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又不

共有 5075 則相關文章

職場

舒適區是我們個人認知能力的「安全區」,該區域的事情往往是我們得心應手的,努力程度低,難度感知低,因此對我們自身意志力的耗損也相對較小。 而離舒適區越遠,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就越大,自身難度感知也就越高,對我們的意志力損耗也就越大。你的計畫和目標決定了你將處於哪個位置,目標越大、計畫越繁重,對於你來說就越難,需要付出的努力越多,對意志力損耗也就越多。 當你明白這個道理後,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自己辛辛苦苦制定的計畫,總是無法落實。其實這並不是因為你「爛泥扶不上牆」,只是你將自己置於一個損耗更大的區域中,還沒一展身手,意志力就已經「餘額不足」了,你根本無法支撐接下來的這筆自控「支出」。 其實我們完全沒必要去比拚誰的目標大、誰制定的計畫更多,這沒有任何意義。要比就比誰能做得到,誰能堅持得更久! 離開舒適區的穩定進步方法 那麼,我們既要離開舒適區,又要盡可能的減少意志力的損耗,以維持自控系統的正常運轉,怎樣才能同時滿足這兩個要求呢?唯一的做法就是站在舒適區的邊緣,向學習區的方向邁出一小步。我給它取名為「0+1+N行動法」。 「0+1+N行動法」指的是你在確定了想要養成的習慣或需要完成的任務後,向前邁出一步即可,走完一步後再決定是否繼續走下去。不願意的話就停止不走,願意的話則繼續再走一步,直到自己願意結束為止。 這樣解釋也許你會覺得莫名其妙,不過沒關係,我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其實很多事情本身並未處於恐慌區,而是位於學習區。只是我們給它們列出的數量、強度等額外要求讓其處於恐慌區。 就拿寫作來說,很多人覺得寫作很難,雖然大家都知道堅持寫作有很多好處,可就是覺得自己做不好,也堅持不了。這完全是因為我們心中對寫作有太多的要求。 也許是因為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讓我們覺得,寫作就等同於文學創作,一想到寫作就想到那些文學大家的經典作品。這樣一觸碰到寫作,就覺得這是一件門檻很高的事情。 可在我看來,寫作並不等同於文學創作,它只是一種自我想法的表達方式而已,就像說話一樣。說話是將想法用聲音的形式表達出來,寫作則是將想法用文字的形式呈現。而文學創作只是寫作的一種形式,我一直覺得,將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用文字清晰的表達出來,就已經是成功的寫作了。 卸掉心理的負擔後,我們再來看看:每天寫作10個字,每天寫作100個字,和每天寫作1000個字,這三者有區別嗎? 其實從行動層面上來看,三者並沒有什麼區別,都是寫作,只是要求的字數有所不同罷了。我們想讓自己完成某個任務或養成某個習慣,最大的敗筆就在於極為重視數量,卻對其真正的核心沒有觸及。而習慣養成的秘訣恰巧在於:重跨度,輕強度。 比如,你想要養成堅持跑步的習慣,那跑步就是行動的核心,但這並不意味著你每天跑1000公尺要比跑100公尺更容易養成習慣。將一個行為養成習慣的重點並不在於行動的強度,而在於重複行動的次數和跨度。當你降低行動的強度時自然就更容易堅持下去了,同時也保證了行動的跨度。 許多人都會犯一個錯誤,為了更快的見到成效,他們會在短時間內極度用功。一旦發現沒有作用就會立刻變得灰心喪氣。他們認為強度足夠大,就能縮短所需的時間,或是迅速達到某種效果。 我們在制定行動計畫時要盡可能的簡單直接,不要太分散,或開列太多的條條框框,尤其是在透過刻意行動來養成習慣的初期。因為在該時段內,這種行為還未形成習慣,執行過程十分刻意,此時太多的條條框框只會分散注意力、喧賓奪主,影響執行效果。 我們要先將行動養成習慣後,再進一步去「提量」和「求質」。這就和騎自行車是同一個道理,踩上腳踏板先將車子起步,此時的阻力是最大的,速度也是最慢的,但當自行車跑起來後,提速就變得容易多了。 比如,你希望自己能夠養成每天寫作的好習慣,不要一開始就制定一份要求自己每天寫作1000字或每天寫1篇文章這樣的計畫,尤其是在你之前並沒有寫作基礎,對寫作也並不是十分熱愛的情況下。倘若你非要堅持,那我只能恭喜你,又親手為自己做了一個「空頭計畫」。 其實你可以採用「0+1+N行動法」,先向前邁出第一步,然後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這一步具體應該邁出多大。我強烈建議你在養成新習慣的初期,最好只制定該行動的最低門檻,千萬不要自以為是的制定過高的目標。 比如,你規定自己每日必須寫作10個字。而每日寫作10個字是最低要求,這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件能夠做到的事情,即使你的寫作水準很差。 打開電腦的辦公軟體,新建一個空白文檔,然後開始寫作:「今天,我經歷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數一數字數,13個字,天啊!這就已經是超額完成任務了,不是嗎?此時你有什麼感覺?是不是還意猶未盡,想繼續寫下去?「0+1+N行動法」最大的優點就在於盡量不去制定難度壁壘。如果你還想寫,那就繼續寫下去吧,直到你想停下為止。 本文摘選自春天出版社《最高自律力》 {DS_BOX_37390}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5.24

