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孩子網路成癮甚至拒學,媽媽淚斥網遊是地獄⋯親職專家:陪他玩,把他拉回人間 媽媽:「老師好,我是OO銀行的CEO,爸爸是高級律師,小孩有非常嚴重的網路成癮,房間3台電腦、1台平台... 2023.12.15
職場 被手機「綁架」了嗎?成功學大師教你戒掉科技上癮症 科技可以是你最好的朋友,也可能是最難抗拒的敵人。 當我們沉迷於必須不斷與人通訊聯絡的需求時,科技就成為我們的敵人。這種讓自己一直掛在「線上」的強迫症,讓我們在精神上感到窒息,沒有時間停下腳步,去享受片刻花香,或整理自己的思緒。 與科技的關係是敵是友,取決於控制你和科技之間的關係。比爾.葛洛斯(Bill Gross),是PIMCO公司曾掌管六千億美元規模的固定收益基金與債券的經理人,他每天都會透過規律運動以及打坐冥想集中精神;儘管這段時間他會關掉所有的通訊設備,但從不曾因此遺漏任何重要訊息。 面對科技,你有選擇權 為了保持冷靜、頭腦清楚,並永遠處於最佳狀態,你必須遠離這些日常的通訊科技,小心一不留意就被它們所淹沒。有位學者針對一群執行長和創業家進行研究,切斷他們的通訊科技,結果發現這些人的記憶力變好,人際關係更深刻,晚上也更好睡,而且更有可能做出改變人生的決定。 當人們太常掛在線上,通訊科技很快變成一種具破壞力的「上癮」症候群。人們一早醒來,還沒下床,就不由自主先拿起手機查看訊息。就算還沒吃早餐、喝水,甚至還沒刷牙,就急著衝到電腦前開始發訊息。根據一項研究指出,成人平均每天查看手機四十六次;另一項研究則統計為八十五次,且指出「人們實際查看手機的次數,是他們自以為的兩倍」。 不要過度沉迷、當低頭族 不久前,我在華盛頓參與一場商業午餐會,與會的都是高階主管、執行長。用餐前,其中一位起身進行一段簡短的感恩禱告。與會者也都跟著低頭默禱,禱告完畢後,便開始上菜。 不過,和我同桌的八個人中,其中有四、五個人似乎還沉浸在剛才的禱告中。上菜時,他們依舊低著頭、雙手置於腿上,彷彿仍在深思當天會議上的一些議題。 接著,我發現他們根本不是在禱告,而是在使用手機收發郵件和訊息,遊走在那小鍵盤上,猶如一群青少年沉迷於線上遊戲般。他們在傳送郵件的同時,已經完全忘了周遭的一切。其中有些人,甚至是跟同餐廳裡的人互傳信息。這些人全都掉入科技的陷阱,被這些訊息所淹沒。 回不完的信,做不完的事 我有位客戶發現他自己整天被綁在電腦前,一天要花上好幾個小時收發電子郵件。他花在電腦的時間越多,越無法完成其他重要工作。而這些未完成工作所造成的壓力日積月累,最後排山倒海般迎面而來,嚴重影響他的生活品質、健康和睡眠習慣。 於是我們教導他運用「八○/二○法則」,以及如何回覆這些信件。收件匣中的信件有80%沒有任何附加價值,你根本不該開啟,應該立即刪除;至於其餘20%的信件,也只有4%真正需要回覆;其中的16%可以暫時擱置不理,或移至待辦資料夾,稍後再處理。 刪除那些無關緊要的信件吧 讓自己切斷與電子通訊的連結。取消訂閱你不想看的電子報,並設定一封自動回覆郵件,寫著:「我每天只查看信箱兩次,我會盡快回覆你的email。若有急事,請打以下電話……」 一位《財富》(Fortune)雜誌的記者最近發表一篇文章,提及他在休假兩週後回到辦公室時,竟有超過七百封郵件等著他。他知道,自己可能要花上一整個星期來看這些信,而這段期間,他可能無法處理任何手邊的工作。 他深深吸了一口氣,工作生涯頭一遭,他點下「清空資料夾」的功能,永久刪除這七百封信件。接著,專心處理對他個人及公司真正重要的工作。 他的理由很簡單:「我明白了一件事,有人寄信給我,並不代表他們可以主導我某部分的生活,所以我沒有必要馬上回覆。何況,如果真的是很重要的信件,他們會再寄一次。」事實果然不出他所料。雖然很少人真的會去清空整個收件匣,但你絕對可以刪掉或忽略比現在更多的郵件,並且有權利去刪除那些無關你的重要目標和人際關係的所有信件。 不上網也能掌握天下事 研討會中常有人問我:「難道你不上網掌握時事嗎?」我告訴他們:「如果真的很重要的話,自然會有人告訴你。」 就像很多人不看新聞,但令人訝異的是,他們對那些最重要的時事議題,仍然瞭若指掌。而你應該要跟他們一樣。 ☛ 《時間管理,先吃了那隻青蛙【25年暢銷經典版】》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DS_BOX_38534} 責任編輯:高郁捷 核稿編輯:張勝宗 ... 2024.11.13
