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Netflix日劇《我們離婚吧》:人生那麼長,何必一直喜歡同一個人? 好色又頻頻失言的政三代,老是要秘書、太太幫他善後擦屁股,個性少根筋又沒主見,都35歲還對媽媽唯命是從,集「媽寶... 2023.07.05
職場 如何不養出媽寶?蜜雪兒媽媽絕不做的3件事,教出獨立自主的孩子 從生下小孩那一天起,我的母親始終努力為實現一個目標而奮鬥,那就是或多或少地使自己在子女的人生中不再能夠派上用場。 我的母親對於事實向來直言不諱,對於日常實務尤其如此。她打算盡可能並且盡快地成為我們的生活中非必要的人。達成此事的時刻越快來到,她就能越快感受到我哥克雷格及我可以處理自己的事情,並且能夠視自己為更加成功的母親。她常說:「我撫養的不是嬰兒,我是在養育成年人。」 在直升機式教養法(helicopter-parenting)當道的時代,她這個說法聽來尤其讓人覺得不合時宜。然而,我確信,我母親的多數決定是根據一項基本課題:什麼是此刻我能為他們做的最起碼的事情? 這不是漫不經心或自私自利,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想法。在我們家,自立自強比所有其他事情都來得重要。我的父母自知家裡的金錢、空間和獲得特殊待遇的機會有限,而且礙於父親的健康狀況,他們必須在各方面講求節儉。我父親認為我們是幸運的,而且永遠不可把任何運氣視為理所當然。父親教導我們要對所獲禮物心存感激,不論那是一盅冰淇淋,或是一次觀賞馬戲團表演的機會。他期望我們品味當下、抗拒總是著手尋求新嗜好或新刺激的衝動、不去羨慕其他人擁有的事物。 他的教誨既和藹又逗趣,但也誠摯認真:當有人拆開一件生日禮物後又迫不及待地找尋另一件禮物時,他會輕聲地說:「永遠不滿足!」當我們吃完第一盅冰淇淋之前又要求第二盅時,他會說道:「永遠不滿足!」他總是督促我們省思自身的種種需求。 不插手,讓孩子學習自立雙親能傳遞給我們的唯一優勢是教導我們奮發自強、想清楚我們需要的事物。他們不能提供捷徑給我們,因此他們在培養我們的技能方面下工夫。他們對於子女的想法是:如果克雷格和我要在人生旅程中走得比他們遠,我們將需要強大的引擎和滿箱的汽油,當然也要具備 自行維修的能力。 我媽相信,假如她插手的話,只會阻礙了我們的發展。倘若我們必須學習某些新事物,她會為我們指點迷津,然後迅速退居一旁。這意味著,克雷格與我於搆得到洗碗槽之前,就在一張踏腳凳輔助下,學著如何清洗和擦乾餐盤。 我們也被要求養成自己鋪床和洗衣服的習慣。我曾說過,母親推促我自己走路上下學,讓我自己找到往返的路。這些全都只是雕蟲小技,然而它們是學習自立和解決問題的日常練習,有助於我們逐步克服疑惑跟恐懼,直到我們的疑惑與恐懼大體上寥寥無幾。這類技能會日漸變得易於探索和發現。只要確立了一項堅定的習慣,我們便能從而養成更多的習慣。 不糾錯,給孩子嘗試的機會雖然我們在許多事情上做得不夠完美,但是重點是我們親自動手做了。沒有人代替我們去做。我的母親沒有介入。她沒有糾正我們的錯誤,或是制止我們的做事方式,即使我們採行了有別於她的方式。當我日前詢問此事時,母親回答說,「孩子們小時候都比較容易犯錯。就讓他們去犯錯吧。而且你也不必大驚小怪,因為 倘若你認為孩子犯錯是天大的事,那麼他們將會停止嘗試。」 她袖手旁觀,任由我們在家務、功課,以及對老師、教練和朋友的關係上自己努力,也容許我們犯下錯誤。對於這些事情,她不會牽扯上自我意識或是自我價值,也不會拿它們來自吹自擂。她會說,這根本不是關於她自己的事情。畢竟她總是盡力試著不插手我們的事情。這意味著,我們的勝利不會使她的心情上下起伏。她的幸福感不是取決於我們是否帶著優異的學習成績單回家,或是克雷格在籃球比賽貢獻了多少得分,或是我被選為學生會成員。 當好事發生時,她會為我們感到高興。當壞事來臨時,她會幫助我們處理,然後再回去做她的家務和迎接各種挑戰。至關緊要的是,不管我們成功或失敗,她始終愛著我們。任何時候我們回到家裡,她都滿心喜悅。 我的母親默默地守護著我們的生活,但她不會馬上提出要為我們而戰。我們持續學習和發展許多社交技能,好了解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伴侶、期望聽取什麼樣的見解,以及理解自己做出這些選擇的原因。