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加薪

共有 1665 則相關文章

職場

現在的你,應該已經看過像這樣的迷因:要在30歲之前躋身超高所得階級,你必須: 清晨4點起床沖冷水澡。 吸收關於投資和資產類別的知識。 學習向上管理。 有當公司老闆的百萬富翁父母。 對那些明明含著金湯匙出生卻假裝自己白手起家的人開嘲諷,能夠引起我們的共鳴和理解。 話是這麼說,我們也要承認,不是所有高所得的人都是接掌家族企業的寵兒。以下這個事實就讓人感到慚愧:二十幾、三十幾歲時的所得遠遠超過薪資中位數的人,確實所在多有。 在30歲之前,所得達到1萬元~1萬5000元的人(編按:本文幣值皆為新幣),也不是前所未聞。因此,如果你想要增加你的所得,無論你現在是什麼處境,以下都可以做為你思考的起點。 1.工作更多或更勤奮 講到增加淨所得,最容易實行的辦法就是增加工作時數。理論上,這麼做有道理。如果你1個小時賺40元,一個月工作200個小時就會比工作100個小時賺更多(分別是8000元與4000元)。 在現實世界,這種做法不適用於許多受薪員工,因為他們是按月敘薪。 這是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課題:光是勤奮工作不足以增加你的所得。勤奮努力當然有幫助,但是別指望它能保證什麼。了解這一點,能讓你把心力用在更好的地方。 2.轉換跑道,進入報酬更優渥的產業 有些產業賺的就是比其他產業多。這是一個讓人不舒服的事實:你賺多少錢取決於以下各項因素—— 供給與需求。 雇主是誰。 你的影響力。 這表示我們的職業選擇會直接影響我們的所得。一個初出茅廬的會計師,月薪不太可能有1萬元,但是一個基層軟體工程師,就比較可能有這樣的薪資水準。 這和一個人工作是不是努力沒有關係。誰的道德高尚也與此無涉。說到底,這和人們願意為你的技能付多少錢有關。 如果你想要提高你的所得,確實有些產業的薪資水準比較高。話雖如此,轉換產業可能意味著要放棄你的愛好、工作生活平衡、利益、目標和文化,或是花時間學習新技能。 你也可能天生缺乏從事該項工作所需要的性向。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建議你以金錢為唯一的考量,趕搭「現在什麼最熱門」列車。 3.跳過中間人 如果你在一家公司上班,你的老闆賺的是在你的勞力之外的加成,也就是所謂的「邊際利潤」。 比方說,你賺4000元,你的老闆向客戶收1萬元,那麼老闆拿走的部分是6000元。其實,他們就是你和願意為你的技能付錢的人之間的中間人。如果你可以自己當中間人,那多出來的6000元就會進到你的口袋。 話雖如此,若是佯稱中間人沒有任何價值,未免不夠誠實。找生意需要金錢、時間、能力和人脈,執行專案也需要人力。跳過中間人最簡單的辦法是什麼?可以試著做自由工作者或自營者。 4.承擔資金風險,放棄安穩生活 如果你在公司上班當員工,你的資金風險是零。無論公司是不是賺錢,你每個月都會領到薪水。這是一種安穩的生活。 如果你是企業主,你要承擔相當高的風險。如果公司沒賺錢,你還是必須付租金、薪水、帳單和諸如此類的開銷。不過,如果公司真的賺錢,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主會得到較大塊的利潤大餅。員工還是領平常的那份薪水。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承擔越多風險,有可能可以賺更多錢。一個經典的例子:許多抽成計酬的銷售工作,你如果做得好,可以讓你賺得盆滿缽滿;所得沒有上限。壞處呢?如果你沒有業績,就會受到懲罰。 5.談判、談判、再談判 大部分人(包括你)都把自己的利益擺在第一位,講到薪資也是一樣。你想要爭取最高的薪資,你的雇主想要給你一個他們付得起的薪資,有些客戶會想要付給你越少越好。 不談判,你得到的可能是偏向對方有利的薪資條件。你要怎麼談到更好的條件?以下是一些起手式: 理解你的技能根據市場行情能要求多少價碼(面談通常就是為了評估這一點)。 知道如何堅持立場,爭取與你的價值相稱的條件。 對話要為未來的談判留餘地。 面對惡劣的雇用條件,鍛練放棄的能力。 體認到你什麼情況有談判的籌碼,什麼情況沒有。 話雖如此,即使是一流的談判高手,沒有實力也談不到好條件。 6.讓自己無可取代 做別人做不到的工作。門檻越低的工作,薪資越低。需要特殊知識、技能或才能的工作,薪情通常較好。這就是為什麼發傳單的工資比開航空客機少。又或者為什麼基本資料輸入工作的薪水比成功架構一樁合規購併案少。 做別人不願意做的工作。如果從事前述工作對你有難度,那麼另一個選擇是從事傳統上不愉快或是風險較高旳工作。 比方說: FB(食品和飲料相關產業)員工在耶誕節或新年假期上班的工錢較多。 許多廣告商遇到客戶臨時提出的交件需求會收取急件費。 軍隊會給擔任職務危險的人所謂的「風險」加給或「危難」加給。 這些工作沒有一件愉快,但是能幫你賺更多錢。 7.領導別人,學習如何統籌人力 據稱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曾說:「你領多少薪水與你所解決問題的難度有直接比例關係。」 這個嘛,你交涉(而且負責)的人越多,你所能解決的問題就越大。當然,前提是你要磨練你的管理和領導能力,而這些不一定是與生俱來。 因此,有一大堆掛「主管」頭銜的人其實領導力薄弱、甚或沒有,因而停滯在公司的最底層。 領導力這個主題無法用一個段落講完,甚至連一篇文章也不夠。不過,對於任何想要成為領導者的人來說,我們認為培養下列技巧/特質是很好的起點。 可靠。 溝通與同理心。 從大局思考。 自我覺察。 說服力。 8.良好的寫作和演說能力 一棵樹在森林裡倒下,可是沒有人聽到,這樣也算有發出聲音嗎?同理,你有絕佳的構想或執行力,可是無法表達,你真的期待別人會讀懂你的心嗎? 學習如何傳達你的想法以及如何說服客戶,能立即提高你的身價。這一條定理,你就算不相信我們,總可以聽聽巴菲特怎麼說——他認為這項優勢能讓你的身價增加50%。 9.加入利潤中心 絕大多數公司都會努力壓低成本、提高利潤,這表示公司裡有成本中心和利潤中心。通常這也會反映在員工薪資上,對公司獲利有直接貢獻的員工,比較有機會領到較高的薪資。 常見的成本中心包括:會計部門、人力資源部門和維修部門。至於利潤中心嘛⋯⋯最明顯的就是銷售部門。(請注意,一項職務在一家公司是成本中心,在另一家公司有可能是利潤中心) 10.知道自己的價值,為異動做好準備 一個人到其他地方能夠領1萬元,卻窩在只領4000元的地方做事,這種事情完全有可能。如果你低估自己的價值,或是明知道這點卻不肯離開,尤其會出現這種情況。你怎麼會落到這個處境? 有些常見的現象如下: 自信低落(可能是受到操縱的結果)。 對公司錯誤的忠誠。 因為害怕未知而拒絕離開舒適環境(例如,因為經濟負擔過重)。 技能有需求,但是待在一個付不出高薪的產業。 沒錯,這些問題沒有一件容易解決,可是這些問題的機會成本長期累積下來會非常可觀。我們的想法?這些問題,不管要花多久時間都要去解決。 如果是缺乏自信,讓你身邊都是相信你的人;如果是缺少人脈,你可以走出去,結識他人;如果是錢的問題,你可以慢慢累積你跳槽的實力。 切記,你可以改變、你可以移動、你可以學習,你不是一棵樹。保持清醒,社畜。 *本文摘自新樂園出版《覺醒社畜的贏家理財課》 {DS_BOX_39783}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5.06.27