職場

▌作者簡介:陳韋蓁,曾任新聞媒體記者、企業公關、品牌行銷主管、藝文親子活動策畫及主持人。 朋友A傳來訊息,請我友情幫忙一家新開幕的甜點店開記者會。 「是你開的嗎?」「不是耶!」 「你有投資?」「也不是!我只是無給職的顧問。」 「蛤?」我大感意外,什麼原因讓朋友A這麼幫忙這家店,還來找我協助? 「店東是我前老闆啦!」 在職場這麼久,我看過很多類似的例子。 是真的需要幫忙還是在利用你 朋友B剛創業做廣告行銷公司的時候,前公司老闆找他「義務幫忙」做行銷活動。我問他怎麼不報價?朋友B說:想要放長線釣大魚。 我心裡想:別傻了。 前公司老闆也是算小有地位的人,並非付不起費用,如果他真當B是朋友、為B著想,B現在正創業維艱,應該要給一點報酬,而不是利用B。這次說「幫忙」,下次說「支援」,到最後只是淪為他的免費工具。B說:「不會啦!」 結果,不出我所料。前公司老闆一而再、再而三的找他,一毛錢也沒給。 另一位朋友C,受邀去外縣市演講,遇到我同學,他打電話跟我說起這件事。 「哇!你跑這麼遠啊?」 「對啊!演講1個小時,開車單程要1個半小時,主辦單位還沒給車馬費。」 「是熟識的朋友嗎?」 「不是,陌生的。」 「偏鄉教育?公益性質?」 「也不是。」 「那你在做身體健康的啊?」朋友C笑了。我知道依他的個性,是不好意思講。 別把自己的價值貶低了 如果你在某領域還未成氣候,有機會能累積經驗,當然可以無條件幫忙。但當你漸漸能獨當一面,擁有別人所沒有的專業,甚至成為你的職業時,就要開始看重自己的價值。 我還記得剛出社會時,有位前輩對我說:「你把自己當工讀生,人家就會永遠當你是工讀生。」這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形象,會連帶影響他人對我的看法。 當你發現對方一直請你幫忙,有一天卻願意花錢請別人做同樣的事情時,你心裡的失落感一定會更大。所以也要反思,當自己的專業知識變得廉價,是自己造成的,還是別人造成的呢? 有來有往,情義相挺 你可能會覺得,跟朋友談錢很俗氣、不好意思,我倒覺得要看對象。你真的有困難需要幫忙,或是曾有恩於我,我一定相挺到底。有時候即使我沒開口,朋友也主動給我一點費用,不讓我做「白工」。 人是互相的,你對我好,我也願意付出,這樣關係才會長久。 怕談錢傷感情怎麼辦? 如果真的不好意思開口談錢,該怎麼辦?我遇過幾個接案公司,看到客戶跟老闆說:「合作這麼久了,打個折、算便宜一點吧!」老闆總是笑嘻嘻的說:「好,你再跟陳小姐(可能是老闆娘或會計)算費用。」 我覺得這招好用又高明!把這顆談價碼的球丟給其他人,當下不傷感情,也守住自己的原則與分寸。 我都跟朋友開玩笑說,我很樂意當經紀人,如果有需要,我可以出面協助談價碼,事成請我吃飯就好。 讓自己的專業知識更有價值 回到這家甜點店,我很明白的跟朋友A說,如果這家店是她開的,我會義不容辭,提筆相助,但這家店跟她一點關係也沒有,因此就在商言商。我可以規劃,並提記者會報價給她,她可以決定要不要辦。 畢竟我要寫稿、聯絡、運用我的人脈資源,還要花時間成本,我必須維護我的專業價值。朋友A表示,她理解我的立場,也同意我的看法,但因為是「前老闆」的請求,讓她很難拒絕。 當我提報價後,朋友A回覆,店家說要再想想。 過沒多久,朋友A就告訴我,她也離開那家店了,因為店家要求這個「無給職顧問」接下教育訓練的任務。 有時候,當你讓別人覺得可以「被利用」,他就會繼續這樣對待你。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曾言,員工辭職理由林林總總,但只有2點最真實:「錢,沒給到位;心,委屈了。」 這句話背後代表的是,當員工在這家公司感覺不被重視、沒有價值感,才會萌生去意。今天你當了自己的老闆,更應該替自己爭取專業的價值。 *本文獲「蘇菲雅生活筆記-Sophia Chen」授權轉載,原文:職場分享|別把自己的價值貶低了 責任編輯:湯明潔核稿編輯:陳虹伶 ...

