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被高房價玩壞了?韓國年輕人比美中會花,上五星飯店、買名車名包,買到上排行榜 韓國人追捧奢侈品,名牌消費力登頂全球 對各大奢侈品牌營收成長,韓國的重要性越見明顯,法國名牌路易威登... 2023.11.16
焦點 SHEIN上出現名牌潮鞋,品牌卻沒授權⋯這雙「台灣人超愛鞋」也入列 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本文獲《德國之聲中文網》授權轉載,原文:未經許可拋售名牌... 2024.09.27
焦點 SHEIN上出現名牌潮鞋,品牌卻沒授權⋯這雙「台灣人超愛鞋」也入列 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本文獲《德國之聲中文網》授權轉載,原文:未經許可拋售名牌... 2024.09.27
國際 名牌衣顛覆時尚業規則,越熱門價越低!平民版柏金包「自貶身價」反成名流最愛 因為以名牌包起家的Telfar,首度進軍服飾,就希望以「動態定價」,顛覆奢侈品等於昂貴的印象。... 2023.04.08
國際 市值被超車也不怕!LVMH憑「就是貴」贏得Z世代芳心 時機歹歹,日子還是一樣要過。愛美的Z世代女孩們,會存錢買什麼樣的奢侈品牌? 「通貨膨脹已開始影響歐洲的需求!」彭博報導,全球第二大奢侈品集團、擁有卡地亞(Cartier)等品牌的瑞士歷峰(Richemont)董事長魯伯特(Johann Rupert)日前發出警告。 原本過去兩年半來,全球精品龍頭LVMH穩坐歐股市值王,9月1日盤中,卻一度被生產「瘦瘦針」Wegovy而聲名大噪的丹麥藥廠諾和諾德半路超車。而LVMH股價也自今年高點904歐元,下跌至730歐元上下。 再加上貢獻歐洲精品5分之1營收的中國,經濟復甦緩慢,讓業者壓力爆表。而美國的中產買家,手頭不再寬裕,也減少了奢侈品的支出。 難道女孩們不再買精品,還是投奔向價格更親民的輕奢品牌?那可不一定。從數據來看,結果贏家仍是LVMH、Gucci母公司開雲(Kering)、與香奈兒(Chanel)等高奢品牌。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李珍珠(Jinjoo Lee)認為,在奢侈品的世界裡,「買得起的價格(affordability)」,是個很難推銷的賣點。 根據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l)的數據,2017年至2022年間,Coach母公司Tapestry在全球奢華皮革製品市占率,從9.6%降至7.6%;元Michael Kors母公司Capri,則是從8.6%下降到7.2%。同樣定位在輕奢品牌的Tory Burch和Ralph Lauren,市占也雙雙下滑。 因為,中階市場往往廝殺的更為火熱。歐睿國際奢侈品主管羅伯茲(Fflur Roberts)認為,對奢侈品產業影響力越來越大的Z世代消費者來說,尤其與中階品牌相比,他們更喜歡小眾品牌。 其中一項顯而易見的原因是,掌握高端品牌的奢侈品集團,更有能力投入資源,找名人宣傳,在最好的地點開店。 此外,消費者更傾向於「買得少,但買更好」。 羅伯茲表示,疫情期間,資金充沛的消費者,更傾向於將奢侈品視為一種保值工具。加上The RealReal等線上二手銷售平台出現,讓轉售奢侈品變得更便利與安全,這也有利於更能夠保值,甚至增值的奢侈品牌。 另一方面,仍有消費者偏好物美價廉,更願意花錢在「買得起的奢侈品」。這讓品牌商在銷售量與定價之間,難以取得平衡。 但平價實惠的精品的確存在著市場需求。 