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前外商人資觀察到Z世代員工,常缺乏「一特質」:會很難被看見 態度消極,進外商小心會水土不服 我發現,Z世代給業界主管的印象,多半較被動,不會主動跳出來承擔責任或爭取機會... 2024.10.17
國際 馬斯克對台態度轉變?公開讚揚「台灣蘊藏大量科技人才」 甚至建議把台灣部分控制權交給北京當局,引起各界批評,但他近日在網路上公開讚揚台灣蘊藏大量科技人才,對台態度似乎有轉變... 2025.01.03
職場 別再相信「做喜歡的事就不累」!管理大師:真正的成就來自5個工作態度 以下是本書建議的5個工作態度: 1.專注於成果 作者指出,真正讓我們感到滿足的,是工作結果帶來的正回饋... 2024.12.27
職場 新加坡人很現實?我到星國當PM的觀察:同事超上進、幾乎無雷包 ▌作者簡介:MH做過公關、數位行銷,2020年轉職成為產品經理,2021年到新加坡當地公司做PM。 我在還沒到新加坡工作之前,常聽人說新加坡人現實、勢利,但就個人目前經驗來看,這部分的感受倒是不明確。而且,如果真的要說現實或勢利,這種人在各國職場應該都少不了,雷包到哪裡都是雷包、拖油瓶或便車仔到哪裡也都一樣,似乎跟國籍無關。 這半年「跟新加坡人共事」到底是怎樣的體驗呢?整體來說,我目前合作的同事幾乎都很不錯。我推測是因為大家多半都是海外遊子,是經過「過濾」才能夠到國外工作的,所以相較之下,遇到雷包的機率也比較低。 註:即使台灣本土公司一定也有過濾門檻,但畢竟台灣求職市場相對較小、競爭者主要都是台灣人,所以跟新加坡的求職情形還是有點不同。 上面說的「過濾」主要有3種: 1.學歷 就像在台灣工作時,發現周圍同事都來自台清交一樣。雖然高學歷並不一定跟工作能力成正相關,但以個人經驗來說,有時候還是有些微相關的。 2.工作經驗/能力 若沒有本地學歷或身份,要到新加坡工作,就得和世界各國的求職者競爭,要從中脫穎而出,工作經驗和能力,想必是決定性因素之一。比如,有沒有相關產業的工作經驗、有沒有該職能要求的能力,以及英語溝通程度等。 以我現職公司為例,若撇除新加坡本地畢業生,其他同事多半是從其他一線網路公司跳槽過來的。雖然大公司跟工作能力也沒有正相關,但畢竟有大公司品牌加持,或多或少暗示著這位同事應該學到了一些同業的工作流程與制度,並且能將此應用在新工作上。 3.動機 撇除「本地學歷」這個因素,其他海外同事(比如我這種)通常是有某些動機或目標,才會想要到海外求職。正因為有動機,不管是要賺外幣、累積跨國工作經驗、嘗試海外生活,通常就會更努力的爭取工作機會並好好表現。 回過頭來說,我目前遇到的同事,各自都經過這3種過濾,且據說公司稍有學歷迷思,所以新加坡同事清一色都是當地頂尖大學校友,不是來自NTU(南洋理工大學)就是NUS(新加坡國立大學)。 可能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殘忍指數」不輸台灣,一樣有學歷迷思和無盡的升學考試,所以這些被「過濾」出來的新加坡同事,某方面來說就是典型的模範生。 不確定他們的工作習慣是在校園就養成,還是新加坡人從小到大就是這樣被訓練,在和新加坡同事共事半年後,我觀察到他們都有以下3點特性: 急:急著端出成果。 快:說話快、打字快、動作快。 衝衝衝:樂於展現與分享、不分上下班時間。 稍微回溯新加坡這個島國的歷史,或許會更能理解新加坡人為什麼會有這些工作性格。 新加坡在1965年「被迫」脫離馬來西亞聯邦、獨立建國,靠著自身有限的資源,從一個沒什麼資源的小島,變成今天人均GDP將近6萬4000美元的東南亞第一富國(世界排名第8)。台灣人均GDP約為2萬5000美元,看似跟新加坡差很多,但也已位居世界第35。 之後又因為國家發展方向,奠定了菁英主義的升學制度。新加坡的苦命學子們從小學畢業後,馬上就得面臨第一次人生大考,依照成績高低會被分到不同的中學,之後再根據成績決定能唸哪所大學(或其他學制)。 可想而知,新加坡人從小到大就是面臨著競爭再競爭、考試再考試,或許正是因為這種高強度競爭的環境,連帶的讓新加坡人做事很急、很快,希望馬上就能看到對應的成果。 我的新加坡同事們,講話一個比一個快!