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成功學

共有 103 則相關文章

焦點

「宅兒子」(Stay-at-Home Son)一詞,過去是用來嘲諷懶惰又不成熟的男性,但如今,創造「安靜離職」、「懶女孩工作」的Z世代,已將其視為一種具有反諷意味的榮耀象徵。 27歲的布蘭登(Brendan Liaw),出身汶萊移民中產家庭,擁有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生物化學學士、政治學碩士學位,5月下旬參加美國老牌益智節目《危險邊緣》(Jeopardy!),連續贏得前三場比賽,獲得5萬9398美元(約合新台幣177萬3700元)。 高材生為何要求主持人介紹他是宅兒子? 特別的是,布蘭登主動要求主持人詹寧斯(Ken Jennings)在每一集開場時介紹目前失業、與父母同住的他是「應屆畢業生兼『宅兒子』。」他告訴《華爾街日報》,「我想就算第一場比賽輸了,至少還可以讓大家笑一笑。」 結果真的奏效,布蘭登的自嘲式幽默,使他一夜之間在社群媒體間爆紅,網友們紛紛表示他過著夢想中的生活。「『宅兒子』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寫照,職業不應該定義我們。我們只要能做覺得還不錯,能養活自己的事就好。」他鼓勵其他「宅兒子」要有信念撐下去,也許可以和他一樣參加《危險邊緣》。 玩笑話成社會現實 「宅兒子」現象,反映的是加拿大年輕一代就業進退維谷的困境。過去不少加拿大人會選擇到美國工作,但美國媒體Axios指出,前總統拜登逐步收緊的移民政策,在川普執政後進一步加速,使外國求職者到美國工作的動機變低。 倘若留在加拿大,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加拿大統計局5月上旬公布數據,顯示受到美加貿易戰影響,加拿大今年4月失業率意外上升至6.9%,其中製造業就業明顯下滑,整體就業幾乎持平,淨新增職位只有7400個,主要歸功於聯邦大選的臨時徵才,才讓數字勉強維持在正值。 蒙特婁銀行(BMO)首席經濟學家波特(Douglas Porter)表示,加拿大勞動市場鬆動正在累積,薪資增幅也降至3年來新低,顯示關稅已對經濟造成實質傷害。 大環境情況還能再惡化嗎? 人力銀行Indeed資深經濟學家伯納德(Brendan Bernard)進一步分析,如果接下來幾個月勞動市場繼續走下坡,將陷入疫情以外,數年來最弱狀態,一旦情勢繼續惡化,痛苦將擴及過去2年尚未受到市場疲弱波及的勞工。 對碩士論文以美國眾議院為主題、想進美國國會工作的布蘭登而言,大環境對他仍不友善。因此,他也計劃,如果今年秋天到法學院深造,一部份獎金或許可用來支應學費。 加拿大皇家銀行(RBC)發布的報告《人才渴求:加拿大年輕世代如何在顛覆時代中脫穎而出》(Humans Wanted: How Canadian youth can thrive in the age of disruption)也提醒,儘管加拿大到2031年為止可能創造240萬份新工作,但幾乎所有職缺都要以不同方式做事,未來經濟將建立在高度流動勞動力基礎上,人們必須終身學習,才能因應不斷變動的世界需求。 資料來源: WSJ、Yahoo! News1、RBC、axios、Yahoo! News2 責任編輯:陳柏燕核稿編輯:楊少強 ...

