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問題問得好,人生沒煩惱!能夠幫自己未來鋪路的「問問題」技巧是什麼? 我多少會收到一些讀者的來信或私訊,在這些問題中有些是很直接、很好回答的問題,但有些卻不是那麼容易。有些甚至是會讓我不知道如何回答、甚至不想回答。它們的差異是什麼?這篇要來分享:什麼樣是好的提問?什麼會讓人想花時間去理解你的問題、並且幫助你解決它? 如果你在提問後沒收到什麼回音,很有可能是你的提問出了問題。我相信在發問時若有更好的提問架構,任何人都會更樂意並且花時間幫助你找到可能的方向。 在正式提問之前,你可以做些什麼? 「提問」其實是個對每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的技能,不管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或是工作職場上都很重要。提問,絕對不是要別人幫你想辦法找答案。 因此提問前,可以先做好下面幾個功課,幫助自己問出更好、更有深度的問題: 1.自行 Google 搜尋是否能找到可能的答案2.寫下自己遇到的問題與想達成的目標3.對提問對象做基本的調查,了解他是否能提供你想要的協助4.確認你期望從對方得到的方向與建議 1.有問題先 GoogleGoogle有多方便在這個時代應該已經不用多說吧?有問題千萬不要懶得Google,就先發問。 如果你是在科技產業,Google更是基本到不能再基本的能力。大多時候你大概能找到 60~70%的答案,就算沒有一個直接的答案,你的心裡大概也會對這個問題產生一些想法,可以繼續往下鑽研。 除了Google之外,相關領域的Facebook社團也都可能可以找到有人遇到過類似的問題,除非你的問題實在是太小眾,或是當你真的走投無路卻心急如焚找不到答案,這時候再來提問也不嫌晚。 2.提問之前先自我介紹自我介紹真的太重要了。 我已經收過數不清的訊息開頭只留下一句:「我正在考慮轉職UIUX設計,請問你有什麼建議嗎?」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我可以很肯定的說,這種提問方法有大概90%的機率會收到無聲卡,因為我對於你目前的狀況一無所知,除非我有兼職算命,否則我完全不可能給出什麼建設性的建議。 所以一個好的自我介紹很重要,可以幫助提問者更了解你目前的狀況,以及你的目標是什麼。以下是自我介紹中可以描述的重點: 你的背景(是否為本科生或有相關訓練) 目前的學習狀況(是否有自己看書、購買課程等等) 現階段遭遇的挑戰與困難 短期或長期目標 3.在提問開頭、結尾表達感謝我蠻常看到這種人:帶著別人「應該」要回答自己的問題的心態來提問、問完一題後,又開始窮追猛打、加問其他問題,但過程中也沒有半句感謝,有人甚至就無聲無息的消失了。 大多數人都還是樂於幫助別人的,但當自己花了時間去幫別人找到答案、卻沒收到任何反饋或鼓勵,內心是會非常難受且感到無奈的。如果連一句感謝的話都不會說,這樣下次你提問時,其實不會有人會願意再花時間協助你。 所以在提問的「開頭」和「結尾」加上一些話語來表達自己的感謝,會大大增加別人願意回答你的機會,真的不需要吝嗇感謝。 4.提問時,要開門見山提問時的「效率」很重要。你可以直接開門見山說:「你好,我是〇〇〇,我有一個關於〇〇〇問題請教,以下是我的問題:〇〇〇〇,有空時看到再回覆即可,非常感謝!」 不要試探對方「是否有空」或「是否願意回答」,非同步溝通已經是很常見的交流方式,沒有什麼上線下線、有沒有空的區別,所以寄出訊息時就直接點,對方有空時自然會看到、願意回覆時自然會回覆。 5.不要一次問太多問題我有時候會收到那種像是機關槍式的連環炮提問,打開之後會嚇到直接把訊息關掉。 當然之後也就會下意識的忽略那個問題不再打開。提問必須要有好的開始才會有下一步,在對方尚未了解你這個人或是你的問題前,一次丟出一大堆問題,很容易造成對方的壓力,對方也會不知道從何回答起。 