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為了省培訓費,內訓制度3年就垮了⋯台積電當年怎麼做對? 前陣子有一位企業講師的朋友,因為被一件事困擾著,想找我聊聊。他前陣子幫一家公司上課,對方希望培訓基層同仁,同時也想讓內部講師跟著上課,認為可以省下一筆費用。他問我說,這樣安排是不是可行。 我回應他,如果公司想省錢,這是可行方法之一。但對於基層同仁而言,上課是為了知道怎麼使用工具;若要訓練內部講師,學習目的便會不同。這些人還得學會怎麼教課,掌握工具的邏輯。混在一起上課不是不行,但就沒辦法照顧每個人的需求,上課品質肯定打折。 一次失敗的內訓安排 幾年前,有家公司想導入一套工作方法,基於預算考量,他們請我去協助培訓主管和員工,希望用一堂課就達成2個目的。 結果是——兩邊都沒學好。 這樣安排的問題是,如果課程內容偏向方法和工具實作,對於培訓講師而言太簡單,學不到整套方法論跟教學技巧;但如果要拆解工具邏輯,一般同仁又會吸收不了,變成兩邊都卡住。 我先幫這家公司培訓1年,隔年他們就改由內訓講師來教。後來聽學員分享,這些內訓講師沒學到精髓,甚至還有上網找我分享的文章和資料拼湊成講義,學不了整個工具的底層邏輯。 到了第三年,培訓計畫就收掉了。內部學員的反應也不好,報怨「內訓講師根本沒學到精髓,浪費時間又誤人子弟」。 我聽到這樣的結果,覺得很可惜。我一直相信一件事:「要在對的事情上,用最少的成本,才會產生最大的效益。」不是什麼事都省錢就好,很多時候省小錢反而浪費更多時間和資源。而老闆的思維會形塑公司的文化,所以要從最上層開始改變。 有些員工其實知道做法不對,但因為老闆給壓力,只能配合省預算、勉強推行,最後學習成效有限。這時候,就需要提出一些好的案例,讓決策者理解,什麼才是高CP值的正確作法。 台積電的成功案例:投資在正確的地方 當年我在台積電看到一個很成功的培訓模式。他們導入了一套KT決策法,這是解決問題和做出效率決策的系統工具。 當時,公司非常重視這套方法的推廣,安排了很多梯次邀請主管與工程師上課。因為這個方法未來會變成員工的必修課,公司決定一定要先把內部講師培養起來,才有辦法讓這套方法落地生根。 於是他們請顧問公司特別規劃了一系列內部講師的課程,確保這些講師未來真的能教得好。雖然這樣的費用不便宜,但公司非常堅定的認為:與其每年亂花錢,不如一開始就投資在對的地方。 這套方法是顧問公司研發出來的,如果不跟他們學,能跟誰學?他們也願意給予授權,這就是一個雙贏的合作。 我當時的主管,就是這批內部講師之一。後來他在培訓我成為KT講師時,講得非常好,完全不輸原本的顧問講師。 回頭想想,如果當時公司為了省錢,沒有安排完整的內訓課程,而是叫這些人去聽課、做筆記,這群講師真的能把KT法教清楚嗎?最終只會變成兩敗俱傷。 中小企業如何兼顧效益與成本? 很多中小企業可能會說,我們沒台積電的預算,該怎麼辦? 我認為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其實,只要找一位熟悉這套方法的專業講師,每年固定來公司開課,反而是一個更高效的作法。這樣費用不高,也不用煩惱如何培養內訓師,讓專業的講專業的事,學員也會有比較一致、正確的收穫。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5.06.12
管理 企業轉型,最怕策略「只有老闆懂」!顧問提醒:溝通方式決定成效 面對關稅議題引發的產業變局,我啟動了「第二次企業轉型系列講座」,希望協助企業掌握應變策略。首場講座主題為「OGSTM策略工具」,我邀請群特管理顧問公司的策略夥伴楊鴻德(Martin)擔任與談來賓。 一開始,我便以全球經濟劇變為背景,點出關稅衝突、中美貿易摩擦、地緣政治與AI快速普及等外部變數,正迫使企業面對「第二次企業轉型」。我提到:「現在的變化,不只幅度大,更重要的是頻率高。以往是10年一波大變革,如今1~3年就可能發生一次。」 我們觀察出3大趨勢: 變動頻率加快:疫情、金融風暴、數位轉型、氣候變遷交錯影響,企業無法預測下一波衝擊。 