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一位司機的反思:我遇到了最爛的「事」,卻看見了最想學習的「人」 最近因其他工作繁忙,進高鐵排班的頻率已大幅降低。昨日上午,因服務預約乘客去搭乘高鐵,乘客下車後,我就順道進高鐵排班。 不排還好,排了之後,我遇到所有司機都不想遇到的事。 後座的乘客因為要繫安全帶,沒有將手中的飲料拿好。安全帶繫好了,飲料也跟著打翻了。因為乘客的疏忽,導致飲料杯中,原本該待在胃裡的液體,這次卻出現在我的車內地墊。 又這麼剛好的,乘客打翻的那杯飲料是拿鐵,拿鐵中因為含有牛奶,所以車內頓時瀰漫一股難聞的氣味揮之不去,就如同我內心的負面情緒一樣。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我不小心打翻咖啡了,我會幫你清乾淨的。」乘客急忙表示。 我長嘆一口氣,專注於開車,沒有回應乘客,只能盡量隱藏好自己的情緒。我相信,脾氣再好的司機,遇到這樣的事也很難不生氣。即便自詡工作情緒管理佳的我,也難逃當下的情緒魔咒。 畢竟,這台車才牽沒幾個月,且前一天才自行洗車,車裡車外都整理的相當乾淨,結果才過一天就被那杯拿鐵給玷汙了。 「未免也太不小心。」「為什麼飲料不拿好。」「明明車門旁就有置杯處。」「為何不請我先幫忙拿就好。」「道歉有用嗎?這是我的車又不是你的車。」 我內心充斥著非常多責難乘客的話語,但沒有說出來,秉持著服務業的精神,只能盡量壓抑自己的怒氣。 在某個路口停等紅燈時,我回頭關心車內情況,不出所料,拿鐵在地墊流淌;我的眼淚則在內心流淌。 乘客彎腰拿著濕紙巾不斷擦拭地墊,而我卻意外發現,乘客的手指,似乎沒有一根是完整的,關節處大部分都呈現彎曲、變形的情況。雖然不確定是意外或疾病造成的傷害,但可以確定這樣的狀況,必然造成日常生活中的諸多困擾。 此時的我怒氣全消,內心只有滿滿的愧疚,為剛剛的怒火中燒而感到愧疚。原來乘客也非常努力的生活,只是因為雙手無法像正常人般使用自如,所以才會出現大家認為的「不小心」。 我們的不小心是真的沒注意;但乘客的不小心,卻已經是盡了很大很大的努力。 「你不用整理,我等等再來整理就好了。」我邊開車邊說。 「不用啦!你等等還要載客,怕會影響其他乘客,我有濕紙巾,下車前我會把車子擦乾淨,你放心。」乘客並沒有停下動作。 我聽到後方傳來包裝袋摩擦的聲音,我很清楚,那是乘客為了要抽取濕紙巾,但因為雙手不好使,只能不斷反覆嘗試所發出來的。那本該是讓人心煩的噪音,此刻卻被乘客譜出了「努力生活」的旋律。 我的眼淚又在內心流淌,但這次流淌,不再是心疼車子,而是心疼乘客。 「你們跑車也很辛苦,工作時間又長。」乘客邊擦拭邊說。當他說出體諒職業駕駛的話語時,我對乘客感到無比敬佩。因為照現今的普世價值,應該是我們要去體諒那些身體損傷、失能的人士,但乘客卻反過來體諒我們計程車司機。 乘客並沒有用他不便的雙手,去合理化飲料打翻的行為。飲料打翻後,他除了道歉外,沒有替自己去做其他辯解:例如手不方便、我不是故意的、繫安全帶沒注意云云,就只是默默低頭擦拭。 反觀過去曾遇到「正常的乘客」,飲料打翻了卻以趕高鐵為由,丟下一句:「麻煩你清一下」就匆匆離去。甚至還遇過幾次飲料打翻也不告知,裝作若無其事的離開,一直到車內瀰漫著怪味,我才發現後座地墊怎麼有一灘液體。 過去不好的經歷,反而讓我更尊敬眼前這位乘客。因為,有些人外表看似健康,內心卻充滿缺陷;有些人外表看似缺陷,內心卻無比健康。而這位乘客,無庸置疑是後者。 車子髒了,清洗一下就好,但人心髒了,該如何清洗呢?雖然,我遇到了所有司機都不想遇到的「事」,卻也看見了自己想學習的「人」。 *本文獲「王國春-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同意轉載,原文:你的正常,他的非常。 責任編輯:湯明潔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4.12
