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年終獎金

共有 545 則相關文章

職場

每到年底,就會收到很多關於與年終相關的問題,有些人年終不錯,有些人年終不優,有些人根本不確定公司會不會發年終。 你對自己的薪水和年終滿意嗎?先給大家一個正確的職場觀念,無論你是員工或創業者都可以參考: 本薪:是你做好分內工作對應的薪資。 加班費:是你超出正常工時應該得到的報酬。 年終:是給有戰功的人,不是每個人應該「平均分配」,簡單來說就是「論功行賞」! 當然,有些大型上市公司或大型企業,因為營業規模極大,所以會用公司整體獲利,直接依照職等分配給所有員工,也因此你會看到有些公司,一發年終就非常優渥,那個數目讓你超級羨慕!但畢竟這不是中小企業的運作邏輯,如果你追求這樣的發年終邏輯,那你就要把求職目標放在大型上市公司。 至於中小企業,大部分的發薪與發年終邏輯,都是來自於你做的事對公司的績效、獲利越有幫助,你的功勞越大,年終就越多。年終不是用苦勞換的,也不是用工時換的,更不是公司欠你的。請思考公司有沒有因為你而賺更多錢?如果有,這才是你的戰功! 想要加薪、獲得更高的年終,要怎麼達到?實際上,拿高薪的人都是先做出好的表現,薪水才緊接著跟上的,先證明自己的能力,值得拿到那樣的薪水! 此外,你最好做出「差異性」,也就是由你來做比別人好,讓公司不能沒有你、依賴你、需要你!努力創造出最高的個人價值,這個時候無論是公司想主動幫你調薪,還是你開口爭取更高薪資,都不是難事啊!心態正確,事情就不難。...

2024.11.22

職場

對許多人而言,年底是用來慶祝以及與家人團聚的時刻。但在職場上,年底卻是為了讓過去一年能夠完美收官,讓人進行最後衝刺的時候。同時,年底也是讓人重新檢討自己過去一年表現的時候。只不過,企業主管做的檢討,和公司大部分員工做的有許多不同,而這些差異可能會對企業新的一年造成影響。 Business Insider報導,在職場打滾40多年的微軟前人資副總裁威廉斯(Chris Williams)表示,對為公司賺錢的大部分人來說,年底是用來達成重要目標或完成重要計畫、讓過去這一年能完美收官的時候。由於目標達成與否對他們的薪水和升遷會造成重大影響,因此大部分人年底時都很忙碌,會想嘗試達成每筆可能交易。 但對主管來說,年底是他們用來核對所有可能達成的目標是否達成,或是清理拖延已久的計畫、為新的一年準備的時候。由於他們看的是未來好幾季、好幾年,或甚至好幾十年後的目標,這讓12月的匆忙對他們而言沒有意義。 而對許多公司較低階層的人而言,年底是公司發放績效考核結果的時候。這讓許多人會對年底感到不安。考績結果等於是在「定罪」一個人做得不夠好,還告訴人怎麼做好。 但對企業高層來說,績效考核的意義卻完全不同。雖然許多主管收到的考績格式,和其他員工大同小異,但影響卻相對小很多。最高主管的考績是董事會評的,而就像多數決策是委員會所做的,主管的考績內很少會包含明確的見解,而且主要專注在財報結果,而不是個人行為、技能或個人發展。因此,主管等級的考績較不關係到工作去留,而比較關乎企業體質。 而對大多數人來說,年末和年初也是一個重新開始、設立新目標的好時候。雖然企業高層也同樣抱著新年新希望的想法,但他們的考績指標和控制規模再度讓他們有了和一般員工不同的行動。比起安排新年度的會議時間或設定新目標,企業高層做的改變通常大更多。 這也解釋了為何許多企業組織改造和裁員通常會發生在第1季。因為主管已經花時間想像新未來,而這經常代表組織需要進行大改變。當然未必每次都需大刀闊斧,但至少一定會有所不同。 同時,裁員也是企業高層能對財務造成最快影響的可用選項之一。由於年底裁員容易造成觀感不佳,因此多數主管都會被人資團隊說服,將裁員延後到過完年,也就是第1季。 ※本文由《經濟日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2023.12.28

