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共有 8020 則相關文章

生活

蛋撻重返流行,這一回合,是花朵形狀千層蛋撻,但難再重現1997年那樣炫風似的社會現象。那年全台一窩蜂開起(澳門式)葡式蛋撻店,又匆匆沈寂下去,衍生「蛋撻效應」一詞,描述暴起暴落的流行現象。 效應有遺跡,比如肯德基至今販售的酥皮蛋撻,配方就出自澳門瑪嘉烈蛋撻店。 澳門式葡撻,是瑪嘉烈女士的英國前夫安德魯(Andrew Stow)的創作,撻皮更近英式酥皮(Puff pastry)奶香酥鬆,蛋餡添加鮮奶油。厚滑味濃,與葡國本地版本有出入。比如里斯本元祖店Pastéis de Belém的版本,撻皮分層薄緻,酥脆如紙,更近薄脆酥皮(Filo pastry)的口感。 凡蛋撻都是可愛的。這種酥餅為器,托住柔軟蛋羹的點心,香脆不燥,滑潤不膩,口感反差又相互補充,長盛不衰並不斷演化,無論港式曲奇皮、老式豬油水油皮、葡式千層酥皮,我都喜歡。 其中印象深刻的,有兩件亞洲老店的出品,皆與葡撻有著不同的美學。 澳門十月初五馬路的「滄洲㗎啡小食」,營業逾半世紀,招牌上仍見葡語。店主年高,因此馳名蛋撻和其他小食,只在下午幾個鐘頭供應。店中有座電梯專門運餅。剛出爐的點心,從樓上餅房降至店面,隨即賣出,很快售罄。 蛋撻在燙口時候最可口,最好同時有茶喝,因此我們選擇堂食,不介意等一等。滄洲蛋塔索價極廉,服務街坊為主,是老式油酥皮風格,但造的確實,撻皮分層綿密,那是低溫反覆折疊,緩慢製作的痕跡。熱騰騰入口,撻皮終極鬆化,蛋羹水滑,是一流作工。 每到新加坡,必重訪牛車水「東興餅家」。創業近百年的粵式唐餅鋪,近年店面翻修得時髦新穎,而造餅仍採古法,水油酥皮,手工入模。蛋撻是罕見的菱形,易於握持,我一向從尖角處開始吃。 東興蛋撻不含乳製品,豬油撻皮是古典作派,攤的較薄,烘的很脆,最大面積留給水晃晃的蛋羹。蛋漿勾豆漿而非牛奶,因此雞蛋味突出,口感清爽。其椰絲蛋撻,非以乾椰絲做成的椰撻,而是鮮刨椰絲,嫩的,保留椰水,一絲絲凝固在蛋羹裡。以粵港古法融接南洋食材,十分別致。 {DS_BOX_38724} ...

2024.12.19

生活

罌粟籽麵疙瘩是甜的。捷克朋友說,那是許多孩童放學後喜愛的點心,成人後的鄉愁。捷克人視其為澱粉類主食,更多於甜品。 我在布爾諾(Brno)的啤酒館Lokal U Caipla吃罌粟籽糖粉麵疙瘩。粉質馬鈴薯煮熟刨碎,與麵粉、雞蛋和成麵,再揉成蟲蛹模樣的麵疙瘩,煮熟,撒上磨碎的罌粟籽和糖粉,澆淋融化奶油,吃暖的。一盤菜黑糊糊的貌甚混沌,而綿軟如雲,甜味淡柔,相當耐吃,確實是主食風格。 罌粟籽(Poppy Seed)在捷克的年產量位居全球首位,於麵包捲、蛋糕和餡餅裡處處可見。罌粟籽油脂豐富,香氣幽淡,咀嚼起來嗶嗶剝剝成無數微型的爆破。 台灣未開放罌粟籽入境,歐洲倒普遍,遇上時我很樂意吃它。如英國人在檸檬蛋糕裡加罌粟籽。而德語區中很受歡迎的巧克力品牌Zotter,有個「典型奧地利」(Typically Austria)口味,餡心也是灰罌粟籽奶油。 輾轉抵達斯洛伐克東部城市普勒索夫(Prešov),過去在鐵道交通樞紐上,古城區可以見風格融混的建築。盛暑,許多居民出城度假。入夜後街上幾無行人,舉辦在酒吧地下室的文學朗讀會,觀眾竟來了個滿場。 人們活潑健朗,暢飲啤酒,談笑風生,啤酒吧也是餐館,在此吃斯洛伐克的經典菜「布林茲乳酪麵疙瘩(Brynzové halušky)」。馬鈴薯麵糰經粗孔篩,入沸水煮成指甲大小的麵疙瘩(教人想起米苔目),煮熟撈起,接著趁熱拌入布林茲乳酪(Bryndza)和酸奶,使麵疙瘩裹上濃厚乳醬,上碟後,再澆上煸香的煙燻培根和其溶出的豬油。濃郁鹹香,是高熱量,能禦寒的菜色。麵疙瘩本身倒乾淨如同畫布,因為加入蒔蘿,或拌入酸菜絲,而有不同呈色。 布林茲是斯洛伐克最代表性的軟質乳酪,綿羊乳為原料,時常入菜。另一道斯洛伐克經典的布林茲乳酪餃(Bryndzové pirohy),我在斯國首都布拉提斯拉瓦(BratiSlava)的Koliba Kamzik餐館吃得。幾隻胖鼓鼓乳酪餃子,與小牛肉排搭配上桌。餃子皮筋道,使混合布林茲乳酪與馬鈴薯泥的餃子餡更綿柔鮮郁。對吃慣菜肉餡餃子的東方胃口,也有驚喜之感。 {DS_BOX_38239} ...

