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74年來首位卸任元首訪中,替國民黨佈局2024?如何解讀馬英九祭祖之行 想了解外國媒體參與採訪的可能性,但國台辦宣傳部直接回應,「馬英九此行沒有對外媒開放」,只有常駐北京的台灣記者與中港澳媒體記者可以跟團報導... 2023.03.29
焦點 40萬台幹怎自保?讀古詩、刪臉書、加入共同富裕 不少在中國的大型台灣跨國企業,都有請專人專門打理與政府的關係,多半是與中央台辦與地方台辦熟識的人,例如長期在中國駐點的台灣記者... 2021.12.09
國際 川普躲過彈劾,民調還創新高!白宮台灣記者分析:美國總統大選會如何? 美國政治連三天,發生了三件大事,衝擊美國整個政治走勢。 3日,民主黨選出挑戰川普人選的初選開始了,但民主黨卻在全球媒體前鬧了天大笑話。 4日,美國兩百年多來最不堪入目、眾院議長撕掉總統講稿的國情咨文發生了。 5日,美國民主黨針對川普持續四個多月的彈劾結束了,參院裁決川普無罪。 一個是結束,一個是現狀,一個是開始,這裡倒敘來說吧。 先談談針對川普的彈劾吧,這結局可以說是早已註定的,要彈劾總統下台,始終是過美國國會參院這關的,而參院是由和川普同黨的共和黨掌控的,參議員為了討好自己選區支持川普的選民,共和黨的參議員幾乎是不可能將川普給彈劾下台。 這一點,眾院議長佩洛西是清楚的,所以從川普一上台,雖然不少激進的民主黨眾議員一直要求推動彈劾,佩洛西兩年來一直是按兵不動,她深怕打開彈劾開關,若無法讓川普下台,最終會引火自焚:激勵共和黨士氣,打擊民主黨自身。 直到去年9月,川普被指控濫權,原因是他被控扣住對烏克蘭外援,以施壓烏國調查以他的政敵、美國前副總統白登父子。當時,在同黨同志的巨大壓力下,佩洛西賭上民主黨命運,做出啟動彈劾程序的決定。 {DS_related_coverage} 幾乎所有跑華盛頓新聞的記者都清楚,除非有奇蹟發生能扭轉參院共和黨議員的投票,不然佩洛西賭不贏的,不過,既然是美國歷史上罕見的彈劾,記者們倒也配合報導,順便看看有沒有可能有奇蹟發生。 果然,奇蹟沒有發生,佩洛西對賭失敗。 這一過程,反而讓彈劾這美國憲法賦予國會的重量級武器,淪為政黨鬥爭工具,或許將來彈劾會越來越多,因為只要一黨不滿另一黨就能啟動彈劾,但,彈劾恐怕將就此失去公信力。 而這一次的彈劾,反倒是集中了總統的權力,證明美國總統的權力是大過可以制衡他的美國國會的,國會是能啟動彈劾,但真要彈劾總統下台,在將來恐將難上加難。 佩洛西對賭失敗的第二天,在記者會上說:「無論他(川普)多說什麼,或到處拿報紙炫耀,他永遠都是遭到彈劾的。你是永遠被彈劾的,你永遠難以擺脫彈劾的傷疤。」 話是這麼說,可是事實是,被裁決無罪就是無罪。 幾個小時後,川普在白宮舉行盛大活動,內閣官員、國會議員加支持者擠滿會場,寸步難行,我們這群記者在後面,全擠得動彈不得。川普一出現,全場起立鼓掌兩分鐘不停。 川普彈劾結束後活動現場。來源:張經義 「這不是記者會,也不是講話,而是慶祝會!」沒有講稿,他把民主黨對他過去長達兩年的「通俄門」調查,超過四個月的「通烏門」彈劾全細數一遍,足足罵了對手半小時,再一個一個誇隊友半小時。 期間,還拿出道具,高舉當天頭版頭條寫著「無罪」大字的報紙,接受全場歡呼致意。 確實該慶祝,因為蓋洛普在裁決前夕發布的最新民調顯示,川普的民調支持率來到就任3年多來的新高——49%,連共和黨都創下近15年來高點——51%。 也就是,民主黨不發動彈劾,川普和共和黨還沒辦法這樣大肆慶祝。民主黨,惡夢成真。 於是再往回推一天,4日,清楚彈劾已經失敗的佩洛西,在國情咨文上做出意想不到的舉動:在川普講完話後,在他背後撕掉川普的講稿,一撕再撕,過程現場全都直播了出去。 國情咨文,是一年一度美國總統能對著參眾兩院全體議員、最高法院大法官們、還有美軍將領們發表講話的機會,也幾乎可以說是一個美國總統,一年當中能同時得到最多關注的一次,往往在電視前會有超過上千萬人同時觀看,多的時候,全美15的人都在看。 這可能是川普今年受最多人關注的一天,佩洛西也清楚,坐在川普背後,這也是她最受關注的時刻,因此她撕講稿絕非心血來潮。 