生活 躺在棉被裡也要滑手機?6徵兆,你可能患了手機失智症 一旦將手機當成外部儲存記憶體,記憶力就會慢慢衰退,久而久之就會忘記很多事情。 前幾天看日本朝日電視台的晨間資訊節目,當天討論主題是「手機失智症」,對我來說,是個新名詞。不過聽完參與討論的醫師與來賓對話之後,感覺自己好像正在被這個科技文明的嚴重副作用攻擊中,比較可怕的是,自己竟然毫無病識感。 參與討論的奧村步醫師是一位腦神經外科專家,目前是「おくむらメモリークリニック」(奧村Memory Clinic)理事長,該診所主要治療失智症與憂鬱症,他在近幾年的診療經驗中,發現好發於老年人的失智症,有漸漸年輕化的傾向,而多數跟手機使用有關。 所謂「手機失智症」(スマホ認知症),指的是腦部呈現垃圾堆積如山的鬼屋狀態。一般人類腦袋的前額葉負責去判斷接收情報的必要與不必要性,因為整天滑手機,接收過量情報,腦袋塞進太多東西,前額葉逐漸喪失情報的判別能力。 狀態就像撿了太多回收物回家卻不知道如何分類處理,或是屋主失去收納整理能力,也就變成我們常見的「垃圾鬼屋」。譬如從網路接收到文字、照片、動畫、手遊,以及各種來自社群帳號不知真假的訊息,情報過多的結果,就是腦內呈現垃圾爆量狀態。 根據奧村醫師的觀察,10年前,65歲以上的失智症患者占90%,65歲以下只有10%,但現在失智症在65歲上下的百分比,已經是五五波了。 奧村醫師以他的門診病患來舉例,60歲的男性提到他常常想不起公眾人物的姓名,簡單的漢字也寫不出來。 40歲的家庭主婦,因為兼顧工作、育兒、家事,還有婆婆照護的問題,經常靠著滑手機來消解各種壓力。長時間下來,腦袋塞了過多情報,大量記憶好像離家出走下落不明。常常前一天想好的便當菜色,隔天就完全忘光了。 也有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頻繁出現腦霧狀態,腦袋一片空白,好像什麼都記不起來。 這些人都因為擔心罹患早期失智症而前來就醫,經過認知機能測驗,確實有失智傾向,但進一步做MRI檢查(核磁共振),則沒有失智的問題。 我有手機失智症嗎?6問題自我檢測 奧村醫師給這些患者的建議是,長時間使用手機就好像身體暴飲暴食,首先要改掉無意識的不斷用手機在網路衝浪(surfing)的習慣,一天使用手機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一小時,也不要把手機帶進寢室跟廁所。 奧村醫師提出一個「手機失智症」自我測試的方法: 很怕錯過即時網路情報。 躺在棉被中也要滑手機。 經常感覺耳朵聽到手機訊息提示音。 工作或家事的效率很差。 因為發呆恍神造成的失誤越來越常發生。 因為忘了想說什麼,或忘了跟對方的約定而感覺焦慮。 如果有前3項的症狀,還在手機依存症的階段,若出現後3項症狀,就有可能罹患手機失智症。 根據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針對全球38個市場經濟國家的統計,日本以每1000人之中有26.7名失智患者的比例高居世界第一。以65歲以上的族群作為統計基礎,2020年有631萬人(17.5%)罹患失智症,預估在2025年會有731萬人(20%),到了2050年則會有1016萬人(27%)。 而根據台灣衛福部在2021年12月底的統計,65歲以上人口,每13人有1人失智,80歲以上則是每5人之中有1人失智。 一旦人類的前額葉出現問題,有可能對各種事物失去興趣,工作效率變差,而憂鬱症患者的失智風險也相對較高,60歲以上的憂鬱症患者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3.76倍。 手機失智症可以改善!4方法讓大腦休息 奧村醫師認為,一般老年失智症的治療非常困難,如果從生活習慣開始改變,手機失智症卻可以獲得改善。