEx資訊,來源有兩種,一種是在特定領域擁有大量知識或經驗的人,另一種則是多個領域的通才。 一位專家的意見,有用程度通常勝過數十個或數百個業餘人士的看法與猜測。然而,如何找到專家?很多人不找專家幫忙,認為專家不可能幫忙,或是害怕專家會覺得自己很麻煩。 如果你有這方面的焦慮,首先你要知道,當專家知道他們的知識能帶來貢獻,他們會很樂意分享自己所學。 不過,專家不會來者不拒。有的請託會讓人不舒服,那種拜託通常是「請告訴我,我該怎麼做」。會提出那種問題的人,通常沒有事先做功課,只想要別人替他們決定。記住,你的目標不是請對方告訴你該怎麼做,而是學習專家如何思考問題。 以下分享5個祕訣,可以讓專家看到你、也樂意協助你: 1.讓專家看到你的投入 讓專家知道你為了某個問題耗費了多少時間、精力與金錢,但碰到難關了。如果有人找我時,顯然是仔細想過才提問,也詳細解釋我能如何幫上忙,我會很開心的回覆。 相較之下,如果只寫:「嗨,你覺得這個投資機會怎麼樣?」你會比較想回哪封信? 2.請求要明確 清楚說明你需要專家做什麼。要請他們看你的計畫後提供回饋嗎?你想請他們介紹能解決問題的人嗎?不論需求為何,說清楚就對了。 3.展示尊重 明確說出你尊重對方付出的時間與精神,將大幅提高專家幫你的意願。不要請專家給你15分鐘免費讓你問,應該詢問專家是否提供一次性的諮詢時間、費用為何。 專家很貴,而且多數時候貴得有理。為某人付出的時間付費,除了是為他們提供的價值付出報酬,還能確保你不會沒想好問題就發問。 4.詢問理由並仔細聆聽 不要只是問專家怎麼想,而要問他們的思考方式。你不必認同專家說的話,但要記住,你的目標是向專家學習以更好的方式思考,而不是要專家替你解決問題。 5.後續的聯絡追蹤 如果你想建立人脈,而不是把請教專家當成單場交易,那麼不論結果如何,都跟專家分享你的進展。不論專家的建議是否幫上忙,你如果能持續更新後續的發展,他們未來會更願意幫你。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終局思維》 {DS_BOX_37674}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柏燕 ... 2024.06.19
職場 跳針、玻璃心、凶神惡煞,5種職場難搞同事,她一個心態搞定 會想寫這題目,當然是因為我曾經遇過這些人,只不過有些人是「隱性」的——有徵兆,但還沒完全顯露出來,有些人則是「顯性」——只是他自己並無自覺。 我會分享如何與這些麻煩鬼共處,另外也提醒自己:不要成為職場麻煩鬼。 依照我個人認定的嚴重性排序,依序是輕微到病入膏肓。但老實說,每一種個性若被發揮到極致,都蠻可怕的。 1.散漫 症狀:事情無法一次到位、需要主管或同事再三提醒 我認為這算最輕微的狀況,因為這種人往往不是「故意如此」,而是本身個性比較大而化之——或者是所謂的「散仙」導致疏忽,只要稍微提醒一下,通常他們還是可以把事情做好。 共處秘訣:使用一些輔助工具 舉例,每個人可能都有一位「常常忘記開會時間」的同事,下午3點要開會,大家都到齊了,就剩他還在座位上,不知道在忙什麼。 如果是我,剛開始可能會好心提醒他,但每次這樣跑來跑去,久了也是會不耐煩。所以現在要敲會議時間時,我會搭配使用Slack的reminder,一到開會時間,與會者的視窗就會收到開會通知。 但如果他連Slack都沒看,那就不只是散漫了。 2. 