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夜貓子

共有 44 則相關文章

職場

時間管理之所以那麼重要,不僅僅因為時間是有限的資源,有效管理時間還可以帶來各種好處,會影響一個人的生產力、效率和成就。人生是時間的累積,想擁有怎樣的人生,就看你平時如何利用時間。以下為高效工作者們,都能妥善管理時間的幾個共同點: 1.擅長制定各種進度表 懂得時間管理的人,通常會製作時間管理表,有系統的為工作或學習安排進度。只要按照所設定的計畫表執行,就能讓每件事有效率且在預定的時間內完成。 2.能精準的估算時間 不善於管理時間的人通常有一個壞毛病,對於時間的認知容易出現偏差,總是認為時間還很多;或者喜歡按照當時的心情來做事,這種狀況很可能造成拖延的現象產生,變成許多事情都拖到最後一天才開始執行。 到了那時候,心裡的壓力反而更加龐大,因為不確定是否來得及做完,而且有太多的事情等著你去做,也無法投入100%的心力在工作上。最後造成一切都處理得零零落落,成效不佳。 因此,只要有做好時間管理,不僅能讓你專心的投入每一件事,即使任務還沒有完成,但只要今天的進度已經達標,就可放心去休息,避免累積工作或學習上的壓力。 3.擁有高度靈活性 懂得時間管理的人能夠同時處理多項事務,並在面對突發狀況時靈活調整行程。例如,原本計畫整理明天的報告,卻突然接到家人生病住院的消息,但高效時間管理者可以迅速的調度事情的先後順序,將風險最小化,達到效益極大化。 美國著名的時間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曾說:「時間是世界上最短缺的資源,除非善加利用,否則將一事無成。」 哪種類型人的工作效率更好? 既然已知時間管理有這麼多好處,那麼就更應該好好把握時間。人們在生活中所做的每件事,都會消耗我們的心智能量,有些事甚至會產生心智疲勞。因此,如何分配心智能量,首先需要了解自己是晨型人還是夜型人。不同類型的人,其生活習慣、生活方式以及行為傾向都有所不同。以下是針對晨型人和夜型人特質的介紹,希望讓大家對自己有更深入的認識。 晨型人的特質: 生活作息較為規律,習慣早起。 個性上墨守成規,較為保守。 較富有正義感和責任心。 喜歡具體的事物和思考方式。 平時善於社交,心境上平和且淡定。 抗壓性較高,不容易陷入負面情緒。 夜型人的特質: 睡眠時間較晚,喜歡深夜活動。 具有豐富的創意力。 思考方式較為抽象,喜歡天馬行空。 個性較為敏感,夜晚的思緒十分活躍。 平時喜歡獨自生活,獨立性強。 抗壓性較低,容易陷入負面情緒。 了解自己的生理時鐘類型,有助於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建議大家充分發揮個人特質,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以提高生活和工作上的效率。 大家也許會好奇,究竟晨型人和夜型人,誰在工作或學習上的效率更好呢?根據外國學者們Preckel、Lipnevich、Schneider Roberts在2011年的報告,針對晨型人及夜型人在認知能力、智力及學習成績進行相關的研究。 在研究過程中發現,雖然夜型人在認知能力和短期記憶方面表現較好,智商也較高,但最終的研究結果卻顯示,晨型人在實際的「工作效率」上更為優秀。究竟是為什麼? 外國學者Lipnevich(轉引自《Baer》, 2017)在2017年的採訪中表示,當前社會的運作規範更適合晨型人。學校和職場通常以白天為主,這使得晨型人在這個時間範圍內更能發揮優勢。相對的,夜型人在這樣的安排下,很可能會感到狀態不佳、容易疲勞,影響專注力。 夜型人能變成晨型人嗎? 無論是晨型人或夜型人,並沒有所謂的誰比較優秀。只是根據目前已大致規範化的社會而言,晨型人對於上班族或學生來說會比較有利。 其實會成為晨型人或夜型人,主要是根據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基因影響占54%,而成長環境、年齡等後天因素占46%(Hur, Bouchard, Lykken, 1998),所以仍然可以根據後天的習性做調整。如果想調整為晨型人,可以試著: 晚上減少藍光光源,避免使用3C產品。 睡前1小時不使用電子產品,促使褪黑素自然分泌。 選擇遮光性不太強的窗簾,讓早晨陽光能夠進入房間。 鬧鐘響起後,不要再賴床,心裡倒數3、2、1,馬上起床。 真正的高效工作者並非不睡覺,而是他們知道該在什麼時間點起來,並選擇在最有效率的時間點工作。無論你是晨型人還是夜型人,每個人的體力和心智都是有極限的。因此,建議大家善用心智能量,根據自己的生理時鐘特質,在最佳的時段進行相對應的工作,以提升效率。 無論你是哪種屬性的人,都必須掌握適合的生活節奏,充分發揮自己的特質,善用心智能量。懂得時間管理的人,都擁有這樣的特質: 擅長制定各種進度表。  能精準的估算時間。 擁有高度靈活性。 *本文摘選自悅知文化《AI時間複利的工作法》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9.17