結構性改變持續發生:供應鏈重組、人力外部化、國際市場格局重整。 企業心態轉變:從「求生存」轉為「建韌性」,不能只靠應付,而要打造內部的對話機制與驅動力。 我進一步指出:「我們看到很多企業策略訂得不錯,卻無法真正落地,這也是我們邀請Martin來分享的原因。」 策略不只是文件,而是對話的開始 Martin指出,無論企業規模大小,OGSTM皆具備彈性可操作性,即使是100人規模的中小企業,也能簡化應用,落實策略對齊。 我追問:「那如何避免策略流於空談?」 Martin說得很直接:「沒有對話的策略只是紙上談兵,真正的改變應從深度溝通開始。」他強調,企業領導階層必須與中層與前線建立對話機制,讓策略被理解、被承接、被執行。 根據我們多年輔導企業的經驗,策略無法落地通常出現在以下4種情況: 策略只由高層拍板,缺乏中層參與與承接。 僅有大方向,缺乏明確目標與執行架構。 欠缺貫穿式溝通,基層無法理解策略內容。 部門間缺乏共識,各自為政,無法齊力前進。 Martin說:「很多時候不是你沒訂策略,而是你訂了,沒人懂、也沒人做。」 策略推動的3個關鍵步驟 為了讓策略落地,我們建議企業採取「策略推動3部曲」: 1.建立清晰的策略影像 策略不能只是模糊的願景,而是要清楚描繪未來想達成的樣貌:目標成果、市場定位、組織文化等。 2.策略開展與承接機制 策略不能停留在PPT簡報,要透過系統化工具與機制往下展開,例如: 中高階管理層如何轉化為具體計畫? 部門之間如何橫向協作? 前線人員如何理解並連結目標? 3.驅動組織動能,滾動式調整 Martin提醒:「不是幾個高層在拉動組織,而是要讓萬馬奔騰,不是車拉馬,而是馬拉車。」關鍵是建立共通語言與責任分擔機制,讓基層也能主動參與。 OGSTM:策略落地的核心工具 Martin以他在嬌生(Johnson Johnson)協助推動策略的經驗,介紹OGSTM模型的5大核心: O(Objective)目的:為什麼要做?清晰企業願景,凝聚共識。 G(Goal)目標:想達成什麼?設定可衡量成果,明確各單位角色。 S(Strategy)策略:要怎麼做?設計行動方針,考量資源與風險。 T(Tactics)戰術:要做什麼?訂定具體執行步驟。 M(Measurement)衡量:如何評估?設定KPI,追蹤進度與績效。 OGSTM強調「對話參與」與「共通語言」,有助跨部門對焦與落實策略,避免執行斷裂或資訊不對稱,使組織上下能共享明確的策略架構與邏輯。 面對當前中小企業所面對的種種不確定性與變局,Martin提出3點建議: 釐清未來影像:3~5年後公司要成為什麼樣子?市場、產品、價值鏈都要描繪清楚。 掌握內部條件與限制:策略不能好高騖遠,要與資源匹配。 建立決策與對話平台:策略不能只靠老闆推,要讓整體組織一起參與。 面對全球市場的快速變化,策略規劃早已不是高層的獨角戲,而是整個組織共同的任務。OGSTM的價值,在於讓目標具象化、讓策略可承接、讓行動能落地。 唯有透過對話聚焦方向、承接任務、整合文化,企業才能在亂局中找出清晰的路徑,完成真正的轉型。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5.05.17
職場 為什麼同樣努力,有些人更早成功?一個父親給兒子的未來備忘錄 「你有活在未來嗎?現在開始準備,才是穩健前行的關鍵。」這句話是我近期在企業授課時最常說的一句:真正懂得規劃未來的人,走路總比別人穩。 讓我分享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最近,我兒子通過了大學學測第一階段,開始準備第二階段的備審資料。家裡有要上大學的孩子都知道,第二關要準備非常多的資料,像是高中期間有沒有自主學習,或參加比賽獲得獎項的事蹟。 兒子覺得自己很幸運,不僅有參加比賽,也累積2份自主學習。 相對於他的同學,現在要準備資料時才發現,既沒有參加比賽,也很少有自主學習,現在就很懊惱。 太太便說:「好在你高一的時候,有安排你去參加英文比賽。還有爸爸建議你先想好自主學習要做什麼題目。」當初這些看似瑣碎的安排,如今成了他備審時的有力佐證。 