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成熟

共有 5859 則相關文章

職場

▌本文作者劉奕酉,為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著有4本暢銷書。 又到了歲末反思的時間點,今年你過得好嗎? 最近,看到不少人在討論:有哪些話,你希望告訴年輕時的自己?回顧自己也累積了近20年的工作經歷,從職場工作者到現在的自雇者,的確有不少感觸與省思。 若說有什麼能提醒過去的自己,我想總結為5個面向、30個體悟: 關於成長規劃 抱持新人姿態,避免新人心態。 寫下每日見聞與觀點,成長最快。 看懂《金字塔原理》與《與成功有約》這2本書。 迴避的問題,總會在下個路口等著你。 別用戰術的勤奮,掩飾戰略的懶惰。 吃虧就是佔便宜,只要你看得夠遠。 將自己定位成問題解決者。 抱持好奇心與熱情,做個長期主義者。 關於向上管理 主管不是宣洩負面情緒的對象。 即使不能尊敬,也要做到尊重;具體來說,就是不要當眾反駁觀點,意見分歧在私下溝通。 向上管理,從對齊現況與預期目標做起。 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想問題,不僅僅是換位思考,更是為了理解與鍛煉決策思維。 贏得信任,比完成任務更為重要。 向上管理,不等於唯唯諾諾。 關於對下管理 多數人信服、追隨的不是職務上的主管,而是幫助自己的那個人;這個道理也適用作為主管的自己。 別輕易做出負面評價,不經意的傳播,傷害的可能是自己。 困難時不要否定自己的團隊,多給及時、正向回饋。 最重要的事不是造船,而是激發團隊對大海的嚮往。 讓團隊活下去的唯一方法,是實現上級交付目標。 讓團隊的每個人,都感覺到自己很重要、被需要。 關於情緒管理 控制情緒,沒人會認真聽一個憤怒的人在說什麼。 保持理智,別讓自己成為需要被哄的那種人。 坦率以對,有時被激怒只是因為對方指出心中的自卑。 最大的傷害來自於自己對錯誤的回應,而不是犯錯,或是別人對我們的作為。 關於多元思維 所有的思維與能力養成,都是為了更好的完成意識問題、定義問題、解決問題或管理問題的循環。 從問題導向談事情、以價值導向定任務,以結果導向來行動。 無法高效的關鍵因素包括內在因素(想不清楚、說不明白、做得太多)與外在因素(邏輯不順、時間壓力)兩個方面。 你的優勢可能逐漸成為劣勢,別讓自己習慣在特定場景下解決特定問題;撕下標籤不比貼上標籤容易。 這些體悟有的從書上看到、有的聽前輩說過,有的則是自己的深刻體會。我也必須老實說,年輕時的我肯定不屑一顧。 曾經的我,仗恃著天份而活著。 後來明白了努力、運氣與時間的價值,理解了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生存的方式。也正是因為過去踩過的坑、跌過的跤,才有了現在的我;即使重來一次,也不會有更好的我。所以我不會覺得後悔沒能早知道一些道理,即使知道了也未必能真正理解與體現。 今天的我,可以好過昨天的自己,明天的我,也可以勝過今天的自己。知道這一點就夠了,剩下的只是當下的選擇。 如果真有機會告訴年輕時的自己,我想說:做你相信的、相信你做的。這是最後一個體悟,也是最重要的。 *本文獲「劉奕酉」授權刊登,原文:【職人觀點】我想告訴年輕時的自己,關於職場的五個面向、三十條體悟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3.12.12

