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強迫

共有 1909 則相關文章

焦點

過去,在跨境電商平台Pinkoi擔任財務專員的賴冠儒,日常工作內容之一,就是寄信請商家上傳發票。這項工作本身不難,但需要機械式的反覆作業,還經常需要好幾次信件往返,才能完成。但現在,只要一個按鍵,她就可以寄發上百封客製化郵件,也省去後續溝通成本。 你或許沒想到,這顆神奇的按鈕,其實是沒有資訊背景的賴冠儒,自己與ChatGPT協作開發出來的。而這樣的故事,在Pinkoi並非特例。 截至目前,短短一年內,該公司藉助生成式AI工具,已開發出超過三十種內部應用,其中過半數是由人資、財務、客服等非工程部門,不具資訊背景的成員開發而來。 這樣的成果背後,沒有強硬的績效指標或新頒布的公司政策。Pinkoi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顏君庭相信,提供一個可以自由討論的環境,就是讓團隊嘗試使用AI的最好基礎。 AI倡議者成為引路人他們是技術顧問,更打造「安全感」 但如果期待自由放任可以自動滾動出好結果,恐怕也太過天真。所以在這個條件之上,他還加入一個關鍵元素,就是負責穿針引線的「倡議者」。 所謂倡議者,主要有兩大任務,第一,扮演團隊的技術顧問,協助成員順利跨出第一步。顏君庭表示,生成式AI的使用門檻雖然很低,卻也不是零。他舉例,要問對問題,就是一道功夫。 而擔任倡議者角色的Pinkoi技術顧問劉依語,在過去這段時間,也觀察到同仁有有兩種明確需求。 第一種是有想法,但不知道從何開始。 「我要做聊天機器人,它(ChatGPT)給我一個繞一大段路的答案。」Pinkoi人資營運專員陳奕回憶,一開始和AI協作,掌握不到訣竅,後來找劉依語討論,很快幫他收斂出明確的路徑,最終成功打造出有如他網路分身一般的「Hey Siri」聊天機器人,可以二十四小時不休息,替他回答同仁有關「簡報筆在哪裡」等這類日常詢問。 第二種常見狀況,則是來自AI本身的極限。 劉依語表示,多數同仁想開發的應用,其實不需要她幫忙就可以完成,但也有許多狀況會是在完成度達九成後卡關。「剩一○%無論怎麼跟AI問都會鬼打牆,(這時)就是我出動的時候了。」對她來說,這些問題通常不會太難解,也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但如果是沒有資訊背景的人,卻可能會原地打轉。 「跟懂的人合作一下,就可以大幅下降挫折程度。」她說,這也是設置倡議者的一大目的。 在團隊眼中,劉依語就是他們在AI這條路上的引路人。「你不一定不知道路,但幫你指了路,會更清楚。」賴冠儒所說的,其實更像是得到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讓完全沒有基礎的人,也敢放膽向前跨出第一步。 他們主動出擊扮催化劑幫客服兩天做出AI應用、擴散經驗 除了在上述關鍵時刻出手,倡議者還有另一項重要任務:釋放催化劑。 雖然在ChatGPT熱潮下,每個人可能都聽過或使用過生成式AI,但很多人可能也和賴冠儒有過相似的經驗:「不知道怎麼用,聊兩次就有點無聊。」或者也像Pinkoi廣告設計師羅宇彤所說:「知道AI能辦到很多事情,但一時之間想不到可以怎麼幫到你。」 所以倡議者用來激發更多人嘗試AI的那個催化劑,就是成功案例的分享。 圖表製作者:何佩珊 找出第一個案例,往往是最難的。於是,在公司也扮演倡議者角色的顏君庭,選擇主動出擊。 他並非先挑選一個對象後,命令對方嘗試,而是先去找出團隊裡面,需要人工作業,且重複性高的項目,自己先透過實作,確保真的可以使用生成式AI,寫出一個被驗證可用的解決方案。 當時第一個浮現在他腦中的,是客服日常要處理許多「將A複製到B」的剪貼(copy paste)作業自動化。 顏君庭在確認可行後,沒有手把手去指導隊友,而是把他在網路上搜尋到,片長不到十分鐘的教學影片,推薦給客服同仁,告知對方這可以解決他的什麼問題,鼓勵對方嘗試。 最終,該位同仁真的把應用做出來了。顏君庭記得在一場一對一對談中,該名同仁對他說:「我在這邊工作了五年,第一次這麼有成就感。」畢竟,過去在她的認知裡,寫程式就是能力以外的事,要想解決,只能上需求單給工程團隊等排程。她從沒想過,這個遲遲無法被排入排程的需求,自己竟然只花兩天就解決了。 