國際 為反思如何與中國車競爭,福特CEO透露試開小米SU7半年:捨不得放手 美國福特汽車CEO法利(Jim Farley)透露,過去6個月裡他一直在駕駛從中國進口來的小米電動車,並直言現在不想再去開原來的車了。 Fast Company報導,在本周發布的Fully Charged播客中,雖然法利與主持人盧埃林(Robert Llewellyn)都剛從巴黎車展回國,但寒暄過後,交流的主題很自然地轉向中國電動車產業,以及作為汽車行業的傳統贏家如何應對電動車轉型的浪潮。 法利表示,電動車在全球範圍內快速增長的勢頭並沒有改變,正在劇烈變化的是行業內的贏家和輸家。而且發生變化的不只是汽車行業,而是全球工業製造業的版圖。 訪問中國、開中國電動車就像是頓悟時刻 法利指出,就在美國人想著如何電氣化結構和軟體賦能的時候,中國電動車市場已經開始細分,增長最快的市場是能跑長途的增程式混動,而且中國還有成本優勢。這也在改變全球市場和消費者的品牌偏好。 法利介紹稱,當一項新技術落地時,會有一場針對成本的考驗。如同當年的亨利·福特(Henry Ford)和T型車(Ford Model T,俗稱Tin Lizzie、Flivver)一樣,成本低的一方將有機會把車賣給高成本市場。 法利表示,自己過去2年裡2次訪問中國,對他來說就像是「頓悟」時刻。他感慨稱,在西方國家大家一直都在討論蘋果汽車,但「中國蘋果」(小米)造的車已經上路了,現在每個月都能賣出1到2萬輛,連著6個月售罄。 法利將小米稱為「行業巨頭」,而且是一個「比汽車公司更強大的消費品牌」。 他透露,福特從上海出口一輛小米SU7送到芝加哥,他現在已經開了6個月了,根本不捨得撒手。 意識到很難和中國車競爭⋯福特開發更經濟實惠的電動車 作為曾經率領豐田打垮美國本土汽車巨頭的行業領袖,法利也表示,作為親歷者,他知道當年「底特律三巨頭」是如何毫無計畫,現在得想辦法避免重蹈覆轍。 法利是在2023年初首次訪問中國。當時他與CFO勞勒體驗了一把合作夥伴長安汽車的電動SUV。2人在測試跑道上全力測試後,「沉默不語」的坐在了一起。 隨後勞勒發話稱:「法利,情況已經完全不一樣了,這些傢伙正在領先我們」。 法利表示,在意識到「福特這個機構很難與比亞迪競爭」後,公司轉向開發更小、更實惠的汽車。所以他們決定建設一個「從零開始的秘密研發團隊」,招攬來自特斯拉、蘋果、Rivian、Lucid的人才,正在開發一種「最高效的電動車平台」。 ※本文由《聯合新聞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2024.10.25
財經 為何品牌會開始反思社群行銷? 最近有台灣的網紅到柬埔寨拍攝造假的綁架影片,結果被當局逮捕,鋃鐺入獄2年。沒多久,一名來台旅遊的新加坡網紅,找同夥假扮路人朝她丟雞蛋,被拆穿後,在撻伐聲中狼狽回國。類似的事件,在世界各地亦持續發生。 這些層出不窮的網紅造假事件,引起了全世界對社群媒體的省思,也逐漸形成一股強烈的聲音。 現代的社群已演化成擁有龐大影響力的媒體,網紅也成為一種職業,透過流量來賺取收益,影響力遠大於一般人。 然而,在網紅影響力擴大的同時,為了流量什麼都敢做的亂象,使得社會大眾,開始檢視網紅的誠信與真實性。這股意識,在網路上掀起了一波「反影響力(Deinfluencing)」潮流,不僅質疑網紅業配內容的真實性,甚至反推不當的網紅置入。 而當大多數企業還在汲汲營營於爭取社群關注時,Lush這個追求人類身心健康的品牌,卻率先反其道而行,大舉關閉其社群媒體。 