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蛻變的過程,永遠比現在的自己,更美麗 在世界華人工商婦女企管協會舉辦的「華冠CEO論壇」上,我把這句話,送給在場三百多位企業家姐妹們。 這群女性企業家,來自科技、傳產、服務、生技、營建等各行各業,事業遍佈世界三大洋、六大洲、二十九國,協會創會長是生產「明星花露水」的明星化工董事長周文璣,她也是中華民國第一屆立法委員;鹿港辜家辜振甫之妻辜嚴倬雲,更是榮譽顧問。 這次,我受下屆會長、曼都董事長賴淑芬邀請,來參與這場盛會,跟現場姐妹們分享「#啟動破框成長的那一把金鑰匙」。 一走進會場,聽她們分享,有人為了出席今天演講,特地從美國、日本、東南亞飛回台灣;不同分會的姐妹身穿紅、黃、紫、藍各色套裝,忙著交流近況、專注聽講、會後一個接著一個上前合照⋯⋯,她們被彼此的熱情感染,展現女性領導的力量。 站在台上,看見大家熱切的眼神,我用一個又一個企業案例,鼓勵在場的姐妹們,「成長,需要破框;破框,來自斷、捨、離。」 就像微軟,它「斷」掉昨日成功,從過去賣一次付費買斷的作業系統,轉型成雲端訂閱制,不再相信一家獨大,而是成為一家願意與他人合作、甚至賦能對手,提供客戶最佳體驗的科技公司。 就像NVIDIA,它「捨」棄過去認知,放棄研發已久的手機晶片,轉進沒有任何產值、也沒有對手的機器人市場,從零開始做起,進而奠定AI運算基礎,成為現在的AI晶片霸主。 就像廣達,它「離」開昔日框架,陸續撤出面板、電視、電池、散熱模組等市場,甘冒失去NB代工市占率的風險,也要投資新興的雲端伺服器,也因此早對手一步卡位、成功轉型,成為雲端和AI伺服器龍頭。 但,斷、捨、離為何那麼難? 因為,難在我們必須顛覆過去、跳出舒適圈、還要向已知宣戰;我們容易被「定型心態」所限制,卻忽略培養「#成長心態」,相信自己能夠擁抱改變、突破限制,重點是成為比過去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擊敗他人。 就像台達電,為了佈局電動車,可以先虧百億、努力了十二年才開花結果。即便每年目標達成率都不到一半,但它仍堅持繼續前進、持續修正,而不是選擇放棄。 就像新光三越,它學著接受「不完美」,過去開發App至少十個月起跳,疫情期間卻十一天就讓產品上架,練習勇敢試錯、快速修正。因為,過分完美,是轉型的最致命毒藥。 這些企業的故事,印證了我很喜歡NVIDIA創辦人黃仁勳所說的一段話: 「一間偉大的公司,不是出自智力,而是性格;性格不是靠聰明絕頂的人塑造出來的,而是必須經過磨難的人。」 我相信,新時代的領導力,無須追求完美、不用比誰輸誰贏,而是真實面對自己、不怕犯錯、無懼承擔,只求無愧於心。而這樣柔軟又堅韌的力量,正是女性領導者最美麗、動人的特質,也是我們獨一無二的價值所在。 祝這群遨遊四海、馳騁天下的姐妹們,都能瀟灑地愛自己、做自己,成為勇敢破框的新女力。 ... 2024.11.23
管理 人心的算法:親愛的CMO們,商周為你們加油! 在眾多CXO職位中,哪一類生命週期最短? 答案是:CMO 最近看到一份報告,中國的CMO壽命已經縮短到18個月了,創下史上最短壽命。CMO,是我心目中很讚、很精彩的職位;也是我身為經營者,非常重視的人才。但我深知CMO有多不容易。 一、 他要會文場,也要會武場他的理性腦得很大,足夠容納各種數據、模型、技術的運用與分析;另一邊,他還得配備一個很靈敏的感性腦,他得有超越常人的創意、大開大闔的策略、還得對人敏感、聞得到趨勢、聽得出社會氛圍。