她在第二天解釋,這麼做,是因為「川普撕毀了事實,所以我撕毀了他的講稿」,而這,估計也是遭受彈劾挫敗的現場民主黨議員,還有許許多多電視機前的民主黨人所想做的。 佩洛西這麼一撕,讓民主黨完全走上了「川普之道」——反正走中間道路,說服另一政黨不可能,那就對著幹,只要顧住自己政黨的選票,就能確保選舉,和另一政黨鬥爭越激烈,自己人就越愛看,只要越支持,也就越願意出來投票。 兩黨只要惡鬥,就是「票」房保證,這就是現在與可預見的未來,美國的政治狀態。 不過,惡鬥或許能保住議員席位,但想奪回總統大位,恐怕不容易。 一來,是彈劾後共和黨士氣大振,二來,是2016年惡夢恐怕持續。我採訪整場2016年大選的觀察是:當年,民主黨票數無法衝高,就是因為民主黨分裂。希拉蕊的穩健派和桑德斯的改革派互看不順眼,在希拉蕊險勝後,民主黨改革派選民不想投給希拉蕊,也不想投給共和黨,索性不投票。 這裡,就要再往回倒一天,回到3日的民主黨總統初選,這場初選將決定誰來挑戰川普,沒想到卻意外連連,提前揭開民主黨分裂的疤痕。 那天,我去到了美國的一個農業大州,人口就3百萬人的愛荷華州報導初選,這是我人生第三次去愛荷華報導初選。 桑德斯愛荷華初選之夜現場。攝影者:張經義 超過40年來,愛荷華州一直是美國第一個舉行初選的州,因為來自全美和全球數千家媒體全都到現場報導,因此是搶盡了所有人目光焦點,也影響了接下來美國各個州的初選風向,所以過去10個贏下愛荷華州初選的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最終有7個獲得民主黨提名為總統候選人,命中率是相當的高。 不過,愛荷華州說實在的,沒有很大的代表性,因為愛荷華位處美國十分內陸,人口只占美國總人口的1%,基本上就是超大型農村,還包下了美國玉米、大豆、雞蛋、豬肉生產第一大州的稱號。那為什麼每四年一次的初選非得要在這選? 答案簡單來說是:說來複雜。 是真的,愛荷華州真的是因為「複雜」,才成了美國初選的第一州。 40多年前,就是因為愛荷華州初選程序太過複雜,複雜到說不清楚,因此民主黨索性把第一場初選辦在這,目的是,省得夜長夢多,而且不要說「程序」複雜,愛荷華州的初選「方式」也很複雜,叫做「黨團會議」(Caucuses)這可不是一般的大家投投票然後記票就好,而是五花八門的投票:有像選班長似的寫小紙條投票的,有投不出結果乾脆丟硬幣決定誰贏的,還有像古代打仗似的大家舉大旗對陣叫囂的,令人眼花繚亂。 愛荷華初選「方式」複雜也罷,「計票」之複雜也是一絕。 我們都知道美國的大選不是一人一票,而是採取選舉人票,初選幾乎也是同樣狀況,不是一人一票,而是黨代表票。 當天,我去到一個現場有1千個選民的黨團會議,這1千人最終化為14張黨代表票,也就是大概70個選民等於一張黨代表票,但是,有的在農村的黨團會議就只有100人參與,最後卻有6張黨代表票,也就是大約17個選民等於一張黨代表票,這完全不成比例,愛荷華初選真的複雜到令人匪夷所思。 重點是,看準川普激起的民主黨人憤怒,這次是民主黨有史以來有最多總統參選人大爆炸的一次。 結果,愛荷華州今年還硬要把複雜搞的更加複雜,總之,最後復雜到連投票結果都沒辦法像往年一樣在當晚公佈,搞的群情激憤,雖然事後說是手機報票App程序出問題,但美國民主黨搞「假民主」的陰謀論是滿天飛。 眾人想起4年前,曾爆出民主黨高層為了幫助希拉蕊贏得初選,私下串聯擠掉了桑德斯的醜聞,導致當時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主席黯然下台。 4年後,多份民調顯示桑德斯在愛荷華的民調支持率還是位居第一,因此當晚,我在桑德斯選舉場子採訪,就得到了各式各樣的陰謀論:「我覺得他們不想說桑德斯贏了,CNN不想說,NBC不想說,他們不想說桑德斯贏了,因為萬一說了,對這些電視台的億萬富翁經營者來說意味著什麼?」 無論真假,總之,民主黨初選一開局,就出師不利。這下,看的川普都樂了,還推了一條:「你看看你看看,民主黨黨團會議初選就是個大災難,民主黨人啥都做不好,更不要說治國了。」 其實不只川普,連民主黨人自己也恨鐵不成鋼,我採訪的一個民主黨支持者就這麼說:「老實說,不管民主黨怎麼做,看起來都是在自我毀滅。即使是彈劾案,他們搞得越多,川普的支持率就搞的越高。」 短短三天內,民主黨接連爆出外患內憂,今年挑戰川普總統大位之路,看來將格外艱辛。 責任編輯:洪婉恬 核稿編輯:張庭瑋 ... 2020.02.08
