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面對人群就焦慮恐懼⋯學會這件事,內向i人也能自信社交! 而把心思放在幫助他人,能消除受試者對於被拒絕的恐懼,降低他們的壓力與焦慮程度,與此同時還能引導出更多的正向思維與想法... 2024.05.29
職場 獨居的人,如何照顧自己的晚年?她訪問19位韓國中年女性,找到克服恐懼的智慧 金佳英因工會罷工在正職工作崗位上被解雇,在藝術界以約聘工作的方式工作著,她表示:「當我沒工作時,我總會感受到自己無法獨立生活的恐懼... 2024.11.05
職場 社交恐懼、尷尬讓你不敢行動?2方法駕馭它,跳脫「逃避循環」 薩蒂雅從小對社交缺乏自信。她爸媽自信又外向,走到哪都能毫不費力擁有好人緣,在各自專業機構也快速晉升主管。她漸漸相信自己社交尷尬是因為脆弱和能力不足。 剛入職場那幾年,她看著同儕一個個升上高位,有的是因為與重要人士相熟,有的是因為用心經營跨部門人脈。所以,當她進入《財星》雜誌五百大的生技公司,她知道自己也須建立人脈,才能更上一層樓。 因此,儘管她心中忐忑,還是決定參加公司辦的一場大型交際活動。 一到現場,薩蒂雅再次被尷尬感淹沒,沒辦法和任何人眼神接觸。以前,她一定腳底抹油溜之大吉,但這一次,她要求自己絕對不能重蹈覆轍。 她決定暫時別再多花力氣消除尷尬,和不安相處一段時間,對周遭事物保持好奇。她不再在自己身上糾結,深吸一口氣,集中注意環視全場。 她馬上發現有人看起來和她一樣手足無措。知道自己不是唯一一個覺得跑錯地方的人,薩蒂雅對兩個同事產生親切感。她走向那名年輕男士,決定試試練習過的開場白。「這種活動對我來說實在尷尬,但我和我姊打賭,說我今天起碼會和兩個剛認識的人說話,可以請你幫我做個業績?」 那位男士大笑:「好啊,請!我在這裡半個人也不認識,尷尬得要死,我叫米切爾。」他邊說邊和薩蒂雅握手。 兩人漸漸聊開,薩蒂雅繼續分享她對社交缺乏自信,令她驚訝的是,米切爾頻頻點頭,不但分享自己的困擾,也講了幾個他用過的錦囊妙計。 薩蒂雅開始發現她對尷尬的假設是錯的。原來尷尬是人類正常經驗,並不代表脆弱。透過接受這種經驗帶來的不自在,她和米切爾於私培養出深厚情誼,於公建立起專業人脈。兩人在大型計畫合作,這份關係成為他們的競爭優勢。 日子一久,薩蒂雅漸漸學會把尷尬看成資產,而非負債。她發現擁抱尷尬的不自在其實是「觸媒」,能為她帶來進步。她後來在公司女性員工團體擔任導師,用自身經驗鼓勵大家擁抱自己的尷尬時刻。 追求夢想、擁有改變世界的想法,或顛覆突破思維的人,他們都擅長與尷尬共處。 我們對尷尬的想法和假設未必符合事實。我們相信只有脆弱和缺乏安全感的人才會尷尬;我們假設這些不安時刻既然帶來負面感受,所以一定會造成惡果;我們以為只要不再尷尬,就能更有自信。然而,這些想法和假設都是心理障礙。 尷尬是最具人類特色的情感,不是缺陷,也不是脆弱。有研究指出尷尬似乎是人類共通的情緒。面臨不確定的時候,我們常猶疑不定,自我意識變得敏感,對自己失去信心,導致我們在盡力掌握情況時做出尷尬的行為或社交互動。 實際上,心理堅強的人不但接受尷尬,甚至邀請尷尬進入人生。因為他們知道成功必須冒險,而尷尬是冒必要風險不可避免的副產品,所以他們不會設法閃避尷尬。 事實上,感到尷尬、不確定、不自在,很少代表情感脆弱或沒安全感,通常只是缺乏練習。如果我們不練習應對逆境或出乎意料的事,遇到的時候當然會使盡全力拚命抗拒。 