2024.10.18

職場

如何讓自己「看起來」從容不迫? 面對麻煩人物時,如果用以下的方式應對,就會顯得缺乏自信,而成為被盯上的目標。來確認一下自己有沒有符合的地方吧! 總是戰戰兢兢 顯得畏縮害怕 表現出刻意討好的模樣 經常一言不發 態度過分謙虛 人在逼自己和不合拍的人融洽相處時,會不由自主的出現這些反應,這樣只會助長對方的攻擊。這種狀況很難立刻改善,但你還是要停止迎合對方,努力讓自己在精神上看起來從容不迫、遊刃有餘。 突然聽我這麼說,可能有人會感到困惑,但這裡的重點是「看起來」,你不必連性格都跟著改變。 試著實踐以下4個方法,來改變自己給對方的印象吧! 善用低沉、緩慢的聲調 有一本書叫做《你的成敗, 90 %由外表決定》(竹內一郎著),但大家知道聲音也包含在外表之內嗎? 據說,一個人所形成的外在印象有4成是由聲音決定,等於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比方說,聲調高的人會給人活潑、年輕的印象,但很難讓人感到可靠及強大;說話的語速快,也會讓人覺得不夠鎮定、沉不住氣。 相反的,說話的聲調低沉、緩慢,不只會給人穩練、冷靜的印象,稍微花點工夫,還能營造出讓人敬而遠之的威嚴感。 性格無法馬上改變,但如果只是改變聲調和說話速度,今天就能開始。在4個方法中,這一招最容易實踐,能讓麻煩人物對你產生「不好親近」、「意志堅定」的印象。 打亂說話的節奏 一般和人交流時,在對方發言後,我們都會立刻給出回應;但面對麻煩人物,打亂說話節奏才是最好的方法。 可以試著在對方說完話之後,隔個2秒再給出自己的回應。怎麼樣,是不是有種「嗯?不是很舒服耶……」的感覺? 沒錯,我們要營造的就是這種讓對方不太舒服的感覺。如果對方不是自己可以隨意保持距離的對象,只有一個方法可以讓彼此的關係變得疏遠,那就是——讓對方覺得你是個「很難相處、不好親近」的人。剛開始或許會有點尷尬,但隨著彼此的交流越來越少,罪惡感和壓力也會逐漸減輕。 保持良好的姿勢 辦公室工作做久了,難免彎腰駝背,這種姿勢會讓人看起來格外缺乏自信。所以,把背脊伸直、打開肩膀,試著抬頭挺胸吧!光是這樣,就能顯得自信、有精神許多。 此外,據說保持良好的姿勢,也能讓人思考更加積極、進而提升自信。只是調整一下姿勢、儀態,不但會改變給人的印象,對自己更有正面影響。 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 看著麻煩人物的眼睛說話或許很痛苦,但如果避開和對方眼神接觸,他就有藉口指責你「到底有沒有在聽」,還會顯得畏縮、沒自信。 不過一直盯著對方,又會被認為是在瞪他,因此可以每10秒移開一次視線;要是怎麼樣都不敢看對方的眼睛,也可以把視線放在兩道眉毛之間。 起初可能會覺得這些方法很難,但還是要試著去做,一步步改變自己在麻煩人物面前展現的外在印象吧! 絕不做「默默被欺負」的人 你的周遭是否有那種「不管受到什麼對待, 都只會默默忍受,不想把事情鬧大」的人? 麻煩人物最喜歡把這種人當作攻擊目標。 所以,首先要採取的行動就是——至少一次也好,盡可能在會議等各種場合中發言、或是主動提問。 如果不敢在會議中發言,可以在快結束時試著做總結,像是:「最後想確認一下,今天決定的OO是相關部門都共通的,對嗎?」 或者,也可以在散會後,獨自主動的去詢問一些問題。 要是有點抗拒在眾人面前發言,或是所屬的組織不喜歡有人在會議中發表意見或提問,可以選擇一對一的場合來實踐。若一時還不敢面對讓自己失去自信的人,也可以先找容易親近的同事練習。 只需要這麼做,就能改變別人對你的印象。 或許有人會疑惑,日常生活中的公開發言,與碰到刁難時絕不忍氣吞聲有什麼關係? 重點就在於,不要讓人覺得你是「受到什麼對待都會默默忍受」的人。如果同時搭配前面的說話方式來表現,產生的效果會更好。 *本文摘選自《拐個彎、繞點路,避開職場麻煩人物》 {DS_BOX_37919}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8.20