2024.09.26

生活

我慣用中式刀做菜,要木柄而非金屬的,不滑手。一把片刀練熟,切片切絲,一把抄起食材下鍋,那是以一當百。另外有一種窄型片刀尋覓已久,香港陳枝記老刀莊稱之為「片鴨刀」。台灣不多,港澳、泰國則常見。不久前去油麻地上海街的陳枝記本店買回來,但刀刃是不銹鋼材質,一直用不稱手,又擱下。 偶爾去延平北路4段的「顏家蚵仔麵線」吃麵線配臭豆腐。留意到鄰戶矮厝有售菜刀。兩牆上以木製高櫃展示產品,以店面來說稍顯空蕩,中央偶爾停著家用車,不似積極經營,因此之前過而不入。日前經過,瞥見招牌寫著「芋粿牌」,名甚拙趣,索性入內一探。 老闆初老年紀,12歲入行,後繼承父業。他的父親,人稱「芋粿」,當然是台語發音。部分刀具上因此刻著「芋粿作」幾字。除了製刀,也代客磨刀。但不磨德國大廠出品的家用刀,太韌。疫情前,還接辦桌業務。他說昔年對大台北區域的辦桌師傅提起「芋粿」,大多知道的。方知此店的刀,主客是廚師。 我於是向他打聽一個人,叫「嘎ㄟ」,是外公生前偏愛一位辦桌師傅,全名不知道。紅白事都委給他辦。老人退休有個30年,兒時見他,就因經年勞作而佝僂,若尚在,是上百歲人了。他滷腿庫,以麻油薑炊油飯,我兒時常吃,以後見山不是山,再沒吃過更好的。 「嘎ㄟ,五股蘆洲彼爿的。老啊囉。」老闆答。我未透露名字以外的資訊,而恰恰吻合。 在此覓得理想的「片鴨刀」。全鋼材,非三合或包鋼,刀刃薄甚,鋒銳非常,幾天不用就生鏽,須常使常磨。這把刀也能刻「茄花」。老闆執起刀來,虎口輕箝著刀柄前端,兩指捻著刀刃示意垂直下刀,手勢輕靈。 見我愛聽,老闆又取出一支漏勺。較市面版本更寬大扁平,焊接痕明顯,密密的由大至小洞隙是人工沖孔,細看沒有全對齊,因此煞是好看。辦桌現場,這把漏勺通常在深油鍋裡墊底,上頭炸白鯧,熟了,將魚直接托起,外觀不易破。也能將炒菜打出鍋,快速濾掉多餘汁水。 我買一把,預備過年用來炸芋棗,老闆聞言微笑,這也是老菜。另取一支木柄給我,塞進金屬槽孔,接出隔熱的長柄。在家用廚房內使用,太神氣了。 {DS_BOX_38390} ...