所以,問題盡量單一、直接,避免層層包裹。 6.了解問題的層次,並為問題定下一個範圍「我要如何開始準備作品集?」 「我沒經驗想轉職怎麼辦?」 「請問想投入UIUX這個行業,但想知道5~10年後發展的前景如何?」 以上問題,都犯了「太遙遠、太廣泛」的錯誤。盡量避免「沒有提供任何背景資訊」的問題,因為認真回答起來,其實和算命沒兩樣,不會有一個標準答案,一個人的經驗,也很難複製、套用在所有人的身上。 所以,提問先首要先了解「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目標可能很遠,但你可以把廣泛的問題拆解成較小、相對具體的提問,收集資料、歸納成自己的觀點再問,這也是任何一個職場工作者的基本功。 7.提問範例 錯誤提問 Hi 我想問如果我想進入UI/UX領域,平均大概要多久才能轉職成功?3個月會太短嗎? 我也許會回答:「如果3個月每天只睡兩小時的的話,成功機率有87%。」 正確提問 哈囉,Simon你好!我是〇〇〇 ,我是非設計背景的一名上班族,已經自學UI/UX大概8個月左右的時間,每週投入相關的學習大概有10~15小時。我現在想轉職UI/UX設計師,有在 Medium看了很多你寫的文章、參加過不少線上/線下的設計活動、也購買線上課程來進行學習並完課。 我自己的短期目標是希望可以在6個月內轉職成功,已經在這兩個月內有累積了兩個Redesign的UI設計專案作品,也正在投遞履歷到一些新創公司和設計顧問公司。 我目前遇到的問題是,已經投了30封履歷都沒有收到任何回應。不確定是不是自己經驗不足或是作品集出了問題,我自己有參考滿多國外設計師的作品集架構,但我覺得自己在敘事方面還有待加強,方便請Simon幫我看看我的作品集並給我一些建議嗎?非常感謝你的時間! 其實大家可以馬上看出來,哪一則訊息會讓人更想要花時間閱讀以及認真回覆,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架構一樣,你需要清楚有脈絡地提出自己的問題,例如上面的訊息包含了: 1.簡單的自我介紹與學習背景2.你想要達到的目標3.你目前遇到的問題與挑戰4.你嘗試過了什麼方法5.你希望得到具體的協助或反饋是什麼?6.禮貌的開頭與結尾7.清晰的語句架構與完整標點符號 千萬不要讓自己的問題只有一句話,但對方卻要回覆一篇文章給你,這是非常不切實際的。 不要期待提問一定會得到(標準)答案 沒得到回覆,也不用因此而灰心,因為別人的經驗僅供參考。自己解決問題的成就感,是非常大的,說不定,隨著你思考各種問題的經驗值變多、「解決問題」的技能提升了,你也成為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人。 另外有一個思考盲點:我遇過不少人提問時會想要知道一個「非黑即白的標準答案」,例如:我是不是做了A就會得到B?好像在問「我做了這個選擇,人生就會一帆風順」。 但人生90%的選擇,都是在灰色地帶的,可能有一個相對容易成功的路徑,但如果成功這麼好複製的話,大概全世界都是成功人士了吧?所以依據自己的目標、人格特質、能夠承受的風險⋯等各種不同的因素,這些「答案」也需要為自己做客製化,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謂的標準答案。 下次在提問前做好準備,相信你也可以獲得你想要的答案和啟發! *本文獲「Simon Lin」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陳柏燕核稿編輯:劉怡廷 ... 2024.03.15
