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守護早產寶寶,成長之路不再卡關!盼提供更好的照護環境,助巴掌天使健康長大! 掌握黃金一分鐘 守護寶寶一生 約九成新生兒能在剪斷臍帶後順利呼吸,但仍有5%至10%的寶寶出生時無法正常呼吸... 2024.10.21
職場 把所有時間都塞滿的小孩,長大不可能跑第一 看到一個清大同學的貼文,有很多想法。 這位同學是我大學熱舞社的同學,忘記是什麼科系,但應該是理工相關。他大學就對跳舞很有熱情,跳得也很好,是我們那屆的教學長,畢業後在舞蹈教室兼當老師。印象中,看到他跳舞時,他都是開心的。 他現在的正職是某光電公司的工程師。 我還有另外一個同學,一樣是清大、理工科系,但他很喜歡拍片。我們當時所有的社團招生影片都給他拍,拍得極好,拿去網路上播,大家肯定會覺得這是科班的作品。但他讀的,其實是清大化工系,後來他也拿到清大化工碩士,現在是台灣非常有名的新銳導演。這兩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然後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 近期看到一篇和補習班有關的文章,我就在想:換做我是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某個領域有天份,我會怎麼做?我要怎麼判斷我的孩子是真的有天份,還是只是「比身邊其他同學好一點點」?我要像《進擊的鼓手》裡J.K Simmons(編按:在該電影中鞭策主角的魔鬼教師)那樣,咄咄逼人的催出男主角的所有潛力;還是當個佛系家長,只求他穩穩賺錢,即使錯過偉大的成就,也毫不在意? 雖然我還沒有孩子,但至少我當過孩子,而且常常有人來問我如何教。於是我開始回想:「自己是怎麼走到現在這裡的?」但好像也不用特別想,因為仔細端詳,地圖上的每一步都沒有關聯。都不是因為我爸媽或我絞盡腦汁、縝密計劃,我的人生才能走到現在這樣。 教育永遠跟不上世界的發展 全世界大概有九成五的人,都不會走在小時候被安排的道路上。為什麼?因為事實是:教育本身就是「落伍」的。 如果教育不會落伍,那我們現在應該還有一些很古老的科系,例如專門訓練出讓馬上戰場的馭馬系,必修是《馬的365種體態》,選修是《如何運用馬匹精準騎射》和《馬匹戰術導論》(編按:這些書現實中都不存在)。 當我們完成12年國教、再多讀個4年大學,直到踏出社會,這個世界已經和我們的童年有了16年的差距。16年,手機都從Nokia 3310進化到iPhone 8了。當初就讀資工系的同學,他們學的程式語言現在說不定都沒人在用了。當初就讀美術系的朋友,當年懸梁刺股練術科,結果現在要改成用程式語言對AI詠唱。 所以,「有目的性的要求孩子學某樣東西」很可能讓孩子跟不上時代。 我爸媽不可能預測「18年後會有個東西叫FB」、「國際新聞變成一門生意,做得好還可以賺大錢」,所以就在我國小的時候,開始培養我看外國媒體、讀英文、寫作文,致力於培養女兒成為國際新聞界的天之驕女。 如果我爸媽有這等預測能力,那他們會先拿去買台積電,而不是花數十年耐心栽培我,更不用說栽培失敗、慘賠的機率可說是極大。 事實是,如果要訓練孩子走向音樂大師之路,你要培養他們的不是彈琴能力,而是教會他們如何在不同時代、活用各種學習工具,確保自己永遠跑第一。 我同意數學和英文很重要,一個能建構孩子的邏輯思維,一個是讓孩子有跨國學習的能力,但這些都只是工具,不用學到爐火純青。就像小時候,我媽看到我字寫得很醜,直接撕掉,要我重寫,結果現在所有人都是打字溝通,那麼誰還會跟你比字的美醜? 成長過程,需要一點隨機性 再來,你要確保孩子一直都健康。因為在成為有成就的人之前,得先活到那時候。你可不希望孩子練琴練到能在維也納表演時,健康報告上,卻寫著「肝硬化C期」吧?還是吐血在琴鍵上,會顯得特別淒美? 讀到這裡,如果覺得我講得有點道理、怎麼還有點幽默,那我還要加碼推薦「我覺得童年必做的事」:打電動和看電視(現代人可能要換成滑手機)。 