職場

在過去疫情爆發的3年間,許多關於習慣養成、時間管理、生產力等類型的書籍,成為排行榜上的常客。 似乎只要跟著書本裡的主人翁那麼做:當個晨型人,善用早上的時間,就能接近成功人生。但依樣畫葫蘆後的結果是,起不來就算了,嘗試失敗後,隨之而來的疲勞感、壓力和罪惡感還很強烈。 模仿那些成功人士的作息模式,無非是希望能夠獲得更多時間來完成工作,追求個人的目標。 但為什麼我們卻容易在嘗試中感到挫折,還很難長期堅持呢?這個問題背後,有一個從你出生起就註定好的因素:你的時型(Chronotype)。 時型是什麼? 2017年,3位諾貝爾生醫獎的科學家:傑佛瑞・霍爾(Jeffrey Hall)、麥可・羅斯巴希(Michael Rosbash)以及麥可・楊恩(Michael Young)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基因。 每個人的時型由基因所決定,很難刻意改變,也深深影響著我們的生理節奏。每個人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有不同的精力和工作效率。 當我們和原廠設定好的基因唱反調,試圖改變作息方式,不但工作效率沒有提高,反倒容易因為感到挫敗,增加生理與心理上的負擔。 如何找出自己的時型?怎麼利用時型提升工作效率呢? 如何找出自己的時型? 市面上,有多種方法可以幫助你找到自己的時型,例如:問卷測試和基因檢測。 1.問卷測試: 快速了解你的睡眠習慣和日常行為,但準確度可能不如基因檢測。臨床睡眠博士麥可・布勞斯(Dr. Michael Breus)設計出一套測驗量表,將人們的時型分為4個主要類型:海豚型、獅子型、熊型和狼型。 2.基因檢測: 基因檢測可以從基因層面上了解你的時型和生理節奏,但花費時間和金錢成本較高。 3.自行記錄、實驗: 認知神經科學專家Dr. Sahar Youse的建議,通過以下方法來確認自己的時型: (1)記錄睡眠時間:連續至少3天,記錄每天的入睡和起床時間,歸納出自己的自然節奏。 (2)觀察精力狀態:留意自己在一天中不同時間段的精神狀態和專注程度,找出自己的高峰和低谷時刻。 (3)調整生活節奏:根據自己的時型,調整作息時間表,例如延遲入睡和起床時間,看看對精力和專注度有什麼影響。 讓工作產值翻倍的「黃金時間表」 認知神經科學專家Dr. Sahar Youse提出的「高峰期-低谷期-恢復期」理論。來源:老師救救我 Juo 提供 無論是你是晨型人(約20~25%)、夜貓族(約20%),還是混合型(55~60%),不同時型皆有各自的效率高峰期和低谷期。 想將工作生產力發揮最大的效果,我們需要依照各自己的時型,在不同的時間段裡,採取不同的行動計畫。 高峰期(Peak focus hours):規劃高度專注力燒腦類工作 多數人的效率高峰期為3~4小時,一般出現在早上10點左右。研究指出,如果在這個時間段中,妥善的安排時間完成重要工作,成效是其他時段的5倍! 低谷期(The dip) :安排較瑣碎的行政類工作 很多人到了下午會陷入精神難以集中的狀態。精力衰退的低谷期,常出現在下午,這時段適合進行較輕鬆的工作,或行政庶務,如回覆信件、電話等。 這時段也適合給自己幾分鐘的喘氣、充電的時間,例如:散步、買咖啡、曬個太陽。 如果你感到累了,就起身活動一下身體。在短暫的休息後,你將迎接接第二個效率高峰:恢復期。 恢復期(The recovery):著手腦力激盪的創意發想 恢復期的精神和專注度雖不比高峰期高,但非常適合進行腦力激盪、靈感蒐集等工作。若不想錯過第二波效率高峰,務必試看看將創意類的任務排入這個時段。 嘗試配合時型工作後⋯ 使用麥可.布勞斯博士的時型測驗後,我利用得到的結果,參考網路上針對時型的作息建議,替自己規劃一個看似完美高效的時間表。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網路上的時型圖文,清楚的告訴我該幾點起床,幾點工作,幾點睡覺;甚至精確到告訴我幾點該喝第一杯咖啡、酒在幾點前喝完、幾點開始關手機。 原以為跟著做準沒錯,但在我按掉原訂6:10起床的鬧鐘繼續呼呼大睡後,一股「我計畫失敗了」的心情便油然而生。 這個行程規劃實在是太硬了!硬到毫無彈性可言,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 話雖如此,問卷結果還是給了我不同時型的概念,讓我終於明白為什麼自己總是無法早起。原來不是我這輩子和成功無緣,是因為時型! 在這個基礎下,我結合Dr. Sahar Youse提出的「高峰期-低谷期-恢復期」理論,以及《與成功有約》作者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提出的「時間管理四象限」,重新調整作息時間,發現在生活與工作表現上,慢慢出現正面效果。 史蒂芬・柯維提出的「時間管理四象限」。來源:老師救救我 Juo 提供 由於每個人的時型與工作型態皆不同,沒有絕對適合的方法可以套用。就算知道你是哪一種時型,也不應成為限制,而是理解它就是一個工具。 抱持和保持實驗的心,運用PDCA原則(Plan-Do-Check-Action)進行測試調整,根據需要和生活階段靈活應用。如此一來,才能真正的設計出一套專屬自己的生活節奏。 希望看完這篇文章的你,不再因為自己無法早起而感到自責,而能幫助你更瞭解自己的時型,並且在生活、工作中發揮更大的潛力。 *本文獲「老師救救我 Juo」同意授權轉載,原文:探索你的生理時鐘:為什麼模仿成功人士的早起模式容易失敗?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3.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