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成功人士

共有 333 則相關文章

職場

自制力可以說是每個人都想擁有的能力。先不提追求上進的白領、面臨大考的學生,就算是不求上進的普通人,也總要有點自制力執行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這樣才能身體健康、幸福生活。 然而,如何才能擁有自制力,卻常常令人頭疼。不說刻苦學習還好,一說要刻苦學習,就「拖延症」發作。不說努力上進還好,一說要努力上進,手機使用時間就直線上升。不說節食減肥還好,一說節食減肥,就特別管不住自己的嘴。 自制力不是創造出來的,而是釋放出來的 越想要「自律」就越是「做不到」,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自制力不是創造出來的,而是釋放出來的!想要透過自制實現目標,重點在於「釋放你的心智空間」,簡單來說就是,要將有限的精力都用在真正的行動、努力、學習上。 但是,當你努力要自制、不停與自己的毅力硬碰硬的時候,其實卻是把很大一部分本來可以用於行動的精力,用在了「一定要自律」的提心吊膽和「我為什麼不夠自律」的自我批評上,進入了自我內耗式假努力。到底是要行動還是要自制呢?這總要在「努力」前先搞清楚才行。 來具體說說「釋放你的心智空間」。《匱乏經濟學》(Scarcity)這本書探討過一個非常深刻而有意思的話題,「窮人為什麼貧窮呢?他們為什麼總是無法做出明智的決定?是因為智商或者受教育程度不足嗎?」 透過觀察與分析,研究者發現,窮人之所以總是把事情搞砸,並不是因為他們「蠢笨」,而是因為生活裡有太多的煩惱,而這些煩惱占據了他們的心智空間,從而令他們沒有足夠的心智「頻寬」來做出明智的決策。 為何窮人總是更常做出錯誤的決策? 簡單來說,一個窮人和一個富人都想要為家裡購買一台烤箱。富人只需要走進商場、挑選心儀的烤箱、付錢,並將它帶回家就好了,這占用不了多少「頻寬」,他還有大把的心智空間來工作、處理問題。 但是對於窮人來說,情況就大不相同了。他會考慮,「如果我買了烤箱,我這個月就要拖欠房租了,房東一定會對我冷言冷語,我一想到就難受。當然這也怪不得他,畢竟是我沒有遵守約定。但是舊烤箱已經壞了,不買的話,做飯就很不方便。」 左也難受、右也難受,窮人的「頻寬」已經被這件煩心事占滿了,留給他處理問題的心智空間所剩無幾,更何況令他煩惱的事情又何止這一件呢?於是,當一個工作或問題需要他處理的時候,他通常表現得很不明智,似乎永遠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 同樣,當我們太想自律的時候,必然會陷入煩惱,從而進入「頻寬」不足、自律無能的狀態。一方面,你總是想著要自律這件事本身就會占用你的精力。就好像吃飯的時候你不好好品嘗美食,反而不停的告訴自己「要好好吃飯!要好好吃飯!」一樣,這樣不消化不良才怪呢。 另一方面,如果你有一天沒達到自己設定的自律目標,就會開始自我譴責:「我做事真沒定性!半途而廢!朝三暮四!吊兒郎當!」陷入懊悔不已、羞愧難當的狀態後,哪裡還有心思去行動呢? 人的天性就是愛玩,不自律是必然出現的結果,更何況很多時候你制定的「努力計畫」也實在是太苛刻了一些,就連機器還得休息、充充電,何況人類呢? 所以,當你太努力想要自律的時候,結果往往是進入不自律的必然裡。 鍛鍊自律的3個方法 1.放下「必須自律」的執念,建立「不自律」的預期心理 那要怎麼鍛鍊自律呢?學習時間管理技巧?每天自我反省?顯然這都不是什麼好方法,因為這些只會占用你的心智空間,而非釋放。 從無法自制到自律,你需要的不是掌握什麼新的技能,而是學會「放下」。首先要放下的,就是「我必須自律」的執念,建立「不自律」的預期心理。 「我必須早上6點起床,吃飯只能用20分鐘,不能磨磨蹭蹭,6點半開始奮發圖強,不看手機、不閒聊,注意力高度集中,一直努力到晚上10點!」你必須先從這種把自己逼到絕路的狀態裡走出來,做好「我就是會不自律」的心理準備。 只要你知道「我就是會不自律,這很正常」,就不會總是擔心自己是不是自律,更不會就因為看了一下手機,就覺得自己是「垃圾」,在大腦裡將不自律的自己拉去「遊街示眾」,從而陷在自責的情緒裡出不來了。 你可能會問:「天呀,那我豈不是會一事無成?」之所以會這麼問,說明了兩個問題: 你還是沒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要「努力」還是要「自律」。 你太不信任自己了。 「我就是會不自律」並不等於「我要不自律」,而是說,「當我不自律的時候,我知道這是正常的現象,我再把專注力拉回來,繼續努力就好了。」說好了要讀書,結果滑了半個小時手機。「沒關係,滑完了就回來繼續學習就好。」 與其批評自己、陷入內耗,不如好好利用接下來的時間。畢竟我們的目標是努力與成長,而不是自律本身。 2.擺脫內在監督者,釋放自我成長力 你為什麼覺得失去了「我一定要自律」的強制力,自己就會失去努力的動力呢?原諒我用一個比較粗陋的說法,這是因為你被別人管習慣了,從沒體驗過什麼是內在驅動力。 你相不相信,人本身就是追求成長的呢?不用別人強迫,人就會自然而然的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能力更強、生活更幸福?如果你從來沒有這種信念,那麼是時候該建立它了。不要問這是「真的」嗎?我不想在這裡羅列諸多心理學研究文獻來支撐這個理論,我只說,相信本身就會讓你「得救」。 我信任自己生生不息的本能,所以我不用在內心分化出兩個自己,一個強迫者說:「你必須自律,不自律你就是個失敗者。」一個被強迫者說:「自不自律是我的事,誰要你管!」從而不斷內耗。 很多心理學實驗也告訴我們,當一個人被內在力量驅動的時候,是遠比被外在力量驅動時高效得多的。「我喜歡自律與努力」是比「我必須自律與努力」高效得多的信念。 留意努力過後的成就感,雖然暫時沒有結果,但是你可以告訴自己「我今天又向前走了一步」,這些都是很適合建立內在驅動力的方式,都是可以讓你更信任自己、走出自我內耗式假努力的簡單可行方法。 3.用從容打開自律的大門 「釋放心智空間」還有一些輔助方法。比如說,運動。你在運動之後是不是會覺得神清氣爽、煩惱全消?那就去運動吧!比如說,冥想。將注意力放在呼吸這件事上10分鐘,然後你自然會感到注意力集中、內耗感消失。再比如說,親近大自然、洗個熱水澡、把手機關機,享受無社交生活、和家人在一起、與小動物玩耍! 我相信你比我知道更多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你已經知道,要想打開自律的大門,鑰匙不在「自律」上面。既然不在這裡,那就退一步,去其他地方找一找。就好像你想打開「賺錢」的大門,鑰匙從來不會在「賺錢」上一樣。退一步,想一想我可以為別人提供些什麼,可能就豁然開朗了。 「以退為進、以迂為直」,在努力中來點從容,而不是強迫自己自律,往往才能事半功倍。 *本文摘自高寶出版《低效努力:方向不對,一切白費》 {DS_BOX_39087} 責任編輯:湯明潔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5.02.22

