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商周集團 2025年春節期間出貨及服務說明

團隊合作

共有 855 則相關文章

職場

在瞬息萬變的職場環境中,我們總是期待能遇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追求理想與目標。然而,現實往往不如預期,每個人都帶著獨特的思維模式與價值觀,進而產生意見分歧與理念衝突。 這些看似與我們步調不同的人,或許是主管、同事,也可能是合作夥伴,但他們往往能成為推動我們成長的重要推手。本文將透過一個真實的故事,深入探討為什麼即使理念不合,依然要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 有位科技業的資深主管小芳,在一次職涯諮詢中分享了她的寶貴經歷。當時她剛從程式開發工程師升任專案經理,肩負起一個新的開發專案。這個專案涉及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預計要開發一套智慧客服系統,專案預算高達數千萬,團隊規模約莫20人。 在團隊中,有位年資10年以上的資深工程師大明,總是對她提出的每個想法都持相反意見。不論是開發方向、時程安排、技術選擇,還是資源分配,大明都會在會議中提出質疑和不同的看法。 起初,小芳對於這樣的狀況感到十分困擾。每次開會時的爭執,都讓她備感壓力,甚至影響到她的睡眠品質。她發現自己開始害怕開會,因為只要大明在場,討論就會變得異常艱難。 每當她提出新的想法,大明總是第一個表示反對,有時甚至在其他團隊成員還沒發表意見前,就直接否定她的提案。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將近2個月,她甚至一度想請求部門主管進行人事調動。 然而,轉機出現在一次意外的下班後談話中。 那天,公司加班的人特別多,小芳走到公司附近的咖啡廳買宵夜時,剛好遇到同樣加班的大明。或許是因為不在會議室的關係,兩人難得進行了一次輕鬆的對話。在聊天過程中,她意外發現大明之所以總是反對她的提案,是因為他曾經歷過幾次類似專案的失敗經驗。 原來在5年前,大明也曾參與過一個相似的智慧系統開發專案。當時的專案經理過於樂觀,忽視了技術實現的難度和可能遇到的風險,結果導致專案嚴重延期,最後甚至因為無法達到客戶要求而中止,造成公司重大損失。這個經驗讓大明對於新技術的應用特別謹慎,他並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而是真心希望這次的專案能夠成功。 這個領悟徹底改變了小芳的心態和應對方式。她開始主動約大明進行一對一的討論,認真聆聽他的想法和顧慮。她發現大明其實有許多寶貴的經驗和見解,只是表達方式比較直接。雖然兩人的思考邏輯和做事方式依然大不相同,但她學會了將這些差異視為互補,而不是對立。 小芳開始在專案會議前,先私下與大明討論她的想法,聽取他的建議和顧慮。這樣的預先溝通不僅讓會議進行得更順暢,也讓其他團隊成員感受到更好的討論氛圍。她也學會了在提案時,主動指出可能遇到的風險和挑戰,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這種坦誠和專業的態度,逐漸贏得了大明的尊重。 經過半年的努力,這個專案不僅順利完成,更超出了預期目標。系統的穩定性和使用者滿意度都遠超過原本的設定,而專案的開發進度也比預期提前了2週完成。最重要的是,小芳和大明的關係有了意想不到的轉變。 大明後來成為她重要的職涯導師,在她面臨職涯抉擇時提供寶貴建議,甚至在她後來轉職時,成為她最重要的推薦人。 現在的小芳常常說:「如果當初我因為無法接受不同意見而選擇逃避,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她認為,正是這段與大明的互動經驗,讓她學會了如何在職場中與不同特質的人相處,也培養了她更全面的思考能力。 這個故事帶給我們4個重要的啟示: 1.意見相左不等於惡意 當別人反對我們的想法時,背後可能蘊含著我們還沒看到的經驗和智慧。與其急於防衛或反擊,不如先理解對方的考量點。每個人的反對意見背後,都有其獨特的經歷和觀點。 2.理念不合可以是助力 與想法不同的人共事,能幫助我們看見自己的盲點,激發更多創新思維。當我們願意虛心接納不同的意見時,往往能發現更多可能性。不同的思維方式結合在一起,反而能產生更好的結果。 3.換個角度看差異 把不同意見視為參考資訊,而不是人身攻擊,這樣的思維轉換能幫助我們更理性的處理衝突。每個人的專業背景和工作經驗都不同,這些差異正是團隊進步的動力。 4.溝通的藝術 主動了解對方的立場和考量,才能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有時候,改變溝通的場合和方式,就能創造完全不同的對話效果。 在職場中,我們無法選擇與誰共事,但我們可以選擇用什麼態度來面對這些關係。那些與我們理念不合的人,或許正是推動我們成長的重要他人。畢竟,如果身邊的人都與我們想法一致,我們的視野可能永遠停留在同一個角度。真正的職場智慧,不在於逃避衝突,而在於學會與不同意見共處,並從中汲取養分。 與其把時間花在對立和抱怨上,不如把精力投注在尋找共識與解決方案上。當我們學會欣賞差異、包容不同,那些曾經讓我們感到困擾的人,可能就會成為職涯路上無可取代的貴人。 適時放下成見,學會傾聽和理解,在職場這條長路上,保持開放的心胸,才能讓我們走得更遠、看得更廣。畢竟,真正的職場高手,不是能夠避開所有衝突的人,而是能夠在衝突中找到成長機會的人。 *本文獲「職涯停看聽」授權轉載,原文:為什麼要讓理念不同的人,成為你職涯路上的貴人? 核稿編輯:倪旻勤責任編輯:湯明潔 ...