不曾遭遇尷尬或意外的人不會成長或應變,因為如果沒有逆境刺激我們用新方式應對,容易變得僵化、脆弱、沒效率。 當你認為只有情感脆弱的人才會尷尬,可以用以下幾種方式克服這種心理障礙: 一,經常提醒自己每一個人都會尷尬。切記:擁抱尷尬是每個人的功課,不只是我的。 二,改變你的陳述,別對自己說「我真是彆扭」,改成「我現在覺得不太自在」,讓尷尬從永久狀態,變成暫時感受。 越是遇上令人尷尬的情境和對話,越容易把焦點放在自己不想感覺和思索的事物上。 比方說你和上司開視訊會議,她問到由你負責的計畫,你卻不知如何回答,於是你開始緊張,這時,你開始在心裡咒罵自己,接著擔心說錯話會讓上司覺得你能力不足。 你對自己逐漸失去信心。問題是,當你把注意力集中在負面想法上,解決和回答問題的能力可能進一步打折。你一旦認定自己能力不足,當然會認為最好別做脫離舒適圈的事。 請別誤會,我舉雙手贊成承認自己的情緒。可是,把決定百分之百交給一種情緒恐有危險。 蘇珊.大衛是哈佛醫學院心理學家,她曾提出:「情緒是數據,不是指令。」情緒能帶給我們可貴的資訊,幫我們運行,但方向盤不能交給它。情緒可能欺騙我們,因為我們太容易把情緒和事實混為一談。 在需要放膽一試時,如果太關注自己的情緒狀態,以為自己的情緒即是事實,有可能以純粹的情緒反應回應「我還沒準備好!」而不是在充分獲取資訊後選擇「這對我來說是新嘗試,自我懷疑是正常的。」 成功的關鍵不是消除尷尬,而是訓練自己迎向尷尬。 尷尬時不應永遠信任情緒的另一個原因:這樣做會縮限你的視野,讓你看不見出錯帶來的「正面副產品」。 根據艾略特.亞隆森(Elliot Aronson)的研究,笨拙、尷尬的失誤帶來的好處常超乎你的想像。這叫出醜效應(Pratfall Effect),是社科和心理學領域中非常有趣的現象。出醜效應指出:同樣是公認非常能幹的人,會犯日常小錯的比不會犯的更有人緣。沒錯。不小心把咖啡潑到褲子上讓你更討喜。 我不是建議你下次開會故意把咖啡灑在身上,而是我們的確喜歡既能幹又尷尬、笨手笨腳的人。真正重要的是提升能力,而不是追求完美無瑕。 雖然尷尬讓你心跳加速,但別讓它左右你的步調。 如果你被過去的尷尬經驗困住,現在難以採取行動,請考慮以下策略,幫助自己前進: 透過中性思考區分情緒和證據。為了進一步了解因尷尬而不安的價值,我們必須提高自己抽離的能力。增進抽離能力的技巧之一是中性思考,背後的核心觀念是:我們固然不該忽視自己的情緒反應,但最好只把它當成眾多資訊之一,在牽涉到未來決定時尤其如此。 視覺重設。出現尷尬這種情緒時,大腦會把造成這種感覺的事和將來避開它的衝動連結起來。久而久之,我們會變得習於逃避有威脅或不自在的情境,即便那些情境其實無害或有益成長也是如此。 為了打破這種自動循環,我們可以準備一些視覺重設線索(可以是相片、物體,或問題便利貼),打斷負面思考和情緒模式,幫助我們按下重設鍵,用更好奇、更開放的心態探索我們試圖逃避的情境。 {DS_BOX_39328} ... 2025.04.02
生活 一點開就停不了的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每個受傷的靈魂,都渴望被看懂 光靠一部影集本就不可能盡數介紹,此劇試圖從中挑出所謂「常見但又陌生」的指標疾病來敘事,諸如憂鬱症、思覺失調、社交恐懼... 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