這個嘗試之於該客服同仁的意義,不只在於存在已久的痛點得到解決,更是因為感覺到自身職場價值的提升。 「因為隊友本身她自己很有感受,所以她自己在講的時候,你可以感受到成就感和興奮感爆棚。」顏君庭形容,「隊友就是最好的Sales(業務員)」。而且對分享者來說,內部分享不只是一種自我滿足,也是在幫助團隊一起成長,又是另一層成就感。 「我也可以!」員工主動解題原耗時一個月的工作,縮短到60秒 他相信同樣的嘗試,如果換成他去做分享,恐怕團隊接受到的會是壓力多過激勵。這也是為什麼他不吝於對團隊在AI的投入表示支持,卻也盡可能避免將手伸得太長。 劉依語觀察到,當大家看見身邊同事做出成功案例,就會開始覺得自己也可以。而越多案例的分享,就更能提高大家的嘗試意願。有一段時期,Pinkoi幾乎每週都會舉辦分享會。 Pinkoi廣告設計師羅宇彤(圖後排右1)運用AI,更有效率的完成過往需要長時間規畫的數位廣告素材。他也將這樣的AI成功使用經驗分享給團隊。攝影者:郭涵羚 陳奕正是從中受到啟發的其中一人。原先一度對生成式AI失去興趣的他,看到同仁分享的各種成果,不論是可以一鍵大量寄發客製化郵件,或是寫出Chrome瀏覽器外掛程式等,都讓他忍不住在心中驚呼:「哇,居然可以做到這樣的事情,原來我真是太小看ChatGPT了。」 這些案例除了帶來信心,還有更多對應用的具體想像。 「(AI)好像很厲害,但到底怎樣厲害,不知道。」賴冠儒的疑惑,也是許多人的心聲,但當她看見身邊同仁做出跟自己工作內容接近的應用時,她得到了解答:「他們可以這樣用,我的工作好像有類似東西,我也可以。」 漸漸的,從去年六月舉辦第一場分享會開始,劉依語從同事來訪的頻率,明確感受到公司內的AI應用氛圍被帶起來。後來即便她沒有舉辦分享會,有些部門也會自己召開,還有些走得比較快的人,更主動扮演起為身邊同事解題的角色。 而這些應用展現出的廣度和深度,讓兩位有多年資訊工程經驗的倡議者感到相當驚訝。「我當工程師這麼久,我從來也不會寫那個東西。」顏君庭說,如果今天同一個題目由他來解,需要花費的時間可能會是該同仁使用AI協作的七倍到八倍。 另一個讓劉依語印象深刻的觀察是,她發現,或許是因為與AI的溝通可以比找工程師討論更頻繁,再加上AI擁有的知識量遠勝個人,所以同事採取的做法,經常會超乎想像,開發出來的應用,往往也更能貼近實際使用需求。 當團隊裡有更多人懂得用AI為自己賦能,對Pinkoi最直接的效益,就是藉由工作流程的節省,讓組織變得更有效率。 顏君庭舉例,原本一項合約簽署工作,傳統做法上,需要很多次人工確認、追蹤,但人資同仁開發出一套自動化系統,就將原本需要一個全職人員耗時一個月的工作大幅精簡,「現在只要每天花一分鐘看進度。」他說。 效率高了,腦力大解放!「現在有時間做團隊有感的計畫」 這裡的效率提升,也不只是將一個月的處理過程縮短至每天一分鐘,同時還來自更好的工作節奏。 就像是Hey Siri的出現,可以為陳奕代答同事的日常詢問,就能減少他工作到一半被打斷的機率。 時間的釋放之外,工作者的心情也被改變了。 賴冠儒舉例,有些機械式的反覆作業,本身不難,但耗時又無聊。過往要進行這些工作時,偶爾會有「算了,我先做別的事情」的反抗心理,但是,當這件事變成只要一鍵就能完成,就不再有拖延必要。 而不論是節省時間,還是改變心情,都有助於釋放團隊的「腦力」。 圖表製作者:何佩珊 Pinkoi如果有同仁在使用AI工具解題時卡關,可以呼喚技術顧問劉依語(圖左1)協助。對團隊來說,這可以減少挫折感,也增加安心感。攝影者:郭涵羚 顏君庭以獎金辦法的設計案當例子,表示過去因人力限制,他們把這項工作委給外部顧問公司處理,卻在實務推行上遇到許多問題。而現在,他們已經有餘裕自己去制定一套更符合Pinkoi需求的新制度。 「我們省下的機會成本就是,以前要委外,成效還不一定好。現在有時間做出團隊相對有感的計畫,這是很大的結構差異。」他說,「這就很有價值。」 顏君庭心裡清楚,如果外部企業的團隊已經懂得使用AI工具,自己的團隊卻沒跟上,長期一定會出現競爭力落差;但他也知道,新事物的推廣不能著急。因此,他們選擇循序漸進的方式,一步步引導,讓每個人先感受到這件事的好。 這麼做,一開始的腳步或許比較緩慢,但氛圍一旦創造出來,動能就很驚人。 以Pinkoi第一年的表現來說,堪稱成果豐碩。而且顏君庭相信,有自由的環境、倡議者的設計,加上催化劑,這三大要素集結起來,他們還將創造出更多AI賦能。 ...