2024.11.05

職場

最近在LinkedIn上看到一句話:「Surround yourself with people who fight for you in rooms you aren’t in. (讓自己身旁圍繞著那些,會在你不在場時,為你奮戰的人)」。 這句話,不但是一句關於如何篩選身邊的人的提醒,更是判斷和自己互動的對方,是不是也像你看重對方一樣看重你。 在過去的職場經驗中,我也碰過一些主管,雖然對於工作品質跟內容很有要求,但是卻不會讓人感到壓迫或是恐懼。原因在於,你知道這些要求,是基於主管對你的能力的認知、甚至是看到你可以挑戰的機會,進而分派給你的專案。而主管也不會只是單純發派工作的人,也會是給予你指引,甚至導入更多資源的關鍵人物。 記得曾經共事的某位主管H,雖然個性內斂,平日行事風格也很低調,但當碰到需要團隊簡報、甚至去爭取資源時,H肯定是當仁不讓的那位。因為H知道,團隊的能力跟成果,會需要夠大的舞台跟曝光,才能真正被看見。 而且,也因為被看見,之後團隊才有可能爭取到更多資源和預算,挑戰更大規模的專案,創造可以持續的正向循環。 如何判斷與你共事的主管,會不會是「在你不在場時,也會為你奮戰的人」呢?可以透過以下5個問題,問問自己,也檢視你在主管心中的位置: 問題1:分派給你的任務,是否都有得到清楚的專案目標跟預期成果? 身為下屬,幫忙主管分憂解勞理所當然,但畢竟工作有時間跟重要性的排序,主管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判斷在有限的時間跟資源下,該如何分配團隊內的人力跟任務,以發揮團隊的最大能力。 假設碰到連專案目標,甚至上層主管意向都沒弄清楚的主管,只是一昧的把工作當作待辦事項處理,解決一件後,接著下一件。身為執行者的下屬,可能也不明所以,更遑論要跟主管討論工作成果是否有符合期待了。 問題2:在有功勞時,你的主管是自己拿還是歸功於團隊? 在龐大的組織跟職場政治中要存活下來,甚至當上主管,基本的工作能力和人際關係應該都不會太差。但是,我們也曾經看過某些案例,當彼得原理太快發酵,或是自我過度膨脹,讓原本的潛力主管人才成為組織前進的障礙。 在那些成功的專案中,你的主管是歸功於自己領導有方,迫不及待對外展示自己的績效,還是主管會把團隊放在心上,仔細將該給的功勞歸給在專案中有貢獻的人? 在主管與其上層管理者互動的場合中,你的主管是會在自己的老闆前,給予你正面評價的贊助人?還是擔心太肯定下屬會功高震主,恨不得自己是那個場合的唯一焦點? 問題3:碰到困難問題時,你的主管是一起想辦法,還是要你想辦法? 在職場上,難免會碰到一些非純靠技術專業就可以解決的問題,特別是牽涉到複雜的資源分配、權力關係等問題。當你碰到這些不能靠硬幹解決的問題時,需要公司內外部的折衝協調,甚至需要去爭取資源的場合,你的主管是把你推上場、自己在旁邊觀賽,還是跟著你一起思考跟鋪排策略? 主管可以是優秀球員的教練,但也不僅僅只是教練,還必須是球團領隊和總經理,負責團隊的營運和成敗興衰。如果碰到困難的問題時,你的主管只會把你推出去當墊背,而不是一起想辦法突圍,你或許也很難期待,當你不在場時,主管能為你說上什麼好話。 問題4:你的主管會為你爭取更大的舞台,也同時幫你考慮到風險嗎? 在某些組織裡,因為組織架構比較嚴密,如果有新專案要啟動,往往需要召集不同部門的成員,組成臨時專案小組去執行。有時候因為這樣的專案前景不明,可能導致從部門裡被挑選去參加專案小組的人會埋怨,覺得自己被選上,是要做額外工作的懲罰,而非來自上層的肯定。 在這種情境裡,比你擁有更高視野、有更多話語權的主管,在將部門資源和人員投入某個專案裡時,他是否先設想過最好跟最壞的狀況?他推薦屬下參與新專案,是為屬下爭取更大的舞台,還是純粹交差了事? 在投入專案的前、中、後期,主管是否可以成為你的顧問,一起評估團隊在專案中的表現與投入效益,甚至進行有效的風險評估,適時調整要投入更多資源或止損? 如果你的主管是知其所以,也願意跟下屬分享決策關鍵考量的人,你能被給予的或許就是更大的舞台;而你也可以相信,自己是代表團隊在做這些事情,即便碰到難題,也有團隊可以作為靠山。 問題5:在碰到困難的時候,你的主管是願意為你挺身而出的人嗎? 隨著組織更迭越來越頻繁,沒有一個人可以保證自己能在現在的工作上退休終老。有的只是打帶跑、邊走邊看,甚至是隨時都要做好被組織調整的準備。 然而,在碰到困難的時刻,無論是組織變動或是大規模的組織調整,你的主管會為下屬的工作和生活安排設想,並給予充足的資訊和資源,以利於下屬做出合適的決定,還是只顧著自己跳上救生艇,望著還在載浮載沉的下屬說再見? 即便不是這樣嚴重的場合,也可以在日常的跨部門會議中觀察,當團隊的提案遭到其他部門挑戰時,你的主管是會據理說明、嘗試在僵局中找出路,還是跟著其他部門的主管一起罵自己的團隊成員,或許就能窺見一二。 在職場漫漫幾十年,我們都會面對到不同的主管和合作對象,或許可以思考一下,你跟那些一起共事的人,會不會是彼此不在場時最好的「代言人」? *本文獲「公關人生相談室」授權轉載,原文:在你背後的主管,會是你不在場時最好的代言人嗎? 責任編輯:湯明潔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