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甄嬛傳》為何歷久不衰?商業講師拆解經典4大元素 《甄嬛傳》已經是一部舊劇集,主要講一位名叫甄嬛的女孩,從單純少女開始打怪升級,最後大權在握,當上皇太后的故事。同時,它又有很多條故事支線,展現了很多其他人物的不同命運。 你如果看過這部劇,除了主角甄嬛,一定也會對皇帝、皇后、華妃、沈眉莊等諸多人物有印象。 不管你是每天配著《甄嬛傳》下飯,還是完全沒看過,都沒關係。我們要研究的是,《甄嬛傳》為什麼能成為中文劇當中的電子榨菜一號(編按:中國用語,指吃飯時配飯看的影劇)。 《甄嬛傳》在2011年首播,十幾年來從未從市場退出,始終活在中文網路用戶的談論中,而且直到現在,每年仍然能替製作團隊帶來上千萬元的收益。 在我看來,《甄嬛傳》有2大關鍵特質,它既有超越人物和人群的價值主張,又是一座足夠豐富的大型共用情境資料庫。 1.造物主世界觀+角色價值觀 人在單一事件中會表現出某個價值主張。例如該不該投餵流浪貓,該不該容忍公共場合孩子的哭鬧。如果你在不同事件裡展現的價值主張背後的立場和邏輯是穩定的,我們就可以說,你有穩定的價值觀。 而當你是一個創作者,你的某個價值觀表現在你創造的某個內容和情感宇宙裡,並且產生關鍵作用的時候,你就擁有了造物主的身分,你的價值觀就變成了這個宇宙裡的世界觀。 所以,當我們把《甄嬛傳》視為一個甄嬛宇宙時,創作者的價值觀,就是一種超越人物和人群的 扎實的價值主張 《甄嬛傳》這部電視劇的原著是網路小說《後宮・甄嬛傳》,故事發生在一個虛擬的朝代。如完全遵照原著來拍,今天的《甄嬛傳》可能就是一部普通的言情戲劇。 但導演鄭曉龍接手這個任務之後,做了很關鍵的改編。鄭曉龍把故事設定改成在清朝雍正皇帝的後宮裡,還調整了一部分人物的經歷和劇情。他做這些改編,一方面是為了回應當時的監管要求,另一方面是為了讓故事呈現他想要的批判性。 批判什麼?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社會。鄭曉龍在《甄嬛傳》的開拍記者布會上說,這部劇是拍來反封建的。也就是說,他為《甄嬛傳》定的基調不是簡單展現後宮的打怪升級,而是透過展現女性不得不宮鬥的命運來反封建。 整部《甄嬛傳》因此也就有了這樣一個設定:封建制度之下,人人都有不得已的苦衷,人人都是犧牲品。 這句話,就成了劇中女性命運的底層驅動力。女性入宮選秀,就相當於走上封建制度之下的考選之旅。進入後宮,就相當於進入職場和權力場開始謀求事業。而謀求事業需要付出的代價非常大,也就是她們的人格和生命。 有了這樣統一的世界觀,再疊加上不同角色各自的價值觀,就能碰撞出非常豐富的人物動機。不同角色雖然行為各不相同,但在這個大設定之下,都能合乎邏輯。 2.大型的共用情境資料庫 《甄嬛傳》還有另一個情緒價值點:它是一座大型的共用情境資料庫。 投射自我、尋求共情 情境資料庫指的是什麼?指的是《甄嬛傳》展現出來的情境夠豐富,又夠經典,能夠讓各式各樣的人在裡面找到角色和劇情來投射自我、與之共情。 在空間上,它涵蓋了家庭、職場、情場和權力場。在時間上,它在7、80集的劇情裡,濃縮了主角從少女到中年的權力晉級之路。在人物上,它開出了多條劇情副線,囊括很多類型的人物。有人飛揚跋扈、有人工於心計、有人冷眼旁觀,有人認命、有人反抗,當然也有人自由散漫——大家的境遇各不相同,就連宮女、太監這樣的底層,也都有各自的人物光環。 可以說,《甄嬛傳》整部劇濃縮了權力社會中的人物百態,也濃縮了情緒的百態。雖然沒有任何觀眾在清朝的宮廷裡生活過,但只要生活在大大小小的權力結構當中,我們就可以從劇中找到共情的對象。 《甄嬛傳》最初之所以熱門,是因為第一批觀眾發現這是一部大女主爽劇。觀眾的第一個反應是,我願意代入甄嬛當大女主。打怪升級誰不開心呢?這很好理解。 等刷到第二遍,觀眾們開始感受到甄嬛宇宙世界觀的存在了——所有人都是時代的犧牲品。在劇中,哪怕是最狠毒的角色,也不是以使壞為樂趣,所有人做所有事都是被不同的遭遇、情緒和情感所驅動。就連做為權力至尊的皇帝,也有身在體系內的不得已。