我的文章可以平易近人,是因為我很常用電視劇或電影的哏;我某個創業的朋友,可以有破千萬營收,是因為他小時候就在線上遊戲結交了很多網友、提早社會化。我國小就有自己的一台電腦和一台PS,是因為擁有它們,才帶給我無比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我覺得,這比父母買100本書給我,還來得有教育意義。 最後還有一點,是我覺得最重要的:確保他們有時間交朋友。 當然,我指的是「值得交的朋友」。好的朋友,會在孩子犯錯時提醒他、會在他悲傷時陪伴他,更會在父母終將老去時,陪他展開人生的新篇章。 我在大學時期獲得最多的,不是課堂裡的知識,其實是社團活動中培養出革命情感的同學們。這些人可能不會、也沒必要為我的職涯帶來直接貢獻——反正每個人的路都得自己走,但就有那麼一個瞬間,我看見了熱舞社那個同學的貼文,讓我有所思考,最終也才有了這篇文章。 我想說的是,有時候在行事曆上留點空白,讓隨機有機會發生,會比填滿什麼都還有用——孩子的課表應該也是吧。 *本文獲「敏迪選讀」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陳柏燕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2.28
職場 一個母親的告白:我養孩子的終極目標,是讓他能好好離開我 我養小孩的目標,就是希望孩子最後能好好的離開我。 同樣是給小孩一輩子的禮物,比起音樂和排滿課表,我情願孩子擁有的,是自由、自主和自我調節能力。 過於強調成就,會忽略人生的主要課題 就用我先生來舉例,他雖然是做為進入醫學系畢業生的考試制度勝利者,但卻做過「把雞蛋直接丟進微波爐加熱」這種極其不符合生活常識的危險行為。更不要說在剛結婚、還會吵架時,他基本上沒有控制自己情緒和用詞的能力。 那陣子,我們倆吵過最有意思的架,就是非常認真的探討:為什麼他的人生中,從來沒有人要求他「做錯事情要道歉」,以至於他下意識的認為,自己是絕對不會犯錯的。 後來我才發現,由於他考試和技能表現實在太好了,任何生活、社交能力上的錯誤,都只是個無傷大雅的小問題而已。就連班上大吵大鬧,同學都會很有默契的把他拉出去頂罪,因為主任只要發現受罰的名單有他,也只能看在成績的份上,大事化小,放過一馬。 現今的教育制度,常常讓小孩以為「成績和得獎」是人生的全部,是會不會被當作是成功者的關鍵,但學會生活與自我管理,才是一個人一輩子過得好不好的主要課題。 華人式的教育,非常喜歡少年天才,爸媽培養小孩,就像在玩養成遊戲一樣(編按:模擬生活情境,玩家以培育者的角色來進行的遊戲),家長只要能夠用最經濟的方式,把小孩送進某個階層或某種獎項,那就達到了通關里程碑。 這種思維,略過了兒童進入青少年必經的發展歷程,例如探索和選擇的能力、莽撞與失敗的可能性、甚至是叛逆和拒絕的機會,也就間接縮小了他們培養這些能力成長的可能性。 同時,這類家庭都有個特點,就是家長會把各種基礎的生存能力,濃縮成一張標榜著「你以後會感謝我」,所以應該由爸媽規劃、「對你來說最好」的時間表。然後,人生重要的課題,諸如自我時間管理、健康活動、飲食調配、金錢運用、休閒娛樂、自我情緒洞察和人際交互⋯⋯都被家長越俎代庖。 這些家長沒有考慮到,到了他們「必須離開掌舵者角色」的那一天時,孩子到底還有沒有能力,在社會的雷霆暴雨之中握好方向盤。 不曾擁有過自由的人,往往不知道什麼叫做自主性,更難以有機會去體驗如何和「自己的情緒」、「自己的需求」協調共存。 真正該在這個階段發生的教育,應該是問問看2位以馬內利的同學,如果沒有錯誤答案的話,自己該如何排這張時間表,為什麼?同時,反過來問家長,如果孩子現在回答不了這個問題,那你期待到什麼時候才放權,讓他們可以不顧正確答案、試著尋找這個問題可以有的各種答案呢?真的到了那時,他們為了找到答案而試錯的代價,你真的覺得值得嗎? 讓孩子學習照顧自己、獨立思考 我24歲就生了第一胎。