職場

在職場中,許多人一聽到「向上管理」,就下意識聯想到「拍馬屁」、「逢迎討好」。但真正有效的向上管理,從來不是情緒性的取悅,而是理性的建立一種互相成就的合作關係。 要做到這點,首先要調整自己的心態。 主管不是全知全能的人。他們同樣面對來自上層的壓力、資訊不對稱,甚至經常無暇顧及細節。他們需要團隊成員提供清晰、可靠的支持與建議。 你不是在單向奉承,而是在雙向合作。你的價值,不只是執行任務,更是幫助主管做出更好決策。當你幫主管更快、更好的達標,主管自然也更願意分配資源、創造機會給你。 主管的成功,會成為你的加速器。當主管升遷、部門擴編、資源增加,最受惠的往往是第一圈的得力助手。懂得主動補位的人,不只是跟隨者,而是合作者和合夥人。 向上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從「討好」的舊思維,切換到「合作」的新框架。不是你低人一等,而是你選擇與主管站在同一邊,共同面對外部挑戰。 說主管聽得懂的語言、捕捉他的思維模式,才能一起進入戰場 向上管理的第二步,是看懂主管的世界。如果你不知道主管在乎什麼、焦慮什麼,很容易做出「自己以為有用、但主管根本不在意」的無效努力。利用以下這些技巧,看到主管看到的風景。 1.掌握主管的KPI 主管思考事情時,通常是目標導向。無論是營收成長、客戶滿意度、還是專案時程,每一個主管背後,都有明確被考核的數字或成果。 要了解他的KPI,就是掌握他的「優先順序」。可以主動詢問主管:「這個專案最關鍵的成功指標是什麼?」 在平常溝通時,也要刻意把你的進度和建議,對應到他關注的指標上。只要能幫主管推進KPI,你在主管心中,就不再只是「任務執行者」,而是「成果推進者」。 2.了解主管的個人偏好 除了數字指標外,每個主管都有自己的溝通方式和做事風格,這不只是習慣問題,更是天生思考模式的不同。 在暢銷書《拆解人性的四色溝通術》中,作者托馬斯·埃里克森(Thomas Erikson)提出,人可以依行為特徵,分為紅、黃、綠、藍4型: 紅色型:直接果斷,重視結果,講重點。 黃色型:充滿創意,重視互動與氛圍。 綠色型:溫和穩定,重視關係與共識。 藍色型:謹慎細膩,重視細節與邏輯。 因此,有的主管喜歡直接聽結論,有的主管則想深入了解過程細節;有的人在意速度,有的人更注重準確度。理解主管屬於哪一型,能讓你少走很多溝通彎路。 在每一次互動中,可以有意識的觀察。這些訊號,往往藏在主管平時的提問與回饋裡。只要小小調整,就能大幅提升你被理解、被信任的速度。 當你學會說主管「習慣聽的語言」,你們的合作就能少很多摩擦,多很多助力。 3.感知主管的壓力源 主管的壓力,通常來自於時間限制、資源不足,或是上層的期待。如果你能提早感知,就能主動支援,而不是等到問題爆發才臨時應對。 舉例來說,每次交付任務時,不只交「結果」,也可以簡短說明:「這個提案,我已經估算好預算了,方便你直接簡報使用。」 遇到困難時,不只是通報問題,更要同步提出初步解法。主管最需要的,不是只會報告問題的人,而是能一起把問題處理掉的人。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