倒不是說英文是他們母語,才讓我這個非母語人士覺得語速快,即使是跟其他英文母語人士相比,我仍覺得新加坡人講起英文好快!不管是同事、店員、透過電話接洽過的獵頭等,每個人說話都超快! 另外,新加坡同事工作時也極有效率。比如,在中午午休前和新加坡同事A討論某個文件,請他針對某些細節再做些調整,當天下午就能拿到修改後版本。即使當天下午來不及,同事也會主動說明早提供。然後隔天9:45一上班,就會看到通訊軟體裡已躺著該位同事9:00就傳來的檔案。 還有一次是跟新加坡同事B共同編輯某份簡報,在我的部分完成後,只是問同事B大約何時可完工,也強調沒有要催他,畢竟這份簡報的死線還有很多天。沒想到同事B居然說:「我明天休假,那我今天晚上加班趕給你。」我馬上說:「不用!我們下週還有時間做!你好好去休假。」同事才終於放棄加班念頭。 另外,我也常在奇怪的時間收到各種文件通知。比如,吃完晚餐出門運動回來後,會看到測試環境發來的通知(會顯示誰在何時測試了某項功能),就會知道新加坡同事C在「自主加班」了。會說自主加班,是因為身為PM,我不曾要求同事加班,也從不會無理的要大家在過短的時間內完成過多工作。 又或是,有時候我會在週一一早上班時,就在JIRA(專案管理系統)或Confluence(文件管理系統)看到一些異動通知,那就代表又有人在週末自行上班了。 上面這些例子,當事人都剛好是新加坡同事,不過這也不代表其他國家的人就很懶散,我們只是⋯⋯比較享受週末與下班時間。不過,若是真的碰到急事,大家不分國籍,還是都會在第一時間處理。上述例子,只是想要強調新加坡同事們到底有多主動和上進。 整體來說,如果是本身也超級上進、力求表現的人,跟新加坡人一起工作的話,應該會覺得「遇到對手了」;但如果是像我這種表現平平的人,碰到這些超積極的新加坡同事,的確常常備感壓力:一是覺得「拜託你下班好不好!不然顯得我們其他人很懶惰」,二是會很勢利的想,「你這麼努力,那年底的考核,我也只能墊底了」。 不過往好處想,當自己能跟這群超勤奮的新加坡人一起共事,其實也會覺得很安心可靠。因為他們夠上進認真,所以不會有那種「只動口、不動手」的同事,碰到雷包或懶散同事的機會也少很多,做起事來通常都會很順利。 前陣子適逢新加坡國慶日,當時剛好逛到國慶日網站,裡面有個調查是「What does Our Singapore Spirit mean to you?」(對你來說「新加坡精神」是什麼意思?)排名前3的答案是: Competitive Hardworking Caring 第一名的competitive可以被解釋為「好勝的、愛競爭的」,也可以是「有競爭力的」。第二名的hardworking則是「辛勤工作的」。綜合前兩名來看,應該很容易感受出新加坡人到底有多「積極」了吧! *本文獲「MH」授權轉載,原文:[星生活筆記] 新加坡人的工作性格:急、快、衝衝衝 責任編輯:湯明潔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4.19
國際 尹錫悅彈劾案過關難度高!一文看懂通過門檻、執政黨態度、後續發展 韓國國會7日將表決針對總統尹錫悅的彈劾案。在野陣營要通過彈劾門檻難度高。對重回執政的國民力量而言,尹錫悅被彈劾成功等於權力再度轉移,力保尹錫悅是共識;對在野陣營而言,戒嚴風波給了奪回政權的機會,即使這次彈劾未過,已打算再提出彈劾。 尹錫悅3日突襲宣布戒嚴又解嚴,後續輿論持續發酵,6大在野黨4日共同向國會提交總統彈劾議案,預計在當地時間7日晚間7時左右於國會全體會議投票。 執政黨為何反對彈劾? 在輿論彈劾呼聲高的狀況下,尹錫悅所屬執政黨國民力量表示不贊成彈劾案,而是要求尹錫悅退黨。 國民力量做出這項決定的原因很明顯,至今唯一遭彈劾下台的韓國前總統朴槿惠當時留下太過慘痛的經驗。當時朴槿惠所屬的保守派新國家黨原打算勸說朴槿惠自願提前下台,但隨著示威活動規模擴大,黨內分裂嚴重,最後真的釀成政黨瓦解。 尹錫悅這次事件雖與朴槿惠當時不同,反對彈劾仍可能對國民力量的支持度造成影響,但對經過5年總算拿回執政權的保守派而言,尹錫悅被彈劾幾乎等於權力再度轉移,因此國民力量內部目前達成保下尹錫悅、但要求他退黨切割的共識。 