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第二份工作才是最難找的⋯如何找出自己的天賦與專長? ▍作者簡介:Bess Chen,目前在Hedge fund擔任Investment Research,負責半導體與下游硬體產業與公司研究。曾任職於台灣最大IC設計集團,擔任Sr. Finance Partner與美國上市IC設計公司(SP 500成分股),擔任總部財務分析師,負責全球FPA事務。 對從前段學校畢業的人來說,讀書考試是最簡單的道路,因為變數最少。但畢業多年後,看到同學朋友們,卡關最多的都不是證照、申請MBA、進大公司這種高大尚的事,而是自己是不是在做喜歡且擅長的事情。 有些人一生的追求就是錢,只往錢多的地方去,如果你的心態是這樣,走上世俗認為的成功道路其實沒錯。但人生往往不是如此簡單,公司給出高薪,代表你必須付出專業能力、忠誠來交換。卻沒跟你說要付出的代價是時間、健康和快樂,這些事物往往比金錢更重要,因為它們無價。 工作多年回頭看,最難的不是第一份工作的選擇。因為當時還適用資格論,找一個體面的工作其實不難。會考試的人,把資格相關的分數衝到最高分,就很容易拿到想要的工作。頂尖企業,用高於平均的薪水,自然就可以吸引到優秀人才。 難的是第二份工作的選擇。因為對工作的幻想破滅了、開始迷惘了,瞭解到沒有能正常上下班、有發展性、老闆同事都很好的高薪工作。也因為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是什麼,很多人就在這一步卡關了,於是選擇出國讀書、考證照,繼續延續資格論的方法。但是,做這些事,不會幫助你知道職涯的方向。 判斷工作上遇到的問題 很多人搞不懂職場上的複雜狀況:為什麼一直被老闆狂罵?為什麼平常很閒的同事會升官?為什麼別的部門要扯後腿?光是這些就會把人搞得心力交瘁。 我自己會把問題分成幾類: 個人特質天賦、擅長事情與價值觀的認知程度。 職場人事利益問題。 公司文化與所屬產業的調性。 產業發展前景。 第一個屬於內部問題,其他則屬於外部問題,這些都環環相扣。如果沒有先分清楚問題,很容易就會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做出錯誤的判斷。像是,「覺得職場太複雜、人心險惡,所以去當自由工作者,就不用面對複雜的人。」這樣就是錯誤的例子。 分清楚問題後,要做的絕對不是逃避,因為上述問題到哪裡都會遇到。現在的我會針對各項目去學習與加強。 個人特質天賦、擅長事情與價值觀的認知程度 我想大家都知道認識自己的重要性,雖然不容易,也很容易被外部問題擾亂,對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以下提供幾個可以幫助自己更認識自己的方法與思考面向。 相關測驗 市面上有很多職能、人格特質、天賦優勢的測驗,在自己可負擔範圍內,都可以去試看看。推薦:蓋洛普優勢測驗(Gallup)。 擅長事情 別人稱讚你的地方有哪些?像是:整合能力很好、很會寫文章、很會聊天、熱心助人、待人真等,不管是能力方面的,還是人格特質,都能思考哪些工作會需要這些人格特質。 我以前會覺得這是人家禮貌性的稱讚,但後來發現這真的是我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知道自己跟別人的差異,才會知道自己好在哪裡。 價值觀排序 排序職涯最重視的面向,如:成長性、薪水、健康等。初入職場,因為會抱持許多美好想像,排序會與工作多年後會不一樣,這是一個逐漸了解自我的過程。 以上是傳統常見的開發方法,我有一些個人心得想跟各位分享。 反覆驗證、釐清你的天賦與價值觀 以我過去的經驗,嘗試前面這些方法後,我進入了一個似懂非懂的狀態。感覺測驗結果和他人給我的回饋,好像能解釋目前的狀態,但工作卻還是很混亂、人仍然有點迷惘。事後回頭看,這是非常正常的情況,如果沒有這些問題,可能代表你過得太舒服了。 即使現在,我依然會反覆去驗證、釐清天賦與價值觀,但能平靜的去面對混亂和迷惘的感覺,因為我知道,這是進步過程中一定會出現的情況。 然後我會著重在遭遇的問題上,找方法克服。像是我非常不擅長做即時筆記,遇到企業法說會的重點整理,內心很容易出現「我是不是不適合做這個工作」的聲音。但現在,我會先問自己為什麼做不好這件事情,專注找出問題點,並解決它。 沒有一個工作可以100%都做自己擅長且喜歡的事情,只能盡量把比例拉高。另一種是這份工作的核心能力是你擅長的,就有比較高的機率把不喜歡的事情外包出去。 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近年來,你能在網路上找到各種時間管理術或筆記整理的軟體,以前我也曾經研究過這些東西,像是番茄鐘、子彈筆記、Notion、Evernote。 可惜這對我來說都沒有很實用,我想了很久,究竟是我太懶,還是方法不好,但我的結論是不適合我,我反而用google doc、手機備忘錄來記事情,效果反而更好,因為我沒那麼擅長整理一堆資料。 直到ChatGPT問世後,我更加確信「整理資料」這件事會被電腦取代,這樣筆記應該用來記錄靈感和思考過程。 至於時間安排這部分,我發現有沒有進入心流狀態,比把時間排滿重要。好的時間管理,是在於如何分配時間,確保你能在效率最好的時候做重要的事。 