她有空時會到我們的學校擔任志工,這使她得以觀察我們的日常習慣,或許也有助於她辨識我們何時真正需要幫助、何時只是在「學習如何生活」。而大多數時候我們似乎只是在學習生活方式。 不要急著給答案,讓孩子自己想辦法當我放學回家對某位老師的作為惱怒不已時(我承認這時常發生),我媽會站在廚房聆聽我長篇大論地宣泄不滿,內容若不是指責該教師不公正,就是批評其指派的課外作業愚蠢,或是顯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在我說完話、怒氣平息並且可以清醒地思考之後,她會問我一個簡單的問題——全然真誠且有點誘導性的問題。「需要我幫妳嗎?」 多年以來,我確實有幾次真的需要母親的幫助,而且她伸出了援手。然而,九成九的時刻,我不需母親幫我。僅僅藉由提出那個問題,以及給予我回應的機會,她巧妙地促使我不斷思考並找出解決之道。情況實際上有多糟?有哪些解決方法?我能夠做什麼? 最終,我往往明白可以信任自己的答案,那就是「我能夠自己處理」。 我的母親幫我學會如何思索清楚自己的種種感受,以及應對它們的策略,而她大部分時候只是給予我思考空間,以及小心翼翼地不使自己的感受或意見扼殺了我的想法。假如我因為某件事情而過於悶悶不樂,她會要我去做一件家事,但實際上不是懲罰我,而是藉此簡化問題。她會說,「起來,去把浴室清乾淨。這樣妳就不會一心只在意自己。」 用愛傾聽,讓孩子安心說想說的話母親在我們小小的家裡,創造了一種情緒沙盒(emotional sandbox),讓年少時期的克雷格與我能夠安全地演練我們的種種情感,並且理清我們回應情感的各式方法。她傾聽著我們大聲說出和逐步解決難題,不論那是一項數學等式,或是我們在遊樂場遭遇的問題。當她給予我們建議時,通常都不帶感情而且切合實際。最常見的是,她會提醒我們客觀地看待事情、從期望的最終結果來反向思考——始終專注於問題的根源。 當我念中學時,曾經對一位覺得我態度傲慢的數學教師很不滿,我的母親聽了我的抱怨之後,善解人意地點了點頭,然後聳聳肩說,「妳不須鍾愛妳的老師,她也不必喜愛妳。然而,她精通數學,而妳需要學會它,因此妳或許應當去學校跟她學好數學。」 然後,她看著我,並且露出微笑,彷彿表示這是世上最明白易懂的道理。她還告訴我,「回到家就有喜愛妳的人,我們始終鍾愛著妳。」 《我們身上有光:照亮不確定的時刻》☛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DS_BOX_34641} 責任編輯:張慧妮核稿編輯:張勝宗 ... 2023.02.02
管理 員工常說「你沒說過」、「我不知道」?給主管:3招培養年輕同仁舉一反三 第二種是父母必須陪伴在旁,碰到問題就請父母出面解決,父母也未意識到他們剝奪了小孩成長的機會,就出現了俗稱的「媽寶... 2022.09.07
國際 中國主導「媽寶經濟」香港新特首困局:人財出逃 「香港需要一個能夠與美英抗衡的『鋼鐵人』。」中國前政協委員、與北京關係密切的香港富商盧文端,如此評價下一任香港特首。四月初,香港現任特首林鄭月娥表態不續任,下任特首人選也浮上檯面,然而這位「鋼鐵人」新特首卻須解決香港「人財兩失」的問題。 {DS_BOX_32896} {DS_BOX_32897} 反送中打手接任特首?訊號:國安壓制勝過國際化 一九九七年香港主權轉移後,歷任四位特首,沒有一位做滿兩任共十年。林鄭月娥表態不續任,除了再度延續「特首做不滿兩任」的魔咒外,這次領導人的更動還有新的意義。 目前下任特首呼聲最高者是政務司長李家超。今年六十五歲的他大部分職業生涯都是警察,二○二○年,李家超成為遭美國制裁的官員之一,罪名之一是他從「反送中」到香港《國安法》爭議期間,強硬打壓異議人士。然而目前他卻是北京唯一支持的下任特首人選。 這正凸顯北京對香港的定位在改變:不再把它當成國際化城市,因此不須在意外國看法。《華爾街日報》認為,若李家超成為下任特首,「意味著北京不打算放鬆在香港的國家安全壓制行動。」新特首上台不只意味著香港定位變化,他還要面對更迫切的問題,那就是香港「人財兩失」。 彭博新聞網引述香港移民局統計,今年三月上半月,香港就有超過五萬人次離境。一家獵人頭公司表示「再多的錢也無法說服候選人去香港。」包括花旗在內的跨國金融業,紛紛把在港員工轉移到亞洲其他地。 嚴格防疫嚇跑企業、人才「香港從地圖消失」難恢復 香港總商會今年一月調查,只有七%企業預期今年人才流失率會下降,該商會坦言人才流失「難以於短期內扭轉。」