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小孩

共有 7739 則相關文章

焦點

三明治族群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顧,國際最新研究證實,每週花超過20小時於照顧工作上,健康可能惡化。專家呼籲擴大或延伸喘息服務,避免家庭與職場蠟燭兩頭燒。 這份今年1月發表於「公共衛生」期刊的研究,由英國倫敦大學學者分析英國家庭縱向研究,內容為2009年至2020年間約2000名三明治族群與2000名非三明治族群資料。受試者平均年齡36.8歲,透過問卷調查,為期9年追蹤2組對象健康狀況,特別是成為照顧者前後的變化。 這份研究發現,身兼照顧年長家庭成員者和家長角色的三明治族群,身心健康狀況可能隨著時間推移而惡化。與非三明治族群照顧者相比,三明治族群照顧者的心理健康狀況明顯下降,特別是每週花超過20小時於照顧工作上的人,在過程中健康出現惡化情況。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邱弘毅近期透過新聞稿分析國際研究新發現,他認為,台灣家庭結構轉變與高齡化加劇,民眾普遍生育年齡延後,成為三明治族的比例可能增加,應在制度與社會層面提供更持續性支持,如擴大或延伸喘息服務等,避免照顧者身心健康每況愈下。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提供3個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避免三明治族在工作與照顧的循環中健康惡化,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覺察警訊」,當處於焦慮,不再從照顧中獲得幸福感,甚至影響睡眠、不斷感冒、常忘東忘西、工作頻頻失誤,都是不勝負荷的警訊,建議尋求幫助。 再者是「放鬆時間」,葉雅馨建議,每天不忘利用1杯茶或咖啡的時間放鬆;每週規劃固定運動的時間,有助於自我照顧;安排陪伴孩子與照顧父母的時間,建立彼此互動與生活的節奏感,提升效能。 第3則是「支持系統」,葉雅馨表示,已盡力在照顧孩子與父母中做最好的安排,不需感到歉疚。當父母還健朗時,不妨請他們幫忙照顧幼兒;除了應用政府相關資源,和朋友、兄弟姊妹、鄰居等平常即有良好互動,當需要幫忙已有一定默契,更是安心的後盾。 責任編輯:陳柏燕 ...

2025.04.30

職場

聽到有一種說法,是「兒子要窮養,女兒要富養」。第一次聽的時候,我半信半疑,但經過歲月的驗證,我很確定,恰當的做法,不是以性別,而是以成長的階段來定義,也就是:孩子小學時窮養,大學時富養。 小時候的窮養 「窮養」是在日常中,過素樸的生活;「富養」是對精緻的文化,具有鑑賞的能力。 素樸的生活,意味著在日常的食衣住行中,在親人的陪伴中,品嚐簡單但有營養的飲食,穿著不昂貴但有質感的衣服,去家裡附近的公園玩而不用去百貨公司。我之前並不知道,這樣簡單的日常,可以為孩子帶來巨大的安定感,直到讀了中川雅也的那本書。 《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是日本作家中川雅也的自傳作品,描述自己跟媽媽相依為命的成長過程。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段落,是書中描寫小時候,媽媽細緻照顧他的日常。已經跟爸爸分居的媽媽,在飲食店工作,從孩子3歲後,就帶著孩子獨立生活。媽媽從來不怨天尤人,在家裡每日用心料理,盡可能為他準備質感好的衣物。 中村雅也說,自己的童年生活,過得素樸,但是因為媽媽的用心,讓他心靈富足,終身不感到匱乏。 帶著孩子一起過素樸的童年生活,讓孩子終身不感到匱乏,是很令我嚮往的境界。我自己也有相同的成長經驗,知道簡單可以造就美好。從那之後,我就決定這樣做,為孩子經營簡單的日常,在這樣的平淡中,因為大人的陪伴,會使得孩子心情安適。 長大之後的富養 之前有人質問說:讀文學有什麼用?學音樂有什麼用?我自己的想法是,在人生更成熟的時候,學會鑑賞文學、音樂、藝術、建築,可以增加生活的感性、陶冶氣質,也能與人有豐富的話題,這是大人世界裡,能夠展現個人特色的機會。 法國社會學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對社會階級有細緻的探討,他把人們可以運用的資源,區分成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符號資本。他認為,人的社會地位,取決於擁有多少資本,尤其是這些資本的「總和」。 經濟資本,也可以說是物質資本,是一個人擁有的金錢和財產。社會資本,是指個人在社會網絡中所擁有的資源,例如人脈、聲望、社會地位。文化資本,指一個人所擁有的知識、技能、品味等文化資源,例如學歷、語言能力、藝術鑑賞能力。前述這3項資本,會累積成第四項資本:符號資本,也就是一個人在社會中擁有的聲望,而發揮的影響力。 我一直認為這個社會中的眾人,是「各美其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只要截長就可以補短。在教養來說,也是如此。說到經濟資本,的確,一般家庭比不上世界首富,也不需要比較。 但是,論到對人生的富足,引導孩子去閱讀好書,欣賞藝術,我認為那是最好的投資。教導孩子享受在家裡讀一本好書,或是在美術館裡凝視莫內的「睡蓮」,就可以覺得心靈富足。心靈富足的人,外顯優雅,不會受限於這世界吹捧的價值觀。 以平常心看待日常生活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通常都在家吃,如果外食,就是在家附近的小吃店,或是帶孩子去夜市邊逛邊吃。熱鬧的夜市,常有類似廟會的氛圍,孩子非常期待這種遊逛的心情。直到孩子大學後,家裡有人生日時,我偶爾會買飯店的餐券,帶孩子一起去慶祝家人的生日,目的是開拓孩子的眼界。 我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媽媽幾乎不外食,每天自己備餐。直到我大學畢業到雜誌社當記者,常有機會參加記者餐會,跑遍了台北市五星級飯店的知名餐廳。吃了很多所謂的高級美食後,我反而覺得,家常菜更合我的胃口,從此可以用平常心看待外面的飲宴。 我也希望孩子能對飲食有這樣的平常心,既能欣賞佳餚美饌,也能珍惜尋常家味。我認為,這才是智養的關鍵。 智養要花多少錢? 養兒育女的確很花錢,即使是想要「智養」,想把資源和時間花得剛剛好,也真的不容易。 在台灣,養兒育女直到他們獨立,要花多少錢呢?我在自己創辦的「幸福財女讀書會」對500位媽媽做過調查,最多人回答:每個孩子500萬元。我跟一位長期在記帳的媽媽核對過,她證實了這個數字不誇張。 自從得到這個答案之後,我看著在家裡走來走去的3個大學生,感覺他們身上有一個7位數的隱形鑑價商標5000萬!頓時,覺得自己是千萬富翁,花掉千萬的富翁。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工作媽媽學會的事》 {DS_BOX_39841}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