但什麼樣的人,能夠同時左右腦都發達呢?就算只有左腦發達,也要有識別右腦人才的品味,才能善用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這個位置上,若少了一腦,都無法成事;不是空有策略、接不了地氣,就是創意無限卻出不了成果。 二、 他有著夾心餅乾、背鍋俠的宿命公司出了爆品、業績大發時,被看到的多半是產品、業務,很少人會把歸功於行銷。但產品賣不動、業績衰退時,千夫所指都是行銷不夠力,既不會用戶洞察、也沒說出產品的優勢、更沒有建立用戶指明購買的品牌力。所以,CMO這位置多半爹不疼、娘不愛。 三、很多老闆對行銷與品牌的認知片段而短線也是難為老闆們了。為了生存,老闆念茲在茲,行銷短線就要出效果,不要做無謂的投資。更可憐的情況是,有些老闆對行銷的用戶旅程、5A、6A都搞不清楚,以為行銷可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做一就可得一。這兩個現象加在一起,很容易逼死CMO們的創意與佈局,無法大展拳腳。當可憐的CMO們被逼得只能看短線成效,把多數資源都拿去買貴死人的流量後,最後結算下來,才發現,流來流去一場空。沒有中心思維的買流量、租流量,終究留不住用戶的心、打不進用戶的心;更慘的是,很多品牌投流種草種了半天,種錯田、甚至誤種了一大片毒草,最後,流量不但沒賺到錢,還虧本、侵蝕了自己的根基。高杆的CMO得克服上述三大難關,本身要有十八般舞藝外,還得擁有極高的情商與溝通力,能夠在組織中,頂住壓力,說服老闆,做該做的投資,幫品牌打造會增值的用戶心智資產,讓品牌可以自帶流量,才能撬動品牌的成長。我知道CMO們的價值,更知道CMO們有多不容易。 為了幫CMO們加油,我們舉辦了「商周好友日」,邀請了三十家知名企業的CMO們、行銷決策者,我跟大家分享了商周累積三十年「人心算法」的案例,產品長文琪也分享了她對2025的趨勢看法,整合傳播處副總潘寰珍則分享了商周的年度新產品。 每份報告,我們都反覆修改了多次,連用字、用色、視覺都再三講究,就是為了好好的「說人話」。現場,同事們還特別準備了從台東鹿野空運來台北的冷萃紅烏龍,用香檳杯讓大家品嚐,這個一瓶三千元的回干紅烏龍滋味。 我深信,好的CMO是企業成長的驅動力,因為她們懂產品、懂用戶、還懂市場,更能說人話、勾動人心。不懂人心、說不了人話,再多的技術、再精良的平台算法,都發不了力。 因為人心的算法,才是最前面的那個數字;任何厲害的行銷工具,都只是跟隨在這個數字後面的0罷了! 我們要跟CMO們站在一起,共創一個又一個被市場驚嘆的「人心算法」成功案例! ... 2024.12.13
管理 說造就人的話 一個人的職場品牌是怎麼被形塑出來的? 除了專業技術力之外,一個人發出的話語,就是那一片片塑形的黏土。 言語的力量,超乎想像的大;因為它不是「反應」真實,而是「創造」真實。 看一個人怎麼說話,是很有效的個人品牌偵測指標,因為這背後是一個人的起心動念,更是一個人的價值觀與信仰;不知不覺中,從口中迸出的話,將一字一句的堆疊出一個人的樣貌。 1.說壞話的人:這種人說出的言語,壞話多於好話。人前,他抓人把柄、攻人弱處;人後,他散布謠言,挑撥矛盾,製造對立。在他身邊,毒氣四溢,臭不可聞。 他們誤把職場視為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以為說人壞話就可以高抬自己,詆毀對方就可為己添光。殊不知,江湖很小,市場資訊超乎想像的暢通,那些小話最後總被眾人轉播對質,於是,他們每一次發言都為自己貼上一個又一個標籤:言語惡毒之人。