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裕隆城、造車都轉攻為守!嚴陳莉蓮「媽媽學」帶裕隆拚出金融、能源新支柱 2018年底,扛著中興大任的裕隆少主嚴凱泰辭世,且從代理的日產(Nissan)到自有品牌納智捷,汽車銷售全面衰退... 2023.08.10
焦點 兩輛神車重燃台灣造車夢》嚴凱泰未竟大業復活!全台10萬人汽車聚落,加入新能源車全球戰場 近來,兩輛橫空殺出的新能源車,在台灣車市上演了兩大驚奇:一輛國產車,8天竟狂吸2.5萬張訂單,寫下國產單一車種最高的預售紀錄,還激勵母公司股價一個月大漲4成!一輛中國車,打破票房毒藥魔咒,一登台就爆單,還為桃園數萬人汽車聚落注入活水! 它們,一輛是裕隆旗下汽車品牌納智捷,一輛是有英國血統的中國新能源休旅車MG。為何被封為「神車」?一是訂購量驚人,另一則是價格驚人。 第一輛神車納智捷,最慘的時候,曾傳出1個月僅賣出12輛汽車,兩岸銷量更是6年跌掉近95%,當時根本沒人看好這家車廠還能存活下來,認為台灣人口少、市場小,堅持「自己的汽車自己造」只是神話。如今,以去年銷量計算,8天飆出6年也達不到的業績量,不只為裕隆嚴家兩代人未竟的台灣造車夢續命,也燃起台灣汽車產業聚落的新希望。 漂亮的預購數字,讓裕隆不僅想搶台灣國產新能源車市占率過5成的龍頭地位,還要聯手鴻海的新能源車發展藍圖,包括自製晶片、發射低軌衛星確保通訊品質等,一起出海搶全球新能源車商機,企圖突破小市場養不活車廠的定律。 為何消費者會埋單這家衰敗車廠的新車?「民族情感是重要因素,大家支持台灣人自己做的電動車。」身兼裕隆集團與鴻華先進副董事長、納智捷董事長左自生興奮的說。 「電動車反而給台灣一個機會,造車簡化了,這次鴻海進來,我很看好(台灣自主造車),」國內射出成型機龍頭富強鑫執行長王俊賢說。 鏡頭再轉到台灣最老汽車產業聚落桃園楊梅,一條原本23產能全閒置的產線,如今忙著組裝第2輛神車中國MG。過去中國車在台灣從沒有賣好過,包括中國新能源車龍頭比亞迪都無法存活,MG卻讓人跌破眼鏡,登台僅1個月就爆單超標,明年更預計帶來上萬輛訂單。 「我認為,中國車不是票房毒藥,真正的票房毒藥是品質差,而國產化正是確保品質的重要解方。」身兼中華汽車副總經理與MG Taiwan董事長的錢經武說。 而MG能被台灣人接受主要有兩大關鍵:一是該品牌年賣47萬輛車,且過半都在對新能源車要求最嚴苛的歐洲市場,證明該車廠設計、品質有一定國際水準;另一是該車在桃園組裝,等同由台灣組車廠做品質把關,因此能突破民眾的心理障礙。 然而,「車子還不夠神,最神的是價格。」第一線賣車、不願具名的國產車經銷商私下說。根據商周調查,納智捷、中國MG售價雖都以120萬以下價格優勢賣出好成績,但幾乎不賺錢。它們圖的都不是賺一台車、兩台車的錢,而是新能源車百年市場。 兩輛神車崛起的背後,揭示全球新能源車戰局的典範轉移,它有兩個關鍵意義:一是宣告全球車市進入人人有機會的新戰國時代。一是代表市場進入利潤殺到見骨的平價新能源車割喉戰了。 根據推估,新能源車年產值將從今年約1800億美元,成長到2030年將超過1.1兆美元;目前市占超過9成的燃油車,到2040年將只剩4成,未來汰弱留強的購併結盟戰將越演越烈。為何這場百年變革是國產車最後機會?這場神車割喉戰,為何台灣非贏不可?本期報導深入新店、楊梅現場,帶你一窺新能源車全球戰爭縮影。 【更多精彩內容,都在《商業周刊》1830期】兩輛神車 重燃台灣造車夢劉揚偉推白牌模式率眾出海 鴻海、裕隆聯軍要賺什麼?新能源車戰國時代 這些黑手台廠搭上車20件的訂單也做 長科「讓客戶習慣」衝3成毛利率富強鑫服務布局逾20國 使特斯拉、豐田安心合作BCG全球汽車市場負責人:晶片需求翻3倍,對台有利☛立刻訂閱商周,閱讀無上限 (裕隆嚴陳莉蓮不靠賣車賺錢,新的獲利來源是?