得過且過 症狀:常常把「先這樣吧」、「算了啦」掛在嘴邊 例如,我想優化產品官網的轉換率,決定先從產品官網的文案下手,最壞情況就是碰到負責的同事說:「不就改幾個字而已嗎?有需要這麼大費周章嗎?真的有人在看嗎?幾個字而已,不改也沒關係吧!」 我有時候也會這樣。但身為一個行銷人,你一定知道,官網是一個產品或一間公司的形象,尤其你還要做導購的話,每個字、每張圖都有可能決定使用者是否下單,用詞絕對不能馬虎。 偶一為之還好,但散發出「得過且過」氣息的詞彙、句型,真的盡量避免,以免得讓人覺得你是一個太過隨便、虛應苟且的人。 共處秘訣1:先用勤奮感化他 這是「動之以情」的做法,我的理論是:「一個有自覺的人,看到他的同事一直有新的靈感和想法,一定會蠢蠢欲動」。 我會調整我的提案方式,先提出一個大方向,然後再往下提不同的做法,一方面是讓團隊知道「我對這個任務有完整的想法」,另一方面也是想告訴他們,你可以先從容易規劃的下手,減少排斥感。 如果這位「得過且過者」是沒有自覺的人怎麼辦?那就不在我要討論的範圍內了。 共處秘訣2:再用數據說服他 如果動之以情無效,就來到說之以理了。情感面你不願意幫助我,但我搬出數據,你總得聽了吧? 我會告訴他,公司全員的KPI就是提高產品銷售額,而產品官網的轉換率每掉0.1%,公司每個月就少賺100萬;如果能把這個優化做好,預期可以讓公司回到上個月的水準。 3. 情緒化的同事 症狀:眼淚攻勢、口氣不佳、拍桌、踹椅子 這種人就是難以控制自己。他也知道自己EQ不夠好,但還是忍不住。較有自覺的人,會事後道歉,沒自覺或拉不下臉的,就裝沒事。但無論如何,還是有些方式可以「對付」他們。 針對容易玻璃心的同事 碰到情緒脆弱、容易有負面情緒的同事,我在溝通時會慎選詞彙,盡量避免正面直球,再透過一些例子,引導對方走到我的思路上。 比如設計師給了我一張活動主視覺,但我不是很喜歡,我會再找一些類似主題的圖片,然後跟他說這些圖片為什麼比較接近我想像中的樣子,問他「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試試看?」而不是直接跟他說「我不喜歡,我覺得你直接參考外面類似的圖片就好」。 與其指使,不如用「請教」的方式,讓對方感覺到尊重,也會更願意與你溝通。懶得溝通的人會直接權威式下指導棋,如果手段柔軟,才能夠「以請教之姿,行指導之實」。 碰到情緒惡劣、易暴怒的同事怎麼辦? 舉例,公司內部對於App的上線時間有不同意見,行銷部覺得7月初暑假到來時是個好的時間點,錯過這波,相當於錯過一個宣傳黃金期。但產品部為了求品質,希望能在10月中才上線。 這時,需要情理兼具。先緩和兩邊主管的心情。感謝產品部對於產品的要求;也感謝行銷部。然後釐清公司推行這個產品的目標,以及目前產品的進度,產品如果還沒做完,有沒有辦法先提供一個Prototype預覽?至少先讓使用者知道公司有新品,行銷部也能搶在暑假預熱此話題。依照我的試行結果,蠻多人是吃這套的! 當人們在氣頭上,原因不外乎是覺得自己不被認同、不被理解,這時如果你能說出一些體諒他難處的話,他會感受到加倍的溫暖,甚至會釋懷一些,也會覺得你是個很體貼的人。 4. 跳針 症狀:繞著同個話題打轉、一再重複自己的論點 有同事天生話比較多,一逮到發言機會就沒在客氣,彷彿把這個會議場合當作個人演講秀,一個想法可以換成3種表達方式一再述說,等他講完,會議時間也用掉一半了。 