久而久之,眾人紛紛走避。 2.說假話的人:這種人很會說場面話,官腔打得漂亮,但層層華麗的包裝之下卻不見真心。 他們害怕受傷,害怕被看透,害怕承擔後果,於是將內心緊緊裹住,殊不知人心之敏銳,可以直視內核,既然不敢坦誠相對,別人自然也不會交付真心。大家迂迴婉轉,東遮西掩,人生的精彩也就被七折八扣下來。 3.說真話的人:這種人直來直往,重視溝通效率,期待與人交付真心。這種人雖比前兩種人可愛,卻常犯自大的毛病,凡事習慣從自己的角度看,缺乏同理與共情,以至於出口傷人而不自知。上位者易陷入此狀態,我自己就是一例。 4.說好話的人:這是最高境界之人,他們深知言語可以造就人,也可以毀滅人。因此,遇狂傲者,他們不被激怒,而能傾聽同理;遇駑鈍者,他們不強催急逼,而能靜心引導;遇自卑者,他們不鄙視怠慢,而能鼓勵支持;遇疲乏者,他們不責怪低看,而能扶助善待。 一個人說話的模式,就是一種微習慣,它形塑了一個人的未來。 因為最認真聽我們說話的,其實是我們的耳朵;耳朵將我們的話語一句句傳進心中,轉換為思想,形成我們的意念,最終,我們的言語創造了自己的真實。我們怎麼說話,就將過著怎麼樣的人生。 我期許自己能時時說好話、說造就人的話,因為成為領導者後,我的話比過去更有力量,更能影響人,因此我更要管住自己的舌頭,馴服自己的心念,從我口中發出的話語,才能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 ... 2025.02.21
管理 員工自評100分,主管打75分,這是什麼問題? 1. 員工自我感覺良好2. 主管太嚴格3. 雙方認知落差4. 主管的績效目標設定有問題:指標不具體、標準過低 看同仁的年終自評表,心情大致分為四種 一、像喝雪碧,痛快! 看這種自評表就像跟高手過招,華山論劍。這種人的自我覺察力極高,你什麼都不用講,她自己梳理得極好。該自我檢討的,她說得極為徹底。有做得好之處,也不會矯情的否認。該有的學習,關鍵處一點都沒漏掉。這種人資質一流、EQ更佳,自然是核心人才中的高潛力人才。 二、像曬太陽,暖暖的! 這種自評表未必如前者犀利,但他們認真、當責、懂得感恩,讓主管讀來像曬太陽,舒服、溫暖,是組織中的良善份子,穩定的力量。 三、像怎麼都打不開的蛤蜊,唉! 潦草數句、蜻蜓點水、不痛不養、聊勝於無,這種自評表,要嘛他只想打發主管,要嘛他不願面對自己,只好連自己都敷衍自己。裝睡的人叫不醒,除非他自己願意改變,否則,這種人久了會成組織的枯木或死水。 四、像政治人物的演說⋯⋯⋯ 這種自評表最可怕,他自我感覺良好的像政治人物,自評與主管評價落差極大。一個人沒有自知之明,有的實在是智慧不夠,所以真沒自知;有人則是有自知,但假裝不知,因為想跟主管賭輸贏,看誰比較精、比較硬、比較厲害。這種員工最危險,如果沒有好好處理或開導,會帶來毒素或負面能量。 但最讓我瞠目結舌的奇觀是,竟然有人幫自己打了一百分!公司裡竟然有這麼完美的員工?!更吃驚的是,主管只給了他75分!我在這張自評表上,停留了許久。這背後,問題蠻大的。這絕不是單方面的問題,主管的管理、目標設定、認知對齊,也都出了大問題。 年終自評表,是每位工作者與管理者的年度照鏡子。鏡子裡的自己,你喜歡嗎?這是你想要的樣子嗎?你想跟他說什麼?一張自評表,說的超乎你想像的真實。 ... 2025.01.24