該品牌毫不避諱的抨擊,社群媒體對人們身心造成危害,並宣示反對所有為了提高點擊與分享率而發布的虛假訊息或極端仇恨言論之做法,與任何助長此風的平台演算法。 而以環保立場堅定聞名的Patagonia,亦主張社群媒體應抑止各種不當言論;連精品品牌Bottega Veneta,都大聲批判目前時尚界過度依賴社群媒體與網紅的現象。 這股「反影響力」浪潮,相當值得台灣企業界的關注。在假訊息與不當內容充斥的今天,人們日益期待的是,網紅應該扮演人們「值得信任」的好朋友角色,彼此擁有共同的價值觀,由他們真心分享自身體驗,提供真實口碑,帶出更真實的產品資訊。 同時,網紅不該只是個拿錢辦事的代言人,而是「引導者」,言行一致的與大眾分享真實產品資訊與客觀想法,協助粉絲做出最好決策,讓消費過程變得更有意義。 同樣的,企業也必須重視社群行銷的社會責任,不能只追求短期流量,必須符合品牌理念,慎選價值觀一致、優質而誠信的網紅合作,才能累積更高的品牌信任度,贏得更多消費者的長期青睞。 不僅如此,企業更應省思的是,如何回到品牌初衷,不過度依賴網紅行銷與話術,持續傾聽消費者的聲音,聚焦在如何提供更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及更公開透明的產品資訊,以更多元的行銷活動、更動人的溝通內容,為消費者創造超乎預期的體驗,我想,這才是行銷的核心關鍵。 ... 2024.03.07
職場 第一份薪水只有29K⋯一名數據分析師的反思:我做錯3件事 時隔多年,我都還記得我第一份正職的薪水:2萬8294。以及2個歷歷在目的畫面,一是我從實習轉正職談薪水,主管講到薪水金額,我當場愣住;另一個則是談完薪水那天,我垂頭喪氣的回到家,情緒轉變成怒氣,開始瘋狂抱怨主管、公司。 即便如此,當初的我,還是選擇待下來了。現在回頭來看,第一份工作的工作內容不算糟糕,也紮實的累積不少經驗。但從薪水的角度來看,我確實做錯3件事情。我將心得整理給剛出社會尋找工作的新鮮人,希望你們在求職時,能避開這些地雷,為爭取到「對自己最優渥的工作條件」! 求職面試錯誤1:沒有事先準備 我沒做好的第一件事,是我在實習期間,沒有事先為「轉正」做準備。 因此,當我在和主管討論轉正的會議上,幾乎是腦袋一片空白的愣在原地,連自己預期薪水是多少都沒有想好。說到這裡,你可能會問:「如何為轉正做準備?」、「如果要準備,到底要準備什麼呢?」 比較中大型的公司,在實習還沒結束前,通常會有個轉正職的會議,也會事先通知。但規模較小,或是制度較不完善的公司,在實習快結束時才會有相關會議。 我當時候的情況是,某天,我的主管突然跟我說:「你等下有沒有空?我跟你開個會議。」當下我沒想那麼多,甚至也沒問「要開什麼會議?」。現在想想真是好傻好天真。可想而知,我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也沒意識到那個會議,居然是攸關我第一份薪水的人生大事。在完全沒有主導權的情況下,被主管牽著鼻子走。 如果你希望從實習狀態轉正職,或壓跟沒有想要轉正,實習結束後就離職,都一定要做準備! 實習結束就離職 如果你要離職,就得做好「好好道別」的準備,像是: 有沒有要跟主管討論,你未來想去哪家公司? 如果主管慰留,你要不要接受? 要慰留你到什麼程度(職稱、薪水),才可以考慮? 如果主管問你能不能多留幾個月,要不要答應? 如何安排接下來的交接工作? 即使你心裡有答案,也得把答案說得得體,保持不說謊,又不會揭露太多敏感話題。這都需要事前好好準備。 實習結束想轉正 如果你想要留下來,就需要更多的事前準備! 最重要的第一步是,「蒐集你在實習期間的貢獻」,如果有實積就再好不過。畢竟公司是個營利單位,展現你的價值,才有辦法讓主管用更好的條件留下你。 