劉揚偉用手機思維造車,要率眾出海的白牌模式是什麼?拚升級電動車生態圈,鴻海如何扭轉小市場頹勢?台灣聯軍靠組車賺錢還不夠,零組件商機更甜!為什麼自主品牌不能丟?這家台廠如何布局逾20國、使特斯拉、豐田安心合作…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1830期《商業周刊》 {DS_BOX_34496} ... 2022.12.08
焦點 兩輛神車 重燃台灣造車夢(下) 兩輛神車崛起的背後,是全球新能源車戰局的典範轉移,有兩個關鍵意義: 一是宣告全球車市進入群雄並起的新戰國時代。一是代表市場進入利潤殺到見骨的平價新能源車割喉戰了。先看新戰國時代,現代汽車總經銷南陽實業行銷本部副總經理詹醒昇分析指出,「進入新能源車時代,所有競爭者的起跑線,隨著典範轉移重新被拉齊,不用再擔心複雜的引擎等造車障礙,是人人都有機會的新時代。」 放眼全球已有五十五國公布禁售燃油車時程,從最快二○二五年禁售的挪威,與台灣一樣訂二○四○年落實的波蘭、西班牙等,及最晚二○五○年實施的印尼、哥斯大黎加。 隨著禁令激化,全球各國對新能源車需求也快速攀升。 根據全球產業研究公司Beyond Market Insights推估,新能源車年產值將從今年約一千八百億美元,成長到二○三○年將超過一兆一千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二二.五%。 而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估計,現在市占超過九成的燃油車,到二○四○年將只剩四成,約六億輛的燃油車將消失,誰也不想錯過這龐大商機,因此形成百家爭鳴的新戰國時代。 圖表製作者:曹博凱 「全球汽車產業正進入百年難得一見的新戰國時代,各種合縱(指車廠購併)、連橫(指新創車廠找代工廠)都在進行中,什麼都有可能發生。」詹醒昇說。 一方面,老車廠正展開一場汰弱留強的購併生存戰。 存活的關鍵就看誰握有更好的新能源車資源,像是今年提早一年達成全球交付五十萬輛電動車的德國福斯集團(Volkswagen),在七月,才剛完成保時捷(Porsche)購併案。 反之,則將更快被淘汰,就像日本三菱汽車(Mitsubishi Motors),二○二○年底不只自家發展多年的i-MiEV小型電動車宣布停賣,還有日產賣了十二年的老字號平價電動車Leaf也宣布將要停產,面臨新危機。 而三菱汽車就是中華汽車主要訂單來源,這也是中華汽車對外引進中國新神車自救的一大原因。 上述的中國神車MG,也是全球購併潮下的產物,它最早是英國品牌,但在二○○五年先被中國南京汽車購併,兩年後再被中國上汽集團買走。 之後,當中國品牌賣不動中國車,它就被包裝轉型成歐洲新能源車品牌,成為上汽集團突破歐洲、日本兩大中國車賣不動的「極地」市場的重要利器,最後再靠著國際知名度,撬開台灣市場大門。 然而,中國神車不只MG這一輛,入侵的國家也不會只有台灣,中國正成為全球市場誰也不敢小看的神車製造大國。 攤開今年第三季電動車與油電混合車兩類的全球品牌銷售排名,前十大品牌名單,總計二十家業者,中國品牌就占六成五,其中成長最快速的比亞迪,銷量直追新能源車龍頭特斯拉。 而且在承載中國汽車王國夢想的新能源車外銷助攻下,近期中國汽車連三個月寫下單月出口三十萬輛車紀錄,超車美國、德國等大國,直追日本這個全球汽車龍頭王國。 中國汽車產業鏈征服世界,已經是現在進行式的夢想了,台灣只是目標之一。 在中國深圳港口碼頭,比亞迪電動車正要搭船外銷全球各國,由於銷量大增,這家中國電動車龍頭廠還砸下重本建汽車運輸船,要做到自己的車自己運的新目標。