理解自己的學習習慣後,我就不再需要跟隨當下最流行的學習方式。反而是回歸自我,慢慢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其他建議僅供參考。 不斷進化、激發潛能 我以前在避險基金實習的時候非常痛苦,資料就是很難整合,直到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後,學習的效率變好,以前從沒看過的能力與特質也逐漸培養起來,像是整合與推理能力。這個情況變得特別明顯。 我會建議年輕人,趁年輕時多多探索,不一定要換工作,嘗試換部門、接不同專案,或是參加外面舉辦的活動,讓自己進到各種不同的情境,體驗大公司/小公司、多人合作/獨立工作、專精型工作/多元職能的差異。 經過嘗試後,才會知道什麼工作不適合,也可能激發出原本沒有的能力,於是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以上就是截至目前為止的血淚自我探索,希望這篇文章能讓各位在探索自我時,不再焦慮。 *本文獲「Bess Chen」授權刊登,原文:【職場新鮮人專區】職涯是一個誠實面對與探索自我的過程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1.24
職場 無人能取代的工作並非鐵飯碗!最好規劃何時脫手,為什麼? 許多人嚮往在工作時能擁有充分的自由與彈性。但真的有了又如何?你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事嗎? 在解決問題的培訓課程中,往往會聽到學員問題癥結點的各種原因或理由,像是資源不足、時間不夠,或是沒有獲得主管足夠的支持等。我總是會反問一個問題:如果給你足夠的資源、時間或支持,這些問題就能獲得解決嗎? 不意外,多數人都是沉默的。 擁有這些不代表能保證解決問題,還有著其他綜合因素影響著。所以為什麼能斬釘截鐵的說這些是「主要」原因呢?如果我們無法肯定的說:「是的,給我這些資源與支持,我就能解決這些問題。」在對方眼中,這些就只是藉口或理由而已。 因為我們根本還沒想清楚,說不出站得住腳的論點。 學會挑有意義的工作來做 想要獲得工作上的自由與彈性,得靠自己去創造機會,而不是等待別人給予機會。工作大約10年左右,我的體悟是: 在完成分內工作之餘,有意識的挑選任務。以遊戲的概念為喻,就是在進行主線任務時,挑選有價值的副本進行攻略。 「弄清楚哪些事只有自己能做到、也能做好?哪些事有機會做的比別人好?哪些事,別人也能做到標準以上?」 「捨棄最後一項,再從前二項中決定不做什麼。剩下的項目,再分配到短、中、長期的規劃中,不斷反覆執行、檢討,直到最後可以脫手為止。」 成為自雇者後,看似擁有完全的自由與彈性,實際上卻面臨更多資源限制與取捨。但這樣的思維仍然適用,不論是規劃自己的人生與事業,或是檢視每一個機會或陷阱。 選擇不去做什麼、盡力做好眼前的事,更好的選項就會出現;想貪心的把握每一個機會,反而會讓自己陷入困局。 為什麼最後要脫手呢? 首先,如果某件事只有你能做到,你會不知不覺被限制其中,也沒有資源學習、嘗試其他可能性;人的時間與精力是有限資源,所以必須脫手。 其次,時間是最大的敵人,對每個人都是。只有自己能做的事,或許只是在某些條件下,你的想法或技術走在別人前面而已。隨著時間推進,這種優勢必然消失。 最後,工作上每個人的存在都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別人的或彼此的問題。解決大家無法解決的問題,原本是一種優勢;但在時間拉長與環境條件變動之後,這反而會變成一種劣勢,讓自己也成為問題本身(無人能替代你,因此讓你跟這件事綁在一起)。 你可能因為某些驅動力,敦促著你往前走;也可能顧及某些限制,不得不維持著現狀。 對於自雇者來說,沒有機會或能力不可怕。機會、能力可以自己養成、或是借助他人之手。最可怕的事是眼中沒有希望。只要眼中有希望,就會讓你更努力創造更多希望。 *本文獲「劉奕酉」授權刊登,原文:獲得工作自由與彈性的準備:在完成分內工作之餘,有意識地挑選任務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2.12.27
職場 當老師使命感滿分,待遇卻差強人意⋯她:「什麼都想要」就算高薪還是痛苦 你的專長剛好是這個世界需要的,同時又對那份工作有熱情、薪資高,然後事情很少又很輕鬆、沒壓力、工時短、離家近... 2024.07.13
焦點 台灣驕傲「富台工程」改革派新股東:盼獲股東支持 實現更高價值! 以及彰顯對公司的長期承諾,革新股東團隊提出5董2監名單專業團隊:包括顏志宇為合宏建設總經理,兼具金融投資專長... 2024.06.22
財經 什麼是特留分、怎麼計算?詳解張國煒為何可能無法獨得百億遺產 蔡湘蓁,謙眾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美國波士頓大學法學碩士,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榮譽律師,民事訴訟法資深講師,專長為民事及家事案件... 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