26歲的行銷內容經理易可婕(Yi Kejie)在接受《路透》採訪時表示,她觀察到許多奢侈品牌推出的手機殼、耳環、髮夾、香水,在同齡層相當受歡迎,因為可以用低門檻的入手價格,輕鬆擁有品牌Logo,這些產品也很百搭,可經常的被使用或穿戴。 Balenciaga、Dior等品牌正在擁抱虛擬世界,提供經濟實惠的方式,讓年輕人在遊戲平台上替虛擬分身打扮。 只需花不到新台幣500元,你就能買下一雙Gucci的虛擬運動鞋;勞力士推出經認證的二手產品計劃;LVMH、Prada開始用區塊鏈技術來追踪產品的生命週期,證明都是負責任製造和採購的正品。 據顧問諮詢企業貝恩公司(Bain Company)與義大利奢侈品協會Altagamma的聯合調查,2019年,千禧一代和Z世代約佔全球奢侈品購物者的44%,預計到2025年,此數字將成長到70%。 創意與品牌設計機構Pearlfisher的合夥人蘇菲·麥克斯韋(Sophie Maxwell)認為,奢侈品牌們正在經歷一場巨變,以適應Z世代不斷增長的消費能力。他們選擇傳統品牌,卻對地位、聲望沒那麼在乎,反而更關心品牌的多元包容性、永續、技術與透明度。 李珍珠認為,當錢越變越薄時,雖然不會威脅到中產階級購買必需品的能力,卻會讓他們對於可自由支配消費支出,變得更加挑剔。 資料來源:彭博、華爾街日報、華爾街日報2、財星、路透 核稿編輯:吳和懋 ... 2023.09.15
管理 一盒300元的盲盒「泡泡瑪特」與18萬名牌包,用的是同一種策略 在新消費時代,消費領域正在發生一些非常重要的變化。比如,以前我們買東西,更關注商品的功能、性價比,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為「喜歡」埋單,為「熱愛」埋單。比如,奢侈品那麼貴,還有那麼多人排著大長隊去搶購。比如,在平安夜,一個蘋果居然可以賣到十幾元。比如,我們公司有喜事,會點喜茶慶祝。 其實這些購買行為的變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情緒價值。 有一次,我碰到百勝中國的高管,我問他們:「最近生意怎麼樣?」他們說:「最近一段時間必勝客的生意更好了。」 百勝中國經營的品牌有很多,包括肯德基、必勝客、小肥羊、黃記煌⋯⋯它們的生意也一直不錯,但是,為什麼那段時間必勝客的生意更好了?原因你可能想像不到。 賣披薩的在大考前,為什麼業績更好? 當時臨近中考、高考,很多父母都帶著孩子去吃必勝客,因為他們希望孩子「必勝」。必勝客提供了一種情緒價值,寄託了親朋好友對考生的祝福和期待,就像中秋吃月餅祈求團圓一樣。 所以,產品的情緒價值到底是什麼呢? 你一定有過這樣一些時刻:看了一部溫情的電影,感覺自己得到了撫慰;心情不好,你打開App點了炸雞和奶茶,在享受美味的過程中得到了治癒;買到一款很有設計感的衣服,你心情愉悅,朋友看到後也都誇你有品味,好心情持續了很久;你是某奢侈品牌的忠實用戶,最近買到了最新款,它讓你與眾不同,收穫了極大的滿足感⋯⋯。 其實,在購買這些產品時,用戶最在乎的不是產品的功能價值,而是因為擁有這款產品而收穫的愉悅、滿足的心情。這就是這些產品在滿足基本功能之外帶給用戶的情緒價值。 你可能經常聽到這樣的話——「喜歡嗎?喜歡就買。」、「千金難買我樂意。」當用戶在為快樂、喜歡、熱愛買單時,就是在為產品提供的情緒價值買單。 所以,情緒價值到底能讓人多瘋狂! 越貴賣越好,也是因為相同道理 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根據這個現象提出了「凡勃倫效應」(Veblen effect),即商品的定價越高,越能暢銷。比如,款式、材質差不多的服飾,在普通的服裝店可能只賣100元,但進入大商場的櫃檯後,會賣到幾百元,卻有更多人願意買。 