財經 一個命理師的觀察:「能成大事的人」來算命,都是這樣問問題 替客戶解析命盤的過程,我也學會很多事情,有時候還會挨罵。 客戶:「我要和哪個對象交往比較好?年紀大的?還是年紀小的?」我:「這樣有點難回答您,您不喜歡年紀小的人嗎?」客戶:「這是哪門子的回答?」我:「……。」 另一個例子: 我:「初期的運勢不太好,比起讀書,可以先結婚,之後再完成夢想。」客戶:「現在都什麼年代了,哪有人先結婚的?」我:「因為就算工作,應該也不甚順遂,所以可以改變順序,先結婚後再……」客戶:「你管好自己的事就好。」我:「……。」 我不清楚客戶所說的年代是如何,難道等到4、50歲結婚才算正常嗎? 還有這種例子: 我:「要到2026年,運勢才會順遂。」客戶:「那麼我那時候幾歲?」我:「……。」 以上對話是我與不同客戶的談話過程,這不是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會問的問題。我為什麼要提出這件事呢?因為與憑藉一己之力得到財富的人進行諮詢時,往來的對話品質截然不同。 富人的格局就是和一般人不一樣 富人的提問有何不同? 單槍匹馬、埋頭苦做,憑實力賺到10億韓元(約新台幣2400萬元)以上的人們,提出的問題更細膩精緻,因為他們是仔細省思自身的運勢後才開口詢問的。 我曾開過幾次關於「賺錢八字」的課程,某些八字帶豐沛財富的人們,甚至從上課的姿勢就與眾不同。有幾名也成為我的常客,這群人總是孜孜不倦、勤奮好學。 嘗過苦頭才賺錢的人們,皆是懂得控制情緒的人,他們的情緒就是錢的情緒,我認為若是無法征服自我的情緒,那也無法征服金錢。 耳根子軟,一聽到他人的話,就無條件相信;不經分析,倉促購買股票的人,下場都不會太好。抑或是因為情緒失控就對主管頂嘴,最後只會成為眼中釘。情緒控制能力低,就會得到相對的損失。但富人們不同,即使抱著高風險的危機在商場下注,也會發揮理性的判斷能力。 活在世上,有多少人會真心誠意的給予建言?請仔細想一想,幾乎沒有人在明知對方會面露不悅的情況下,還執意提出想法的,大多數的人會心想「你開心就好」,然後閃避可能讓雙方不舒服的場面。 願意審視自己,挑戰下一個階段的人似乎也逐漸減少。我也不願隨便指責別人,但由於工作性質需要給予建言,每當此時,我經常聽到一個單字,那就是「心情」。客戶們會說「心情好差」、「心情好受傷」。 這是客戶在不清楚自己的情緒為何時所說的話,若我詢問原因,他們會說我無視他人的感受,最後的結論總是以「管好你自己」結束,幾乎是一貫的模式。 富人們的態度與眾不同 經濟寬裕的人,態度也與眾不同,他們會側耳傾聽我的話,臉上露出滿腦子想著「我能收穫什麼呢」的表情,即便在對話過程裡有產生彼此誤會的內容,最後也能舒心的用積極的態度結束對談。 富人們喜歡相互往來的討論,提問的範圍也相當多元,甚至會問我免稅、贈與稅等稅法的問題。懂得理財的人也喜歡獲得知識,據說年薪達到1億韓元(約新台幣240萬元)的人每月會讀7本書。因此他們總是自信滿滿,就算失敗也不氣餒,動員所有的知識情報,將損害降到最低,並且等待時機。 此種現象也與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理論如出一轍。他原先提出的5大需求理論,此後再加上一層,其徒弟又加進2層需求,成為8大需求理論。 富人們重視虛線之上的成長需求。但運氣越差的人,越執著於填滿虛線之下的需求,也就是食欲、性欲、睡眠欲、自尊等。若是迎接好運,就必須透過學習與自我實現,努力強化自己,但若是自尊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情緒起伏就越大。 經濟能力較寬裕的人,大多能在學習與實踐領域快速成長。他們具備承認錯誤、自主學習等的共通點。擁有這些特質的人,即使眼前的運勢不佳,也有前途無量的可能性。即使面對困難也不會就此停歇,只要時來運轉就能成長為茁壯的大樹。 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縝密的計劃也會遇到難關。當難關將至,會著手解決突發狀況的人們,與失去掌控權就逃避現實的人們,將有不同的人生發展。 前者累積諸多經驗,建立屬於自己的觀點,得到的經驗值將會大不相同。雖然人們總以「是非對錯」定論人事物。但最正確的觀念就是「當好運來臨時,以多元方式進行嘗試各種計劃。」 