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分數

共有 1635 則相關文章

職場

前陣子,我跟一位資深同事聚餐,她抱怨起自己的懷才不遇。她在公司服務30餘年,卻只有專員頭銜,幾乎沒被加過薪。她與主管關係不佳,主管升了一個和她三觀不合的同事當部門小主管。她訴苦道:「我這些年做得不錯,為何升遷和加薪都沒我的份?」 資深不等於專業 這位資深女同事曾跟我共事過,我算是帶過她的人。我也曾與她的主管共事過,我認為她主管是位心思細膩、為人不錯的人,時常提醒我工作細節,讓我能將顧客服務得更好,還會關心我家裡狀況,或開玩笑讓團隊氣氛更愉悅。 我不忍和這位資深同事直說,她會不受主管喜愛,很可能是因為她對直屬男主管說話時常很不客氣,再加上為人處事頗為尖銳。 我曾路過她的辦公區域,發現她不僅對主管說話沒分寸,還會對關係不好的同事怒吼。在團隊合作中,她配合度不高、時常自掃門前雪,還愛向公司高層說別人工作輕鬆、自己累得要死。 事實上,我觀察她會喊累是因為工作效率不佳,做事方法不甚聰明。她有一陣子自告奮勇調來我部門,學習新技能,順便離開這些年不升她的主管。我在教她做資料分析時,發現她連Gmail基本功能都不太熟悉,更別提做簡報了。 我發現她總是懶得寫筆記,只想用我過去提供她的筆記偷懶,卻又看不懂我紀錄的內容。她主管還私下告訴我:「她做事總是習慣依靠主管,進公司十幾年來,還是期望別人會手把手教她。」 坦白說,教了她一陣子後,我對她的態度逐漸從心平氣和,到再也受不了她。 倚老賣老、安逸過活,是阻礙人成長的障礙 某天我問她:「如果覺得不受重用,為何不考慮離職?」她回說:「做習慣了,懶得換工作。」這話背後,或許代表她雖然沒能力升遷,但也沒信心能換到更好的,於是選擇在舒適圈裡安逸過活。 我這才理解,為何許多公司不敢重用這類資深員工。資深員工若無法與時俱進,不僅無法獨立負責專案,還會拖垮團隊效率。對主管而言,這種員工只能當基本人力,難以成為高績效人才。 更棘手的是,這類資深員工常會倚老賣老,自認能力不錯。但他們其實只是比新人更熟悉流程,能力與心態實則有待提升。 資深員工的最大困境是中年轉職很困難,在外頭很難找到合適的機會,但留在公司又找不到自我價值。 後來,我開始嚴格訓練這位員工的文書能力,並提醒她:「妳應該提升英文和Excel能力。也許你覺得我囉唆,但希望你能提升自己,以賺取未來十年的薪水。而且,升遷不會只看專業能力,培養人際關係和管理能力都很重要,你在這些方面還有很多進步空間。」 對這種資深員工說實話需要勇氣,但我還是決定說出來。當然,我離開後她是否願意改變,就取決於她。 讓人無法升遷的3個原因 若沒有說走就走的底氣,就需要先證明自己的價值,努力成為公司裡有亮點的人。最後,我想提供3個自我檢視方向,幫大家自我檢視無法升遷的可能原因。 1.你覺得自己貢獻最多? 每個人都做很多事、為公司付出很多,但如果沒有特殊貢獻,在主管看來,你只不過是把分內工作做好而已,何來的加薪跟升遷? 2.缺乏領導力,只擅長單打獨鬥 如果你是這種類型,代表你能力不錯。但若只顧好自己的工作範疇,是無法帶領他人成長的,公司也很難將這類人升為管理者。升遷人選不一定是能力最強的人,反而是眾人願意跟隨且有領導力的人,而這個真相主管往往不會直說。 3.不懂得向上管理跟跨部門溝通 最後,若你不懂得向上管理與跨部門溝通,即使能力再強,也難以被主管重用。公司不是用來展現個人性格的地方,而是貢獻心力的場所。 以上都是主管不會明說的實話,大家可以思考自己是否有這些不足,避免成為公司裡只能抱怨卻無法升遷的員工。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5.05.16

管理

還記得,年中紅極一時的《山道猴子的一生》動畫嗎?男主角是超商大夜班店員,幻想自己可以在社交媒體上竄升人氣,貸款買二手重機還砸錢改裝,但最終仍過不去人生的彎道。 這部影片是給年輕世代的警語,也是我回顧2023一整年數位內容產業時的憂心。 回顧今年數位內容產業發展,最關鍵的大事,當然是生成式AI爆發,但還有一件事是:YouTube力推短影音。 YouTube,現在已經跟電視、新聞媒體一樣是傳播資訊的主流平台,當它也推短影音,代表短影音已經是主流。 我為什麼憂心?我們以前長大的過程沒有社交媒體,我這個人活得有沒有價值、成就?就是爸媽、老師、同學少數幾個人說了算。 但現在按讚、分享、觀看次數,卻變成一套可被量化的社交成就系統。你的存在有沒有價值,由一群匿名、不認識的大眾評判。因此我們看見更多青少年有情緒困擾,憂鬱症年輕化。 短影音,會強化這套成就系統的影響力道。因為短,大家會一看再看,觀看次數膨脹,就會激發創作者的成就感,有更多人會心生嚮往,形成變形的價值觀。「山道猴子」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再來,ChatGPT的橫空出世,將催化各類文字與影音生成式AI應用的誕生,人們能更快、更頻繁的發表文字和影音內容。 但明明每個人一天只有24小時,卻為了更多量化指標,耗費更多心力建置社交價值,越活越累。 這套社交成就系統,搭配容易變造影音圖像的AI,更可能催生更多謠言。因為散播聳動的謠言跟八卦,才會更快的得到社群關注,但去查核事實卻難在社交系統上得到成就。 聽來悲觀,但也意味著,數位內容產業的發展已經來到一個臨界點,出現改變的契機。 當我們透過教育、各方管道,有更多人了解社交媒體的運作,產生自覺,就有機會產生對應的管理機制。譬如,我會分享新聞給自己的小孩,跟他分析,訓練他們判斷事實的能力。 往好處想,當全民都養成基本的事實查核「防身術」能辨別真偽時,未來,那些刻意挑動受眾情緒的造謠言論,搞不好得像飲料必須標示含糖量一般,要標註是「創作」而非事實。想看的人還是會看,但至少每個人能透過透明資訊、自主意識,選擇是否埋單。 ...

202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