國際 那一天,美國分裂成了兩個世界...川普正式被彈劾,白宮台灣記者的第一手觀察 2019年12月18號,這被美國載入史冊的一天,我在美國國會現場報導眾院對川普的彈劾表決。 這一天,不出所料,川普正式成為美國243年來,第三位遭到眾院彈劾的美國總統,上一位是21年前的柯林頓總統,再上一位,可是151年前的約翰遜總統,但,這次,和過去兩次的彈劾卻有許多的不同。 這一天,在我的眼裡,華盛頓分成了三個畫面與兩個世界,而這些,說明了美國的現狀。 第一個畫面,是不滿的百姓。在彈劾投票的前一晚,全美各地就已爆發零星的抗議,在投票當天,國會會議都還沒開,上千民眾已經頂著攝氏零度的氣溫來到國會前,他們絕大多數都是住在自由派居多的大華盛頓區域,他們認為這符合美國法律當選的總統,根本不是他們的總統。 一個冷到瑟瑟發抖的太太對我說:「我們的總統無法無天,我今天過來就是為了支持那些讓川普付出代價的人!」 現場也有少數來自外地的川普支持者,自然,他們和反對者間是爆發激烈的言語衝突,當然,最後誰也沒說服誰。 實際上,眾院經歷三個月的彈劾調查到最終的彈劾投票,始終沒能改變美國社會分歧的現狀,多份民調都指出,支持與反對彈劾的美國民眾始終接近各半。 而彈劾反而讓美國社會更加的分歧。 彈劾投票的前一刻,共和黨人對川普的支持度來到9成的高點,但民主黨人對他的支持度卻是跌到1成都不到,《華爾街日報》就說,兩黨對同一個總統的支持度差距竟然能高達85%,這超過了歐巴馬時代的65%。 美國幾乎成了一個國家,兩個世界。 而真正的平行世界,是在第二個畫面裡——美國國會。 在這彈劾的劇碼中,國會兩黨從頭到尾一直是各說各話,這一天更不例外,當天原訂美東時間早上9點開會,辯論六小時後就投票,估計天剛一黑就能有結果,但實際上,儘管眾人都預期民主黨掌控的眾院最終會通過彈劾,但因為兩黨互相牽制,讓辯論足足推遲了三個小時,到中午才開始。 而最後,辯論時間也超過預定的六個小時,因為兩黨人都沒放棄這媒體聚焦的時刻,拚命在鏡頭前全力表演——有人印出海報現場講解,有人現場把彈劾條款灑一地,有人一上台就要大家默哀,有人類比彈劾這天和珍珠港遭襲一樣,有人說川普的遭遇慘過耶穌...... 現場花樣百出,但全都各說各話。 在開會進入第十一個小時,才好不容易進到最關鍵的投票。 眾議員投的,就是兩大彈劾條款:分別是針對川普的「濫用職權」和「妨礙國會」。只要有一項通過,川普就正式被眾院彈劾,由於眾院435席有4席的空缺,因此原先彈劾所需的簡單多數,218票,減少到只要216票,而眾院針對這兩項彈劾條款的投票,都跨過了這個門檻。 雖然跨過了門檻,但,民主黨卻有兩三位議員跑票,他們反對彈劾川普,因為這些議員是在川普支持者居多的選區,如果他們投了彈劾川普,他們的政治生涯也就完了。其中,有一位民主黨議員是投下反對彈劾川普的票之後,馬上「叛黨」,轉投共和黨,第二天就得到川普的接見與大力讚揚。 民主黨有人跑票,但共和黨陣營卻是鐵板一塊,一票都沒跑,這,在美國史上是破天荒的,因為回顧21年前,眾院彈劾柯林頓時,雖然也是兩黨分歧,但兩黨都還是有人憑著自己的良心投票,而這一次的投票,卻完完全全只有「政治考量」。 這顯示,美國國會兩黨的「分歧」,已經極端化到「分裂」,兩黨活在各自的「平行世界」。 而讓美國國會和社會分歧加劇的,正是主角——川普,而他,自然沒缺席這一天的畫面。 而且川普甚至在表決的前一天,就透過白宮官方的信紙,發表了六頁「措辭嚴厲」的文字,痛批眾院議長裴洛西和民主黨人試圖「政變」,還反過來指控民主黨人才是「濫權」。對此,裴洛西說她懶得看完,因為內容「太可笑」,還直白說:「有病!」 川普知道被他罵的民主黨人是愛看不看,於是在投票當天,還派人到國會發給議員們聖誕賀卡,他的賀卡尺寸一如往年是驚人的巨大,只不過,今年卡片裡附上的,正是這六頁的譴責信。 其實,在投票當天,儘管白宮發言人聲稱總統很忙,只能在開會期間的空檔能看一些彈劾辯論,但實際上,他是緊盯著彈劾過程不放,一口氣推了或轉推了5、60條推特,這還不止,他還預先安排造勢大會,跑到冰天雪地的密西根州找選民取暖,他講話時,正好是彈劾表決的時刻,他十分關切,還第一時間做出回應:「我想我們有投票結果了,每一個共和黨議員都投給了我們,哇!」 