經歷過坎坷並逐一解決的人,迎來好運當道時,將獲得莫大的成功。既然已經奠定了穩健的格局,就算賺了大錢也能持續維持。 我與前來算命的客戶對話時,看到對方所擁有的格局,並以此大致預知對方的未來。 當我勸導對方嘗試某事時,他無論如何都會先嘗試,因為有客戶在聽從我的建議後得到成功,因此這也不能算勸導吧?然而,那些反口問我「如果不成功,該怎麼辦」的人們,只能繼續過自己原有的人生。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不會留給時時刻刻抱持質疑的人。 人生不會因為30分鐘到1小時的諮詢就發生重大改變,即使世事快速變遷,但人類的恆常性並不會如此快速就被打破。 我希望20/80法則,80的人可以成長、找到更好的位置。這些人從80來到20,是依著自身的努力、信念以及運氣,並非占卜算命才改變的。我也希望可以遇見更多位居20的人們,因為帶來更多有建設性的對話。 {DS_BOX_36648} *本文摘自幸福文化《致富運氣:抓準機會,走向財富之路》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3.12.19
管理 先後任職於「夢之職場」蘋果、特斯拉!他:成為優秀管理者有3大要點 他絕對不會指示組員們要做什麼,也不會斷定小組的提議是對或錯,只是透過問問題,給予眾人一個機會,慎重思量之前可能忽略的部分... 2024.08.09
職場 深受主管信任的員工,都會做這4件事:在別人問問題前,你已有準備 有位叫泰瑞的朋友最近對我訴苦,他說他在工作上老被主管挑剔,但卻不知道自己該從什麼地方改進。雖然成果的確不好,但他認為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很多問題其實都不是由他而起,所以他認為主管對他的批評有失公允。 我好奇問了一些細節,以及實際發生的狀況。聽完他的一一舉例之後,我給了他一句建議:「你應該要更『take initiative』一點。」但泰瑞當下一臉迷茫,我才發現他對何謂「Take initiative」*不甚了解。 (編按:take initiative翻譯成中文「採取主動」,無法準確傳達出這個詞彙的精髓。) 泰瑞以為,我就在叫他積極主動一點。於是他先唯唯諾諾的自以為聽得懂了,但我看得出來,他內心其實滿是疑問:「我明明也蠻主動的啊,我哪有很被動?」於是我對他說:「你認為『take initiative』是什麼意思?」果不其然,他當下的回答就是「不要被動」。 但光是這樣的回答,就可能會被許多老闆、主管認為缺乏initiative了。首先,這樣的回答只是回覆問題,但不是給出一個答案。即使主動就是不被動,但不要被動的意思是什麼?其實泰瑞沒有給出答案。 被動心態與主動心態的差異 Take initiative聽起來很淺顯易懂,但你知道在職場工作環境中,被動和主動的差別是什麼嗎? 以下4種常見的行為或心態,通常會被認為是被動: 等到主管開口才行動。 針對現況加以反應。 等到問題發生才有行動。 把重點放在自己做了什麼。 相對來說,主動心態就很不一樣: 不等有人交代就會去做。 針對未來有所準備和規劃。 預先防範問題的發生。 會把重點放在改善整體的工作環境,而不是先問是否與自己有關,更不會問自己有沒有非做不可。 看到這裡時,請再試著想想看,當你自己聽到「take initiative」這個詞時,在你腦海浮現的特質會是些什麼? Take initiative的4個表現 具備「Take initiative」的人,通常具備以下3種特質: 有系統、有組織。 懂得掌握團隊中其他人的反應及感受。 能夠進行全盤而長期的分析和規劃。 更具體來說,「Take initiative」要能做好以下4件事情: 1.預想問題 泰瑞對我說,他的主管經常嫌他反應太慢,開會時被臨時問到一個問題,他連回都不會回。「但我當時只是在思考要怎麼回覆!」他無辜的對我說。 其實,他都該預先思考,對方可能會問我什麼問題?然後再提前準備好答案。