這樣一來,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無法讓觀眾徹底討厭。 於是,人們開始把自己代入不同的對象。堅信真愛至上的人開始代入甄嬛的一號對手華妃,堅信家庭秩序至上的人代入了甄嬛的二號對手皇后,被冷落的人也可以代入甄嬛的好友沈眉莊。 高效共情仲介 人們把《甄嬛傳》當成大型情境資料庫使用,一方面是因為可以跟劇中的角色共情,另一方面是因為這座情境資料庫是共用的,能夠幫人們跟素不相識的人建立共情,而這讓它在今天的互聯網和社交場合,成了一個非常高效的共情仲介。 這種共情仲介的第一個作用展現在劇集的彈幕上。無論你是否看過《甄嬛傳》,我都建議你找個時間打開優酷,配合著彈幕,看看第一集。你要重點看的就是彈幕。 我提醒你注意兩個關鍵片段。第一集開始不久,少女甄嬛在寺廟裡為愛情禱告,說「信女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這時候你看彈幕,就會發現觀眾也在彈幕裡各許各的願:「信女願2023考試上岸」、「信女願家人平安」、「信女願成功懷孕」等。 又過了幾分鐘,秀女沈眉莊的家長驗收她的選秀準備工作。家長問她:「若是皇上問你讀過什麼書呢?」劇中的沈眉莊答《詩經》、《孟子》之類,而彈幕也跟著刷《高等數學》、《系統解剖學》、《無機化學》、《驗光技術》等。觀眾是在幹什麼?是在報自己上學時的主修科目教材。 看到這兩個關鍵片段你就會明白,《甄嬛傳》的劇集加彈幕,是一個打通了不同溫度層的「網路team building基地」。 劇情就是槓桿,藉由這個槓桿,可以看到其他陌生人正經歷什麼、關心什麼,還能從陌生網友的腦洞裡獲得意想不到的靈感和情緒資源。借著網友們的彈幕,你會發現,原來這段劇情還可以這麼理解,原來那段遭遇還可以那麼反應。 所以,為什麼有人說《甄嬛傳》刷10遍都不膩?每次來都是在跟新的彈幕網友分享互動,也是原因之一。你可能還會發現很多人在彈幕裡刷自己看劇的日子,什麼2023年4月3日、2019年12月15日,這不就是在打卡自己的團體日嗎? 除了讓觀眾在彈幕裡互動,《甄嬛傳》這個大型共情仲介的第二個作用體現在劇集之外。 這部劇在2011年一開播就貢獻了很多經典台詞,像是「臣妾做不到啊」、「賤人就是矯情」之類,情緒張力都非常高。但隨著時間流逝,你會發現劇中很多台詞,乍聽沒那麼強的情緒張力,也漸漸開始成為流行梗。例如,「翠果,打爛她的嘴」、「這福氣給你要不要啊」、「粉色嬌嫩,你如今幾歲」等。 這些台詞聽起來平凡無奇,在其它電視劇裡也有類似的,為什麼僅僅因為出自《甄嬛傳》,就能變成流行語?原因就是,人們正借助《甄嬛傳》這個共情仲介,來降低跟其他人的溝通成本。 《甄嬛傳》被刷了十幾年以後,成了你的情境資料庫,也成了我的情境資料庫,成了王富貴的情境資料庫,也成了劉秋香的情境資料庫。王富貴並不知道劉秋香身上發生過什麼事,也不能體會劉秋香的感受。但是當劉秋香說出劇中的一句台詞時,王富貴馬上就能反應過來它是哪個角色說的,這個角色當時的遭遇和心情是什麼。於是,王富貴借助《甄嬛傳》理解了劉秋香。 *本文摘選自時報出版《情緒價值》 {DS_BOX_38645}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12.03
生活 《八尺門的辯護人》在紅什麼?劇情演員7大亮點:挑戰死刑、原住民、移工議題 鏡文學出品的影集《八尺門的辯護人》翻拍自唐福睿原著同名小說,以曾為台灣經濟命脈之一的遠洋漁業為背景... 2023.08.07
生活 《黑白大廚》教我們的事:實力與運氣兼備,缺少這個思維仍會陷入險境 週末熬了2天夜,一路追完12集,回到現實生活中的雜事如麻,還要忍住不打開任何對這部影集的評論,逼自己把當下的感受落入文字... 2024.10.17