川普積極擁抱和他同一個世界的人,對於反對者是完全不假辭色、出手還擊,不管對方是政治人物,或甚至是在他造勢現場抗議的他自己國家的國民。 一個反對者在現場對川普比出最長的手指,立即引發現場騷動,川普知道後,毫不客氣地說:「把她丟出去!把她丟出去!可惜了,妳本來是可以聽到妳這一生當中所聽過最偉大的演說的。」 面對現場上千人,川普沒停止攻擊這一位小小的反對者,罵到激烈之處,還說這抗議者「真是個爛人,等一下,當她和她媽回家時,她會下地獄!」 要反對者下地獄後,當然,川普也沒忘記在「自己人」面前痛批,他最痛恨的對象——媒體。他轉身指向媒體:「假新聞都在這,他們是世界上最不誠實的人,他們都會滾的!」 從這三個畫面,可以看出,川普雖然被美國「另一個世界」的人給彈劾了,但實際上,他的地位卻在「自己的世界」裡更加的穩固。 只要美國持續是兩個世界,就不只能讓他在接下來的參院彈劾審理中全身而退,不被罷免,而且只要他在明年競選連任時顧好「自己人」並攻擊「另一個世界的人」,川普,還很有機會能保住白宮大位。 責任編輯:陳慶徽核稿編輯:洪婉恬 ... 2019.12.20
生活 同一國人溝通也要靠翻譯!一名台灣記者在印度看見:何謂真正「戰南北」 印度幅員遼闊,13億人肯定有不同民情、宗教與文化景觀,臺灣的「戰南北」在印度可是轟轟烈烈。從4月底開始投票的印度大選,就是最好的田野觀察時刻。我去了一趟南印度的喀拉拉,這裡一向是度假聖地,在大選中則成了硝煙味瀰漫之地,因為有意阻撓印度總理連任的印度國大黨主席拉胡爾·甘地決定從這裡競選,為大選增添了一條南北戰線。不過,大選結果23號才公布(原文撰寫於5月22號),接下來可能還得進入激烈的聯盟組成和推舉總理,這場「戰南北」的砲火,倒是先轟到了我們這些追著他們跑的媒體。 「我沒有辦法跟妳去,我會幫妳找個當地的製作人。」我在新德里的製作人Sapna 一向被稱為我的「印度媽媽」,去一個陌生地方採訪少了她總覺得不踏實。「我去發揮不了作用,我連溝通都有問題。」官方語言高達22種的印度,北印度通用的印地語,在南印度完全無用武之地,我好不容易練就的幾個單字,據說不小心在南印度說出口還會被歧視,真的很傷腦筋。 出發到了喀拉拉,我的攝影師Rajesh像個「北方俗」,到哪兒都要求先停下來拍張照。「這裡是超有名的電影場景!是康萊塢的!」大家熟知的印度寶萊塢以印地語為主,以孟買為產業基地流行於北印度。以泰米爾語為主的康萊塢,還有以泰盧固語為主的托萊塢,則是電影的南霸天。看著他和當地記者S大聊起各自喜歡的電影明星,陌生到需要上網查照片,來自臺灣的我忍不住感到荒謬;不過,我第一次告訴印度朋友,臺灣只有2300萬人時,他們也一樣覺得不可思議。 「可以幫我翻譯一下嗎?」來到卡納塔克邦,只是想買點東西,卻怎麼也和店家說不清楚的 Rajesh,趕忙找 S 求助。沒想到,S 卻擺了擺手:「這裡說康納達語,我有語言障礙。」哎呀我的媽!只好請一個能通泰米爾語的當地人,我們從印地語翻譯成泰米爾語,再從泰米爾語翻譯成康納達語,接著轉成英文,這才完成了這筆交易。 這讓我想起大選期間,來自北印度的政黨領袖在造勢現場安排翻譯的有趣畫面,無法直接和選民溝通已經是件尷尬事,還不時鬧出翻譯有誤的大笑話,上文不接下文搞得選民一頭霧水,甚至還有翻譯不正確,幾十萬說成幾千萬的謬誤,為印度大選增添了不少幽默感。就連一向擅長演說和激勵人心的莫迪,都顯得英雄無用武之地,無論他說得有多慷慨激昂,透過一層翻譯就是備感無力。 南北懸殊也就罷了,印度跨了一個省邦像是出國,我也算是見識到了。「停下來!」我們的車子從喀拉拉邦進入泰米爾邦時,突然被攔下來罰款,我一頭霧水,原來是車頂的防水遮布「惹禍」;泰米爾邦2019年下達全面禁塑令,我們的防水遮布跨過一條省邦邊界,就成了違規者,實在令人哭笑不得。Rajesh氣噗噗地指著前方雜貨店的貨架,「那個礦泉水不是塑膠嗎?還有那個洋芋片!他們也都被罰錢嗎?」執法警察只是聳肩苦笑。哎呀!這可不止戰南北吧!這是戰省邦啊! 結束了這段南印度驚奇之旅,Rajesh感謝S的協助與熱情,頻頻說著:「你到新德里換我接待你啊!」簡直就像在和外國友人道別。