共處秘訣1:塑造情境 跟第一種同事溝通時,他有可能只是一時卡住或陷入某些盲點。或許你換一種情境,他就可以懂你意思。 你可以找他先前設計的按鈕,擺在眼前一較高下,或抓周圍2、3個同事來實測,讓設計的同事知道按鈕問題出在哪,他也可以知道其他同事的反應及操作情形,問題更能被聚焦。客氣的故做提議:「我拿先前的範例給你看?」、「 我們找其他人來試試看好嗎?」也能避免同事覺得你太針對人。 共處秘訣2:適時打斷 我通常會趁同事演講到一半、趁換氣的空檔趕快插一句:「所以你的意思是⋯⋯」幫他歸納剛剛已重複多次的內容,快速做出決策。或是順著他的話,說「那我覺得⋯⋯」順著他的話講,這樣他不會覺得是打斷,而是延伸討論,話題還是聚焦在他原本提到的內容上,但你至少可以先讓他安靜。 5. 牛頭不對馬嘴 症狀:明明在討論A話題,對方卻常扯入B話題 比起溝通有困難的人,我覺得更可怕的,就是話多又沒重點的人。 共處秘訣:隨時鎖定話題主軸 當你一發現對方準備要離題,可以說:「我覺得我們可以先看一下這件事情的目的」、「但主管應該是希望我們先⋯⋯」。 但如果他堅持要繼續往下講,你可以說「這也很重要沒錯,不過因為這應該是另一個議題,我們可以再約另一個會議來討論,畢竟現在這件事情需要先解決」。每件事情都有它對應的目標和原因,隨時檢視這些因果關係,有助於你釐清現在的當務之急。 6. 堅持己見 症狀:說什麼都聽不進去 不管你提什麼替代方案,此人都會一意孤行,也沒有要接納你意見的意思。這種人真的是我心中的大魔王! 前5種人,通常只要多花一點時間去探究對方的思考邏輯、好好溝通,通常都能克服。但堅持己見者,真是頑固中的頑固、難纏中的難纏。 共處秘訣:看職位給建議 我會看這個人的職位,決定用怎麼樣的態度應對。畢竟,對方如果放大絕說「我是老闆( 主管),我說了算!」你又能怎樣呢? 與其把自己逼到這個地步,不然先試試下面的折衷策略: 對下屬或位階平行者:給予建議,釐清責任 如果對方很堅持,但這個堅持不會有嚴重後果,我會放手讓他試。因為他沒有親自嘗試過,可能也不知道到底哪裡不可行。但若會導致嚴重後果,那我就會比較強硬,要求採用我的方法,當然還是會跟他解釋原因,可以的話,也提出數據佐證。或者請對方直接跟主管回報,讓主管做最後決定。 對主管或老闆:給予建議,表達尊重 我和老闆曾對於公司是否要開發新產品而爭執,老闆覺得這個產品符合未來趨勢,非做不可;但我覺得,還沒有做好市場調查,功能也沒有設計好,根本無法評估能否為公司帶來營收,應該要先好好規劃,不需要這麼趕。 當下我提出非常多建議和數據,也給了折衷建議。最後產品做下去了,的確因為功能不齊全而被多次客訴,也因為無法帶來營收而沒有後續資源可以宣傳。這時不需要再放個馬後炮說:「你看吧」,因為你只會多講多錯,老闆只會覺得你白目。除非老闆拉下臉請你給建議,否則靜靜等待老闆給予下一步指示就好。 結語:做人就是那麼累 職場上的溝通因人而異,但總有些準則是比較安全的:姿態先放軟,對方對你也硬不太起來。 八面玲瓏的人,可能會被說沒靈魂、沒真心。如果同事真的都很可怕,那你可能還會沒朋友。但至少,你做事不會有問題,而這才是工作上最重要的事。 *本文獲「MH」授權轉載,原文連結:做人總比做事難,你遇過這些職場麻煩鬼嗎? 責任編輯:陳柏燕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4.05