其次,設定好你的薪水、職位及工作內容,例如: 我期待的薪水是多少? 為什麼我值得這個薪水? 打算用哪些事蹟說明我值得期待薪水? 最低能接受的薪水數字是多少? 如果薪水待遇較低,能不能爭取到其他想要的工作內容、職位頭銜? 如果當下對薪資福利不滿意,如何應對? 想爭取什麼樣的工作內容? 轉正會議跟準備面試一樣,不能因為和主管、同事相處一陣子就鬆懈,畢竟這些討論攸關你第一份正職的薪水和工作內容。 錯誤2:沒有討價還價 第二件做錯的事,是我當下沒有討價還價。 當下聽到29K時,我被嚇到呆坐在原地,我和主管彼此乾瞪眼,為了消除尷尬感,我心口不一的說出了「好」。現在想來覺得很荒謬好笑,但當下的我卻完全笑不出來。 當下的我根本無力為自己「討價還價」。但其實,面試和轉正職,很像是去市場買菜。第一次買,跟老闆不熟,對於殺價感到不好意思。當你開始發現,「怎麼別人會殺價?」、「為什麼有人可以拗到折扣?」、「為什麼有些人買老闆會多送他蔥?」才慢慢學會如何在菜市場上討價還價。 面試也是一樣,消極一點的人,可能覺得自己是職場新鮮人,哪有資格開價談薪水。但,換角度想,如果爭取到薪水每個月多3000元,一年就多了3萬6000元,這是不是更值得討價還價呢? 如果我有事先準備,轉正會議就是我的最佳談判場合。拿出在實習期間,為公司做出的具體貢獻、成績數字,用這些實實在在的價值,爭取更好的轉正條件。 多年後,我才意識到討價還價的重要性。我和同期一起轉正的同事偶然聊到當年的薪水,以及談薪水的過程。我才發現,他的薪水比我高!我們在談薪過程唯一不同的地方是,他提出一個自己可以接受的薪水,並用「沒有到這個數字,我很難在台北生活」的理由。於是我們的年薪就相差3萬多。 如果對於一開始談的薪水不滿意,可以試著找出自己的價值,能為公司創造哪些好處,勇敢的為自己爭取更符合期待的薪水。 錯誤3:沒有貨比三家 第三件錯誤的事是,我沒有到其他公司面試。 我滿腦子只想著轉正職,所以連投履歷到其他公司這件事情都沒做,不僅僅讓我跟主管討論轉正職的時候沒有談判籌碼,也限縮我的選項。 面試,其實是一個幫自己正確估價的好方法,也是一個拓展視野的好機會。經過一場場面試後,你越能掌握這個職位的「真實薪水是多少」。 如果你連小公司、中型公司、大公司、跨國企業都面試過,你會發現,公司規模不同,招募的人也不一樣,每個面試官看重的特質也不同。唯有你多多面試,才有辦法瞭解自己喜歡哪一種。 我建議,即便是剛畢業的職場新鮮人,該多多嘗試各種可能性。前提是要提早開始準備,不要把求職希望全都砸在一家公司上。 就像買東西的時候,我們會貨比三家。工作也是一樣,多比較、多看看,便能找到對自己最有利的最佳選擇。 為什麼我會犯下這3個錯誤? 總結來說,當時的我孤注一擲,把第一份工作的希望都寄託在當時實習的公司上,所以即使對薪水不滿意,我還是讓自己沒有選擇的待下來了,會造成這個結果的根本原因可以總結成3個: 1.偷懶 當時的我懶得多方嘗試了,覺得眼前有個大好機會,至少不用費心準備履歷,花心力在面試上,就有機會獲得正職工作,何樂而不為? 2.對自己沒自信 我當時覺得自己就是個職場菜鳥,哪有資格可以談薪水、挑工作?所以就自願的限縮自己在小型新創公司。 3.視野太小 我當時也沒想過,原來找工作有各種可能性,可以事前準備、現場談判,甚至找到一份工作後,還能持續面試其他的工作,不需要從此拒絕所有的機會。 投履歷、去面試、找工作,不僅是讓我們被公司選,我們也要選擇公司。如果對工作哪裡不滿意,就多多看看,找到自己喜歡的、滿意的最重要。 *本文獲「 Sharon's Lab ∣ 雪倫實驗室」授權轉載,原文:第一份薪水不到29K!盤點當年做錯的3件事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