職場

幸運=(行動 × 多樣+察覺)× 恢復 為了抓住好運,首先要增加挑戰的總量,同時擴展行動的多樣性,藉此建立多種偶然來臨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面對意外變化的同時,從失敗中不斷重新站起來,將單純的偶然轉為積極的機緣。 試著如此分解後,可以發現好運的方程式無限接近古今賢人提供的建議。 古羅馬的哲學家塞內卡(Seneca)在2千多年前就主張「幸運發生在準備與機會相遇時」;發明之王湯瑪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也曾留下「幸運在機會與準備一致時實現」的名言。兩者不約而同強調了準備的重要性。 此外,以微中子天文學獲得諾貝爾獎的小柴昌俊,在他的著作中也能看見類似的言論。 「我們確實很幸運。但是,如果只是一直說很幸運、好幸運,我想對此說,這就不對了。幸運難道不是同樣降臨在每個人身上的嗎?能不能抓住幸運,差別不就在於,是否準備充分嗎?」 他在這裡也再次強調了準備的重要性。雖然這些畢竟是個人的經驗談,然而這是古今中外的天才們都得到相同結論的事實,仍然値得我們關注。 不過,可惜的是,從他們的言論中,我們無法得知「準備」的詳情。即使我們能理解幸運是準備的產物,可是一旦談到「該怎麼做」,大多數人都會手足無措。由於天才的思考經常伴隨著獨特的跳躍性,因此我們無法輕易跟上。 在這點上,好運方程式給了我們「準備」的藍圖。即便是困難的數學問題,只要用特定的公式就能輕易解決,同樣的對於「運氣」這種捉摸不定的現象,公式也應該能一口氣打開我們的視野。 到底,我們該如何使用好運方程式才對呢? 抓住好運的路線圖 為了破關人生這場運氣遊戲,我們將以RPG(角色扮演)遊戲的攻略法作為隱喻,按以下順序進行訓練。 1.探索世界地圖 首先,我們要從提升「行動量」和「多樣性」這兩項技能著手。增加你平常不做的活動數量,這是為了提高良好的偶然降臨的機率。「行動量」和「多樣性」是等同於基礎體力的要素,首先從這裡著手,以提高意外偶然發生的機率。 如果用遊戲來比喻的話,就是要在給定的地圖上徹底搜尋,尋找地牢和寶箱的階段。 2.發現攻略的提示 培養察覺偶然降臨到你人生的技能。即使增加了偶然的量,如果少了這個階段,仍無法獲得幸運。這就像在RPG遊戲中,村民告訴你提示,但玩家忽略此事實的狀態。 3.挑戰主線任務 即使忽然有良好的偶然來臨,若不能改善你的人生,也不算是真的抓住幸運。 4.持續重複 在遊戲的世界裡失敗很理所當然。無法得到目標物品,或與大魔王的戰鬥失敗,最終的結果令人失望是很平常的。不將失敗視為負面的,而視為用來串接到下一次好運的步驟。 因為這部分有點抽象,請讓我以具體的例子來說明上述的路線圖。教育心理學家約翰・D・克倫波茲等人在調查研究成功商業人士的職涯時發現,參與者的人生轉捩點,有8成與當事人沒有預料到的偶然相關。 像是因興趣而偶然創業、與在酒吧認識的人合作副業大獲成功、偶然被分配的專案讓你體悟工作的有趣之處、舊客戶對你提出新的工作機會等。 成功的商業人士大半是因為意外的偶然而改變職涯,從而大幅改變了他們往後的人生。 雖然人生的轉捩點,是否真的有8成是由偶然決定的,這點還存在爭論,但毫無疑問的,能巧妙抓住幸運的人,更容易走上好的職涯之路。 毫無目的也沒關係,請持續探索世界 再說一次,如果增加遵照好運方程式的行動,人生這場運氣遊戲的攻略將變得格外輕鬆。持續廣泛探索世界的人,雖然在途中會找到大量無用的寶物和物品,但同時也會提高遇到重要事件的機率。 要在充滿不確定的人生中抓住好運,只能在沒有明確目標的情況下,持續探索世界,並等待意外的偶然發生。 本文摘選自采實文化《好運方程式》 {DS_BOX_37476}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5.16