1.88萬元的眼鏡架、8.88萬元的紀念表、188萬元的頂級鋼琴⋯⋯人們之所以願意買這些「更貴」的商品,是因為這些「更貴」的商品為用戶提供了一種情緒價值,滿足了用戶炫耀的心理。 有人特別喜歡一個品牌,是因為它感性的品牌故事,比如礦泉水品牌百歲山;也有人喜歡的是品牌背後的設計,比如LV包包經典耐看的圖案、GUCCI時裝的性感奢華,會讓擁有它們的人看起來很有品味;還有人喜歡品牌帶來的滿足感,比如LV的包、Burberry的圍巾,有了那些經典的標誌,別人才知道你用的是大牌。 那怎麼做才能讓你的產品擁有更高的情緒價值,讓用戶更願意為它付費呢? 1.創造能讓用戶認可情緒價值的場景 我和賈偉老師曾經進行了一場直播對談,聊到他們為海底撈做的自煮火鍋。自煮火鍋很重要的一點在於能為用戶提供情緒價值,是一款解決孤獨的產品。 我們來看一個場景:你想吃火鍋,但一個人去火鍋店又顯得很孤獨,怎麼辦?在家來一份自煮火鍋,一邊刷手機,一邊看電視,一邊吃火鍋。不僅不孤獨,還很享受。 所以,自煮火鍋設計出來後銷量特別好,現在已經成了火鍋行業的一種潮流,拯救了很多「都市宅人」。 自煮火鍋的成功就是因為找到了一種可以治癒用戶孤獨的場景。用戶願意為自煮火鍋付費,其實有一部分原因是,在這個場景下願意為它提供的情緒價值付費。 2.持續不斷的為用戶提供情緒價值 基於盲盒經濟的泡泡瑪特,就享受了情緒價值的紅利。泡泡瑪特盲盒帶給用戶的情緒是持續不斷、層層遞進的。 我們看看用戶購買盲盒的過程:最開始,在購買盲盒前,用戶滿懷期待,因為不知道會買到哪一款,會有怎樣的收穫。然後,用戶想,不管了,「賭」一把吧,於是就會產生一種未知帶來的興奮和刺激感。接著,打開盲盒,抽到的正是想要的,滿懷驚喜。因為這種未知的刺激體驗,用戶才會產生購買行為。 萬一「賭」錯了,沒抽到自己喜歡的玩偶,不甘心,怎麼辦?再買一個吧,反正也不貴。於是就產生了回購行為。 隨著回購次數的增加,終於集齊了一整套,用戶會感到滿滿的成就感。看著滿滿一櫃子玩偶,拍照發個社群吧,來自社群的評論又滿足了他們炫耀的需求。 因為盲盒認識了一群盲盒愛好者,這時候,它又成了社交貨幣,滿足了用戶的社交需求。 泡泡瑪特並不滿足於好看的皮囊,還追求有趣的靈魂。比如它和博物館合作,在內容上做文章,這可能又會給用戶帶來「有眼光、有品味」的優越感。 就這樣,泡泡瑪特透過打造個性化的產品,不斷為用戶提供情緒價值。 3.提供穩定的情緒價值 提供穩定的情緒價值很重要,我們來看兩個場景。 2011年,經過400多個日夜的奮鬥,小米第一代手機誕生。在北京798藝術區,身穿牛仔褲、黑色T恤的雷軍宣布了小米手機的價格。 話音未落,背後的大螢幕上出現「1999元」的特大號字。台下觀眾群情激昂,發出陣陣歡呼。在雷軍說完手機定價後,所有人自發起立鼓掌足足3分鐘。 2020年2月13日,因為COVID-19疫情,發布會改為線上舉行,雷軍一個人講了將近2小時。如果你不是米粉,你可能會覺得這2小時冗長又無聊。但這次直播的效果非常好,發布會結束後,小米股價飆升,發布會第二天,小米10獲得單日單品銷量、銷售額雙料冠軍。 相隔近10年,米粉為什麼還這麼有熱情?因為小米在持續、穩定的給粉絲提供「參與感」這種情緒價值。小米有很多激發用戶參與感的方式,比如小米的「100個夢想的贊助商」、「橙色星期五」、「紅色星期二」、線下活動「爆米花」、每年公司慶典「米粉節」等。 十多年來,小米一直在為用戶提供穩定的情緒價值。因為一旦無法提供穩定的情緒價值,用戶就有可能會「脫粉」。提供穩定的情緒價值很難,但很重要。 新消費時代,一款產品占領了用戶的情緒,也就占領了用戶的錢包。一款好的產品,應該能給人撫慰和感動,這樣才能走得更遠,走得更久。 一切商業的起點,是讓消費者獲益。 *本文摘選自《進化的力量》,時報出版 責任編輯:陳柏燕核稿編輯:陳瑋鴻{DS_BOX_38068} ... 2024.08.25