就像學生時代準備考試時要猜題一樣,你該賭的不是自己猜題的準確度,而是到底有沒有做好準備。 因此,最好的狀況是,你不但把會被問的題目都預想到了,還做好充分的準備。讓你好整以暇的回覆主管,並善用以下句型:「是的,接下來讓我從3個方向來說明⋯⋯」,顯現出你有系統、有組織的特質。 在簡明扼要的說明完後,別忘了再加上一句:「由於會議時間有限,我會後會再把資料整理給您,請問還有什麼指示呢?」 如果你根本難以掌握狀況,或當下沒有進度,被詢問時也不要慌張,因為最糟的就是被問到而說不出話來。 試著這樣說:「根據我目前的了解⋯⋯」,當然內容可能會很空洞,所以主管可能會不滿意。當主管明顯表現出不滿意、不耐煩時,也別刻意閃躲,或許下不切實際的承諾。 應該要抓住他願意開口講出指示的機會,馬上回應說:「是的,謝謝您的提醒,我接著馬上就會去辦!」很多主管寧可聽到「馬上去辦」,也好過聽到「沒辦法」這種掃興的回答。 2.提出方案 發現問題很重要,但公司更期待的是有人能主動跳出來解決問題。假如我們連一個解決方案都提不出來。或許該思考,自己是不是入錯行,自己對這家公司的價值到底何在。 你要培養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而且最好能提出2~3個方案。只有一個方案是不夠的,那怕只是當備用,都更能證明你的價值。 如何提出不同方案呢?根據我的觀察,許多人即使在一家公司做了好幾年,還是不太清楚,從點子發想到執行之間,除了具體方法外,還需要注意什麼? 你一定證明你的方案經過嚴謹的分析,而非只是靈機一動。因此,你的想法要先經過以下3種分析: 影響分析(Impact Analysis) 風險分析(Risk Analysis) 損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 風險評估矩陣,能幫你審視發想的方案具備的可行度有多少。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簡單來說,你要列出各種方案的變數、風險會有哪些。即使你還只是個剛入門的菜鳥,使用這種方式會讓你展現出大將之風。 3.積極發聲 很多人在職場常犯的錯誤之一,就是認為自己明明有說,別人卻常常忽視他的意見。假如這種狀況一再發生,你應該問自己:為什麼別人都聽不進聽自己的意見?該如何改善這種狀況?光是問這些問題的,就是一種「Take initiative」的表現。 另一個可行的建議,就是設法讓自己說出正向的話。畢竟,工作已經很苦悶了,沒有人想要聽更多的問題和抱怨。 與其說「目前的市占率很低」,不如說「等待我們開發的市場空間還很大,我針對不同的市場區隔,分別有以下的建議作法」,這就是正面的積極發聲方式。 4.行動、行動、行動 你一定要找出具體的行動。如果一個問題分析到最後,卻得出束手無策的結論,只會讓主管覺得你毫無貢獻。 老闆常常會說:「不要給我那麼多理由和原因,告訴我接下來該做什麼。」這裡的重點不只有「做什麼」,還有「告訴」。公司要的是成效,而不是知道你花了多少時間、做了多少事。 假如無法保證成效,你就必須在「做什麼」之前,清楚「告訴」主管或合作的同事,你打算怎麼做、為何要這樣做、其他人如何配合。無法清楚交代一件事,其實就和毫無能力沒有太大的差別。更嚴重的是,因為交代不清楚,製造出更多問題,公司還得花額外的時間去收拾你的爛攤子。 最後總結:你該在意的其實不是主管或其他人的觀感,而是自己有沒有能力和意願,讓情況有所不同。假如你能讓自己成為一個「Take initiative」的人,你只會在職場上更吃香,也更有競爭力。 *本文獲《一談就贏・鄭志豪的談判教室》同意同意授權轉載,原文:提升自己的職場價值,請從Take Initiative採取主動做起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3.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