但手機失智症如果放置不予理會,就會有真正失智症的風險,重點就是在腦部按下一個節能按鍵,意思是,讓腦袋休息。 奧村醫師提供了4個改善生活習慣的方法: 散步、洗碗、游泳、高麗菜切絲,也就是規律而持續的動作(リズム運動/rhythm運動),做這類運動可以促進セロトニン(serotonin/血清素)的分泌,セロトニン有幸福荷爾蒙之稱,每次大約進行15到30分鐘,一個禮拜2到5次,進行這類持續單調有節奏的運動,對大腦而言,是休息的黃金時間。 每天10分鐘左右的日光浴。 每天20到30分鐘的午睡。在非快速動眼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s)狀態下,最能修復腦的疲勞,對情緒整理與記憶力強化的效果最好。 盡量不要使用手機導航功能,以身體五感和視覺空間的認識,靠著辨識街景的方向、形體、大小和距離感,去抵達目的地,對腦的活化很有幫助。 對於改善手機失智,奧村醫師進一步建議: 想不起來的事情,不要立刻打開手機Google,盡量花點時間,交給自己的腦袋去回憶。 睡前1小時不滑手機,起床之後去曬一下太陽。 盡量用手洗碗。 每天寫日記,把一天發生的事情記下來。 有節目來賓提到,一旦將手機當成外部儲存記憶體,記憶力就會慢慢衰退,久而久之就忘記很多事情。奧村醫師建議,要盡量去認識新事物,接觸新知識,之後再反覆透過回憶去回味複習,可以活化大腦的記憶區,如果一直依賴網路,會讓海馬體與前額葉變弱。 看完節目,聽了奧村醫師的建議,瞬間覺得洗碗機跟掃地機器人固然很方便,但是用手洗碗跟自己打掃也是規律運動的一環,可以促進幸福荷爾蒙的分泌,而高麗菜或小黃瓜或紅蘿蔔切絲也不單純是備膳而已,而是可以改善手機失智症的運動啊! *本文摘自大田出版《人生最難整理術:其實是最動人的整理術》 {DS_BOX_38192}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9.12
職場 用一個經濟學問題看手機成癮,這世代究竟為了它,放棄了什麼? 每個人最初都很笨拙,每個人每天都會犯錯。透過不斷嘗試和犯錯,加上玩伴的直接反饋,小學生逐漸做好準備,迎接更複雜的社交生活。 讓他們做好準備的不是家庭作業,也不是處理情緒的課程。這些由成人主導的課程可能會提供有用的訊息,但對於塑造正在發育的大腦並無多大幫助,玩耍才是關鍵。 這就是為什麼我選「以玩耍為主的童年」做為本書核心用語,對照「以手機為主的童年」。 以玩耍為主的童年,是指孩子把大部分時間花在與朋友在實體世界玩耍:實體參與、同步進行活動、一對一或一對多形式、在團體中進行、加入或離開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會在人際關係上花心思經營)。 因此,當一些青少年把大部分時間拿來盯著手機(或其他3C設備)、觀看YouTube影片,或瀏覽Instagram、TikTok和其他應用程式沒完沒了的訊息時,你發現問題來了。 這些互動一般都具有虛擬世界的鮮明特徵:非實體參與、非同步進行、一對眾,而且要嘛是單打獨鬥,要嘛是在容易加入也容易退出的虛擬群組。 即使這些網站可透過某種方式有效過濾,或刪除明顯有害內容,這些平台令人上癮的設計還是減少了兒童在實體世界與其他小孩面對面的時間。 減少的程度太過嚴重,智慧型手機和平板簡直就是體驗阻斷器。智慧型手機打開許多新體驗,包括電玩、虛擬友誼等。但代價是減少進化與發展所需的各種體驗,而孩童必須大量擁有這些體驗,才能成為有正常社交能力的成年人。 這就好比我們給嬰兒平板,下載了關於走路的電影,但這些電影太吸引人,以至於孩童從不花時間或精力練習走路。 事實上,在社群平台發表文章和評論,與自由自在玩耍的定義恰恰相反。 每一個行為不一定是「為了行為本身而做」。相反的,每個公開行為多少都帶有其他目的與意圖。即使不發布任何訊息,花時間盯著社群依然有害,因為他們會習慣比較、苛求難以達到的標準,也因為在社群花太多時間而影響日常生活。 Z世代成了全新成長方式的實驗對象,不同於過去在實體互動的模式。我們稱這是「童年大重塑」。 