常駐香港的《華盛頓郵報》資深作家卡默(Peter Kammerer)今年四月寫道,「外國人對香港的興趣正在消退。」 企業也跟著落跑。著名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Victoria's secret.)、Gap等,已關閉香港業務。英國奢侈時裝品牌博柏利(Burberry),去年十一月宣布將關掉在銅鑼灣羅素街的旗艦店。從義大利時尚品牌普拉達(Prada)開始,博柏利已是第三家關閉在該街店面的國際品牌。 人才與企業相繼出走,短期原因是香港配合執行北京的嚴格防疫路線:入境旅客強制隔離,並對疫情嚴重的歐美各國祭出「禁飛令」。 香港「人財兩失」!下任特首面臨3個大麻煩圖表製作者:楊少強 這種防疫的代價不小。包括英國維珍航空等目前仍暫停香港航線,即使港府四月取消「禁飛令」後,首週抵港客機只有約一百三十多班,香港《東方日報》形容香港機場「靜過鬼」。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總幹事沃爾希(Willy Walsh)四月六日稱,香港的旅遊限制使航空公司在當地經營極其困難,「現在香港實際上已從地圖上消失,我認為香港很難恢復。」 強硬防疫使遊客銳減,受害最大者就是零售業。一家商業大樓銷售和租賃公司主管奇克 (Michael Chik),對《南華早報》表示,「由於沒有遊客,國際品牌很難重複三年前的銷售業績。」據香港餐飲及相關行業聯會表示,約有五千家餐廳,也就是近三分之一的飲食業,正考慮關閉數月以降低成本。去年香港零售業銷售總額,比疫情爆發前的二○一九年下降逾一八%,創十年來次低,僅高於疫情初起的二○二○年。 嚴厲防疫不只影響遊客,也使專業人才流失。一名私募基金投資者伍德(John Wood),在香港待了七年,今年一月他從美國度假回港,被強制隔離二十一天。「我告訴自己,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五十七歲的伍德對彭博新聞網表示,他後來選擇離開香港。 過去一年,香港資本市場監管機構證監會失去二五%的初級專業人員。一位前僱員說,剩下的人每天必須工作十二小時,該會坦言若沒有足夠的人手,「將無法支持香港發展為國際金融中心。」 相較業界的擔憂,港府認為不足為懼。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認為,香港向來是開放經濟體,即使人才外流,「應該只是短期現象。」同時他引述統計,去年底在香港註冊的外地公司總數,已比二○二○年底上升四‧三%。「相信在疫情過去後,香港會有更好的發展,能吸引更多人才來港。」 港府眼中「更好的發展」,主要寄託在中國內地邊境開放。三月十六日財政司長陳茂波表示,港府優先目標是開放邊境以實現與中國的免檢疫旅行。他表示這是因為「內地是香港最大的市場。」 香港經濟表現,在四小龍墊底圖表製作者:楊少強 被迫納入大灣區計畫服務中國,比示範紅利重要 因為背靠中國,香港確實獲得莫大好處。許正宇表示,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有超過兩百檔,近來美國打壓,截至今年三月,已有十九檔中概股回流香港,其市值占所有在美掛牌的中概股超過七成。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香港雖靠中國獲得莫大好處,這並非沒有代價。 過去香港有兩大優勢,一是「示範紅利」:北京將其定位成一國兩制示範區,因此給予不少特殊待遇。二是「跳板紅利」,不論中國內地企業想出國,或是外資想參與中國經濟成長,都可透過香港當跳板。 但這兩個紅利卻日漸消失。在「示範紅利」,這次疫情爆發,香港須配合北京的動態清零政策,以及這次北京支持的新特首人選遭美國制裁,都意味著北京逐漸不把香港當成示範紅利,而是要「為中國服務」。 最明顯例子是北京推出的《大灣區發展規畫》,內容是連接香港、澳門和廣東九個城市,創建新經濟強國的願景。這份計畫由北京公布,輿論稱香港直接「被規畫」。在該計畫公布之後,中國內地這些地區提出很多網羅人才的措施,「尤其那些來自港、澳有博士學位的人才。」《南華早報》引述一位香港顧問表示。 這導致不少香港人才外流。香港總商會調查指出,外移的員工以「三十至三十九歲」和「四十至四十九歲」兩個年齡為主。