職場 新任經濟部長郭智輝如何成為超級業務員?他靠六招搞定客戶 新任經濟部長郭智輝,你認識他嗎? 在郭智輝創業、創辦崇越集團之前,他曾是「超級業務員」:型錄上1800種產品倒背如流、每天拜訪7家公司、腦海中可以記住200多組客人的電話號碼。 他當時負責矽利康(Silicone)等化學材料和電子零組件買賣,需從日本進口產品。勤奮的郭智輝從不會五十音,到下班後苦學日文,兩年後便能與日本客戶對答如流。 隨後,他創辦了崇越科技,是台灣最大半導體材料及設備代理商,顧客有台積電、聯電、友達等科技大廠,2023年營收近500億元。 其實,郭智輝曾在商周CEO學院「變革管理」課程中,擔任講師,並在演講內容提及他當年在日本跑業務的訣竅。 看穿客戶3點心法:櫃檯、倉庫、垃圾桶 郭智輝,拜訪客戶第一關一定是櫃檯。「以前到那裡就要先登記,我就會觀察前面好幾天的訪客資料。」郭智輝透過拜訪該公司的資料,就先大概猜測這間公司的情況。 第一種,如果是競爭對手來,就要特別注意;第二種,如果拜訪該公司的都是RD、工程師,那代表很正常;第三種,如果常來拜訪該公司的是財務人員,那可能該公司的財務有點狀況;最後,如果發現有一個人常重複拜訪二、三次,「可能就要打電話問問他,是不是收不到錢?」 為什麼需要特別注意這些企業的拜訪人員?郭智輝指出,因為在民國60幾年,當時做生意的有一個口頭禪:「買十賣七,還三賺四」。 有一個無良廠商,先跟上游廠商叫100元的貨,尚未付款,就把100元的貨賣70元轉給下游。緊接著,無良廠商就惡性倒閉,就跟上游廠商說,那不然就還30元,但事實上該無良廠商仍賺了40元。 因此,郭智輝會特別注意他訪的公司財務狀況,避免自己公司的損失。 第二個要看的地方是倉庫。 「我那時候頭髮很多,都會拔一根頭髮夾在我們公司的貨上面。為什麼呢?我下一次再去看,看頭髮還在不在,看他有沒有用;同時,我也會拔一根頭髮放到競爭對手的貨上面,這個是觀察倉庫的方法。如果我看不到資料,我就用這招。」 最後,郭智輝提到,他會去看該廠商的垃圾桶。 「以前工廠的垃圾都是倒在外面等人來收,所以我都會去翻翻看裡頭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東西,觀察看看廢棄物,那是哪一間廠商的。」 觀察經銷商3點心法:老闆、支票、廁所 郭智輝總結,上面是他觀察客戶工廠的訣竅。他緊接著又分享怎麼看經銷商。 「看經銷商首先看老闆與老闆娘。」郭智輝說,他到經銷商那,看到老闆娘在打小孩,那就代表這家公司生意不太好。 「看到老闆娘在打小孩,其實是打給你看,告訴你『今天不要跟我收錢!』我們也不會在早上去收錢,因為錢還沒有到,都是下午四、五點去收。」 此外,也要注意老闆有沒有沾染惡習,諸如飲酒作樂,郭智輝認為,只有認真不亂來的老闆才能信任往來。 再來,他會看經銷商開支票的方式。 「以前中小企業老闆出門都開支票,但那些支票有一半的機會跳票。」郭智輝說,如果開支票的是老闆的老婆,那就要小心,「因為以前的《證券交易法》規定如果跳票了,那被抓去關的人就是開票的人,因此如果是讓老婆開票,那就是代罪羔羊。」 最後,則是看廁所。 「我到一個新地點都會去看廁所,如果很乾淨,那該公司大概沒什麼問題;如果很髒亂,那你千萬不要跟它做生意,因為整理整頓都做不好,可能它的庫存管理也很糟糕。」 郭智輝說,他就是靠這6招以前公司的訓練,讓他在當時領一個月6000元,但可以幫公司一個月賺60多萬,最後他學成離開公司自己創業,那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專注對手,不如專注客戶痛點!商周CEO學院「#變革管理」教你建立贏家思維 ... 2024.04.25