職場 為什麼老佛爺卡爾‧拉格斐會一早醒來,丟掉滿衣櫃名牌服飾? 對老佛爺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這個名字熟悉嗎? 他可以說是影響20到21世紀最重要的服裝設計師,並擔任了全球首屈一指精品服飾香奈兒(Chanel)領銜設計師兼任創意總監。魅力領導課堂的引導教練陳麗卿在商周CEO學院課堂上分享,拉格斐有一天醒來,卻突然看膩了滿櫃子的精品服飾,究竟怎麼回事呢? 服裝不只是外表,乃是標示與周遭人事物的關係 原來,服裝不只是單純的外表裝飾,而是凸顯了人們所想建立的關係,其中這包括自己。 回到故事,當時64歲的卡爾‧拉格斐心裡所想的,其實認為滿櫃子衣服不再適合自己了。 他唯一想要建立的服裝關係,是當時Dior的男裝。 「有天早晨醒來,我突然對自己的體格很不滿意。我的體重是超重沒錯,但身體健康上沒有任何問題。然而我就是突然想穿上Hedi Slimane(編按:當時迪奧的男裝設計師)設計的衣服⋯⋯,但那些時裝,是設計給苗條的男孩們。我至少要減掉80磅(約36公斤) ,我不認為我1年內就能剪掉這麼多體重⋯⋯,但事實上,我花了整整13個月就達成目標,」拉格斐說。 想減肥成為衣架子,就是重新建立跟衣服的關係。 陳麗卿說,重新建立跟衣服的關係,看起來很物質、很表面,其實與衣服的關係最能反映跟自己的關係: 「穿什麼衣服表示你看待自己的價值,穿著的服裝型態代表你期待自己看起來的樣子,當我們在意這層關係的時候,表示我們在乎自己,也在乎自己在別人眼裡的樣子。」 一般人聽到「魅力領導」,都直覺理解為「穿搭」的形象課,實際上這堂課教的是如何用外表展現內在的個人品牌課。 現在21世紀講個人品牌,跟20世紀講個人品牌完全不同,陳麗卿的定義是:「願意為自己所有的言行簽下自己的名字,願意為你今天的每個表演簽名,這叫做個人品牌」。 弔詭的是,個人品牌無法獨立存在,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沒有品牌價值。 個人品牌建立在自己與周圍人、事、物的關係。自己與周遭人、事、物改變的時候,個人品牌就需要做調整;所以「個人品牌」其實是關係的修鍊。 人、事、物的關係:與你的外表相呼應 一般提的叫做跟人之間的關係——跟朋友、家人、父母、敵人、客戶、同事。 跟事物之間的關係,打個比方,曾經陳麗卿在學院上課的時候,有一位台灣非常大的企業的企業二代,突然他父親要他去接一家公司,從來沒有管理人到一夜之間要管理300個人,重新產生跟事之間的關係。 除了職位的調動,跟事之間的關係也有變化。 包括產品路線,原來走的是台灣線現在改走國際線;原來主打市場是區域,最後,要國際化;原來產品是偏低價位,之後變成中價位、變成精品,我們常講的企業轉型,就是與事之間的關係。 最後一個是跟物質之間的關係。 陳麗卿說,「我們每天跟物質之間的關係非常多,其中最貼身的就是衣服。 」 在所有各種人、事、物的關係中,跟衣服的關係最能反映出個人品牌的底層邏輯——也就是自己對自己的看法,以及別人看到自己的期待。 但,這層「與衣服」的關係最容易被忽略,卻也可以說是最不容易的,必須要很有決心,才能看到這件事。 因此,所謂的穿搭、自我提昇,一切都是為了要彰顯我們的個人品牌價值,這也是「魅力領導力」所要傳達的核心價值。 還不知道怎麼透過外在,來表達自己的內在核心價值嗎?來商周CEO學院「魅力領導」,帶你看見不一樣的自己。 ... 202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