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家族企業

共有 809 則相關文章

財經

辛苦打拚一輩子,「傳承」是人人都需要面對的人生課題,尤其,高資產族的財務傳承需求往往比一般人更精細化。想讓資產傳承兼具智慧和溫度,如何應對稅制環境變動將是關鍵,其中又以不動產傳承的稅務環境更為複雜。 此刻,面對房地合一稅2.0、囤房稅等政策組合拳,該如何趁勢調整不動產持有策略,合理繳稅以避免在日後傳承時埋下隱憂?有關不動產的迷思破解,已是當務之急。 為協助民眾釐清稅務誤區,國泰世華銀行連續兩年委由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編撰,並於今年推出最新版《2025重要稅負指南》,全面剖析金融投資商品、海外所得與不動產稅負等規定,提供系統化傳承解決方案,打造財富永續傳承的參考寶典。 迷思 1:持有不動產「不變」才是最穩健的策略? 「有土斯有財」的傳統觀念正在被撼動,政策環境變動使得房產的持有成本已不再靜態不變。近年來,政府強化不動產管理政策,從第七波信用管制提高交易門檻,到囤房稅 2.0 針對多戶住宅持有者調高房屋稅率,讓非自住房屋房屋稅率最高可達 4.8%,以及房地合一稅 2.0 短期交易(持有 2 年內)稅率提高至 45%,使得長期持有不動產面臨的稅負持續增加,這也意味著過去透過法人持有豪宅的稅務規劃模式已不合時宜。 無論持有形式如何變化,稅負考量已成為不動產投資的關鍵變數,當不動產持有成本大幅提升,就有可能對持有人的資產狀態形成負面衝擊。國泰世華銀行稅務專家黃千守分析,「現金流是不動產傳承的潛在風險點,合理規劃債務結構、保留流動性資產,甚至運用保險工具因應遺產稅納稅需求,都能有效降低傳承過程中的資金壓力。」 根據2024年第四季國泰房地產指數報告顯示,房屋市場呈現量縮格局,可見目前並非是有利於賣方的市場環境,這時繼承反而能展現出相對的稅務優勢。同時,考量全球資本市場波動加劇,高資產客戶更應未雨綢繆,針對手上持有的不動產提前梳理、重整財富配置,才能從容應對未知的風險。 迷思 2:海外不動產出售後,稅務處理只需考慮當地規範? 近年為分散投資風險,也帶動投資海外不動產的熱潮。特別是在台灣就喜歡投資不動產的客群,同步在海外置產的情況並不罕見。國泰世華銀行觀察,近幾年高資產客戶多偏好歐洲、美國和日本等地,甚至非高資產族的客戶,也有在日本置產的案例。 然而,這些跨國投資隱藏複雜稅務風險。許多持有海外不動產的投資者常有兩個主要疑問:「已在當地繳稅,是否仍需在台灣課稅?」以及「若出售時無法舉證當初購買成本,該如何申報?」 國泰世華銀行《2025重要稅負指南》中便提醒,出售海外不動產的海外所得都需要在台灣申報,且應在售出年度申報,而非等到資金匯回台灣才進行;也就是說,同一筆不動產是有可能會被兩個不同國家課稅的。 實務上,投資人若是台灣稅務居民,則其於境內、外的財產均有台灣課徵稅負的議題;同時這些資產的所在國也有當地稅制規範,形成雙重課稅風險。以遺贈稅為例,美國稅率高達40%、日本更達55%,跨境資產傳承的稅務成本遠超預期。此外,隨著各國稅務機關透過共同申報準則(CRS)實現納稅人資訊的即時交換,國際稅務資訊透明化程度大幅提升。 黃千守建議,投資者還是應該考量自身的經濟生活重心在何處,集中在主要活動區域進行資產配置,並及早規劃境外資產傳承之應變策略。 迷思 3:不動產持有方式不影響資產規劃? 不動產的持有方式除了影響資產管理模式,也涉及未來資產配置的靈活性與傳承規劃。許多持有者過去習慣以個人名義持有房產,但在跨世代資產配置需求提升的趨勢下,適當的持有結構規劃不只可提升財務管理的透明度,也有助於家族成員間的資產傳承順利進行。 「動產類資產如股票、存款適合分年贈與;自用住宅宜採自然人持有並透過繼承移轉;而投資性商辦可考慮法人架構,實現專業管理與收益分配。」黃千守表示,面對傳承這題,家族結構複雜度是關鍵——單純小家庭可直接繼承,而多代多子女家族則需面對不動產難以均分的現實困境,這時資產變現或透過遺囑明確分配往往是更務實的解決方案。 「其實投資人可考慮從『不動產包租公』轉型為『金融包租公』,透過金融工具創造穩定現金流,取代傳統收租模式。」面對不動產投資流動性不足與稅負攀升的雙重挑戰,需要新的資產配置思維,「持有不動產來賺取租金並將之視為投資工具,這最大的問題在於流動性及繁雜的稅務議題;投資人若能轉型為以投資金融商品來賺取穩定的固定收益,這樣的資產配置方式不只能獲得類似於收租的收益模式,開拓現金流的同時,投資人的整體稅務申報也會簡化許多。」 及早布局並隨時檢視資產配置的合理性,隨著人生階段不同,將資產收斂於經濟生活重心的所在地,其次則是思考以靈活金融工具替代持有實體不動產,將會是全球稅制變動下,啟動財富永續傳承最重要的兩把金鑰匙。 立即索取-國泰世華銀行《2025重要稅負指南》 ...