你是規劃未來,還是等著被未來打擊? 現在事後證明媽媽的堅持是對的,這也是件很棒的事情。想要好的未來,現在就要準備。當你在高一的時候,你就要想好3年後的學測,會需要這些資料。如果現在你才要開始,一定來不及,也很難被學校錄取,因為這些的資料,教授看得出來是認真還是敷衍的做。 其實這就是提前準備的重要性。成功的人,總是提早看到別人還沒看見的事情,不是成功的人比你厲害,是他們比你早開始。 我分享另一個例子,為了不讓2個孩子的近視度數加深,我們選擇讓他們帶角膜塑型片,也必須定期回診檢查,而回診掛號都要事先預約。 太太知道規劃未來的重要性,因此她都會預約未來一年內的回診時間。這就是著眼未來,事先做好規劃。 如果你不想遇到事情時會手忙腳亂,提前做準備是必要的,那至於要提前多久呢?那就要看事情的本身。 培養長遠思維的3種習慣 那要如何培養長遠思考?我認為可以從「目標感、練習感、成就感」3個方向培養。 1.建立目標感:先想終點,再規劃當下 面對任何任務,別只問「現在要做什麼」,而要先思考「1年後、3年後我想達到什麼?」像規劃專案時,不妨分成3階段:「3個月內要完成什麼?半年後達到什麼?1年後的成果是什麼?」這種時間軸式的規劃,有助於拉長思考視野。 再搭配簡單圖表或數據視覺化,讓未來的好處「看得見、摸得到」,就能讓人更願意堅持。 2.培養練習感:模擬不同情境,建立應變能力 讓自己習慣思考:「如果⋯⋯那我該怎麼做?」透過反覆演練未來可能的場景,幫助你看清現在的每個決定,如何影響未來結果。 比如:「如果我想進外商公司,現在就該開始準備英文。」這種推演式的思維,有助於累積遠見。同時,也可以透過日常與家人或同事的討論、回顧過往決策經驗,不斷強化長線思考的習慣。 3.建立成就感:讓進步看得見,累積信心 長遠規劃之所以難,常常是因為看不到短期成果。你可以設計一些「需要時間累積」的小目標,例如:存一筆錢、完成一門線上課程,讓人從中感受到「慢慢來比較快」的成就感。 記得設定可分階段完成的目標,並且針對每個小成果給予回饋與鼓勵。這樣一來,即使遇到挫折,也比較能維持信心與動力。 成功從來不是關鍵時刻的即興表現,而是日常裡不斷累積的結果。無論是學習、生活還是工作,每一步都在為未來鋪路。 想要未來不焦慮,今天就要提早準備。願我們都能活在未來,並為理想的人生預先搭橋。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5.05.03
管理 拯救爛效率!到底怎麼讓團隊學會「工作方法」? 前幾天,我前往桃園一間擁有千名員工的企業,為他們的高階核心團隊講授「持續改善再升級方案」。所有主管全數到齊,董事長、總經理及2位副總經理也在後方旁聽。 在演講中,我特別強調工作文化的重要性,並指出這必須真正落實到每個人的日常工作中。於是,我請大家使用便利貼,寫下自己對工作文化的理解。 有人寫道:「工作文化就是積極的工作態度與一致的工作方法。」也有人認為:「當遇到問題時,同仁處理的態度與方法,便是工作文化的一部分。」另一位則提到:「工作文化就是團隊的氛圍。」還有主管認為:「工作文化就是每個人處理問題的態度與做事方式。」甚至有人開玩笑說:「我們公司的工作文化就是準時下班!」 此話一出,全場哄堂大笑。 從他們的討論中,可以發現大家對於工作文化的理解有2個共通點: 工作的方式:當問題發生時,大家是如何解決的? 處理問題的態度:同仁是消極應對、敷衍了事,還是積極解決? 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企業的工作文化。 談到這裡,董事長迫不及待的分享他的想法。他說:「我們過去也上過許多課程,學了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可惜的是,這些方法都沒有真正落實到日常工作中。我發現,當各位主管遇到問題時,還是習慣用過去的經驗來解決,缺乏邏輯推理能力,也沒有一套系統性的解決方法,這是我們未來必須努力的方向。」 我十分贊同董事長的看法。