職場

人生中有許多事不是你一個人就能決定的,你必須與你的親人和工作夥伴商量,例如:改變工作團隊中的角色、生育孩子或找新室友。人與人之間,大多數的安排都不是預先確定的,而是需要雙方都同意後才能建立的。 若你們溝通順暢,商量好的事情也能根據需要調整,那麼你們的關係很好,可以共同建立美好事物。然而,若很多事無法達成共識,衝突就無可避免,或許會錯過許多好機會。 想與周遭的人維持好關係,信任是基礎,而信任的基礎就是彼此意見一致,對事情都能達到共識。 當共識被破壞,沒有去修復,會導致誤解一再發生;當一方連最基本的履行承諾都無法遵守時,會使你們的好關係動搖,有時甚至可能導致斷絕關係。 我是一個不喜歡受他人控制的人,我領悟到一件事:「共識」實際上可以帶來自由,很多事若與對方有共識,就不會占據太多時間和注意力。想獲得對方支持,就要與他們商量,達成共識,然後履行承諾,放心信任彼此。 達成共識,先尋找共同點 達成共識,需要經過有效的商量 一次解決一個問題 確立內容 付出 鞏固成果 打破共識的時候怎麼辦? 順利達成共識的方法1:尋找共同點 假設你的工作或家庭環境比較傳統,你們想要商量一些事情,像是孩子看電視的時間、經理如何幫你得到升遷機會,或是你和伴侶是否該搬到更安全的社區。也許有人在催促你做一些不確定的事,或是你在催促他人,也許你希望有人可以支持你的決定。 假設你已經表達了你的需求,或是他們也表達了,接下來該怎麼辦呢? 第一步最好是強調雙方都同意的事情,你們都看到哪些事實、都在乎哪些事、共同的價值觀是什麼?若你們有些事意見分歧,不妨試著尋找彼此的共同點,例如,你們都想要工作更有效率、在會議中保持禮貌,或養育健康快樂的孩子等。 一般人在做事方法上雖然存在分歧,但是通常目標都是一致的。因此,不管是一開始的討論,或是在激烈爭辯不同方法時,都別忘了雙方共同的目標,才是討論主軸。 如果對方提出一個想法,你可以先說出欣賞之處,嘗試縮小彼此的分歧,使問題更易於處理。例如,在工作中,你或許可以說:我喜歡你的新公關策略,雖然我對價格有點顧慮。對於離了婚的前夫或前妻,可能說:我們都會有新的約會對象,有點尷尬對吧?但我認為,除非這是一段認真的關係,否則不應該把對象介紹給孩子們。 對於朋友,你或許可以說:當然,我們一起吃午飯吧!我只希望能夠去吃好一點的餐廳。 我喜歡保持冷靜、理性分析,並專注於解決問題。因此,我試著牢記一個原則:首先就要本著同理心、共同的理念、價值觀一起討論,強調你們已經都取得共識的地方,然後劃清和界定仍然存在的問題,這樣的討論才會有結論。 順利達成共識的方法2:有效商量的方法 即使是最穩定、最幸福的關係,也總會有需要商量事情的時候。以下提供一些建議,讓你們的討論更順利。你可以用一個與某人曾經發生的衝突為具體例子,思考該如何實際運用這些建議。 1.一次解決一個問題 我知道你可能累積了很多不滿,很想將所有的委屈和抱怨宣洩出來,但這樣沒什麼效果。最好一次只提出一個問題,正視它,然後專心找出解決方案。 在自然對話過程中,你可能需要處理更深層但仍然是相同的問題,比方說,你可能會對朋友表示:你在我臉書貼文上的評論讓我感覺很受傷。你說了什麼內容並不重要,重點在於這不是你善待朋友應有的態度。 如果出現了其他必須先解決的問題,明確的轉換話題,並表明稍後還是必須討論原先的問題,例如:哦,天啊!你說得對,我們必須決定該怎麼處理車子更換煞車的事,但是解決之後,要再回頭討論我們的度假規畫問題。 人際關係有一種根本的議題是,誰可以提出自己的問題。你有發言權,且值得被聽到。必要時,不妨事先說明每個議題需要花多少時間。如果可能的話,優先討論對方的問題,或許有助於清除障礙,建立初步的善意。 如果有人不斷提出次要問題,你可以明白指出這一點,再回到你的主題上。要專注於你們討論出來的結果,在你們努力對未來達成共識時,沒有必要提及過去刺傷對方。 如果你感覺對方根本無意與你達成任何共識,那就試著談談這個問題。你可以說:也許我錯了,但你真心想在這個問題上和我達成某種共識嗎?你在生我的氣嗎?現在是解決彼此問題的好時機嗎?還是你根本不想承諾任何事情?希望談論這個問題能讓你們重新回到協議的框架。如果不行,你可以暫停一下,稍後再回來討論。