來源:法新社 另一方面,靠募資崛起的各國新創車廠,雖掌握資金、品牌,卻苦無生產製造能力,但車廠投資大又耗時,就怕錯過市場快速成長的黃金時期,因此也忙著在全球找代工廠造車,展開一場跟時間競速的結盟戰。 美國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資深合夥人暨全球汽車市場負責人布萊恩.寇利(Brian Collie)也對商周說,許多電動車品牌如Polestar、Fisker,仍缺乏美國生產線,這就是台灣企業打入美國又不用自己投資的機會,台灣企業可以輔導這些汽車品牌在美國建立供應鏈。 再看,利潤殺到見骨的平價新能源車割喉戰開打。其實上述分別來自兩岸的兩輛神車,都是市場價格的破壞者。 「車子還不夠神,最神的是價格。」第一線賣車、不願具名的國產車經銷商私下說。 圖表製作者:曹博凱 納智捷靠去中間化網路銷售省成本裕隆未來重心,轉做新能源車生態系 詹醒昇指出,台灣車市約可分為兩百萬元以上的高階進口車、一百萬到兩百萬元的中階進口車,與一百萬元以下的平價國產車三類市場。 當中又以去年市占率約五五%、年銷量約二十五萬輛的平價國產車市場最大,但礙於電池等成本持續飆漲,一直是所有車廠都無能為力的新能源車真空帶。 納智捷的本土神車,正是全台第一輛百萬元內售價、殺進該領域的領頭羊。 中華汽車引進的中國神車MG也類似,定價約一百二十萬元,雖比本土神車貴,但在其切入的新能源休旅車市場中,也有著比所有同級車款至少便宜二十萬元的價格優勢,所以兩輛車都是在價格幾乎無競爭對手下,靠價廉物美的高CP值贏得開門紅的好成績。 但也因為破盤價,讓兩輛車在傳統汽車生產銷售模式下,根本賺不到錢。 所以兩車廠除了靠生產線的精實管理,提升效率與利潤空間外,還都放棄傳統層層分潤的經銷體系模式,全面向特斯拉去中間化的銷售策略靠攏,採取透明不二價的網路銷售模式,節省成本。 就算保有部分實體展售據點,現場人員也必須用同樣價格、上網下單,藉此確保逆勢推出市場最低售價,還能保有微薄獲利空間,讓企業能存續下去。 此外,左自生透露,裕隆集團董事長嚴陳莉蓮正是認清未來賣新能源車已經賺不到大錢,因此近兩年將新能源車研發重任交給鴻海後,全部心力放在做汽車貸款的裕融、做汽車租賃的格上租車、做充電樁生意的裕電等新能源車生態系的服務串聯與練兵。 嚴陳莉蓮認為,未來生態系的新商模才會是裕隆獲利的主要來源,而且如能發展出一套幫新創車廠建立生態系的know-how,還有機會跟著台灣國家隊出海賣服務,這將是裕隆的新核心競爭力。 同為價格破壞者,兩岸大戰終上演台灣供應鏈要團結才能迎頭趕上 「裕隆是台灣ecosystem(生態系)最完整的汽車廠,所以也最有本錢做這件事。」左自生說 不過兩輛神車有志一同的價格帶定位,也代表了面臨同樣的挑戰,那就是造車品質是否能追上國際一流水準。 這不僅將決定台灣民眾熱情能否落地變成實際營收,也將決定兩岸車廠在這場汽車國際賽中,最終能走多遠。 同時不可避免的是,楊梅造中國神車也意味著台海神車大戰注定會上演,只是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台灣,無疑是戰力落後的一方。 但這一戰,卻是台灣汽車產業聚落數千廠商、十多萬勞工的最後機會,台灣不能輸,須在這場汽車百年變局中,逆勢崛起,避免淪為中國神車征服地之一。 所以,這場神車割喉戰是台灣汽車供應鏈的生存之戰,也是台灣選擇品牌與代工又一次路線之爭。 機會臨門了,台灣想變身新能源車強國,就看能否從中找到最適合自己且利益最大化的優勢,並建立國產神車的生態系。 ... 202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