2024.10.24

生活

中和華新街一帶,又稱緬甸街。1960年代末,緬甸發生大規模排華,此後數十年,華僑陸續遷台,聚落形成。以伊洛瓦底江為界,有緬北(上緬甸)原籍雲南的華僑,以及廣東、福建為主的緬南(下緬甸)華僑,將滇味的粑粑絲、印度咖哩和烤餅、廣式飲茶和臘味,雲集在300公尺的街上。 複方香料揉合蝦醬的濃鮮味時隱時現。部分女性在臉上搽淺金色檀娜卡(Thanaka),一種樹皮粉漿,有防曬保養作用。沿街奶茶店滿滿是人,語聲沸騰,側耳細聽,一句也不懂。這裡是緬甸華人的新據點,城中一塊豐饒味覺的飛地。 兒時隨母親來華新街的東南亞雜貨鋪,買濃味印尼蝦餅。將硬幣略大的餅胚入油鍋,以煎匙抵著,瞬間舒張呈巴掌大小的平坦蝦餅,是絕佳派對零食。成年後我自己常來吃豌豆粉,牛趴呼湯、炸乳扇、羊肉咖哩,鑽進市場買香茅薄荷,在沒有橫招的「清真雲南小吃」,吃極薄脆的奶油烤餅配緬甸奶茶。 對華新街不陌生,然而摸索多年,始終是旁敲側擊,缺乏脈絡化的理解。直到前不久因一場活動,遇上「鳴個喇叭!緬甸街」的楊萬利和姚羽亭,兩位年輕女子帶走讀、辦刊物、開私廚,熱切的將緬甸街文化介紹大眾。 「三季Sanji」是其新作,一間預約制私廚。我們與聽眾一行人,先參加走讀,再坐下吃飯。緬甸街的精彩菜色一一上桌,同時,聽十歲移民來台的楊萬利說故事。 前菜是豌豆粉。豌豆磨漿,熬煮後凝固的爽滑涼粉,涼拌以酸辣醬汁,十足開胃。涼拌茶葉是以發酵茶葉拌入番茄、高麗菜絲,加上炸什錦豆類與花生,口感飽滿。辣醃菜炒肉,酸鹹下飯。辣醃菜可視為雲南的泡菜,以芥菜為基礎。每年冬天,萬利的母親醃好隔年全家所需分量。欲向母親調用醃菜,楊媽媽說,如此家裡就不夠吃了。 壓軸是緬甸魚湯,若加米線,就稱魚湯麵,通常作早餐吃。魚湯香稠如羹,卻不見完整的魚肉,因魚肉已拆出,棉絮般煮融在湯裡。魚湯且金黃芳馥,用了薑黃、香茅、月桂、洋蔥、蝦醬、蝦膏、魚露等大量香料熬煮,其中精華,是芭蕉莖。芭蕉莖纖維脆爽,又能吸收湯液,使味蕾一亮,印象至深。 {DS_BOX_38568} ...

2024.11.21

生活

前不久,到捷克與斯洛伐克參與中歐作家閱讀月(Authors' Reading Month),並停留維也納數日。享用中歐許多經典燉菜,搭配或蒸或煮的柔軟麵點。中歐佐餐麵食花樣繁多,然而譯成英文,無論是否包餡,全都成了「Dumpling」,可見麵點文化與非麵點文化的字彙庫差異。若以華語解釋,較容易有細緻分類,可類比為饅頭、餃子或麵疙瘩。 旅途中,一道跨國境的菜色Gulash,常譯成「匈牙利燉牛肉」,源出匈牙利,實則在捷克、奧地利,乃至德國的菜單上都普遍可見。 這種將牛肉與大量蔬菜、香料(關鍵味道為正宗匈牙利紅椒粉Paprika,而非西班牙煙燻紅椒粉),長時間熬燉的菜色,在各地發展出或稠或稀,類而不同的版本,搭配的麵點也各有所好。 在捷克,被用來搭配匈牙利燉牛肉(Gulash)的主菜,是Knedlíky,經典的發酵白麵糰子,通常水煮或蒸熟,切片食用。口感神似白饅頭,然較少筋性,多孔隙,有麵甜味。白麵糰子是飽腹的澱粉主食,本味淡柔,蘸附濃醬效果絕佳,不經意能吃下很多。 在捷克第3大城奧斯特拉瓦(Ostrava),捷克朋友暨翻譯宋詩孟(Šimon)領我到酒吧享用奶油醬燉牛里肌(Svíčková na smetaně)。將根莖類如不同種類蘿蔔,燉煮後磨成濃湯般醬汁,鋪上切片牛肉、白麵糰子,點綴鮮奶油和蔓越莓醬一塊吃。在漫長冷肅的冬日裡,此質樸豐美的燉菜,想必安慰人心。 維也納6區,1897年設的Café Savoy,老派維也納咖啡館配備如枝型吊燈、卡座沙發一概不缺。牆上兩塊鏡子,據為凡爾賽宮以降全歐尺寸最大單面鏡。這間咖啡館為維也納最古老的同志據點之一,氛圍自由弛放,侍者不著傳統襯衫領結式制服,而是T恤、牛仔褲,穿梭於新巴洛克風格場景裡。 餐食水準高,觀光客少,滿是本地顧客用餐,再嘗匈牙利燉牛肉。奧地利版本洋蔥多用,醬汁馥郁稠厚飽滿,比牛肉吸引人。搭配Semmelknödel麵包糰子,由麵包丁(常是凱薩麵包)浸泡牛奶雞蛋,揉成圓形後水煮而成,扎實飽人。當然,也是吃醬的良伴。 {DS_BOX_38097} ...

202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