調查顯示,正是青少年捨棄基本款手機的那幾年——即二○一○年代初期,與朋友隨興相聚的非結構化時間大幅萎縮。當然,使用智慧型手機確實是種生活體驗。它是進入維基百科、YouTube、ChatGPT等海量知識庫的門戶,讓年輕人接觸到興趣奇特的社群,話題可涵蓋烘焙、書籍、極端政治立場、厭食症等。 但也導致一個嚴重問題:兒童與青少年對所有螢幕形式以外的體驗,興趣大減。如果兒童及青少年的社交互動主要發生在虛擬世界,我們無法期待他們發展出與成人在真實世界差不多程度的社交技巧。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健康度過青春期,首先得讓他們擺脫體驗阻斷器,讓他們累積所需的各種經驗,包括承受真實世界的壓力與挑戰,這是鍛鍊內在反脆弱力的必要過程,協助大腦神經元正常連結。 假設一家3C商店的店員告訴你,有一款新品適合你十一歲的女兒,產品娛樂性十足(甚至超過電視),而且沒有任何有害的副作用,可是除了娛樂價值,幾乎找不到其他好處。這產品對你來說,值多少錢? 經濟學家對機會成本的定義是:選擇這個選項而不是另一個選項時,會損失的潛在利益。 孩子平均會花多少時間使用這個產品?店員說,對於你女兒來說,每週約四十小時;對於十三到十八歲的青少年來說,每週近五十小時。這時候,你會不會選擇轉頭離開商店? 這些數據(每天六至八小時)是青少年在3C設備上的時間。皮尤研究中心發現,有四五%的青少年表示,他們「幾乎一直掛在」網路上。 他們口袋裡有個通往虛擬世界的門戶,召喚他們遠離周圍的人,進入一個令人上癮、不穩定的宇宙。 當兒童及青少年開始每天花六至八小時,甚至十六小時與3C設備互動時,他們付出的機會成本是什麼?他們是否付出了生活中對其身心健康發展至關重要的部分? 傷害一:社交剝奪。二○二○年,我們開始提醒每個人保持社交距離,避免靠近任何「圈外」人,但Z世代是從一拿到生平第一支智慧型手機開始,就和他人保持社交距離。 當時青少年可能心想只是將友誼從現實轉移到Instagram、線上電玩罷了,不是一樣嗎?不一樣。花更多時間使用社群的青少年較可能出現憂鬱症、焦慮症和其他心理疾病,而花更多時間與其他人一起活動(如團體運動或宗教社團)的青少年,則擁有較健康的心理。 「童年大重塑」摧毀了Z世代的社交生活,讓他們與全世界保持連結,卻讓他們與周圍的人脫節。 傷害二:睡眠剝奪。對Z世代來說,影響睡眠的不僅是手機上的社群,其他高度刺激性的活動(手機遊戲和串流影片)因為唾手可得,也強化了睡眠剝奪現象。正如網飛執行長在一次會議上,被投資人問及競爭對手是誰時,他答:「當你觀看網飛某個節目並上癮時,你會熬夜追劇。我們是在與睡眠競爭,競爭很激烈。」 傷害三:注意力碎片化。一項研究顯示,將手機通知全加起來,年輕人手機平均每天會收到一百九十二通通知。醒著的時間,一小時會收到約十一個通知。這還只是與通訊有關的應用程式,現在討論的對象也只是「一般的」青少年。 這種沒完沒了的干擾,會對青少年的思考能力造成傷害,並可能在他們快速重新調整連結的大腦留下永久烙印。我們無法真正做到同時專注於多項任務,每次切換,大量的注意力會被浪費掉。 不過,即使學生不查看手機訊息,光是手機存在,就足以影響他們的思考力。 一項研究中,研究員隨機指定學生:一,將手機放在實驗室入口;二,將手機放進口袋或書包;三,將手機放在身邊桌上。然後,讓學生接受流體智力測驗及工作記憶力測驗。研究發現,手機被放在另一個房間時,學生表現最好;手機能被看見的一組表現最差。 傷害四:上癮。當女兒發現她的眼睛無法從我的iPad挪開時,她的大腦究竟發生什麼事? 大腦釋出多巴胺會讓我們感到開心;我們會把這份感覺記錄在意識層。實際上,多巴胺迴路對於「想要」的感覺扮演核心角色。 電玩、社群、購物網站和其他應用程式也是一樣的道理,這些程式常讓使用者用掉遠高於原本打算花的時間或金錢。這是設計出來的結果。開發這些程式的人運用心理學家的所有技巧,鉤住使用者的注意力,讓他們難以脫鉤。 絕大多數使用社群媒體或打電玩的青少年並沒有上癮,但他們的渴望「被駭了」,因此行為受到操控。 {DS_BOX_38634} ... 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