確實,在我十幾年的企業講師經驗中,見過許多企業主為此感到苦惱——為什麼學了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工具,卻始終無法真正落實到日常工作? 如何落實解決問題的方法? 首先,這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必須讓主管們從內心接受,並相信它們能幫助解決日常問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維轉變。其次,落實的方法或工具不能過於複雜,否則難以持續運用。 舉例來說,如今每個人都有手機,只要安裝ChatGPT,遇到問題時就能馬上詢問並獲得解答。但如果ChatGPT只能安裝在昂貴的設備上,它就無法真正落實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同理,解決問題的方法必須簡單實用,才能真正被廣泛應用。 PRA模型:簡單可落實的解決問題方法 這幾年,我發展出一個簡單、有效的解決問題模型,可以真正落實到每個人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中,我稱之為PRA模型(Problem-Centered, Root Cause-Centered, Action-Centered)。 PRA模型的核心價值在於:不僅解決問題,更要創造長期效益,並帶來組織的實質影響力。 PRA模型共有3個步驟: 1.P(Problem-Centered)——辨識問題 在這個步驟中,首先要把問題描述清楚,確定發生了什麼問題。接著,進行問題分析,並確認這個問題過去是否曾發生。然而,大多數人遇到問題時,往往不花時間辨識與分析問題,而是急於尋找對策,這其實是很危險的。 2.R(Root Cause-Centered)——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 在這個步驟中,必須假設幾種可能的根本原因,並尋找佐證資料。最終,需進行專業判斷,以確保這些原因與問題之間的因果關係是合理的。 3.A(Action-Centered)——採取行動與預防再發生 找出根本原因後,接下來要思考合適的對策,並徹底解決問題。此外,還需要確保問題已被解決,並進一步探討如何預防問題再度發生。同時,影響力的擴大也很重要——讓更多人從這次經驗中學習,當未來遇到類似問題時,能夠縮短解決問題的學習曲線。 這時,董事長補充道:「彭老師,不瞞您說,我們公司這2天才發生了一起設備異常的問題。我請主管們分析問題,但他們的答案讓我捏了一把冷汗,還得我一再提醒、引導,才能比較有邏輯的解決問題。還是下課後,我請同仁用PRA模型來分析這個問題,再請彭老師幫我們看看?」 我笑著回答:「沒問題,我非常樂意!很多東西就是現學現用,才能學得最扎實。」 果然,下課後,董事長請3位主管使用PRA模型完成設備異常問題的分析,我也花了一些時間輔導這個案例。 最後,我也和所有的主管分享,PRA模型的最終目的,不僅在於解決當下的問題,更在於建立一個能長期影響組織的思維模式。當每個人都能從更高的視角來思考問題,不只是著眼於解決眼前的困境,而是關注組織的長遠效益,這才是真正的高效工作文化。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5.03.20
管理 部屬總是喜歡用老習慣做事,怎麼解? 一家國際大廠的執行長,想學習台積電的持續改善文化,因緣際會得知我的顧問服務能協助企業在3~5年重塑工作文化,於是邀請我從「策略貫穿」、「以戰代訓」、「種子培養」、「文化建構」等面向,協助他們公司導入持續改善文化(PCIT),進而推動變革。 有一則故事,正好能描述這家公司原本的工作文化。 某次生產線發現一批產品有問題,工程師現場處理後,跟生產部門說已經沒問題了。然而,幾天後相同的問題再次發生,同一位工程師花了近10個小時才解決。但沒過2天,問題又再度出現。 在檢討會議上,工程師被主管唸了一頓:「你的報告全部都是文字,問題描述不清不楚,數據是多少也沒有寫。