S則好奇地問:「那你們北印度好吃的東西有什麼呢?」看著Rajesh細數烤餅、鷹嘴豆泥、馬鈴薯蔬菜咖哩,S一臉不大感興趣卻又不好意思推拒的模樣,我噗嗤笑出來,看來北印度以小麥和素食為主的飲食文化,不能吸引熱愛牛肉與海鮮的南印度喀拉拉人呀!難怪之前寶萊塢會推出電影《雙城練習曲》,來自不同省邦的兩個人要結婚,那可是一場革命!這樣想想,臺灣「天龍國」和「你們南部」在飲食習慣、資源分配和觀點上的戰南北,恐怕對印度人來說,只是暖身練習而已。 ※本文獲YaoIndia就是要印度授權轉載,原文:天龍國算什麼!跨越一個省邦就像出國的印度「戰南北」... 2019.07.10
國際 川普用3招反擊彈劾調查,白宮台灣記者直擊聯合國大會現場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3次出席聯合國大會,我3次都在聯合國總部現場觀察與報導。 有川普在的聯合國大會(以下簡稱聯大),每一次都出乎意料。這次特別的是,眾人焦點確實還是在川普身上,但,他卻寧願不是眾人的焦點。 我還記得採訪川普第一次在聯大一般性辯論演說時,他那毫不拐彎「美國優先」的言論,還說要抹平北韓,是震撼了現場的各國領導人;第二次,川普還在眾目睽睽下遲到,還大搖大擺走進場,再次讓各國領導人面面相覷。 而這一次,川普讓各國領導人震撼的,倒不是他已經不太新鮮的美國優先言論,而是他有氣無力的發言,38分鐘的講話,他讀稿子讀到眼睛都快張不開,台下也聽到快睡著,沒錯,在台下的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就不客氣地打起瞌睡。 川普顯得心事重重是有原因的。 因為,他才剛擺脫「通俄門」調查的陰霾,卻又自己挖坑,跳進了另一個通俄門,確切地說,是俄羅斯旁邊的烏克蘭,所以應該說是「通烏門」,而且對象,不是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而是另一個「弗拉基米爾」——才剛出任烏克蘭總統的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 所謂「通烏門」是這樣的,美國媒體在9月中爆料,美國情報界一名匿名的人士,檢舉川普與某一位外國領導人對話時,講了令人極為擔憂的言論,這檢舉,就這樣一路上報到美國情報頭子,也就是代理美國情報總監馬奎爾(Joseph Maguire)那裡,法律規定,這檢舉是必須轉交給美國國會的,但並沒有,這檢舉硬生生被馬奎爾給壓下了。 本以為是神不知鬼不覺,沒想到國會還是知道了,想當然,國會是一片譁然,後來媒體進一步爆料說,川普在今年7月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話時,拿軍事援助要挾,施壓他調查美國前副總統、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拜登(Joe Biden)與他的兒子亨特·拜登,因為川普相信,在烏克蘭做生意的亨特有不法行為,而且利用拜登的權勢。 拜登怎麼說都是現在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民調數一數二的,如果真爆出什麼大醜聞,那川普的連任之路就鋪平了。 但是,尋求外國勢力干預美國總統選舉可不是件小事,當初通俄門調查就是這麼來的。 結果,通俄門調查查了2年,什麼都沒查出來,讓堅稱說川普通俄的民主黨人是顏面盡失,現在可好,川普主動「通烏」。這下,民主黨人又找到把柄,士氣大振。 民主黨一時群情激憤,過去,因為沒把握,所以對彈劾模棱兩可的美國國會眾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在川普於聯大講話後沒多久,宣布啟動「彈劾調查」,要眾院6大委員會開始嚴查。 所謂彈劾調查等於是正式啟動彈劾程序,調查美國總統是否有違法行為,假如調查結果出爐,民主黨人有把握,那國會眾院就會舉行是否彈劾的投票。 在川普之前,美國歷史上就只有2位總統有過被「彈劾調查」的「榮幸」:一個是美國史上第一個主動辭職下台的總統,尼克森;另一個則是被成功彈劾的前總統柯林頓,不過,最後國會參院拯救了柯林頓,讓他免於下台。 