職級則大多屬中階管理階層。這意味著未來香港企業恐出現管理人才斷層。 同時,香港許多外流人才都是專業職,從工程、財務和會計,以及資訊科技等。香港有世界一流大學,其畢業專才受國際肯定,但由於香港已出現人口老化及低生育率問題,專業人才不斷離港,將進一步影響經濟。 至於另一優勢「跳板紅利」,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遭打壓而回港,固然使香港市場交易熱絡,但這也意味著它更趨「中國化」:港交所數據顯示,中國內地企業在港股市值占比,如今已上升到八成。 隨之而來的是人才洗牌。二○一八年至二○二一年間,香港核發給外國金融服務工作者的新簽證數量下降四九%,同期間發給中國的此類簽證數卻增加八%。 「越來越多香港白領專業人士認為,最好的日子已經過去。」彭博新聞網稱配合北京強硬防疫是主因。來源:法新社 太依賴中國喪失競爭優勢恐淪為「中國的一個城市」 當中資企業與人才成為香港主流,從政策方向到管理模式就必須相應調整,結果就是正如《經濟學人》的疑問:「香港究竟是向世界還是向中國開放?」長居香港的加拿大商會前會長希伯德(Robin Hibberd)形容,香港曾是「 兩個世界的橋梁」,如今卻「越來越像中國的一個城市。」 人利用最方便的機會無可厚非,但在大肆利用之時,也很容易忽視代價。香港著名珠寶商周生生,其港澳台區域總經理李敏姬,今年四月對《明報》表示,過去香港有很多自由行的中國內地旅客,業界總滿足於現狀。疫情爆發後這些旅客絕跡,「業內即亂了陣腳,猶如一切推倒重來。」 李敏姬認為,自由行陸客對香港雖是機會,但業界不應該期望這是長遠的支持。事實上在二○○三年開放中國內地遊客自由行前,許多品牌早已屹立在香港,他們以做本地客生意為主。李認為零售業未來仍要爭取自己的生存空間,「只能把(與中國)通關視為額外獎賞。」 香港如今處境有兩個啟示,一是「好處」往往伴隨著「代價」。正如香港零售業雖靠自由行陸客興盛,卻也失去培養其他能力的誘因。如今香港資本市場幾乎全靠中概股,未來可能也將影響其國際化地位。 二是優勢操之在己才可靠。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有所謂護城河理論,有的企業護城河是建立在自身競爭力讓別人無法追趕,這種優勢操之在己,例如半導體龍頭台積電;有的則是操之在人,例如網路叫車先驅優步(Uber),雖然它是先行者,但只是因為別人還沒參與競爭,當Lyft等新對手加入後,優步的市場就被瓜分。 《華爾街日報》稱香港有獨特地位,是因為目前中國仍有資本管制,因此以人民幣結算的跨國業務,大多透過香港進行。這種優勢同樣是建立在「別人還沒加入競爭」之上。若中國未來放寬資本管制,香港是否還有能力吸引這些業務? 對想布局香港的企業或投資人來說,上述護城河的思考同樣適用。儘管許多中國企業在香港H股的股價,比在上海A股更便宜,香港的企業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也比中國低,但長期來看,它的經營風險為何,是否有不可取代的條件,仍值得仔細檢視。尤其在新特首未定,執政理念不明時,外界對香港的布局,更應審慎評估才是。 ... 2022.04.14
職場 「孩子!你的人生是你的。」企業第二代的深刻體悟:教育的本質不是來自於控制 講得更白話一點,這就好像在告訴孩子,「你的人生是我的,不是你的,」我會為你的人生做所有的重大決定,所以「媽寶... 2022.05.26
職場 把104當蝦皮逛!定期幫自己做「市場調查」,工作才能越換越好 老闆永遠在找完美的員工,這就像豪門家選媳婦,條件一定得盡可能列好列滿,就算新郎長得醜、沒有主見、個性是媽寶... 2022.02.11
職場 家道中落,突然破產…最大的收穫:從問「為什麼是我」到「這些事教我什麼」? 我們經常說,不要做職場巨嬰,一定要遠離媽寶。巨嬰、媽寶的產生,就是因為缺少了經歷,被保護地太好。... 2021.09.17
職場 《三十而已》的啟發:讓人心安的不是他人舖成的後路,而是自己努力過的前路 隨著核心家庭的比例逐年升高,父母愈來愈無法放手小孩單飛,於是長輩更保護,晚輩愈依賴,因此社會中沒想法與習慣依賴的爸媽寶比例也不斷增加... 20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