管理 看高手如何面對問題 ➤ 鴻海劉揚偉:問題越尖銳,對我越好 「商周百億CEO班」展開第一梯次的校外教學。 我們的拜訪對象是:鴻海董事長劉揚偉。 我們先參觀了鴻海從未對外開放、今年第二季才剛完成的showroom,裡頭以數位技術展示了鴻海各線產品、全球據點的分工流程與版圖、model C原型、低軌衛星、電動車軟體等;最過癮的是,還可以看到以無人機俯拍的鴻海各工廠運作實況影片,關燈工廠、自動物流、生產線上的各種產品…,只能說:嘆為觀止。 緊接著,我們進到了新落成的鴻海「分享辦公室」,這是鴻海的育成中心,室內設計、氛圍,跟土城總部的「工廠文化」有極大的落差,為的就是營造新創的氛圍,吸引年輕人,集團裡所有孵化中的創新單位都可以申請進駐。 隨後,我們展開了與劉揚偉的對話。 我沒料到,他的開場白竟是如此:「你們問的問題,越尖銳,對我越好。」 看到我們一臉訝異,他繼續說:「對,如果我不會,或是我不知道怎麼回答的,我要謝謝你們;我希望,這場會下來,收穫最豐富的人,是我,不是你」。 他竟然鼓勵大家盡量提尖銳的問題。因為,「我們需要無時無刻的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好,所以歡迎你們盡量問!」 六兆集團的領導者,如此謙遜。 我問他:如果用一個形容詞,來形容你接任五年來的心情,會是什麼? 劉:「#快樂的」。「因為我一直不斷地在學習,在這個學習成長的過程,我非常滿足。」 我:所以你從來沒有因為得失而不安嗎?你難道不曾擔心,萬一今年的營收不夠、獲利不夠,股價始終站不上兩百? 劉:從來沒有。股價不是我追求的目標,我追求的目標是,經營管理的目標:我的SOP有沒有做好?經營管理有沒有改善?我們的methodology對不對?PDCA有沒有做一天比一天好?如果有,成果自然就會好。 我:你是一個重視方法、過程,遠重於結果的人? 劉:對。就像我打高爾夫球,#我從來不在乎我那一天打幾杆,#我從來也不在乎那天我贏球還是輸球,但是我非常在乎,我那天的這個swing揮杆對不對,如果不對,我就回去讀書。 眼前的這個人,一整個「學習魂」,連打高爾夫也要讀書!他的言談中,滿滿的學習、改善,滿滿的「方法論」。 鴻海的人員告訴我,董事長很重視我們,因此,給了我們足夠長的時間參訪與提問,但同學們的問題太過踴躍,原定五點得準時結束的議程,劉揚偉主動打破了「準時結束」的紀律,兩度延長。 每一個提問,他都認真的思考,耐心而細心的回答,彷彿自己也在這過程中重新梳理、學習。這樣充滿同理心的交流,讓整個下午的交流既溫暖又深刻。直到鴻海公關人員一再提醒,大家才依依不捨地結束這場超時的交流。 五年來,儘管外界驚濤駭浪,劉揚偉的內心卻無比平靜。面對一切變化,他始終以科學研究的divide and conquer方法論,將問題「分而治之」,一步步拆解、分類、解決它;至於結果,他不患得患失,因為他相信,方法對了,總有一天會做到;如果方法不對,只是好運賭對了,這也不值得慶賀。 我看到的是,在強人之後,劉揚偉走出了自己的路。他以截然不同的風格,重塑了企業文化,把競爭改成合作,鐵血紀律改成創新分享,將人制轉為制度,一步步,將科技、創新的基因注入鴻海。 要扛下這龐大六兆帝國的成敗,一般人肯定會覺得「沉重、任重道遠、負重前行」,但劉揚偉卻以「快樂」來形容這段歷程,我想,正是因為他時時刻刻都在學習,不管成功或失敗,只要有機會讓自己看到不足之處,有進步、改進的空間,就是他的收穫。 就像他說,「我一直不斷讓自己變好,一直不斷改善的心態非常重要」。 謝謝劉揚偉,給了我們一個「成長心態」最淋漓盡致的示範。 ... 202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