2024.04.25

職場

我們知道的名人當中,牛頓、愛因斯坦、林肯、甘地、祖克柏、比爾.蓋茲等人都是性格內向的人。美國的一項調查研究也發現,在成功人士當中,性格內向者所占的比例居然達到了七成。 所以,內向者在職場中沒有存在感,只是刻板印象,並非事實。事實是,內向者只要充分挖掘潛在的天賦優勢,也可以成為別人眼中那顆最閃亮的星星。作為一個內向的人,該從哪些地方努力呢? 《深度影響》(Win People Over)作者凱倫.梁(Karen Leong)認為,影響力有兩個核心:喜歡和尊敬。如果深入覺察一下,我們就會發現,喜歡是關係層面的,如果周圍的人覺得你這個人不錯,就會喜歡你,並會對你刮目相看。 而尊敬是做事層面的,如果周圍的人覺得你這個人很有能力、很有資歷,也有很多成就,就會在心底對你產生敬意。如果你想在同事和主管面前有影響力,可以從「為人」和「處事」兩個方面著手。接下來,我們就詳細探討一下。 為人:修煉屬於你的氣場 有些人覺得要別人喜歡自己,就得討好別人。先不說討好能不能真的贏得別人的喜歡,即便能贏得一些,這種喜歡也是俯視性質的喜歡。最多是同情,甚至是可憐,但與尊重無關。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的潛意識都是傾慕強大的。你越強大,別人越會追隨你。所以,高品質的喜歡是仰視性質的。你身上具有某些能量和魔力,讓別人驚嘆、折服,這樣的喜歡才能化為真正的尊重。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最需要修煉的是自己身上的氣場。什麼是氣場?在生活中,我們和不同的人交往,體驗到的感受是不一樣的,這種感受就是一個人的氣場。像一個能量場對我們的心理造成某種影響,比如壓迫感、欽佩感,當然也包括親切感。 氣場強大的人往往談吐不凡,但更多的時候,一個人的氣場是經由說話時的音調、節奏、眼神、表情、肢體動作等非語言方式表現出來的。 眼神堅定:和人說話時喜歡注視對方的眼睛,眼神專注,充滿了能量,彷彿有光一樣。 表達有力:他們有自己的想法,而且相信自己的想法,在表達的時候非常自信、很少遲疑。 舉止從容:無論是走路還是就座,都散發著從容和灑脫的氣息。 從類型來說,氣場強大的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咄咄逼人式」,這樣的人站在你面前會表現得鋒芒畢露,充滿了征服欲,讓人有一種被碾壓的感覺。另一種是「如沐春風式」,這樣的人在你面前會表現得溫和而睿智,充滿了親和力,讓人有迫切與之交往的衝動。 氣場強的人不僅擁有獨特的個性魅力,而且有影響別人的強大能力,因而在職場中常常居於主導地位,讓人不敢小覷。那麼,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氣場呢? 首先,說話時避免「低權力語言」。 語言是有一定的權力屬性的,不同的語言形態會增強或減弱說話者對他人的影響力。那麼,哪些言語會削弱我們的影響力呢? 比如,說話時閃爍其辭,經常使用「我有點失望⋯⋯我覺得我可能⋯⋯。」等句型,讓人感覺說話者很心虛。 另外,說話時過於客氣和禮貌,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是:「實在對不起」、「不好意思」、「很抱歉」。根據當下的情況適當的表示禮貌是可以的,但是不分情境的過於禮貌,就不是謙虛而是自卑了。 還有,經常使用否定式的陳述,比如:「我不是很確定,但⋯⋯這樣說可能不適合。」這些語氣也給人缺乏自信的感覺。以上這些都是低權力語言的形態,會顯得說話者的氣場不足,應該盡量避免。 氣場高的人說話時一定是直接、清晰和有力,不會給人模稜兩可的感覺。其次,要注意自己的身體語言。一個人的氣場是否強大,首先就是看這個人的眼神。眼神游移、飄忽不定、不敢與人對視都是沒自信的表現。而持續的目光接觸可以讓一個人顯得自信,讓對方感覺到被關注和重視,激起更深交往的意願。 處事:成為別人眼中不可替代的人 內向的人在工作中容易陷入盲點,就是覺得自己之所以不被重視,是因為自己有很多問題和不足。只有把問題都解決了,事業的發展才能再上一個台階。但實際上,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時,問題根本解決不完。 一項工作能不能做好,不在於你有沒有缺點和不足,而在於你有沒有核心價值。所謂核心價值,就是你的優勢能力。如果你擁有一些獨特能力:別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別人做得一般的,你能做得非常好,那你就是有核心價值的人。 知道了自己的核心價值,然後在這方面持續的花時間和精力去優化,在事業上就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可以看一下,內向的人在哪些方面的能力更突出。 有些人做事很認真,在細節上很嚴謹,追求完美,這是一種能力,這樣的人在一些大型專案以及財務類的工作方面會很受歡迎。 有些人做事很負責,對主管吩咐的事,不用監督和催促,都會很自覺的完成,主動性很強,這樣的人在團隊中讓人放心,值得信任,這也是一種能力。 有些人善於思考,對工作中的問題看得更深入、更透澈,也更長遠,這也是一種能力,而且是某些專業領域更為看重的能力。 內向型的人還有很多優點,大家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自我覺察。了解自己獨特的優勢,然後不斷精進,變成別人眼中不可替代的人,這樣你在團隊中就會變得格外重要。 內向者的核心價值有一個共性,就是他們所擅長的能力通常比較隱性,不容易一眼就被看到和發現。但是,隨著人們相處時間的累積,你的主管也好,同事也好,都會逐漸意識到你的獨特之處。 所以,在職場中發現自己存在感不高,不被關注和重視時,不妨多一點耐心。在確定自己事業方向的大前提下,沉下心、學會堅持。在職場上,贏到最後的往往不是剛開始跑得最快的,而是那些跑得最穩的人。 *本文摘自晴好出版《對不起,我可能對人過敏》 {DS_BOX_37936} 責任編輯:湯明潔核稿編輯:陳虹伶 ...