總之,川普對得到彈劾調查的「殊榮」顯然很不開心。 他連夜發推特開罵,第二天還想了3招:一早先是大動作公布了,他與澤連斯基通話的5頁備忘錄,這相當罕見,因為過去要看到川普與外國領導人對話的內容,只有白宮遭到洩密才有可能,說到這,川普的白宮其實蠻常有洩密案,過去川普與墨西哥和澳大利亞領導人的完整通話內容就被洩密了。 不過,公布對話的效果顯然不好,因為對話內容證實,川普明確要求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調查拜登之子,這和檢舉內容不謀而合,儘管川普強調,這是因為他懷疑拜登之子有不法行為,查違法行為是合理的,而且他也想證明,他沒有施壓。 眼看沒用,川普又再出一招,找直接證人,實際上,川普早前已安排在聯大期間,與澤連斯基舉行雙邊會談,只是沒想到時間這麼剛好。而急需美國援助的澤連斯基在與川普共見記者時,也是連連表示,川普並未施壓。 坐在川普身旁,澤連斯基用濃厚的口音說起英語:「不,我認為你知道我們有很好的通話,是正常的通話,我們談了許多事,我想你和我都讀到了備忘錄,沒人強迫我。」 接下來,川普出了第3招,主動出面試圖說服媒體。 圖為作者提供。 原本川普就安排在聯大後舉行記者會,談他在聯大取得的成就,結果,這成了場「通烏門澄清會。」 我現場觀察,他顯然難以壓抑住怒氣,過去能一口氣接受一大票記者提問的川普,當天只接受4個記者提問就草草了事,甩頭就走。 記者會上,川普痛批,這擺明是民主黨的陰謀,刻意選在聯大期間,讓他在各國領導人面前出洋相。 川普說:「今天很多領導人來找我,他們說:先生,你所經歷的這一切磨難,沒有一位總統經歷過,這對你的國家是如此的糟糕,人們都在嘲笑這些愚蠢的事。」 這點,川普倒是說的沒錯,繼通俄門後,「通烏門」再讓美國被世界各國給看笑話,而這齣彈劾戲碼才剛開始,世人又有戲看了。 白宮記者張經義。圖為作者提供。 責任編輯:葛林核稿編輯:林群 ... 2019.09.27
職場 攤販老闆擁千萬身家,照樣親自顧攤結帳!一個台灣記者從文化告訴你原因 許多外國遊客來到印度,都有被盯得渾身不舒服的經驗,無論是在地鐵車廂、馬路街頭,還是熱門觀光景點,那一雙一雙緊跟著自己的目光,總令人惶惶不安,卻也暗自竊喜——畢竟,這種巨星級待遇或總統下鄉的場景設計,可不是天天都有。 印度人在很多事情上很公平,他們喜歡遲到,也會原諒他人遲到;他們喜歡盯著別人看,也某種程度上「需要」被人盯著。這裡說的需要,是指和印度人打交道、做生意和一起工作上。 「奇怪,水怎麼沒有送來?」明明2個小時前就叫了飲用瓶裝水,說是立刻送來,卻遲遲未到。我再跑了一趟雜貨店,印度小哥淡淡回答:「噢,妳叫的那個牌子我現在沒有貨,所以就沒送了。」就是這樣,印度從一般生活乃至商業交易的硬道理——多得令人頭痛的額外交易成本——什麼都得多問一句,什麼都得多跑一趟,什麼都得多催一聲,什麼都得多提醒一次,什麼都得多耗一點力,什麼都得多花點精神。 印度是個極度消耗精氣神的地方,這些額外交易成本,總結成一個字,就是「盯」;眼睛每眨一下就可能會有閃失,心存僥倖就必出大事。 印度在種姓遺毒之下,社會階級相當嚴明,這也某種程度上地反映在職場中。不像現代流行的開放式辦公空間,多數印度辦公室裡,主管與下屬的關係切得明顯,對上畏懼處處捧,對下傲慢擺架子。許多人問我,在這樣一個上下有序、階級分明的結構中,為什麼印度還是如此失序、難以管理又頻出紕漏呢? 或許,陽奉陰違、好鑽漏洞以及得過且過的性格,就是社會階級分明的副作用吧!這也是為什麼一向較為保守、傳統並奉印度教為主流的北印度,情況要比南印度以及其他地區來得更為明顯。 如果是單次的交易,他們明目張膽地測試底線、豪賭耍賴;若是短中期的關係建立,平靜水面下,實則暗潮洶湧,那些陽奉陰違可不是眼角餘光可以顧及的,一旦把緊盯著的目光移開,就開始張牙舞爪,殺得你措手不及,不知是該嘆印度人太聰明,還是該怨自己過度鬆懈。當然,如果你很幸運地在印度找到了長期且可信任的合作夥伴,千萬要感謝祖先保佑,這個印度人將領著你在開拓印度的路上暢行無阻,珍稀物種,請好好珍惜。 印度的額外交易成本要如何避免呢?可以不盯嗎?當然不行。