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主管稱讚「你很熱心」是好事嗎?職涯十年,她的熱忱變過勞夢魘 十年的公司生活中,自我介紹時我最常形容自己是「充滿熱忱的人」。我自認滿腔熱血,並且覺得在職場上展現熱忱是加分項目。我萬萬沒有料到熱忱一詞會搖身一變,成為令我痛苦不堪的夢魘。 「艾莉莎好有熱忱啊,即使是分外工作也很樂意做吧。」「這都是為了妳的發展好,就試試看唄?」 因為這些話,除了分內工作外,我也常常在做其他組或其他人的業務。前述組長指派的任務,並非我唯一的重擔來源。 我二十幾歲時打工了4年,所以正式步入社會後,無論去哪家公司都算上手很快。而且因為經驗豐富,我的適應力強,所以做的事也比旁人多。個性上,我不喜歡拖延,傾向在截止日期前完成工作。任務一來就馬上處理,所以事情託付給我後很快就能解決。時日一久,這件事便廣為人知,導致我的工作量增多。 受人委託的戲碼不斷上演,我看似榮獲「熱心員工」的勳章,實則是「能者過勞」。我也曾思考過「人設」這個流行概念,自己一直以來是否都在扮演「熱心員工」這個角色。 很諷刺的是,公司不會分配工作給不會做事的員工,聲稱他們缺乏忠誠心,因此只指派簡單的任務給他們。然而,不做事的員工和做很多事的員工薪水是一樣的。這些人雖然辦事不力,但因為抗壓性高所以在公司待下來了,隨著年資增長,工作量越來越少之外,薪水卻越漲越高。這樣一想,我待過的公司裡好像都存在著一名這樣的員工。 職場要求員工具備「熱忱」,但現實容易讓人燃燒殆盡 現今社會不假思索的要求人們具備「熱忱」這個特質,但很諷刺的是,充滿熱忱的人似乎很難在職場上久待。進入公司工作後,我也不知不覺產生「我為何要這麼有幹勁?我也想要得過且過」的想法。 當然,不是所有公司都這樣。不過,我待過的公司都給了我這種想法。有熱忱意味著同樣8小時的班,要處理的事務卻更繁瑣,而且並不是表現得越好,能力就會得到認可。你只會得到諸如「只要交辦就會完成」的微妙稱讚。 要是可以掏空我體內所有的熱忱就好了,很想全部挖出來丟掉。以上現象也說明熱忱似乎是公認的必備條件,如果對人生沒有太大的企圖心,只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就會被斥責不夠有熱忱。 有些人生性外向,有些人則是內向,就像各有各的MBTI人格類型,每個人的個性都不盡相同,但這個社會卻把熱忱當成與生俱來的先決條件,如同眼睛、嘴巴、鼻子等器官。世界上有天生熱忱滿滿的人,反之亦然;具備熱忱不代表這個人有什麼了不起,缺乏熱忱也並非沒有想法的意思。 天生的個性不同,具備的才能也不同,我認為熱忱對每個人的作用亦不一樣,不能強求,更無須強求。我的意思是具備熱忱的人善用這份熱忱,並將之澆灌茁壯,發展自己的職涯,為公司帶來利益就可以了,並非督促大家憑空創造熱忱。 請拒絕「熱情剝削」,無須因沒有熱忱自責 在十年的職場生涯中,我最常聽到的話便是「現在的年輕人實在缺乏熱忱!」但我在年輕世代身上看見無與倫比的熱忱。 在競爭越發激烈的社會裡,為了考上好大學,他們從幼稚園開始就接受早期教育,為20歲的世界做準備。大學入學的同時準備就業,取得所有的資格證照,並進修語言,時不時從事義工活動,累積個人作品集。 如果還叫他們再多一點熱忱,我想說不定人會全身起火燃燒殆盡。聽到「熱情剝削」(passion pay)一詞,我感到痛心疾首。這個社會怎麼淪落到要以熱情換取生計的地步? 熱忱不是別人可以強加給你的,要不要有熱忱是個人自由,更不必為了展現熱忱而犧牲奉獻自己的才能和精力。期望得到同等的回報,反倒因此得了庸俗的罵名,怎麼想都很奇怪吧! 畢竟我進公司又不是要做慈善事業,而是想靠自己的才能與勞動獲得正當報酬,再理所當然不過了。 按照心理學家馬斯洛的5層次需求理論,人類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自我實現需求」是5個層次中最高的層級。也就是說,要賺夠多錢解決基本的生計問題,並獲得得肯定;即使不是金錢也要有相對應的待遇,才能滿足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在底下層級的需求都未滿足的狀態下,一味強求熱忱將會產生問題。 無須因為沒有熱忱而自責,同理,也無須將自己的熱忱視作缺點。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們不是工廠批發製造出來的機器人。認同與珍惜自己的獨特性吧,而不是努力活成社會期望的樣子。強求熱忱如同一隻無形的手,只是為了推你一把,讓你變得更好使喚而已。 *本文摘自方言文化《好好的自己,別改歪了》 {DS_BOX_38322}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11.13