2024.08.02

職場

「怕生」是天生的性格反應,同時也是對自己誠實的表現。 語雖如此,我想「怕生」的你,應該多少都曾因無法為自己的想法付諸行動而喪失機會;或者明明個性親切隨和,卻被誤認為是「陰暗抑鬱的人」。 諸如此類的經歷,是否使你想要改變性格? 做到3件事,怕生也能變社交達人 接下來要請你磨練的3個重點,並非希望你改變這些性格。反之,它們可以讓你充分了解「怕生的優勢」,並助你成為「怕生界的社交達人」。就來試著達成以下3點吧。 1.變得喜歡聽人說話 想要變得「喜歡聽人說話」,就得要先擁有不輸給別人的「好奇心」。它會讓你對別人感興趣,使你對「傾聽」樂在其中。 2.好好的打招呼 「好好的打招呼」,則是希望你面對初次見面之人時,也能好好的留下印象。光是如此,你就有機會能成為受歡迎的人。與其磨練口條,不如先好好「打招呼」。 3.養成代表你自己的「一句話」 最後,養成像你自己的「一句話」。就是將「感謝、有精神、有幹勁」等正向詞彙列為關鍵字,然後再選出順口、語感佳的「一句話」,用來代表自己。 當個專注聽人講話的人,100%會受歡迎 「這樣就夠了嗎?」看到這裡,想必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惑。是的,這樣就夠了。只要能夠當個「神情專注的聽人講話」的人,100%會受歡迎。 在對話中,如果遇到不知道該如何回應的時候,只要能說出「好厲害、好棒、太好了呢、我都不知道、不敢相信、太美好了、是啊」等詞彙,其實就已經很足夠了。 像自己的一句話,最好是口頭禪一般「習慣會說的話」。以我來說的話,是: 「今天也會是美好的一天呢!」→表達感謝 「不氣餒、不灰心、不放棄!」→有幹勁 「好像打了一劑強心針。」→有精神 請不需要太擔心自己那麼做,會不會顯得很奇怪。只要試著拿上述其中任何一個要訣,實際運用在生活中,你一定可以從「怕生的枷鎖」中解脫。 *本文摘自方言文化《高情商說話,跟誰都能聊不停》 {DS_BOX_37255}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