從孩子滿2歲的那一天開始,我給她的每一項教育都是為了讓她做好「能夠離開爸媽」的準備。現在的她,能自己換尿布、穿衣服、吹頭髮、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拒絕任何甜食、手機、平板,在所有人看電視的時候,選擇去旁邊拿書和點讀筆;在她難過或想生氣時,她能主動跟我說自己的情緒狀態,跟我討論「這時候該如何解決」,如果她很想要做某件事情(好比去公園玩)也完全可以跟我協調、互相配合;我帶她出門參加活動,或者是我老公帶她出門參加活動的時候,她都可以有約半小時到1小時,能穩定的做自己的事情。 隨著身高和穩定性都增加,她開始跟我一起逛超市,學習如何運用錢和控制預算、合理的規劃每一餐應該要攝入的食物、簡單理解廚房裡的化學應用,也開始感受天氣的差異,會如何影響自己每天穿衣的搭配。 出門買玩具,也是她在做決定,近期在看到可愛的小廢物時,多半阻止我亂買東西的那個人,都是孩子。 養育不是讓家長重玩一次人生遊戲 我們很尊重她,所以凡事涉及她的決定,都會跟她討論,也很相信,孩子有能力能夠把這些基礎的技能越做越好,所以常常會放手讓他嘗試。我完全能理解,家長做為養育小孩的角色,就像是在二刷一款已經打通關的遊戲,你總是忍不住想要下手、去指點江山,且認為在自己的運籌帷幄之下,這隻新的角色肯定能有最好的發展,卻忽略了「我孩子的生活,並不是我的賽局和遊戲」。說到底,我只不過是跟他互動非常親密的一個NPC而已。 家長的責任,是陪伴他成長、在必要的時候引導方向。不是代替主角,把所有的困難跟特殊關卡全部走完。你感到技癢難耐,是你的事情,練習評估資訊、自由選擇並認知到「承擔」,是小孩成長階段中最重要、最低成本學「為自己負責」的一個過程。 家長插手,只不過是為了蠅頭小利,墊高小孩未來「學習面對失敗」的成本而已。 讓他追求自己想要的世界 我們之所以選擇給3歲小孩這樣的教育,很大程度是來自於我相信只有她自己,才完全有能力為自己的生活瑣事和決策負責。家長才能確信,在未來一天,她因為人生有所追求、或和我們有想法上的差異,想要暫時與我們分離時,她會好好照顧自己。當孩子有足夠的能力可以照顧自己,才有能力為自己想要的世界跟家長談判,我們也才能在親子交涉之中擁有對等的關係,不需用擔心當作約束的藉口。 從她出生那一刻起,我想給她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她有能力在多年後,能夠沒有束縛的離開我。 我希望她在這段兒時經歷中,做好一切面對社會和未來的準備,讓她妥善運用這些能力自主、自由的為自己負責。 做為一個經歷過「擁有式教育」時代的人,我理解只有做好「能夠讓小孩好好離開家長」的打算,她們才會足夠喜歡自己、足夠勇敢嘗試、足夠有能力的走進想要的世界,並且足夠主動的因為愛或快樂,自願與你分享生活的美好。 說到底,就是所羅門王的故事,只有預備好與捨得,關係中的雙方才都是自由而自願的。 *本文獲「陳睨」授權轉載,Facebook原文 責任編輯:陳柏燕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2.24
國際 看似和輪胎寶寶毫無關聯⋯米其林指標為何成為全球大廚的畢生夢想? 法國鄉下的輪胎製造商米其林竟在一百多年後成為全球精緻餐飲指標,歷史傳奇從一場行銷企劃開始。如今米其林指南透過密探與星等評鑑制度,帶給全球主廚無上榮耀與承重壓力。 情人節將近,民眾精心預訂餐廳時少不了參考米其林推薦,但為何星級餐廳推薦指南會和汽車輪胎製造公司同名呢? 雖然輪胎和精緻餐飲毫無關聯,不過獲得這個百年米其林輪胎品牌的認可,卻是全球餐廳和大廚的畢生夢想。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商業台報導,米其林指南的傳奇成功,是從「充滿心機的行銷」開始。 19世紀末,安德瑞和愛德華米其林兄弟(André and Édouard Michelin)在巴黎以南4小時車程的克勒蒙費宏(Clermont-Ferrand)成立輪胎公司,在經營上遇到瓶頸。 