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厭倦上班想創業?過來人警告:把創業當逃避的出口,只會更失望 厭倦日復一日的無聊工作,你也懷抱創業夢嗎?當老闆,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也不用在辦公室受氣,多爽! 104玩數據曾進行調查「如果可以,想要自行創業、有自己事業?」,請填達者以1~10分表達自己的創業意願。根據調查結果,再將「1~4分」視為「低度意願」,「5~7分」視為「中度意願」,「8~10分」視為「高度意願」。 104玩數據調查:8成工作者有創業夢,41%更是「高度意願」 根據調查結果,受訪者屬於「高度意願」者達41%;如果將「中度意願」和「高度意願」合計為「有意願」,更達到80.1%!顯示如果可以,絕大多數工作者都有自行創業夢。 進一步細分不同世代,目前二十多歲的「00世代」,可能因為還在進入社會初期的累積階段,是創業意願最低的一群,「高度意願」只佔34%;目前三十多歲的「90世代」,「高度意願」突破4成,為42%;目前四十多歲的「80世代」,「高度意願」為43%;目前五十多歲的「70世代」,創業意願最強,「高度意願」達44%。顯示進入職場的資歷越深,隨著技術、人脈、資產、經驗的累積,創業意願也變得越強。 30歲以上工作者,超過4成對於創業都抱持「高度意願」。來源:104職場力 想創業?沒先想清楚這4點,就只是作夢畫大餅 想像自己創業,不僅可以每天做喜歡的事,把興趣變賺錢,簡直是美夢成真!104職涯診所上有讀者提問,「今年35歲,在電信業從事客服工作,每天都要花8小時聽客人抱怨,真的是受夠了!還蠻喜歡烘焙,也曾將做的甜點分享給朋友同事,收到不少好評,若辭職後開間小甜點工作室,不知是否可行?」 前外商金融高階主管,目前為人氣部落客、烘焙食品作家,有「麵包機女王」之稱辣媽Shania(郭雅芸)在104職涯診所Podcast中分享,她本是金融業高階主管,花了近3年評估利弊得失、內外成本。當有把握時,才正式辭去工作,走上創業路。 Shania強調,創業等同於轉換職涯,如果沒想清楚隱含的機會、開店、轉職等各種成本,最後若失敗又負債,簡直是惡夢一場! 創業前一定要先自問以下4個重要問題,免得到時創業失敗,不僅失去原本工作,甚至還背負債務,美夢會變成負債惡夢。 問題1:計算開店實際總成本,若血本無歸你也能承受嗎? 創業第一個現實面就是可能會失敗,所以必須仔細評估開創事業的實際總成本。除了創業開店的投入成本,還要加上「放棄原本工作薪水的機會成本」。 假設今天你打算創業開一家甜點店,計算後成本是100萬,如果你發現自己無法承受損失這一筆金額,那就表示你還沒準備好可以創業! 問題2:如果現有資金還不足,哪些是你現在可先做的? 如果你確認血本無歸也不會後悔,第二個問題就是,你要如何籌備好這筆錢?以及如果現有資金還不足,有哪些是你現在可以先做的? Shania解釋,想開一家甜點店,如果成本要100萬,但你現在只有20萬,那你可以先花錢去上烘焙課,學習專業甜點製作;或是和別人共同分攤店面或工作室,購買二手設備等。 「怎麼一邊賺錢、一邊籌錢、一邊為創業做準備,學習對手上資源做安排與分配,你才能一步一步朝夢想靠近。」Shania說。 問題3:休閒興趣和開店銷售是兩回事,你有量產能力嗎? 很多人創業都是覺得自己手藝不錯,親友也都給好評,就覺得去創業應該也可以。但Shania點破,興趣和開店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請先自問是否「具備量產能力」。 週末手作、招待朋友,花一個下午烤10個小糕餅,可能讓你樂在其中。但開店的話,一天可能就得烤上百份糕點,還得是不同口味、不同品類才有辦法拿來銷售,「量體放大,難度和辛苦都倍數放大,你真的有辦法做到量產嗎?」 問題4:辨認你是一時工作倦怠,還是真心想轉換跑道? 經過上述3個問題,Shania提出最核心的問題:「你想創業,是真心想轉換跑道,還是只是一時工作倦怠?」 很多人厭倦每天做著重複的工作,既沒有成就感,又要聽主管和老闆的命令,覺得生活充滿了不自由。但如果只是為了逃避工作倦怠、以為創業就可以擺脫內心的疲憊,那只會在創業過程中遭遇更多必須親自處理的繁瑣作業。 「除非你對轉換職涯充滿熱情,挫折、麻煩也不會想放棄,你才真的適合創業,」Shania強調,創業必須有資金,才能應對各式各樣的開支;必須有熱情,才能面臨不順時依然堅持。如果只是想逃避現有工作壓力,最後很容易陷入創業失敗的泥沼。 *本文獲「104職場力」授權轉載,原文:41%工作者對創業「高度意願」!沒想清楚這4點,小心老闆美夢變債務惡夢 ... 2024.11.16