焦點

廉價的串流服務將走入歷史,包括CNN、金融時報,一眾外媒異口同聲。 串流影音在大舉革新全球閱聽者的影劇習慣後開始「走回頭路」:漲價、插入廣告、推出一系列複雜又讓人困惑的捆綁銷售方案。在用戶剪線後,串流平台的舉動卻變得有些像有線電視。 2022年,Netflix開漲價第一槍,三個方案(基本、標準、高級)全調漲1~2美元。緊跟在後的Disney+連兩次上漲,無廣告方案的每月價格已漲至13.99美元,為 2019年剛推出時的兩倍。 Hulu、Peacock、Max、Paramount+和Apple TV+等串流也陸續在3年內上漲了將近4成。 華爾街日報稱此現象為「串流媒體通貨膨脹(Streamflation)」。金融時報也估算,如今訂閱一套串流服務組合餐的價格已不再划算,甚至比有線電視的平均價格更貴! 多家串流媒體包含Netflix、Disney+、Hulu、Peacock、Max、Paramount+和Apple TV+輪番調漲訂閱價格。圖表製作者:劉怡廷 把80美元的服務塞進8美元的套餐投資人用熱錢補貼用戶「低價高享受」服務 2008年,Netflix以串流先行者之姿鬆綁了傳統有線電視將所有節目捆綁銷售的商業模式,和影視公司授權了超過2500部的節目、電影放上串流平台,民眾可以透過8美元的價格無限制觀看。 低廉的價格吸帶來陡峭的用戶成長,卻也引起產業反彈。 華納前執行長Jeff Bewkes在投資者會議上,談及Netflix帶來的影響時氣憤表示「你不能把80美元的服務塞進8美元的套餐裡!」畢竟當觀眾可以用幾乎免費的價格一次得到所有東西,誰還要訂閱有線電視?他更認為,如此低廉的定價將永遠無法回收高價值節目的成本。 然而,Netflix交出的傲人用戶成長成績單,吸引投資人蜂擁注入大量資金。當投資人想讓初創企業獲得影響力,必須讓它迅速吸引客戶,確立市場優勢地位,以證明自己估值的不斷飆升是合理的。即便正如Bewkes預期,Netflix的盈利不只不順利甚至出現下滑,投資者卻毫不退縮,10年來4000%的股票上漲和野心勃勃的全球用戶增長計劃,說服了市場——如今的支出是為了實現未來長期的獲利成長。 熱錢不只支撐Netflix大手筆開發原創內容,更慷慨的拿來「補貼」消費者繼續以低廉的價格訂閱Netflix的服務。 Netflix成為娛樂巨頭後,迪士尼、亞馬遜、蘋果紛紛投入串流,且只能跟進Netflix的價格策略。初入市場的成長還能稍微安撫他們的投資人,然而近幾年隨市場飽和出現的成長瓶頸讓迪士尼執行長Bob Iger後見之明的再次證實:「相對於我們提供的價值,我們定價實在太低了。」 還在大撒幣投資原創內容串流市場卻觸頂難回收 在串流市場,用戶忠誠的是內容、不是平台。當用戶感受到經常沒有最新作品,平台就可能流失用戶。 各大串流卯足全力的砸錢投資原創內容。根據Ampere Analysis,串流投資於原創內容的金額2022年再創新高。其中,Netflix砸2億美元製作《灰影人》還只是小菜一碟,亞馬遜推出的《魔戒》更斥資達10億美元。 不做內容會流失用戶,但做了內容也不保證有回報。美國影視媒體IndieWire對此提出質疑:「像個醉漢一樣大撒幣對串流來說,似乎不再是好生意。」畢竟只有在有收入有相應回報的情況下,訂閱增長才令人興奮。 然而,資料證實,串流市場幾乎到頂了。 