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市長

共有 3337 則相關文章

財經

在股市投資上,常看到有人推薦要ALL IN股市,也會看到更多人建議應該要定期定額。因為若在股市高點ALL IN所有資金,不幸碰上大跌,可能要等很多年才能回本。 買股票到底要ALL IN還是定期定額? 投資股市到底要一次ALL IN手上的閒置資金,還是應該設定好定期定額,分批讓資金進場以取得平均成本呢?我的答案是ALL IN。 在開始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要先定義這個投資計畫,是一個至少10年以上的長期投資。否則,ALL IN的績效會有很大機會取決於短期運氣,短期的投資也不符合定期定額目的。 ALL IN指的是將目前的閒置資金一次性投入股市,不刻意分批、錯開時間投入市場。因為越晚投入市場,能參與市場成長與創造複利的時間會越短。 雖然短期的未來有可能買到更低價位,但將估算投資結果的時間拉到10年以後,短期內分批進場的成本落差不會造成太明顯的差別,除非第一筆資金投入就剛好碰上大幅回跌。 ALL IN不是一次定生死,有閒置資金隨時可投入 許多人誤會,ALL IN手上的資金,這筆投資就是一次定生死。譬如你在台股2000年3月高點進場指數ETF,下一次回到接近的位置是2007年10月,若錯過這次,下一次再漲回來是2015年4月。 但事實上,幾乎不會有人一輩子就只有這筆投資。我們ALL IN的是目前手上的閒置資金,下個月或下一季,甚至是下一年,我們還會有另一筆閒置資金。ALL IN,是ALL IN我們的當時的所有閒置資金,而非這輩子的所有資金。 定期定額不代表有績效保證,只是一種方便多數人投資的方法 定期定額也是一個很好的投資方式。設定好每個月扣款2萬元,讓銀行自動扣款投入股市,執行長期投資,也持續投入資金。但定期定額並不代表一定可以帶來更好的投資績效,當股市持續上漲,每一筆買入的成本會越來越高。 定期定額的重點並非是在固定時間投入固定金額,這只是一個方便受薪階級投資的方式,也是一個銀行與投資機構方便向投資人穩定收款(手續費)的投資機制,並非是能獲得最好報酬的投資方式。 如果你有固定的月收入,每月扣完生活花費後只會剩下2萬元資金,或是每個月只有存下2萬元的能力。那麼,設定每個月扣款2萬元做定期定額投資,其實也等於每個月ALL IN2萬元的閒置資金,道理是一樣的。 投資關鍵:儘早進場,無需刻意等待 投資的重點是,早點將手上閒置資金投入股票市場,並長期持有與等待。不管這筆資金是1萬元還是100萬元,當下就可以ALL IN市場,不需要刻意等待下跌,或是一定要將資金分成10筆10萬元或20筆5萬元,再分成每個月投入。 若你很怕ALL IN資金會碰到股市大跌,你需要的不是保留資金分批進場,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大跌會什麼時候來,你真正要做的是股債配置與執行再平衡。 你應該將手上的閒置資金全部投入市場,做好股債分配,譬如8成的資金買股票、2成的資金買美國公債。不管股市何時再大跌,可能是1個月後,也可能是3年後,你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執行再平衡,將公債資金挪來買進股票。 公債資金是低風險資產,同時又能穩定帶來配息,類似於現金,但報酬比存款利息高。當股市意外大跌時,債券資產就是隨可以用來加碼股市的資金來源,不用擔心沒有閒置資金讓你在低檔加碼。若股市沒有大跌,8成的資金就可以穩穩的賺投資報酬。 定期ALL IN才是制勝策略 定期定額並非是獲得最佳投資績效的方法,只是一個方便多數人執行的投資方式,也方便金融機構穩定每個月收取手續費。很多人的定期定額,其實就是每個月ALL IN,若還有其他閒置資金,頂多再加碼一筆不定期不定額的投資。 真正的ALL IN,不是把100%都投入股市,而是要分配好股票與債券的比例。只要擁有債券,就有隨時加碼股市的底氣,不用擔心沒有多餘資金可以在股市低檔時加碼。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定期ALL IN」! *本文獲「雨果的投資理財生活觀」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5.03.21

