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句型

共有 226 則相關文章

職場

很幸運的,曾有人稱讚我「說話很好懂」。而我能得到這項評價,最大的原因就是我經常將某句「魔法咒語」掛在嘴上。 我要傳授各位這句必殺大絕招,只要加上這一句,任誰都能聽懂你的話!從今天起就學起來,任誰都能發揮絕佳效果。 準備好了嗎?我要說囉。 「簡單說來,就像◯◯。」「簡單說來,就像◯◯。」「簡單說來,就像◯◯。」 這句太重要,所以我要說3次。一定要記住這句話! 「簡單說來,就像◯◯。」 如果你希望學會「將話講得簡單易懂」,論實用性,這句話的價值就跟其他資訊一樣重要。 「你也太常講『一定要記住這個、一定要記住那個』了吧?」你有空吐嘈我,還不如趕快背起來。 書裡有太多「一定要記住」的部分,這並不是我用詞過於浮誇,而是因為我決定將所有「一招就能大幅改善溝通能力」的技都寫進書中,所以必然會變成這樣。 說不定你拿起本書,只是想讓「口才變得稍微好一點」,不料讀完後,「不知不覺中卻變成舌燦蓮花的洗腦大師」——這就是我創作本書的目的。 簡單說來,就像你去健身房只是想稍微運動一下,卻不知不覺間被我鍛鍊成奧運選手。 如上所述,這就是「簡單說來,就像◯◯」的範例。既然看過範例了,接下來我要說明這句話究竟強在哪裡。 首先,「簡單說來」能帶給對方暗示。 一旦說了「簡單說來」,聽者就會下意識認為「他接下來要說很好懂的話,所以我非聽懂不可」。 「哪有那麼簡單!」你可能會覺得納悶,但其實洗腦就是多種簡單技巧層層堆疊的結果。人,很輕易就會接受暗示。 後面那句「就像◯◯」也不容小覷。加上「就像」兩字,即使聽者無法正確理解,也會覺得「好像」懂了,進而將「好像懂了」混淆成「我完全懂了」。 「大致上懂吧?」 如果你還不放心,請在「簡單說來,就像◯◯」後面加上「大致上懂了吧?」。 聽到「大致上懂了吧?」,99%的人即使聽不大懂,也會回答:「我好像懂了。」 沒有人希望被當成笨蛋。聽到對方說「簡單說來是如何如何」,又被問一句「大致上懂了吧」,很少人能鼓起勇氣說:「不,我一點都聽不懂。」 因此,人才會在無意間說謊。他們不是對你說謊,而是對自己說謊。即使聽不大懂,也會說服自己「我好像大致上懂了」,不懂裝懂。 在保險與金融產品業界,越是惡質的業務,越愛用這種手法。故意秀一些艱深的術語,講一些外行人聽不懂的話,最後靠一句「大致上懂了吧?」來敷衍客人、迴避對自己不利的問題,假裝已盡了解釋的義務。 「這項保險產品,簡單說來就像『高利率的銀行存款』。大致上懂了吧?」 聽到這種話,請務必提高警覺。世界上沒有白吃的午餐,哪可能有類似「高利率銀行存款」的金融產品,肯定有風險;但是聽到「就像」兩字,人就會認為這是完美的絕佳產品,說來真不可思議。 這句「大致上懂了吧?」也是超好用的魔法咒語,請務必背起來。說穿了,與其學什麼「邏輯說話術」或「歸納說話重點的公式」,還不如背這個魔法咒語,簡單又好用。 那些邏輯說話術或◯◯公式,難道你不曾遇過「看書時都看得懂,實際運用卻很困難」的情形嗎? 這也是因為你將「大致上懂了」誤認為「我完全懂了」,才會無法學以致用。將這句「大致上懂了吧?」背起來,比學「邏輯說話術」簡單好用100倍。 本文摘選自李茲文化《降低人生難度的魔法說話本事》 {DS_BOX_37570}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5.29