市占最高的Netflix和Disney+在美國的訂閱數已停止成長。Netflix在2022年更第一次面臨訂戶下降,迪士尼則因Disney+面臨20年來最大虧損。其他串流開出的財報也一家比一家慘。 根據美國科技媒體The Verge,2022年85%的美國家庭已經訂閱至少1個串流平台,在有訂閱串流的家庭中,平均訂閱了4.1個平台,對比有線電視在2011年家戶訂閱最高點的87%,幾乎快到成長極限。 串流市場幾乎觸頂,連龍頭Netflix都能再保持亮眼成長。圖表製作者:劉怡廷 當市場面臨飽和,大部分的人也都已鎖在目前已訂閱的服務中,要吸引新訂戶的行銷成本更高了。隨著支出不斷攀升,每個用戶帶來的獲益也逐漸下降。迪士尼宣布裁員7000人、Netflix股價也在流失大量訂戶後暴跌,怎麼止血? 漲價、加廣告、抓寄生帳號目標改成高獲利,拿顧客流失率來賭 當串流再也交不出夢幻的高成長表現,投資人開始要求兌現當初承諾的高獲利。 過去追求訂閱成長的手段很直觀:砸錢做內容。但是當訂閱數已難有顯著爬升,投資者目標又轉移至高獲利時,要嘛想辦法從現有用戶中賺更多錢,要嘛開發更多賺錢管道。 從手上用戶榨出更多利益的方式,一是如前所述的漲價、二是如Netflix不久前祭出的打擊寄生帳號。其實打從一開始各家串流為了搶訂戶,定價就是不合理的低,為了支應推陳出新的影視作品,更是花錢如流水,如今回頭要求使用者付費其實不完全沒有道理。 但是習慣享受「補貼」的訂戶能接受多大的漲幅?各家業者一邊戰戰兢兢的衡量,一邊也是拿顧客對內容的忠誠度來賭:自身平台的內容對觀者來說是否值得更高的費用。 推出廣告方案和各種捆綁銷售,則是串流業者的開源手段。過去10幾年來將無廣告體驗作為品牌核心之一的Netflix,如今不得不推出低價的廣告方案。即便迪士尼營收來源還有內容授權費,也難抗拒廣告收益可能是當前虧損的生機。 美國資訊科技研究和顧問公司Gartner分析師認為「廣告支持是幾乎是所有服務不可避免的狀態,一定會有部份觀眾為了較低的訂閱價格容忍廣告。」 對串流業者來說,同時向業主和訂戶收取費用的廣告方案其實也更有利可圖。因此在定價調整上,幾乎都有意擴大無廣告和有廣告方案之間的價差。Netflix除了將標準、高級的無廣告方案價錢調高,更取消了最便宜的基本無廣告方案,改推出更低價的廣告方案;迪士尼也跟進部分調漲,更將旗下的Hulu, ESPN+與Disney+綑綁優惠,訂閱方案變得越來越複雜。 Disney+不只有意擴大有廣告和無廣告方案的價差,也推出複雜的捆綁方案。圖表製作者:劉怡廷 從目前結果來看,Netflix對寄生帳號的打擊讓3個月內的訂閱數增加了近600萬,使淨利潤比上年同期增長3%;迪士尼在漲價後也不見顯著的退訂潮,新訂戶中更有40%是訂閱包含所有三項服務的迪士尼優惠捆綁包。 過去為了搶奪用戶增長的串流媒體戰爭已經轉移戰場,他們知道訂戶只會為了有限的串流媒體付費:決勝關鍵也不完全是價格低、內容多,而是能否找到顧客認為「值得」以及公司能夠「盈利」的平衡點。 串流平台已經與當初的形式截然不同,然而這並不一定是壞事。串流業者若能盈利,才能持續投資更多影視作品;廣告支持方案也提供消費者更多選擇,讓每個閱聽人能思考自己想看什麼內容和願意支付多少費用組合不同方案。 核稿編輯:林易萱 ...