國際 服務生很熱情,卻做什麼都很慢⋯台灣人住美國西岸的體悟 我跨越近萬公里的太平洋,從北京來到西雅圖。考量現實的各種情況,我選擇以學生的身分開始,原因很簡單:取得學位後,我會有合法留在美國工作的附帶簽證(OPT),當然前提是我必須找到工作。 和另一半Anne討論後,我們很快取得共識:除了美國西岸,不考慮其他地點。 除了美國西岸宜人的氣候,還有很多原因,讓我們非西岸不可。首先,西岸的華人較多,很現實的說:華人去華人公司求職,還是相對容易。既然我們打算展開新生活,自然要考慮就業問題。 其次,西岸畢竟是科技大廠的聚集地,美國的知名科技大廠總部若不是在加州,就是在西雅圖。如果這些科技大廠持續蓬勃發展,就業市場應該不至於太過凋零。 為什麼以我與Anne是金融業背景,卻不考慮紐約?因為當時離開北京,充滿了對大城市的厭倦感,相較於北京或紐約這種繁華大城,我們更想要一個相對閒適的城市,安定下來。 此外,就我過去在紐約的旅遊經驗,我擔心若不能取得非常高薪的職位,生活品質恐怕反而會下降,畢竟紐約的高昂物價及險惡治安,可是世界有名的。 在到美國之前,就曾有朋友分享,他之前為了省錢,最後選擇一個月租金不到1000美元的租屋處(是的,是「僅」約新台幣3萬元)。 結果某次下班,他住的公寓巷口,竟然在短短2小時內發生3起槍擊案,嚇得他最後只好忍痛搬家,遷移到月租「僅」1200美元、但每天需花1.5小時通勤的市郊外。 歸納上述的考量,我們鎖定西岸大城市的各個學校申請,最終在錄取的學校中,選擇了某排名還算可以的大學的西雅圖校區。 就這樣,開始了我的西雅圖生活。 在西雅圖的第一餐,給我的震撼體驗 到任何城市都一樣,一落地,要先填飽肚子。 我到暫居的Airbnb放好行李後,信步走在西雅圖市區的第四大道,享受初秋西雅圖的微涼,金黃落葉帶給街道一種如詩如畫的愜意。 我刻意不看Google Maps,讓心情決定我想吃什麼。忽然,一間擁有大片落地窗的餐廳映入眼簾。我推開門走進去,服務生以一種公式化的熱情招呼我。 我選了一個窗邊座位坐下,看了菜單,再看了酒單,決定利用美國餐廳特有的優惠時段(Happy Hour)享受生蠔,再來杯夏布利(Chablis)白酒,調整我的時差。 嗯,一切都是如此的放鬆及美好⋯⋯,但是不是,連店員都有點太放鬆了? 從我坐下拿到菜單及酒單後,大概10分鐘連杯水都沒有。各位也許覺得10分鐘不算什麼,建議下次進餐廳坐下後,可以仔細看時間測量一下。你會發現,在台灣吃飯不論是米其林三星餐廳,還是吃路邊攤臭豆腐,絕不可能發生讓你坐在位子上空等10分鐘。 再等了一陣子, 終於我的水來了, 以及我點餐的機會⋯⋯。 「有沒有想喝點什麼?」服務生還是那種公式化的親切。 「我想要單杯的夏布利白葡萄酒,以及⋯⋯」 「好的,那我先幫你送喝的來。」服務生禮貌但迅速的截斷我的話後,優雅的飄走。這一等又是十來分鐘。 終於,我的夏布利到了,這回可以點餐了。已經餓到有點發暈的我,除了生蠔又另外點了一個牛肉起司漢堡。 等到我的生蠔終於從海裡被撈起來、牛終於從田野裡牽過來,並且被製作成美味的食物端上桌後,我低頭看看手機,已經整整過了35分鐘。 我一度懷疑,這是否是餐廳的策略,讓你餓到不行後,自然會點更多(或是酒會喝更多)。又或者是,這是對於黃種人的一種歧視? 但我仔細觀察,多數來餐廳吃飯的人都慢悠悠的,即便桌子空蕩蕩的,也就持續聊天或是滑自己手機;比我晚來等比我更久的其他客人,好像對這樣的節奏已經習以為常。 不但客人悠哉,餐廳的工作人員也各個都「不疾不徐」。服務生優雅的在餐廳緩慢移動,沒有台灣餐廳可見的迅捷快速身影,開放式廚房裡的大廚,甚至還會放下鍋鏟跟熟客乾杯聊天。 這時,我腦中忽然響起那位紐約租房朋友,對於西岸給的評論:「你要去西岸喔,很好啊,就是比較laid-back⋯⋯」 什麼laid-back(悠閒)!根本就是lazy(懶散)吧! 不像北京匆促、日本細膩、台灣親切,西雅圖的服務人員很做自己 這次從「吃」所體驗到的文化衝擊(Cultural Shock),讓我深深感受到東西方文化有多麼不同。 既不像北京的匆促,也不像日式文化的細膩,更沒有台灣服務的親切,西雅圖的餐飲業服務人員就是讓我感覺非常「做自己」,一副「你餓是你的事,我們有自己的步調喔」的氣氛。 「美國人比較自我中心」這句話,我在抵達西雅圖不到6小時後,就深刻體會到了。 也許西雅圖也有上餐快速的餐廳,但我人品可能不夠好。 隔了幾週,等我把租房搞定以後,Anne飛到西雅圖來跟我會合。放下行李後,Anne興高采烈的拉著我說:「欸我查了這附近有一間餐廳,走路就會到了喔!我看照片,生蠔好像很不錯⋯⋯」 「呃,妳現在餓嗎?要不要帶包洋芋片出門?」 *本文摘自聯經出版公司《不是你不可以》 {DS_BOX_37107}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3.23
管理 潮鞋和LVMH毛利率一樣高的秘密:成長要放慢腳步 答案是,它們都很熱賣,而且懂得從奢侈品經營策略汲取靈感,對銷售通路精挑細選,並放慢成長步伐,也就是讓你無法到處都買得到... 202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