你的報告不只我看不懂,我相信今天會議上的所有同仁,也搞不懂你到底想表達什麼。另外,你都是從表面來看問題,根本沒有找到真正的原因,難怪問題都不斷發生。」 缺乏工作方法的缺點 從這則故事中,可以發現這家公司的工作文化有幾個缺點: 習慣一個人解決問題。 習慣用過去經驗來解決問題。 員工雖然忙碌,卻忙得沒有效率,找不到更有效的解決方法。 需要很多時間解決問題,也無法針對根本原因制定對策。 無法具體的描述問題。 報告內容缺乏數據和邏輯分析,難以有效說服他人。 由於解題方式始終未改進,導致面對日益複雜的問題時,難以有效應對。 執行長希望能導入一套系統性的問題分析與解決方法,成為公司解決問題的統一語言。他向我表達3個重點: 建立可行且完整的持續改善文化,並確保能長期推行。 希望同仁學習工作方法,提升邏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習慣用量化數據支持論點。 建立工作方法後的解題方式 過了一陣子,這家公司的工作文化產生了實質的變化。同一位工程師,再次遇到生產線出狀況時,這次他的做法如下: 初步釐清問題。 邀集利害關係人一同協助(品保部門、設備部門、製造部門),並成立專案團隊。 先執行暫時防堵措施。 調閱前幾天的生產紀錄,從中釐清跟分析原因。 發現其他機台也生產同一組產品,對比兩組機台的數據就能找出差異。 專案團隊重新描述問題,並使用工作方法,找尋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 集思廣益提出多個對策,再選擇可行度最高的方案。 制定監控和預防機制,以免讓問題再次發生。 透過這些步驟,他順利的徹底解決問題。隨後他把整個過程和解題邏輯整理成一份簡報,以PRA格式呈現,並將驗證根本原因的工作方法放在附件。 不只主管對這位同仁的成長感到驚訝,執行長也樂見其成,他說,「同仁的能力提升了,公司的競爭力也會跟著提高。這幾年公司導入PCIT,加強組織的問題解決能力,也強化了企業文化。」 我建議老闆們,可以先從建立工作文化開始,逐步向上發展變革。當工作文化建立穩固後,當工作文化穩固後,再進一步深化並塑造企業文化。企業轉型的關鍵就是重塑工作文化,沒有優良的工作文化,就別談企業文化。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5.02.13
管理 企業文化vs工作文化:你的公司需要哪一個? 去年底,我受邀至某家IC設計公司演講,分享「工作文化變革」。 當天我們提早40分鐘抵達,迎接我們的是主辦單位的人資主管。在寒暄的過程中,對方問我,「請問『企業文化跟工作文化』有什麼不一樣呢?」 我當時心裡想,這位主管也太厲害了,問了非常重要的問題。聽完我的簡單說明後,該位人資主管就在演講開場的時候,向全場聽眾解釋企業文化跟工作文化的差異。當時我很驚訝,他竟能準確的詮釋兩者差異。 演講完後,陸續有幾位人資朋友,向我請教工作文化變革的議題。在輔導企業的這些年,也有許多人問過我工作文化跟企業文化的差異,因此我向各位分享個人的見解。 工作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差異 對企業而言,工作文化是基礎,企業文化則是核心思維。這兩者雖然相關,卻有本質上的不同。企業或許不一定要建立完整的企業文化,但應有穩固的工作文化,因為這是組織運作的基礎。 企業文化的定義 企業文化是一個組織的核心思維,代表著公司的發展方向和價值取向,主要包含以下3個核心要素: 明確的未來願景。 清晰的使命。 核心的價值觀。 這些核心元素,將逐步影響企業的行為準則與工作文化。 工作文化的定義 工作文化是基礎,無論公司規模大小,都需要建立適合的工作文化,而這會因行業不同而有所差異。 例如,台灣企業常用PDCA(Plan-Do-Check-Act)就是一種工作文化。在企業管理中,單憑主觀判斷和經驗不足以支撐決策,應善用數據來說服團隊。