2023.09.07

管理

歐仕邁:我想大部分公司都會遇到類似的挑戰:當你公司只有8個人、跟80個人的時候,組織運作方式會完全不一樣。我們就深刻體會到這個挑戰。 只有8個人的時候,大家討論、執行任何事情,效率都非常高,因為大家就坐在同一個辦公室裡,要做什麼事可以很快就有共識。 現在公司已經有80個人。我們就發現,請來的人雖然過了重重面試關卡,確定他的能力、反應都還不錯,但還是會遇到要如何讓大家在同一個方向上,這變成一個挑戰。有時候我想的怎麼跟執行團隊執行出來的方向好像有點不一樣。這時候才發現,可能是我跟中階主管溝通,中階主管再往下溝通的過程,只要方向偏了幾度,最後執行出來的方向就會偏得很遠。 用daily creative分享活動開啟每一天 歐仕邁:所以我也在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例如我們最近在執行的daily creative(每日創意),由我親自帶著行銷部跟業務部主管以及執行團隊,每天早上9點,大家分享昨天每個人在他自己所參與的幣圈社群,昨天討論最熱門的話題是什麼?或者最重要的新聞是什麼?以及這個新聞為什麼對幣圈或者對公司影響很大。公司要如何對這個新聞作出反應,用什麼方式來跟不同的渠道、不同的受眾去溝通我們的反應。 藉由這個活動讓所有參與的團隊,有的資深、有的資淺,資淺的就可以去理解資深的人在想什麼事情,他的思路是什麼;資深的人也可以有時候跳脫框架去理解,如果是新人他會怎麼想,就會有一些比較有創意的東西;同時又讓大家每天沉浸在最新的新聞裡面,知道整個產業發生了什麼事情,又可以非常快速的讓公司訂出方向。 KPI不該是判斷員工的唯一依據 歐仕邁:有時候KPI的設計盲點會是,為了達到KPI,但你使用的方法可能是有點歪掉的,就算短期內滿足了我們的KPI要求,但是長期是不利於公司成長的。 所以我覺得設目標之外,我們面臨的是不能光看數字,也需要去看他的品質。因為我發現光看KPI,會產生一些沒有預想到的問題,也是發現這些問題之後,才開始去看得更細,來試圖在達到我們要的數字目標的同時,也顧到品質。 那為什麼我會說,我們在KPI之外,需要去看更細?就是因為我們需要去確保每一個人他看的面向、他的思考方式。雖然要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得用更高的角度,去看這整個市場的變化。 如果你說以太坊會最大,專門只做以太坊的事情,也很了解以太坊的用戶,但你是不是忽略了其他幾塊高速成長的市場,你可能沒有看到它過去一年成長了20倍、30倍的人口。它跟你的理念不同,那難道我們要錯過這樣的機會?對我們來說,不行。所以我們就要更細的去看,大家有沒有想得夠全面。 