2025.04.24

管理

公司城鎮(Company town)的定義代表大雇主是獨一無二的。整個家族的人都會在這裡工作,且通常會跨世代。在大一點的社群中,親戚可能會在同一地方工作,但通常在不同部門。而大多數公司會有裙帶關係政策,以避免親戚彼此報告,畢竟可能不夠公正。人們也擔心那些有關係的親友會被寬容以待。 親戚一起工作時還可能會發生以下問題: 無論有意無意,他們都會把彼此的關係帶到工作上。這可能會讓沒有與他們共同經歷的其他人不確定或忽略掉某些資訊。 他們失調的家庭狀態可能在工作上表現出來。 他們可能在家討論工作,使員工對被揭露的內容產生懷疑,特別是其中一人是老闆的時候。 他們可能在隱瞞部門或公司其他所有人的情況下,分享資訊(從提前通風報信即將到來的變化,到極端案例如內線交易等皆有可能)。 如何應付「我們都是一家人」的討厭鬼 儘管以下建議是設定在實際家庭關係的框架中,但很多都可以套用到老闆最好的朋友在部門工作時的情形。 提出問題 如果你認為因為老闆的家人而持續被差別待遇,請跟人力資源部門或跨兩級的主管(老闆的老闆)提出。請提出具體的差別待遇情況,而非純粹的「感覺」。 面對爭鬥 如果工作上顯示家庭功能失調,就需要有人點出問題。家庭同事間的爭吵、惡劣評論、八卦與「我們彼此不說話」等狀況,並沒有比純粹同事之間的更好容忍。假設你跟鬥爭中的其中一方關係不錯,可告知對方這會造成他人困擾。再不然,可讓你的主管知道該鬥爭對你或部門的工作造成的影響。 請表達你的擔憂 一般來說,家庭成員會彼此互通,而這是其他員工做不到的。也因此,你會認為他們一起通勤或在家時會談論到你。他們或許不會這麼做,但你不妨直接表明自己的擔憂,而不是私底下推測或跟其他同事八卦對方。 請注意在同一部門雇用家庭成員可能帶來的後果 成為同事本身已經是個問題,若是上下關係就更危險(且容易與公司政策產生衝突)。 請坦白家庭關係對你與工作造成的影響 在一個家庭營運、親戚也一起工作的小生意中,非該家庭的員工在提出該家庭的互動問題時可能略感尷尬。如果你跟老闆關係不錯,或許可提出該狀態如何影響了你的工作表現。如果沒用,且已變得難以忍受,或許就得另謀高就了。 自我覺察:你可能是「我們都是一家人」的討厭鬼嗎? 請針對以下問題回答是或否。若你回答是,請看以下問題的建議。 1.你目前的直屬主管是親戚,或是你的親戚需要跟你報告嗎? 如果你的職場有裙帶關係政策,請確保自己不會違反規定。假設這合乎規則,就代表人們期望你待對方如其他同事、一視同仁。若你們其中一人難以將家庭與工作角色分開,或許就不該在同一部門工作。 2.你難以將來自親戚的績效回饋當作是其他人給的(這其實不容易)嗎? 你可不能重回那個討厭父母教你如何開車的青少年。如果你的主管是親戚,在對方給予你指引時,請勿表現出憤怒的模樣。 3.你期待從親戚那得到很多正面回饋嗎? 如果他是主管,且對你一視同仁,就不可能總是稱讚你。若你是主管,而你期待自己的親戚永遠擔任啦啦隊(特別是你可從穩固的回饋中獲益時),也有點不切實際。 4.如果你是主管,是否曾被告知(或感覺到)員工不知如何回應、被認為可能是你與親戚之間的偏心待遇? 請確保他們的擔心是多餘的。如果你對自己的家庭成員通融,就也需如此對待他人。 5.你是否身處非親戚的不自在位子,導致不太清楚該如何與對方談論他人? 如果你注意到某家庭成員彼此報告,而你則向其中一人報告,請詢問老闆若有關於另一名親戚的問題,該如何處理。 6.你無法將家庭劇碼留在家中嗎? 請不要將家庭內部的問題帶到工作,讓他人為你們的家庭感到焦慮。如果你的親戚表現或情緒起伏不定,而這連帶影響你在工作上的心情與人際關係,或許就不該一起工作。 7.你跟配偶一起工作嗎? 大家對你們離開工作崗位後會與誰談論什麼問題心知肚明。請向他們確保你們在家與通勤時會談點別的。提示:在家庭、工作討論間建立界線,也有助於維持婚姻關係。 8.你擁有家庭生意,或為家庭生意(或最好的朋友)工作嗎? 沒有這層關係的人通常會覺得被孤立或低人一等。不管他們的家人、朋友關係為何,請對所有人要求同樣的績效標準。如果你的生意因為這些人際關係而陷入緊繃,請考慮請顧問或尋求諮商協助。 *本文摘選自時報出版《擊退職場討厭鬼的高情商攻略》 {DS_BOX_39381}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5.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