職場

展開對話有時真的很可怕,尤其是在陌生人面前。因此,人們經常會這麼做: 試著讓人印象深刻。 企圖展現聰明才智。 事先準備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使用強烈的肢體語言。 但這些辦法都不能讓你與人產生共鳴。尤其如果你是個害羞的人,上述做法還可能讓你感到無比挫敗。最終害你腦袋打結,無法跟任何人說上話。 既然如此,我們該怎麼做? 與其眼中只有自己,倒不如將全部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人身上。倘若你不斷想著自己,只會緊張不已。但如果你把心思放在對話中的資訊,互動往往很快就結束了。比方說,假設你試著透過詢問時間,來展開對話: 你:哈囉,你知道現在幾點嗎?陌生人:11點15分。你:太好了,謝謝!陌生人:不客氣。(轉身離開) 話說回來,這種對話偏向實務性質,缺乏人與人的連結。因此,確實很難繼續交流。所以,在你展開對話時,關鍵在於注意對方,而不是將焦點放在自己或資訊上。我知道這聽起來非常矛盾,但請記得,我們的目的是認識對方,因此請不要給自己施加壓力,或對聊天的話題很要求。 那麼,你到底該說些什麼?你不打算說些驚天動地的話,那也沒關係。 在你展開對話時,說些老生常談的事也很好。事實上,老生常談才是你應該要說的。這能讓情況簡單些。說起來,樸實無華且可預測是一件好事。 人們經常想要找到絕頂聰明的話說,然而這樣的念頭往往讓許多人裹足不前。這是因為大腦駁斥了絕大多數的點子。我們想著,「這毫無新意,沒有人想聽這些。」但多數時候,這根本不是真的!我想讓你明白的一個重大觀念是,對話就應該包含老生常談。 題材老套完全沒有問題,典型的問題能讓人更覺得安心。事實上,用毫無新意的內容開啟話題,反而讓人感覺舒服。因為最重要、也最不尋常的一點,是你靠近對方並展開對話。光憑這個舉動,就足以證明你與其他99%的人不同。 以下是我在展開對話時,會使用的老生常談例子: 火車上,有一名女性穿著Dropbox的上衣,所以我問她,「妳會使用Dropbox嗎?」我們聊了15分鐘,然後她給了我名片。 另一次,我在市中心看到一名男子身上有刺青,於是我說,「我喜歡你的刺青。」我們聊了半個小時,然後交換了電話號碼。 有一次,我坐在準備飛往芝加哥的飛機上,我轉向坐在身旁的人並詢問,「這趟是商務旅行嗎?」最後,整趟飛行期間我們都在聊天,並交換了電話號碼。而且昨天晚上,他也真的傳訊息給我。 如你所見,我不需要特別聰明或獨特。我只不過是注意對方,然後用一些尋常的對話展開交流。 下面,是4種能讓你與任何人展開對話的最簡單方法。這些方法真的很好上手。而它們的最棒之處,在於都很自然,不會讓對方覺得你很奇怪,並將我們被拒絕的機率拉到最低。只要堅持下去,你就能做得很棒。 1.找出共通經歷 讓我們從最簡單的一點著手:找出彼此的共通經歷。 你要做的是,就是對你們兩個都曾經歷過的事,做出評論。很簡單,不是嗎?這麼做的目的,是創造出立即的共鳴。你們同時經歷了某一件事,這個事實讓雙方擁有了共通點。 人們總是尋找與自己相像的人,而以下列出一些簡單的例子,讓你能輕鬆找到彼此的相似性: 「哇,這裡也太人山人海了。」 「不知道是只有我這樣覺得,還是這裡真的熱斃了?」 「你也看到了嗎?」 從你們身邊的事物下手,就是展開對話的絕佳方法。 2.讚美加上提問 下一個很有意思:讚美加上提問,請容我強調「提問」這部分。儘管絕大多數的人都喜歡聽到讚賞,但他們並不知道該如何對此做出回應。因此,稱讚並提出問題有助於度過那尷尬的時刻,並讓話題繼續展開。 讚美的最佳目標,就是對方的服裝或攜帶的物品。這之所以有效的原因在於,這些東西都很個人,卻又不至於過於私密。這些物品的穿搭絕對是經過考量的,否則它們就不會出現在對方身上。與此同時,這些物品又不會過於私人且讓人難以啟齒,就像是被詢問⋯⋯醫療史之類的問題。以下是範例: 「我喜歡你的帽子,這種帽子的名稱是什麼?」 「嘿,這件上衣真好看!你在哪裡買的?」 這個技巧真的有效,我自己也用過很多次,讚美再加上問題的效果確實很棒,而且一點也不複雜。 3.給予幫助 第3種方法是,你可以給予幫助。畢竟,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真的非常希望有人願意接近他們。他們有需求。因此你要做的,就是找出這些人。舉例來說,你可以去尋找這樣的對象: 看似迷路了,或在尋找方向。 看起來很無聊的樣子。 正在搬運很重的物品。 當你找到這些人後,請幫助他們!這麼做的目的,是發揮互惠的原則。人們一般來說,會想要回報親切的行為或善行。換句話說,倘若你幫助其他人,他們對你會比較好,甚至感覺自己必須報答你。因此,在你幫助對方且對方覺得欠你人情以後,這會是開啟聊天的好時機。 有一點很重要,我們不能期待任何回報。假如對方很忙或時間點實在不恰當,那也沒關係。至少你讓他們的一天更順利,也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4.尋求對方的意見 這是我最喜歡的方式:尋求對方的意見。我之所以喜歡這麼做,是因為這招百發百中,真的很神奇!而且,只要你開口問,絕大數的人都很樂意表達意見,因為這件事很容易,也沒有殺傷力。 此外,徵詢他人意見的好處是,讓對方感覺自己被重視。你基本上就像是在說,「嘿,我很在乎你的想法。你能不能幫助我?」很少人會拒絕你。 我最喜歡做的,就是在逛街的時候,尋求別人的意見。假設我正在尋找合適的衣服。我會說,「不好意思,我真的很需要女性的建議。妳覺得這幾件衣服之中,哪一件比較適合我?」我曾經得到很有意思的答案,也因此開啟了有趣的對話。重點是,這個方法真的非常、非常容易上手。 下列是更多你可以在商店或餐廳中使用的例子: 「你最推薦這裡的哪些商品?」 「你有試過這個嗎?好用嗎?」 「你能幫我決定一下,我該買哪一個嗎?」 *本文摘自大牌出版《人際關係,99%從聊天開始》 {DS_BOX_37560} 責任編輯:湯明潔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6.05