生活 爛番茄滿分、艾美獎13項入圍,《大熊餐廳》第二季到底多好看? 你焦慮過嗎?我想沒有人不焦慮,只是或多或少罷了。長時間焦慮,會讓人變得暴躁憤怒。但Disney+有一部神奇的劇——《大熊餐廳》,故事十分暴躁、大量輸出焦慮感。它生猛喧鬧,時刻有著一觸即發的情緒,卻總是在最後輕輕展示著溫柔,讓觀眾看完後盡情釋放情緒。 故事混亂、狂暴,看完卻讓人感到療癒 主角卡米一頭亂髮,有著一張盡顯生活支離破碎的臉。他經營一家名叫The Beef的牛肉三明治餐廳,The Beef餐廳一團糟,入不敷出、瀕臨破產,廚房內場員工的咆哮聲聲入耳。整部劇像高壓鍋一樣緊繃,看得觀眾都快窒息。 也許10分鐘不到就讓觀眾喘不過氣,但《大熊餐廳》目的就在此,用卡米的焦慮引起觀眾共鳴,再輕輕的接住你的焦慮。無需逃避、無需隱藏,只需要跟著劇中角色一起走下去,就會發現劇的盡頭是一片溫柔。 餐廳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這是個以義大利家族為主體,接納許多異鄉人的地方。每個人都同時在講話,就像吵架一樣,大聲就對了! 很多時候,我不覺得在看一個故事,因為很多設定太真實,就像身邊的人和你分享過的經歷,這些角色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卻被「疲憊感」填滿了生活。 就像是「一時之間,所有事都突然襲來,怎麼辦?」沒辦法,只能一件事、一件事處理。一直以來,我們都以為這是生活常態,「問題總是接著問題而來」 ,你知道改變時常發生,但混亂狀態讓你從來沒想過事情會往好處走。 但《大熊餐館》要說的是,其實不是這樣的。 如果你也有過擊垮你一切的失敗經歷;人到中年依然渾渾噩噩,覺得自己太老無法接觸新東西;如果你只想謀個生計,在一家店打工度日。 那麼,看《大熊餐館》的你,會發現劇中世界過度真實。而隨著故事發展,原來在每次經歷苦痛後的放下,會讓生活中的失控時刻越來越少,你能掌控的事物越來越多。 原來這一切,是讓你逐步接近井然有序的生活,而且每天都比昨天更進步一點。 有血有肉的角色們,交織串起飽滿故事 我很喜歡劇中的幾個片段: 卡米和老同學克萊爾在超市偶遇。一個長期被負面情緒纏身的人,應該無法跟偶遇同學產生任何積極對話,但兩人對話意外順利。這時,編劇卻並未讓兩人繼續順利發展 ,反而讓卡米故意說錯電話號碼的最後一個數字。作為一場註定讓人心碎的戲,它的設計很自然、卻有張力。 甜點師傅馬可斯被派去哥本哈根進修。在整部焦慮感爆棚的故事,看著馬可斯在早晨獨自處理食材,練習將薄片塞進布丁、一次又一次,這個片段安靜得像睡一場好覺。 教導馬可斯的英國老師盧卡,曾以為自己是最棒的廚師,直到在一間餐廳遇到技術更好、速度更快的競爭對手,心裡變得反倒輕鬆不少。至少知道誰是第一名了,只要試著追隨那個人,不斷成為更好的自己,也是一種莫大成就感。 他說道:「我覺得到了某個階段,重點就不在於技能,而在於敞開心胸:對世界、對自己、對其他人。我吃過最好吃的東西,大部分都不是因為製作技術特別高超,或是有很多特別華麗的技巧,而是因為靈感來源很豐富。就算花了很多時間在廚房裡鑽研細節,卻沒有留足夠的時間到外面走走看看⋯⋯你懂吧?」 在焦慮的生活中,一步一步往好的方向走 我很喜歡劇裡面的角色,有血有肉且真實。導演拿捏節奏的功力深厚,總在主角們失控、要被生活暴揍一頓時 ,巧妙亮出「他其實人不錯」的人設。 有的集數讓人血壓暴漲,有的集數能讓人內心平靜。劇中的節奏就像現實生活,隨時會發生各種突發狀況。「怎麼辦?只能硬頭皮解決再說。」 《大熊餐館》適合自己在嚴重內耗時來觀賞,看著看著就能被以毒攻毒。整個故事往好的方向發展,從一開始「好想一把火燒了餐廳」,一路變成「我們一定能拿米其林星星」的信念。 慢慢行動、甩開焦慮和頹靡,偶爾昂揚鬥志、時而無比崩潰。這樣的故事真是太好看了,也讓我好想吃上一口牛肉三明治。 *本文獲「小憩」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DS_BOX_36004}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3.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