最明顯的例子,大概就是印度街頭那些生意好得不行的路邊攤吧!無論天氣怎麼熱,環境怎麼髒亂,蒼蠅怎麼飛舞,店老闆總是親自在大門口坐鎮壓場,不只收錢結單還做場控。 可別小看這些店老闆,很多都是身家上千萬盧比、開著豪車戴著名錶前來盯人。臺灣現在流行「直升機父母」,印度的「直升機主管」則是歷久不衰的潮流,不是因為他們放不下,而是他們不能放下。在印度這麼久,他們早已認知到「盯之必要」。 這樣的盯法,對臺灣人而言極度不舒服,秉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傳統訓誡,我們也預設了別人對被盯的態度,並為此感到失禮。然而在印度某種程度上卻不然。曾有一次,我被一雙近乎深情的眼睛盯得受不了,不迴避直視對方,沒想到他卻對我眨了眨眼,燦爛一笑⋯⋯ 這種堅持而不害臊的盯,大概也可以運用到在印度的管理學。盯,盯到你發寒,叮到你知道 I am watching you 之後,還可以繼續直視對方不害臊地揚起一個燦笑,顯示這是一種善意,一種友好,一種你我都應該理解的相處之道。 想要來印度打拚?那麼這樣「盯」的覺悟還是得有的,而如果誤以為「盯」已是一種額外交易成本,那可就太看不起印度了!「盯」只是避免額外交易成本無限擴大的第一步罷了! ※本文獲YaoIndia就是要印度授權轉載,原文:印度管理學:盯到你發毛!最基本的印度額外交易成本... 2019.10.02
國際 開口問「然後呢」被當異類!一個台灣記者在印度見證何謂「活在當下」 「然後呢?」這是我在印度最常問的一句話,因為印度是一個活在當下的國家,下一步、下一秒、下一次這些充滿未來性概念的字詞,幾乎不存在他們的腦袋裡。「當下即是一切。」這種心靈雞湯型的書籍中最常出現的語句,雖然攻占臺灣書店銷售排行榜卻難以落實,在印度則是真真切切地被奉為社會運作最高準則,把我們這些外來人整得死去活來。 L 是正在印度求學的臺灣學生,每到新學期註冊就是他的崩潰地獄。「把這張紙拿給OO樓的XX室簽名。」簽好名之後,簽名的先生說:「再拿回去剛剛那裡。」奔波回到原地,卻換來一句:「再拿去影印室印3份。」好不容易印完拿回去,對方輕啜一口印度奶茶才說:「再拿去給OOO簽名。」讓人很想翻桌怒吼:「到底要不要把話一次說完!告訴我流程,不要讓我來來回回浪費時間!」對方卻只悠哉地要 L 冷靜下來,先處理好當下這件事情,自然就會告訴你下一步。要求快、狠、準在這個充滿宗教氛圍又淡定異常的國家裡,讓我們看起來就是太過汲汲營營而錯失沿途風景的俗人。 著名的印度式英文 Inglish 中,有一個經常被拿出來討論的特殊文法,就是 Do one thing,可以被解釋成用以吸引注意的語句,有點類似美國人說的 Listen up、Look 這些口頭禪,也有點像是在引導他人理解下一步應該如何做。不過就我在這生活6年多的經驗,我反倒覺得 Do one thing 不只是一種特殊英文用法,更是印度的社會步調與生活哲學,真的就是做一件事,只做一件。 解決眼前的問題,處理完現在這一步,即是涅槃。某種程度,在印度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國度,這個論述也是成立的,能夠完成一件事情是多麼了不起的啊!怎麼可以還想要得到更多呢?該懂得知足惜福了!在印度,一句常聽見的話就是「Sab Theek Ho Jayega」(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也衍生出了「Chalta Hai」文化,原意是「It walks」(他會走),泛指「It’s Okay」,這樣的步調對於一旦無法掌握下一步就會恐慌的我們而言,實在是太過強烈的文化衝擊。 不過,即便他們無法確切地交代完整的流程,通常還能知道下一個步驟,只是你不問,他就絕對不會開金口,畢竟那不符合他們「活在當下」的生活哲學。因此,即使總被當成太過強勢、過分積極的奇怪外國人,我仍不會忘了多問一句:「然後呢?」這可是我在印度生存的保命符,在種種妥協之下仍極力捍衛寶貴的時間與效率,試圖活在印度當下的下一秒,多麼難能可貴的未來感呀。 ※本文獲YaoIndia就是要印度授權轉載,原文:印度,一個活在當下的國家... 2019.05.21