財經

以前在證券公司的會場買賣股票時,會遇到一些相熟的投資人朋友,但是自從開始網路交易後,我幾乎不再頻繁與投資人朋友見面了。現在投資時也沒有參考任何人的資訊。 日經CNBC的主播或分析師都說得頭頭是道,如果他們都是正確的,現在早就都變成大富翁了。正因為無法致富,才會去當主播或分析師。因此我個人並不相信他們。 頂多有時候會想:「(這些分析師)偶爾也會說點人話嘛。」 「想賺錢」的你必須要擁有的決心 投資終究只能相信自己。如果聽信證券公司的人,照他們的建議去買股票,自己能獲得什麼成長呢? 如果靠新手的運氣賺到錢,就此打住,退出股票市場還可以,但這種人如果繼續不動腦筋的胡亂買賣股票,遲早會損失慘重。可想而知,總有一天會因為賣空賠死。 我猜很多人都「想靠股票輕鬆賺錢」,但我建議這種人最好不要碰股票。更別說是當沖了。如果不能自己動腦思考,還是當個受雇的上班族比較好。因為就算不動腦,每個月也有薪水進帳。 玩股票一點也不輕鬆。再怎麼努力學習,也不見得能百戰百勝。就連我也經常誤判局勢。就算我擁有將近70年的經驗,股價也經常「往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 西班牙有一句諺語是「SOL Y SOMBRA」,意思是「光和影」。西班牙的鬥牛場剛好分成日照觀眾席與陰影觀眾席各一半,意味著生與死、光和影。股票也一樣。認真做投資的話,一定會有光和影。光線越明亮,陰影也同樣更晦暗。 我在2002年開始上網交易沒多久,曾經參加日本MBS(每日放送)的關西地區節目《ちちんぷいぷい》(註:中譯為「痛痛飛走了」)。這是一檔生活情報節目,現在已經停播了。 當時有位考古學者的來賓對我說:「別靠那種不勞而獲的收入賺錢,去找個正經工作吧。」至今仍有許多日本人對股票抱著「跟賭博沒兩樣」、「是很危險的勾當」、「錢來得太輕易了」等先入為主的成見,當時就更別說了。 然而,股票才不是「不勞而獲的收入」。我投入的心血完全對得起自己的收入。在股市裡,絕對不是夠聰明就能躺著賺。以孫正義先生或村上世彰先生為例,我認為他們可以說是聰明絕頂的日本人,但就連他們也會犯錯。 藤本茂每天2點就起床研究美國股票市場,他說靠股票賺錢絕不是「不勞而獲的收入」。來源:《88歲神級散戶「日本巴菲特」茂爺爺投資心法》/野人 投資股票,比聰明更重要的是「不服輸」精神 能否在股市中獲利,跟你是東京大學畢業還是從美國的大學畢業無關。大部分人剛開始投資股票時,偶爾能僥倖賺到一點錢,因為股票「不是上漲就是下跌」,確實有賭博的成分,所以就算一竅不通也能賺錢。 然而,我認為一開始就獲利其實不太好。因為很多人只是剛好瞎貓碰到死老鼠,就得意忘形的投入一大筆錢,結果賠得傾家蕩產。相反的,只要孜孜不倦的學習,你其實有很高的機會可以贏過聰明人。 假如和聰明人進同一家公司,升職加薪的速度則可能會有很大的差距。然而在股票的世界裡,「工作能力的優劣」其實不是那麼重要。 當然,在投資的領域,還是有分成適合投資股票的人和不適合投資股票的人。聰明人通常學習得比較快。 就算一開始賠錢,能否轉念「很好,這是學習的好機會」,並用「不服輸」的精神奮發圖強,比聰明更重要。能奮發圖強的人往往比較容易成功。 自己買進後就下跌、賣出後就上漲的現象,在股票的世界裡可以說是家常便飯。 如果想在這樣的世界裡獲利,就必須告訴自己「失敗為成功之母」。請務必告訴自己,把失敗的過程看作殺出血路的機會,並且享受其中。 現在的投資環境跟以前不一樣,交易股票變得很簡單。在股票的世界裡待了將近70 年,我認為現在正是最好的時代。各位如果對股票產生興趣,不妨先試著投資看看。總之先試試看。就算有一點虧損,也能從中得到教訓,建立自己的交易手法。 茂爺爺奉為圭臬的股市格言:「投資者要熱愛孤獨——即使一個人,也能享受投資股票的樂趣。」 越是賺得盆滿缽滿的投資人,越不會被別人說的話影響,能在孤獨的狀態下投資。現在是個透過網路就能輕鬆獲得資訊,還能建立人脈的時代,但是這些資訊和人脈真的有意義嗎?只有當你靠自己的力量與股票正面交鋒時,才能真正養成自己動腦思考的習慣。 *本文摘自野人《88歲神級散戶「日本巴菲特」茂爺爺投資心法》 {DS_BOX_38411}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柏燕 ...

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