因此這些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是一套科學,有流程、邏輯、表單,協助員工系統性的解決問題,進而形塑公司的工作文化。 我曾向法國群特管理顧問公司創辦人Martin請教「企業文化跟工作文化」的議題,Martin根據他的實務經驗,特別提到:「某些企業可能不會特別強調企業文化,但當企業邁向國際化、跨國經營時,就必須建立企業文化,以確保核心價值觀能有效傳遞至海外分支機構。」 從工作文化到企業文化的轉變中,許多台灣企業最初只有工作文化,當他們試圖拓展海外市場時,若缺乏明確的企業文化,可能會面臨溝通與管理上的困境。 先有工作文化,再談企業文化 在實際輔導中,我建議可以從工作文化開始重塑企業,再逐步向上變革(Bottom-up)。當工作文化建立穩固後,再梳理企業文化。這個過程雖然不算複雜,但要徹底落實,通常需要2~3年。 根據我長年輔導企業的經驗,企業可以透過4步驟完成變革: 首先確立基礎的工作文化。 逐步導入企業文化的元素。 確保文化能在組織中有效傳播。 持續評估和調整。 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能讓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更能適應市場變化,並建立起穩固的文化基礎,再逐步發展出適合自身的企業文化。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5.02.07
職場 他用「顧問思維」讓孩子自動自發算好數學 我有位好朋友,跟我分享他和兒子Peter的對話,我覺得很值得反思與學習。 Peter目前小學六年級,前陣子在準備報考私立國中,但由於在校成績不太理想,因此他提醒Peter,要多花點心思唸書。 Peter其實對數學頗有天賦,能解開困難的題目,卻經常粗心答錯簡單的題目。他對Peter說,「其實以你的數學能力,即使到了高中都沒問題,但你現在得取得私立國中的門票,否則一切都免談!這些簡單的題目,只要你想寫對答案,對你而言是絕對沒問題的。」 接著,他又說,「媽媽一直要安排你去補習,講了好幾次爸爸已快無法拒絕了,所以,你要不要考慮自己讀,把這些基本的數學題目練好,在分數上表現給媽媽看,這樣子你就不用去補習班,可以繼續享有自由,你覺得怎麼樣?」 Peter覺得很有道理,也願意好好把基本功練好,過了一段時間,Peter的數學成績就開始扶搖直上,他也欣慰的笑了。 實際上,許多家長遇到小孩子的學業問題,可能會用以下的言語刺激孩子: 「你的數學真的不行,連最簡單的都不會,會不會太誇張了?」 「媽媽叫你去補習,我覺得也是對的,不會的你可以問老師。」 光看這些話,就讓人心生反彈,更何況孩子?即便孩子願意去補習,也未必是真心想學,因此效果不一定理想。 每位父母都該學習的教練式領導 我的工作搭檔侯安璐分享,每位家長都應該了解教練式領導,成為孩子的教練。 我朋友很有智慧,先「認同Peter的數學實力」,再帶他認清眼前的關卡。在這段父子的對話中,其實運用了教練式領導的技巧,來改變孩子的學習態度。 教練式領導中的一個重要的元素是保持輕鬆氛圍,朋友對Peter的說話方式就像朋友般,和對方分享觀點與選項。 另外,不要從「責任」的角度切入,說出「你應該」之類的話,因為孩子都知道道理,但就是缺乏動力。 因此教練式領導,和孩子平起平坐,幫助孩子看見問題,然後一起面對,就能改變他對學習的意願。即使孩子現階段的能力仍不足夠,至少先讓他有意願去進步,再搭配其他方式、給予資源去幫助他。 教練式領導是不是很神奇?只要學會幾招,你就能和這位爸爸一樣有智慧。我這幾年與侯老師在企業輔導上課,也深受他教練式領導的啟蒙,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也讓我將教練式領導的技巧運用在教育孩子上。因此,我推薦每位家長了解教練式領導,這不僅能提升孩子的學習態度,也能促進親子關係的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