別再用KPI施加壓力!「行為」才能創造組織文化 歐仕邁:我個人認為不應該用KPI,但是應該用daily practice,就是應該用「行為」去讓大家自然而然的產出創意。 像我前面提到的daily creative這件事情,我們要的不是他為了交差而交差,為了拿KPI而敷衍了事。我覺得daily creative最好的地方就是,它讓每一個人被這個環境跟這個制度要求,他必須給input,不管他過去一天到底聽了什麼、看了什麼,他被強迫必須要思考,因為你在那個環境裡面,你,其實非常明顯,坐著一圈人,一個講完換下一個講,誰有沒有在思考,所有人都聽得出來。它又會達到一個效果是,同儕壓力,一整個小組同時在做這件事情,他的壓力是來自於同儕。他發現有些人想法很棒,那他可能就被激發說,我怎麼可能輸你?我一定比你聰明。 徐瑞廷:這個很有意思。怎麼去創造一個文化,其實是一個CEO遲早要回答的問題。你想想看,很多公司文化是怎麼創造出來的?老闆先提一個理念出來,然後每天灌輸大家這個想法,每天講、每天溝通,希望哪一天灌輸這個文化到員工的心裡面,很典型對吧?經營者希望藉由宣導產生文化,文化來改變員工的行為。但BCG不太相信這樣子,至少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你要創造企業文化,最好的方法是先改變行為。所以像你親自帶著大家做daily creative,就是一個行為的改變。 你利用一些同儕壓力,或規定大家要輪流講一圈也好,用這個事情讓大家慢慢形成一個習慣,1、2天或是1、2個月,可能還看不到結果,可是如果做1年、2年、3年,以後新來的員工大家都知道,每天早上就要跟著你滾這個東西。等到哪一天你公司太大了,你根本不可能帶著每一個人都這麼做的時候,他們下面還是會有好幾個圈去做這個事情。這個其實就是你用行為來製造文化,然後這個文化就開始滾起來,不是用KPI去規定大家要去了解幣圈的知識,而是你用以身作則的方式,來獎勵大家有這個行為,然後讓這個行為慢慢變成文化。 當然這個方式可以用在很多地方,比方說你希望有守時的文化,很多人的做法是什麼?遲到罰錢,不敢說這種規定沒用,但最有用的是什麼?每次開會前15分鐘,董事長就先坐在會議室裡面,以後就沒有人敢遲到了。 {DS_BOX_36165} 《BCG破解轉型的兩難:解答商模、布局、人才、變革,企業策略選擇的轉骨配方》☛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DS_BOX_36038} 責任編輯:高郁捷核稿編輯:張勝宗 ...

202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