職場 剪髮一次3人服務,餐廳點菜、裝飲料...都不同店員!7年級台灣記者在印度看見的「精細分工制」 每當聽到我的拍攝團隊中有攝影師又有剪接師時,許多同業都會覺得這個配置非常豪華,畢竟現在多是一個文字記者搭配一個又拍又剪的攝影師,兩人組合跑遍天下。說實話,如果可以我也想要這種迷你編制,天知道印度人有多難溝通、多難管理,光是不要遲到這件事就得訓練好一段時間,當然是人少為上。然而,印度這樣一個如此「堅守崗位」的國家,卻絲毫不理會從T型轉向π型再奔向斜槓青年的世界潮流,找到能做好一件事情的人才就已經不容易啦,還敢奢求一人分飾多角?要不是癡人說夢就是預算太多了吧! 「預算太少?少聘雇一個人不就等於節省支出?」那你就錯了!在印度這樣一個技職訓練不充足、專業知識教育不普及的國家裡,要找到能夠身兼多職且穩妥辦事的人,根本是難上加難。若真能大海撈針找到這樣的人才,價碼往往得翻上好幾倍,一個人的薪資就抵得上好多個人,就現實考量下,多請幾個人細分工作,反而是節省預算的一種方式。 團隊中的攝影師。來源/印度尤 對比臺灣最強的萬能便利超商店員,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結帳、沖煮咖啡、上架、盤點、影印、收取包裹等千萬種任務,印度的精細分工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來到印度的速食餐廳,你經常會看見店員比顧客還要多的情況,開門、點餐、擦桌子、掃地、烤麵包、裝飲料全部都是一個步驟一個人,而且他們充分地信仰孔子所言:「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關他的事就是不關他的事,就算人潮爆滿動線紊亂,大家都會繼續堅持自己的崗位絕不踰矩,令人嘆為觀止,不得不佩服他們內心的那份堅持,心如止水笑看人間紅塵。 有次和朋友一起去剪頭髮,遇到了「6手聯彈」的荒唐事。髮廊小哥一個拿梳子捲頭髮,另一個負責用吹風機吹,還有一個扮演夾子的角色,傻站著抓住一撮頭髮,不知道還以為是在錄整人節目呢! 某種程度,這或許和印度千年以來的種姓制度有關,每個人出生就被賦予了特定的職業與位置,再套上宗教與社群的束縛,流動的可能性變得非常低,許多印度的專門技術也都是順著種姓階級,由家族代代相傳,妄想去做其他的事情猶若登天。當然,隨著外來文化進入、知識教育提升以及思想進步,許多人也努力地掙脫限制,但成功的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有時我確實分不清,這是埋頭苦幹、不知變通,還是過於聰明在偷懶?有時轉念一想,在這樣一個失業率超過6%的13億人口大國裡,或許一個蘿蔔一個坑,也是增加就業機會的一種方式吧? GDP成長率超過7%的印度被視為下一個崛起的經濟大國,不過有時候看著這些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為圭臬的人們,我便背脊發涼;如果在臺灣需要聘雇10個人,那在印度可能就是30個,甚至是50個啊!縱使工資便宜,管理起來也非易事。擁有13億人口、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印度,是一個年輕又充滿活力的下一個經濟大國,然而這樣的人口紅利能否真的轉為厚實實力,所有人都還在觀望中。 不過,看著他們這麼淡定、不慌不忙地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不免讓憂國憂民宛若住海邊一般地憂到印度去的我汗顏,是否自己才真的是忘了孔夫子「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教誨呢? ※本文獲YaoIndia就是要印度授權轉載,原文: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理會斜槓青年潮流的印度,「堅守崗位」的日常哲學... 2019.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