財經 談90多年人生,巴菲特說:生命中擁有一個「不想讓他失望」的人,是幸福的 成買股票的人,認為自己的股票價格會在下周上升,股票市場會按他們的期望一樣;而當價格下降 他們就會感到失望... 2023.11.29
焦點 紐時:厭倦地緣、在乎生計、對兩大黨失望的年輕選票,成台灣大選關鍵變數 這些年輕選民提到住房成本上漲、收入成長緩慢和職業前景日益黯淡等問題,還有許多人對台灣兩大主要政黨民進黨和國民黨表示失望... 2023.12.05
職場 怕別人失望就總是說「好」?3個練習停止過度投入,你不必那樣生活! 覺得自己快被工作榨乾了嗎?一分耕耘,收穫卻不到半分,讓你倦怠了嗎?小心!這樣的負面情緒,可能會帶來長期的傷害。 《紐約時報》報導,想要獲得公平的對待,是人類本能的反應。若人們認為自己在同工的狀態下,獲得的回報卻比別人少,不只會導致職業倦怠,更可能提高陷入憂鬱的風險。 心理學家曾做一項著名實驗,他們訓練兩隻卷捲尾猴,給牠們代幣以換取黃瓜零食。一開始,兩隻猴子都感到滿意。直到其中一隻收到了更美味的葡萄,讓另一隻繼續收到黃瓜的猴子不滿發脾氣,搖動了圍欄。 感到不公平的捲尾猴,將黃瓜扔到了搆不到的地方——牠寧願一無所有,也不願得到低劣的回報。 放到職場上,心理學家將努力與回報不相稱的情況,稱之為付出回饋失衡(Effort-Reward imbalance)。 努力,指的是完成一項任務而投入的時間、精力和情緒勞動;回報,則是從工作中所得到的回報,例如薪酬、福利、認可和機會。兩者不對等,尤其高努力、低回報的職場生活,不只是讓人心理上覺得委屈,甚至還會增加生理上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9月引述一篇經同儕審查學術論文,指出工作壓力、加上付出回饋失衡,兩者綜合的影響,與肥胖所帶來的心臟病風險相當。 該研究在2000年到2018年間,進行了長達18年的追蹤,針對近6500名平均年齡為45歲、無心臟病史的白領工作者。結果表明,自覺工作壓力大,高努力、低回報的男性,其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是沒有同樣情況男性的2倍。 為了打破付出回饋失衡的困境,第一步,你可先事實盤點做起。 紐約組織心理學家兼高階管理人員職場教練達特納(Ben Dattner)指出,你對自己的技能與競爭力的認知,可能與其他人不同,得先想清楚:公司、團隊或經理真的低估我的價值了嗎? 第二步,採取建設性行動。他建議,你可以與主管進行直接面談,在過程中盡可能具體地表達你想要什麼,例如想加薪,就客觀的闡述你替公司帶來哪些價值。 最後,請停止過度投入(overcommitting)。若你已經盡了最大努力,仍然沒有受到公平對待,「你不必那樣生活,」達特納說。 這並不容易,尤其此刻,科技讓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保有聯繫,也更難擺脫工作。因此,針對如何避免過度投入,來自富比士教練委員會(Forbes Coaches Council)的多位專家則有以下建議: 1.留意身體的訊息 在一個人真正達到倦怠之前,可能會出現生病、沮喪、提不起勁等症狀。 規則很簡單,關注這些跡象,輕輕踩下剎車,這是減速而非硬停下來。放鬆是為了找到更永續的步伐。「更多」努力聽起來很誘人,但你需要不斷自問:這是在增加你的能量,還是在耗盡你的能量? 2.將No設為預設值,替Yes設定高標準 其實做每一件事情都有時間成本,答應每一個任務的Yes,代表你必須對其他的事物說No。因此,你必須像安排股票投資組合一樣,定期檢視並重新平衡你的承諾,也可以改變方向,就像脫手沒未來性的股票,越早越好。 時間精力更是寶貴的資源,少說是,多說不,更能夠繳出超乎預期的表現,而非過度承諾。 3. 想像一下你的退休派對,想要留給大家什麼樣的評價? 你希望你的伴侶、孩子、鄰居、最好的朋友們,拿起麥克風說些什麼?把這些回應寫下來,這份文件,可以是你未來的行動憲章。 資料來源:紐約時報、美國心臟協會、Forbes 核稿編輯:吳和懋責任編輯:林易萱 ... 202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