在必要的時候,你可能需要重新評估這段關係,降低你對對方的期望。 2.確立內容 人們對比較抽象的價值觀或概念容易爭論不休,像是職場上什麼才是公平、父母應該對孩子有多寬容、什麼是友善等。你可以試著用具體、明確的事例來表達,更容易取得共識,例如工作會議要開多久、議程是什麼、與會人員的角色是什麼?在家庭中,對家務、孩子、寵物、甚或擠牙膏的方式,你希望對方怎麼做? 明確且具體說出你的要求,對方就會明白為你做到這件事可能沒什麼大不了。你可以清楚表明,對方只要能夠做到X、Y或Z,就足以讓你心滿意足;或者如果你的伴侶想要更多心靈對話時間,每週花20分鐘進行幾次交流可能就夠了。你們會發現,照對方的需求來做一點也不難,不但可以解決問題,也可以使雙方都滿意。 你希望每個人要做什麼、何時做以及如何做,要明確的表達。你可以說出你同意的部份,並要求對方也這麼做。盡量減少任何含糊不清或模棱兩可的情況,否則的話,最後一定會有人感到失望。 3.付出而獲得 大多數的人際關係都涉及某種形式的「協商」與「交換」,這不代表凡事都要錙銖必較,但從長遠來看,付出與獲得應該是要合理平衡的,關係才會健康長久。因此,試著找出你能做些什麼,好讓對方更樂於照你想要的做。 例如,你可以對朋友說:如果我開車,我們可以去我最喜歡的餐廳嗎?在工作中,你可以說:感謝你做了這份報告,我很樂意準備會議複本。總而言之,你可以問這個簡單而有力的問題:我要為你做什麼,能夠幫助你滿足我的要求? 重要的議題通常是彼此相關,不妨從中找到平衡點。例如,在戀愛關係中常見的一個模式是追逐者、疏遠者:當一方越試圖接近,另一方就越是退縮,這自然而然會使追逐者更想緊緊抓住對方。 這時追逐者或許可以說,我會給你更多的空間,而疏遠者可以回答,謝謝,我會好好的表達我對你的愛。在一段重要的關係中,即使你的要求只是出於個人喜好,不是為了什麼崇高的理由,但他們還是可以滿足你,因為他們在乎你。這樣的關係就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也就是對彼此的關懷。 4.鞏固成果 你們解決一個問題後,可能會想立刻去處理下一個問題,但這麼做可能會激起衝突、破壞剛建立的穩定關係。因為,談論問題其實很耗費心神,可能也很有壓力,一直談下去容易使人筋疲力盡,之後就再也不想討論任何問題。 重大的問題不妨透過一系列小商量來解決。你可以在自己心中設想一個漸進發展的步驟,慢慢積累動力,逐步加強信任。 打破共識的時候怎麼辦? 當一項共識被打破時,最重要的是明白指出這一點。否則,破壞的共識將成為新的標準——在你們的關係中,遵守共識會變得似乎不那麼重要了。如果是你違反了共識,不妨公開承認錯誤,然後重新承諾日後會遵守,或建議一個更容易履行的修訂版本。 如果是對方違背了共識,試著找出原因,不要一開始就帶著嚴厲的指責,或許對方是真的誤解了。例如,一方可能認為「週末前」提交報告是指星期五,而另一方則認為是星期日晚上。 如果某個共識被打破是因為誤解、意料之外的情況,或僅僅是因為健忘,通常很容易重新建立,做些修改即可。但是,如果對方明顯沒有認真看待彼此的協定,也許對違背你的承諾表現得輕描淡寫、有防禦心、將責任歸咎於你,或是反擊你膽敢批評他們的行為,這就成了需要優先處理的關鍵問題。 有時候,有些人可能會抱怨,不情願的重新答應你一些事,你可能就要非常直接、甚至嚴肅看待那些態度輕率的人。在工作場合中你或許可以說,不,我可不像你的上一任經理,當你告訴我你會在某個日期完成某件事時,我希望你能說到做到。 對於伴侶,你可能說,你能不能像對待工作一樣,認真對待你對我和孩子之間的承諾呢?根據情況,你可能需要非常直言不諱:我一定會遵守與你的約定。雖然我無法強迫你遵守,但我可以告訴你,如果你不遵守我就會離開你,再這樣下去我會無法信任你。 達成共識非常重要。重視自己的承諾,也要求你周遭的人同樣做到,這對彼此都是一種尊重。 《和我愛的人修補關係,還有我自己》☛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DS_BOX_36197}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3.10.04