2025.06.03

職場

科技可以是你最好的朋友,也可能是最難抗拒的敵人。 當我們沉迷於必須不斷與人通訊聯絡的需求時,科技就成為我們的敵人。這種讓自己一直掛在「線上」的強迫症,讓我們在精神上感到窒息,沒有時間停下腳步,去享受片刻花香,或整理自己的思緒。 與科技的關係是敵是友,取決於控制你和科技之間的關係。比爾.葛洛斯(Bill Gross),是PIMCO公司曾掌管六千億美元規模的固定收益基金與債券的經理人,他每天都會透過規律運動以及打坐冥想集中精神;儘管這段時間他會關掉所有的通訊設備,但從不曾因此遺漏任何重要訊息。 面對科技,你有選擇權 為了保持冷靜、頭腦清楚,並永遠處於最佳狀態,你必須遠離這些日常的通訊科技,小心一不留意就被它們所淹沒。有位學者針對一群執行長和創業家進行研究,切斷他們的通訊科技,結果發現這些人的記憶力變好,人際關係更深刻,晚上也更好睡,而且更有可能做出改變人生的決定。 當人們太常掛在線上,通訊科技很快變成一種具破壞力的「上癮」症候群。人們一早醒來,還沒下床,就不由自主先拿起手機查看訊息。就算還沒吃早餐、喝水,甚至還沒刷牙,就急著衝到電腦前開始發訊息。根據一項研究指出,成人平均每天查看手機四十六次;另一項研究則統計為八十五次,且指出「人們實際查看手機的次數,是他們自以為的兩倍」。 不要過度沉迷、當低頭族 不久前,我在華盛頓參與一場商業午餐會,與會的都是高階主管、執行長。用餐前,其中一位起身進行一段簡短的感恩禱告。與會者也都跟著低頭默禱,禱告完畢後,便開始上菜。 不過,和我同桌的八個人中,其中有四、五個人似乎還沉浸在剛才的禱告中。上菜時,他們依舊低著頭、雙手置於腿上,彷彿仍在深思當天會議上的一些議題。 接著,我發現他們根本不是在禱告,而是在使用手機收發郵件和訊息,遊走在那小鍵盤上,猶如一群青少年沉迷於線上遊戲般。他們在傳送郵件的同時,已經完全忘了周遭的一切。其中有些人,甚至是跟同餐廳裡的人互傳信息。這些人全都掉入科技的陷阱,被這些訊息所淹沒。 回不完的信,做不完的事 我有位客戶發現他自己整天被綁在電腦前,一天要花上好幾個小時收發電子郵件。他花在電腦的時間越多,越無法完成其他重要工作。而這些未完成工作所造成的壓力日積月累,最後排山倒海般迎面而來,嚴重影響他的生活品質、健康和睡眠習慣。 於是我們教導他運用「八○/二○法則」,以及如何回覆這些信件。收件匣中的信件有80%沒有任何附加價值,你根本不該開啟,應該立即刪除;至於其餘20%的信件,也只有4%真正需要回覆;其中的16%可以暫時擱置不理,或移至待辦資料夾,稍後再處理。 刪除那些無關緊要的信件吧 讓自己切斷與電子通訊的連結。取消訂閱你不想看的電子報,並設定一封自動回覆郵件,寫著:「我每天只查看信箱兩次,我會盡快回覆你的email。若有急事,請打以下電話……」 一位《財富》(Fortune)雜誌的記者最近發表一篇文章,提及他在休假兩週後回到辦公室時,竟有超過七百封郵件等著他。他知道,自己可能要花上一整個星期來看這些信,而這段期間,他可能無法處理任何手邊的工作。 他深深吸了一口氣,工作生涯頭一遭,他點下「清空資料夾」的功能,永久刪除這七百封信件。接著,專心處理對他個人及公司真正重要的工作。 他的理由很簡單:「我明白了一件事,有人寄信給我,並不代表他們可以主導我某部分的生活,所以我沒有必要馬上回覆。何況,如果真的是很重要的信件,他們會再寄一次。」事實果然不出他所料。雖然很少人真的會去清空整個收件匣,但你絕對可以刪掉或忽略比現在更多的郵件,並且有權利去刪除那些無關你的重要目標和人際關係的所有信件。 不上網也能掌握天下事 研討會中常有人問我:「難道你不上網掌握時事嗎?」我告訴他們:「如果真的很重要的話,自然會有人告訴你。」 就像很多人不看新聞,但令人訝異的是,他們對那些最重要的時事議題,仍然瞭若指掌。而你應該要跟他們一樣。 ☛ 《時間管理,先吃了那隻青蛙【25年暢銷經典版】》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DS_BOX_38534} 責任編輯:高郁捷 核稿編輯:張勝宗 ...

202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