職場

人們常渾然不覺地在對話裡注入「溝通的障礙」。 據估計,當對話裡的一方或雙方有問題要處理或有需求要滿足時,這種障礙出現的機率超過90%。 溝通障礙是「高風險」的回應,通常會對溝通造成負面衝擊。這些「路障」更可能在互動的各方承受壓力時,發揮破壞力,會不斷削弱對方的自尊,動輒觸發防禦、抗拒、怨恨,也可能導致依賴、退縮、失敗感或不足感。 每一道「路障」都會阻滯感覺,使和我們說話的人更不可能有建設性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感覺。 因為溝通的路障蘊含導致這些負面結果的高風險,倘若反覆出現,可能會對關係造成永久的傷害。 那麼,什麼樣的障礙可能妨害對話? 諸如羅傑斯、豪威、海姆・吉諾特(Haim Ginott)、傑克・吉布(Jack Gibb)等人際溝通專家指出了很可能凍結對話的回應。 湯瑪斯・戈登(Thomas Gordon)設計了一份比較詳盡的清單,他稱為破壞溝通的「一打髒話」(dirty dozen)。 1. 批評 給對方的行為或態度負面評價。「是你自己造成的!你會弄得如此狼狽,怪不了別人。」 2. 謾罵 貶低對方,或套用刻板印象。「你這個偽君子。」「控制狂。」「魯蛇。」「你真是渾蛋!」「你們搞科技的都一樣。」 3. 診斷 分析對方的行為,扮演業餘精神科醫師,例如:「你的心思我一目了然,你做那些只是為了激怒我。」「只因為你念過大學,就自以為比我厲害。」 4. 帶評價的讚美 對對方的行為或態度做出正面的評斷。「你那麼聰明,我知道你一定能夠想出正確的做法。」老師對青少年學生說:「你是個很棒的詩人。」(很多人難以相信像讚美這樣的障礙,怎麼也會是高風險的回應!) 5. 命令 要求對方做你想要他完成的事。「現在給我去寫功課!⋯⋯為什麼?因為我說了算!」 6. 威脅 企圖透過警告你將發動的不良後果來控制對方的行為。「快去做!否則……。」「不要再製造噪音了,否則放學後,全班給我留下來。」 7. 說教 告訴對方他們「應該」做什麼,對人「講道」。「你不應該離婚,想想孩子要怎麼辦。」「器量大一點,說對不起。」 8. 過多或不當的詢問 封閉式問題,像是:「什麼時候發生的?」,「你做了這種事情會感到抱歉嗎?」,可能感覺像是審問,或打斷說話者的思路。 9. 忠告 教對方怎麼解決問題。「如果我是你,我現在就會辭職。」「這很容易解決。首先……。」 10. 岔開話題 刻意轉移話題來擱置對方的問題。「別再想了!讓我們討論比較愉快的事情吧。」「你覺得你很倒楣?讓我告訴你我發生什麼衰事吧。」 11. 邏輯論證 挑選對方言論中「對自己有利」的面向,通常未考慮摻雜的情緒因素來提出論據。「回歸事實:要是你沒有買新車,我們就有錢度個不錯的假期了。」 12. 安撫 試著讓對方脫離現正感受的負面情緒。「別擔心啦!黑暗之後就是黎明。」「船到橋頭自然直。」 來源:《星出版》提供 為何這些路障是高風險回應? 乍看之下,這12道溝通路障似乎頗為無辜。讚美、安撫、邏輯論證、提問和出於好意的忠告,經常被視為人際關係裡的正向因素。行為科學家為何認定這12種互動回應的方式,可能對溝通有害呢? 要特別說明的是,這12種互動回應的方式是被視為「高風險」的回應,並非一定對所有的人際互動具備破壞力。它們比其他溝通方式更可能妨礙對話、干擾對方解決問題的效率、拉開雙方的情感距離,但有些時候使用這些回應,並不會產生什麼明顯的負面效應。 要是某人目前亟需找人說話,或是正在與艱難的問題拚搏,這些路障造成負面衝擊的可能性便大幅增加。 實用的遵循原則如下:「當你或對方正在面臨壓力時,請避開所有路障。」 不幸的是,我們偏偏就是在壓力臨頭時,最容易給出這些高風險回應。 {DS_BOX_37580} 責任編輯:林易萱 ...

202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