職場

我能把人生中的許多成就,化為黃金3步驟: 第一步,找專家。 第二步,請教怎麼做。 第三步,照做。 這方法聽起來相當簡單,很多人卻做不到。有些人找蠢蛋提供意見然後照做,或是找專家卻反倒指導起對方;有些人甚至都找到了專家並詢問怎麼做,但實際上卻做了相反的事情。這些常見的行為,都會對成果造成危害。 我們當然要去質疑教條、對獲得的建議施以批判性思考,或是交互參照不同方的意見。但向可靠的專家學習,能讓我們扎下根基,了解在眾多領域成功所需的知識、讓人有良好的基礎可以加以發展。 學習新技能、探究某個主題,或是發起新的投資案時,先尋找能引導你的可靠專家,能讓你省去犯錯的慘痛代價。 不過,要怎麼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專家?我用3個標準來篩選: 第一:他們是否擁有經得起檢驗的專業表現紀錄? 第二:他們能否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解說他們那行的各種概念和原理? 第三:他們是否願意回答到你滿意為止? 如果一個專家沒有成功實例,並且靠高級的技術用語展現水準,又或是無法回答你的問題,就是該注意的警訊。 不過,實際找到值得聽信和學習的對象時,我們通常會遇到進一步的挑戰,讓人無法遵守他的建議,那就是自尊心暗中作祟。 如何管好自尊心,聽進專家建議? 通常小事情就會讓人發作,像是買東西時被前面的陌生人推了一把、同事在上司前批評你的工作表現,或是給你意見回饋的朋友,在你的商業構想找到漏洞。 自尊心一現身,就會迅速、猛烈的湧上來。因為覺得遭受攻擊了,所以要自我防衛:我們沒有錯,是對方不懂,再說了,他們以為自己是誰啊? 想要自我合理化時,我們說話語氣會變衝,或是直接破口大罵。大家都有過那種經歷。不過,醜陋的事實是,讓自尊心來主導你時,一切寶貴的事物都會被摧毀。 我們必須要主動培養出一種罕見的強韌技巧:能好好應對建設性批評的能力。關鍵是:明白「你不等於工作成果」,在心中把這兩項劃分清楚。 別人是說不喜歡你寫的商業案例,還是覺得你是沒用的人?他們拒絕了你的稿件,還是抹煞你的人格? 往往,我們的反應好似前後是同一回事,但並非如此。有人批評我們的工作成果,跟他們直接批評我們有天大的差別。一旦懂得這一點,就能更輕鬆的接受批評。 因此,與其順從自己的衝動,該做的是深呼吸後問問自己:「這能不能幫助我進步或是讓成果變更好?」答案多半都是「確實可以」。 接受他人的評論,好過於自己埋頭苦幹 提醒自己,如果有人願意花時間思考意見回饋來提供給你,他們可能是想要幫助你更加進步。他們是不是說得有道理?有沒有可能其他人也有同樣想法?多關注能加強成果的事項,長期來看,你會有更多感到自豪的成就,無論當下的經歷令人感到多不順心。 如果其他都不管用,記住這一點:私下接受朋友、同事和前輩出於好意的評論,還可以輕鬆的做出改變,好過於直接硬著頭皮上場。 經過磨練後,就能讓臉皮厚一點,一旦知道他人的回饋能幫助你進步,你就會開始找最犀利的評論者。還有另一個更大好處是,大家知道你願意虛心受教,他們就越願意提出建議,這樣就是雙贏。 然而,還有一個挑戰存在,接受意見回饋和提起力氣去採取行動,不見得很容易。因為聽完評論後,你或許得重新來過、轉換方向或改動先前的進度,這件事可能讓人受盡打擊,但如果你想要最大的發揮潛能,就只能努力不懈。 {DS_BOX_36139}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3.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