焦點 柯文哲:不論柯侯、侯柯,只要有公平辦法,都尊重國民黨 是否在同一張選票上,都尊重國民黨意見,但要有一個公平且雙方可接受的辦法,且要尊重當事人意願,不能在當事人缺席狀況下搞定... 2023.10.31
管理 破解海外人才迷思10問》薪水不高找得到人?簽證、健保、語言隔閡怎搞定? 以前談及外籍人才,多半會聯想到東南亞移工,但隨著半導體的磁吸效應、各大學積極尋找生源,近年來台的國際人才,已慢慢往中高階職位移動。 然而,全台最大僑外生社群「迦南計畫」創辦人楊冠義觀察,台灣即使是外商公司,還是經常要求外國人要會說中文,否則很難留下;換句話說,外國人做為緩解缺工的生力軍,許多時候是被企業主自己拒之門外。 其實外國人沒有想像中難用,以下整理企業招聘海外人才常見的10個疑問: Q1.為什麼非得找國際人才? 除了解決缺工,也是借助國際人才的視野與經驗。以金融業數位轉型為例,在台灣少有能為銀行處理多核心、大規模複雜系統的人才,但在新加坡、香港這類國際金融重鎮,更有機會找到這樣的人。台灣IBM就曾藉由內部HR系統進行智慧比對,從日本找來幫手,協助台灣團隊執行大規模企業數位轉型專案。 Q2.該從哪裡招募外國人才? 鋐昇實業董事長黃文彬常透過產學合作招募國際人才,一來是經過學校篩選,候選人具一定資質,二來透過專案合作,能確保對方跟公司文化是否合適。如果條件都滿足,再以獎學金留才,透過這種做法,他目前招募的3位學生,都在公司待了5年以上。 移工其實也是潛在人才庫。勞動部去年宣布「移工留才久用方案」,只要移工在台工作超過6年,擔任中階技術工作並接受訓練,就可以申請永久居留。簡單來說,就是移工變工程師,也是一種外籍白領的來源。 台達電人資長陳啟禎特別提醒,在這件事上,組織內部的訊息透明度很重要。也就是,要讓有意願繼續在台灣工作的優秀移工知道,公司可以提供相關的工程師培訓計畫;又或者,若移工想回流母國,也可以提供集團海外據點的工作媒合。 Q3.外國人的工作簽證、薪資發放、稅務甚至健保,會不會很麻煩? 「稅務、健保都跟台灣人一樣,」楊冠義強調,如果是國際生畢業留台,通過「評點制」(編按:依照畢業薪資、語言能力和在校表現等數個面向計分,超過70分可取得工作簽證),雇主也不會受「外國專業人士在(留)臺工作」最低薪資約4萬8千元的限制。 如果是外國人才來台,除了要注意公司年營收要超過1千萬元,還要證明雇員的專業能力,「但這幾年政府的標準變寬,」以他協助企業代辦的經驗:只要申請者過去服務的產業,跟來台任職的一致,且能提供工作證明,窗口幾乎都會通融。 Q4.薪水就是沒辦法給的比國外高,怎麼搶國際人才? 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認為,薪資不是台灣吸引國際人才的最大障礙,社群資源更關鍵。就像是大量台灣人之所以在矽谷待得下來,除了薪資高、生活水準高,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在那裡,你講中文就可以了。」 此外,他也提到自己過往聘用印尼、越南、韓國人的經驗,「他們在選擇台灣的過程,都有點掙扎。」因為搬遷落地的複雜度、在地有沒有朋友等考量,都讓人卻步。 