在尹錫悅宣布緊急戒嚴前,韓國民調機構Realmeter在2日公布的民調結果(11月25日至29日進行調查)顯示,上任後支持率始終低迷的尹錫悅施政支持率停留在25%,國民力量支持率32.3%,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支持率則有45.2%。 彈劾不過關會怎樣? 在7日將舉行的表決中,韓國在野黨需要超過23登記議員的票數才能通過彈劾,意味著他們必須爭取到至少8名執政黨議員的贊成票。如果通過,彈劾案將交由憲法法院作出最終決定,最多需要花上180天;彈劾若沒通過,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預計在10日之後的全體會議上再次提出。 值得注意的是,國民力量黨內目前也有意見要求尹錫悅道歉並提前下台。5名「少壯派」議員今天舉行記者會指出,這是為了避免彈劾造成國政空轉及輿論分裂的必要措施。但以尹錫悅至今表現及這次獨斷宣布緊急戒嚴的做法來看,外界並不看好他會聽從黨內意見。 曾任國民力量黨魁、但因與尹錫悅選舉意見相左等因素退黨自立的改革新黨議員李俊錫接受媒體訪問指出,外界沒有必要仔細分析尹錫悅這個人以及他的行動,「我從他上任後就一直指出這個問題,他是個很執拗的人,只認為自己是對的」。 尹錫悅的執拗在這次戒嚴事件上也是如此。 從3日晚間被任命為戒嚴司令的陸軍參謀長朴安洙在國會國防委員會緊急召開的質詢答覆中可以得知,僅有極少數人事前知道即將戒嚴,甚至他本人都對許多細節答覆模糊。 尹錫悅會為戒嚴風波出面道歉嗎? 4日凌晨在國會壓力下宣布解除戒嚴的尹錫悅,至今仍對外保持沉默。據官員透露,尹錫悅已與國務總理韓悳洙、國民力量黨魁韓東勳等人商討後續處置措施,但「並未提及總統退黨的議題」。 輿論推測尹錫悅可能會藉為這次事件道歉的場合,更詳細說明宣布緊急戒嚴的背景與理由,但因為時間點接近彈劾案表決而推遲。 但也有意見認為尹錫悅並不會道歉。國民力量相關人士向媒體指出,尹錫悅認為這次宣布戒嚴是「與試圖推翻自由民主的勢力對抗」,但從他選擇如此極端做法來看,他可能不認為自己該為此事道歉。 龍仁大學教授、政治評論家崔彰烈分析,若尹錫悅有意道歉,應該選在彈劾案表決前,「讓大家看到他真心道歉的樣子,至少爭取到一票可能倒戈的黨內票」。 崔彰烈也說,「尹錫悅已經喪失總統權威與正當性,成為『孤立無援』的狀態,若他真有打算做的事,都不可能讓事態變成這樣」。 彈劾若過關仍有大法官人數不足問題 假使彈劾案在國會表決通過,議案將送到憲法法院進行審理。但韓國憲法法院目前只有6名大法官,3席空缺,無法滿足審理案件時「須有7名大法官在場、彈劾決定須經6名大法官以上同意」的條件。 韓國大法官依法是由總統任命3人、最高法院院長任命3人、國會推選3人的方式組成,目前3席空缺皆為國會推舉。目前朝野同意以「執政黨1人、在野黨2人」的方式進行推選,但國會推選出的人選仍須總統任命通過,在尹錫悅遭彈劾情況下,預計代理總統職務的總理韓悳洙是否任命新的大法官也將是一項變數。 目前在任的6名大法官中,有4人被評價為中庸或保守傾向,2人為進步傾向。若順利依照前述方式推選新增3名大法官,保守、進步兩派占比約略能達成平衡。 不過,前韓國選舉學會會長、培材大學客座教授金亨俊(音譯)與高麗大學法學教授張永秀(音譯)受文化日報邀請就這次事件對談時指出,尹錫悅在未具備法律要件的狀況下宣布戒嚴確實違憲、違法,滿足國會彈劾條件,但憲法法院審理主要是看「違法的嚴重性」。 「事實上這次事件幾乎沒有造成重大財物損害或人員傷亡,而且很快就輕易結束了」。張永秀說,在這種狀況下,憲法法院可能很難認定違法事項重大。 張永秀也認為,若要指控尹錫悅「叛國罪」,罪名成立的可能性不大,因韓國刑法認定叛國罪條件包含「侵犯國土」及「擾亂國家憲政」,但尹錫悅的行為既未侵害國土,也尚未達到擾亂國政的程度。 金亨俊則指出,朴槿惠遭彈劾時,即使大法官中保守派占多數,最終仍以8比0全數做出准許裁定,顯示憲法法庭裁決也有可能受「政治判斷」影響。 即使僥倖躲過彈劾,已成跛腳總統的尹錫悅下一步會不會公開道歉或請辭下台,攸關韓國朝野攻防及國政運作。 責任編輯:陳瑋鴻 ... 202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