職場

以前我曾想加入一家企業當銷售員,但是他們的規矩是要喝一瓶酒後還能談生意,還要能夠抽煙,當然我是不及格。我也聽聞在一些企業「做採購就必須懂得如何拿回扣」,這是大染缸文化。 1985年台灣英特爾成立時,我們的使命是:「建立台灣成為全球的電腦設計及製造中心」。為了這個目標,我們邀請到非常多對這個使命認同的年輕人,成為企業的中堅力量,大家也確實以這樣的心態在做事。 我們也在辦公室內成立技術培訓中心,客戶的工程師白天在企業內上班,晚上就來這兒充電學習,這樣一步一腳印,也間接成就了今日台灣科技行業的地位,這是一段熱情洋溢的日子。好的企業文化是企業最堅實的品牌,領導人要親自抓牢,不可讓它成為大染缸。 自我管理:昨天,今天和明天 生命的成功是我們一生不斷的選擇和專注的結果;一個好的領導人在開始領導他人前,一定要能管理自己。 一個成功的人曾與我分享他成功的小秘密。他每天花75%的時間在做他擅長及有熱情的事,20%的時間嘗試一些新的領域,他要離開舒適區給自己一些挑戰,最後5%才是面對自己的軟弱。他會做的不是為這些弱點哭泣,而是問「誰能幫我忙?」或是「轉換思路」,面對現實、樂觀以對。 我有一個生命導師,他教我一個重要生命的律:「只專注在那些(現在)你能改變的,以平常心接受那(現在)你不能改變的;但你要有智慧分辨什麼是(現在)你能改變的,什麼是(現在)不能改變的。」 他還教我另一個更重要的律:「一顆大樹始於一粒種子,但種子並不具備長成大樹的資源,這要靠樹木的成長環境。種子是關鍵,但在它的生命中要能有能力組織並應用外在的資源才能長成大樹。」 現在做不到的,不一定在明天也做不到;小樹苗很容易被折斷,但慢慢長大了,它可以扛得起一頭大象。我們曾觀察小麥成長的故事,每天觀察是沒有太多變化,可能只有1%,可是在2、3個月後,它就可以收割了。 所以,在自我管理的主題上,我們要專注的是問自己: 哪些事情對我才是重要? 哪些事要優先做? 這是價值觀的問題,它也隨著時間空間在變化。 我們每天有太多的事圍繞在我們身旁,我們必須靜下來,要能喚醒自我,問自己「我現在要達成什麼目標?哪些事對我現在重要?」將它變成你的習慣;我每次在坐下來時,會在隨身帶的筆記本寫下來:「我現在要做什麼?」 哪些事重要?什麼是我自己的反思更新機制?在企業內有年度、半年度、季度的目標計畫機制,之後才談到月目標以及個人的時間管理。 除了價值的管理之外,還有2個重要元素是必要考慮的:能量管理及平衡的生命。 我們常被「時間管理」的名詞誤導,管理「時間的切割」不會產生高價值或高效益,重要的是「管理能量」,在精神能量或熱情最高的時候做對的事。 再其次,要能平衡生命,不要只專注在一件事上,而忽略了生命的平衡;我幫助過一些年輕人,太過專注在事業上,而錯失了婚姻或造成婚姻的危機。 最後,我分享一個馬拉松冠軍選手的故事;有人問他怎麼能這麼快速的達到目標? 他說:「我的秘密很簡單,我一次只設定目標為1公里,專心跑好每1公里」。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有人說我們生命裡只有3天「昨天、今天和明天」,總結昨天、努力今天、預備明天,這是成功的秘密,你認同嗎? 本文摘選自大寫出版《幫員工自己變優秀的領導者》 {DS_BOX_37344}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