換句話說,對於外國人才來說,薪資固然重要,但配套措施更關鍵,社群、居所、金融服務、孩子教養,把他們來台可能遇到的問題先處理好,薪資,就不會再是唯一條件。 Q5.外國人要進公司了!還可以多準備什麼? 商周訪談多位國際人才,只有一件事被所有人提及,就是食物。各國飲食習慣不同,如果食物不合胃口,很容易加劇員工的抗拒心態;換言之,如果員工餐廳能提供多種文化的菜色,就能讓海外員工在陌生環境找到一絲熟悉,提高留任意願。 即使沒有員工餐廳,也可以製作周邊美食地圖。以新竹為例,由於台積電、聯發科等公司聘用大量印度人,當地印度餐廳也多了起來,其中便不乏非常道地,甚至老闆就是印度人的餐廳。 Q6.台灣員工怕講英文,無法與外籍員工合作怎麼辦? 黃文彬表示,他不會勉強台灣員工一定要學英文,但如果公司的策略是國際化,學英文就會變成一項衡量的標準。舉例來說,當有進取心的員工,看見能與外國人打成一片的同事被拔擢,就會知道想要升遷,一定得融入群體。 Q7.從哪裡能找到會說中文的外國人? 台科大國際長葉穎蓉觀察,以前國際生不愛學中文,一部分原因是工作難找。現在不一樣了,每位國際生來,葉穎蓉都會帶他們去參觀企業牆,看見學長姊在台積電、聯發科工作,知道自己不用屈就,學中文的動力就會大增。 換言之,如果想要會中文的國際人才,越早與之接觸,像是獎學金,讓他們從大一開始練習中文,畢業之後都能溝通無礙。 Q8.外國人追求工作生活平衡,感覺很難用? 員工能不能接受責任制,與國家文化有關。舉例來說,印度人很重視家庭,但只要不是常態性加班,多半都能接受;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員工,即使是白領也很愛加班,以行銷工作為例,在菲律賓1個月8千元,在台灣是3萬8千元,薪資有一定差距,所以他們反而會要求多做,能領加班費。 Q9.如何避免文化差異帶來的衝突? 「不用刻意去強調文化差異,這東西永遠存在。」陳啟禎認為,可以做的是透過活動,創造協同合作機會,當對方感受到誠意,彼此就會更融合。 他舉例,「你以為吃吃泰國菜,就代表融入泰國文化嗎?」台達電今年舉辦南洋嘉年華,邀請越南、泰國和印度等外籍員工一起參與,不單舉辦潑水節,也有為長輩祈福的浴佛儀式等。透過多元文化活動,多國籍員工會感受到尊重與歸屬感。 而且這些活動也不限於各地文化,如他們也舉行過龍舟賽、電競活動等,讓員工可以打破國籍、廠區和地域限制,進一步擴大交友圈。 Q10.外國員工遲早會離開台灣,該怎麼留住人才? 「國際人才要流動,不是只有留在台灣。」陳啟禎認為,比起要一個人在台灣待上10年、20年,更重要的是,讓人才不論到哪,都在自家企業的人才庫內。 他的經驗是,許多員工從台灣流向海外據點,對整體業務反而更加分。如台達電有一位哥倫比亞籍工程師,表現優異,且不排斥移動,在台工作3年後,轉任荷蘭分公司,擔任業務工程師,由於對產品熟悉,能給客戶更好的服務,同時,他從第一線得到的需求,也可以更精準回饋給台灣總部,有利產品開發。 另外,公司海外據點規模多半較小,員工想升遷,想到的唯一辦法就是取代主管,否則只能離職。因此,讓世界各地員工知道不同職涯路線非常重要,比如輪調城市、部門,甚至回到台灣總部,讓海外員工對未來有想像,提升向心力同時,也不容易離職。 ... 2023.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