當時全法僅有3000台汽車,且公路、加油站的資訊都不足,開車出遊非常困難。為了給民眾更多開車的理由,兄弟倆決定印製口袋大小的紅皮書,即如今大名鼎鼎的米其林指南(Michelin Guide)。 1900年,第一版指南問世。前言解釋,此書旨在「提供駕駛旅行法國所需的全部資訊」,包括加油站、修車行、餐廳和旅館。兩兄弟的盤算是,民眾開越多車,輪胎就越容易磨損,銷售就會增加。 公司表示,起初指南免費發送,直到安德瑞看到指南被人墊在椅腳下,兩人便決定轉換策略開始收費,也不必再倚賴廣告。 「米其林人的第一個一百年」一書作者達蒙(Olivier Darmon)指出,隨著汽車普及,米其林指南變得越來越重要,並把範圍擴展到歐洲。 達蒙表示,很多資訊來自米其林全歐跑透透的旅行業務員。雖沒有證據顯示指南增加輪胎銷量,但為公司帶來新收入來源。 如今,米其林市值約240億美元,每年生產近2億個輪胎;米其林指南則涵括3大洲3萬間餐廳,售出超過3000萬份。 1920年代,米其林指南中的餐廳推薦已大受歡迎且深具影響力。兩人便開始新的冒險,包括聘請現被稱為「密探」的神秘食客,決定餐廳是否為精緻料理店家;若是,便能獲得一顆星。 1930年代星級制度進一步演化,成為如今熟悉的標準:一星為「值得停留」;二星為「值得繞路」;三星則為「值得專程前往」。 但米其林評鑑制度也遭到抨擊。華盛頓郵報去年批評,「它支持創新的同時也在抑制創新,因主廚意識到若太跳脫傳統思維,就可能遭到懲罰」。也有人認為指南偏好法國主廚和料理。 米其林密探又是如何運作呢?網路謠傳,若您單獨用餐,並看似在筆記本上記錄,就有可能在星級餐廳中獲得更好的待遇。 然而米其林指南國際總監普勒內克(Gwendal Poullennec)告訴CNN,真正的密探不會帶可能暴露身分的筆記本。他們會仔細隱藏身分,避免獲得任何特殊待遇。 此外,同間餐廳會有好幾位密探造訪,確認體驗具一致性,這也是5大評鑑項目之一。另外4個是「產品品質、味道與烹飪技術、主廚特色在用餐體驗中的展現及味覺和諧性」。 摘星後,多位密探會持續造訪,確定品質表現。對不少主廚來說,掉星不僅是一記耳光,更可能導致客戶流失。 主廚凱文伯松頓(Kevin Thornton)在都柏林的餐廳「伯松頓」就在失去兩顆星後關店。伯松頓告訴CNN,失去米其林星星是沒有預期的衝擊,但所幸獲得老客戶與餐飲業的溫暖支持。他表示掉星沒有影響銷售,也不是他關店的唯一原因。 然而「愛爾蘭時報」(Irish Times)一份引用該餐廳母公司資訊的報告指出,餐廳掉星後營利驟減。伯松頓目前轉職私廚與教授廚藝大師課。 不過普勒內克表示,自從兩位知名大廚因擔心可能失去米其林星星而輕生後,米其林決定改變方式,會在宣布降星前預先親自通知主廚,好讓團隊有時間消化和應對。 他強調,密探從不給任何負面評論,只會提供正面評價,「我們從不批評,我們的密探也不是評論家」。 不過,星星帶來的壓力是沉重的。2023年剛摘一星的墨西哥餐廳主廚阿柯瑟(Roberto Alcocer)就表示,現在的生活已讓他理解,為何有的主廚會拒絕米其林星星。 一星主廚畢蘭卡(Christophe Bellanca)說,摘星後壓力曾導致他表現不佳,靠冥想等方式才找回步調。但每次在米其林揭曉名單時,他總會失眠。「我不想成為掉星的那個傢伙」,畢蘭卡說。 責任編輯:湯明潔 ... 2024.02.12
財經 2025將迎來「超高齡社會」!銀髮族增長、年輕勞動力短缺⋯企業如何因應? 第2,華人對於生肖龍年情有獨鍾,「龍寶寶」通常特別多,「虎寶寶」較少,歷年的新生兒數量均可看到明顯的曲線變化... 2024.10.15
焦點 為孩子的未來規劃赴美孕產該注意什麼?應慎選經驗豐富、費用透明、誠實負責的服務業者 提供赴美、加生產的一條龍服務,舉凡出發時間的規劃,建議月子中心和醫院、醫師的選擇,保險該怎麼購買,到寶寶出生後的證件辦理... 2024.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