職場

▌作者簡介:小紅臉,曾任公務員,過去人生皆走在主流道路上。公務員生涯十年中,反覆憂鬱,最終選擇辭職,人生從憂鬱地獄翻轉成幸福的追夢之旅。⁣目前藉由文字創作及陪伴對話,協助他人找到心裡的聲音並活出幸福。 「你怎麼不考慮換單位或重考?」這大概是我寫文章分享以來,最常被問到的前3名。⁣我在猜,會問我這個問題的人,也對於現況感到不滿,但又擔心,因為這樣的不滿直接離職,太過衝動。⁣ 今天我來分享一下,當初我自己決定離職的3個關鍵思考點,讓猶豫的夥伴參考囉!⁣ 1.同樣的問題,是否反覆發生? 我在公務生涯10年的期間,經歷2次憂鬱症。老實說,我並不是第一次遇到困難,就衝動離職。 我一直都是堅持度高的人,對我來說,其實放棄是更難的。但一份工作,會做到讓我身心反覆失衡,就是個警訊。我需要正視表層問題下的核心關鍵,問題才有機會真正獲得緩解。更何況,在第一次失衡後,我做了很多學習、努力和調整,但顯然狀況改善有限。 身體是最好的警報器,當你走在偏離你渴望的道路太遠,它會用它的方式,想辦法提醒你。如果就我的經驗來說,離職後,我就不再憂鬱了,吃好又睡好,並非「離職治百病」這麼簡單粗暴的結論。 而是在公職,我漸漸活成我不喜歡的樣子,身心自然失衡;離職後,我做喜歡也認同的事情,連帶的這些會回過頭來,加深自我認同。喜歡自己了,自然就不會憂鬱了。 所以我考慮是否離職的第一個思考點是,這個問題是否反覆發生?如果是,要思考看看未來會重複發生,我可以接受嗎?如果不能接受,就要有離開環境的準備。 2.用宏觀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我第一次碰到合不來的主管時,身邊同事都這麼安慰我:「我跟你保證,我的公務生涯20年,這種人太少了,我第一次碰到,你撐過之後,以後就不會再遇到了。」 結果隔沒2年,調單位後又遇到一個不同的主管,但他是前主管的2.0(升級版),這時我又聽到身邊的同事用同樣的話安慰我。 明明是不同的情境,卻得到相同的結果,這讓我哭笑不得。⁣且大家20年才碰到一次,我短短5年內就遇上2個,只能說自己運氣實在太好了⋯⋯。 我能理解同事們的善意,不過這同時也讓我思考,我遇到的困境單純是遇到不合的人嗎?還是說,這是整個體制和氛圍的交互影響?⁣ 最後我得到的結論是,不是人的問題,當然也不是我的問題,但我不適合公職的環境與氛圍。 公部門為了管理方便,制定了很多制度,雖然本意是好的,但遇上某些主管開始把「上級交辦事項」當天條,只要不服從、不夠聽話,就會被扣上「不符合公務人員職場倫理」的帽子。⁣ 環境需要服從與聽話的人,而我是愛思考、愛提出問題的人,沒有誰對誰錯,只是我不適合而已。想清楚這點後,我知道我需要的不是再調單位、再重考,需要的是換到一個可以接受我思考、提出疑問的環境。 3.現在的主管,是你未來想活成的樣子嗎?⁣ 這題完全是靈魂拷問。我當初這樣問自己後,就非常清楚離開公職體系是必然,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我第一次憂鬱時就知道,公職只是我方便存錢的地方,但我沒有喜歡任公職的自己。當我看著很多上位者不喜歡工作,卻也無力調整改變,只能邊做邊抱怨,這樣子活真的不是我想要的樣子。⁣ 我能做的,是做好金錢規劃與離開的準備,等時機成熟的時候,轉身不後悔。 回到你身上,若還在猶豫是否該離職,你可以問自己3件事:⁣ 我遇到的困境是否反覆發生?若未來會再重複發生,我可以接受嗎?⁣ 這個問題換單位或人有解嗎?還是,大環境的氛圍就是如此?⁣ 5年、10年後,你待在同樣的環境、成為和你主管類似的模樣,你喜歡嗎?⁣ ⁣我相信,這些問題的答案一直都在你心裡。⁣⁣就算一時半刻還無法回應也沒關係,給自己一段時間沈澱和思考,終有一天會找到答案的! *本文獲「小紅臉的幸福魔法實驗」授權轉載,原文:我該離職嗎?考量離職的三個思考點⁣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