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出錯

共有 1227 則相關文章

職場

D主任是凡事都要事先規劃好才安心的類型。每天早上按照時段決定好該做的業務後,才正式開始工作。看著這樣的D,同事們總說:「他是認真喜歡計劃。」 遺憾的是,收獲的成果與計劃的投入程度老是不成正比。D主任的口頭禪是: 「我以為可以全部做完的⋯⋯」「差不多快做好了⋯⋯能不能麻煩再給我一點時間?」 隨著截止時間逼近,必須趕快處理的業務開始堆積如山。明明每天都按照優先順序整理、安排妥當,真的不明白一到期限就手忙腳亂的原因為何。 於是,D主任向自己一直視為職涯導師的L經理尋求建議。D尤其好奇L經理每天都得與各部門職員開會,同時又能準時處理好業務的祕訣。 工作要劃分成3階段 L經理先是瀏覽了D主任的待辦清單與行事曆,隨後便拿出自己的行事曆給D主任看,並要他指出兩者間的差異。 L經理的行事曆上,每項業務間是有空檔的。不過,每個空檔的時間長度不一樣。此外,也能在行事曆上見到「移動」、「出發」等詞。L經理向完全看不懂規劃標準、差異何在的D主任,解釋了關於工作3階段的概念。 根據他的說法,所有工作的執行都必須歷經3個階段: 第一階段透過準備過程暖身的時間。 這是掌握業務性質、構思處理方法與研究資料的階段。如同運動前需要暖身一樣,工作時也需要這樣的準備功夫。 第二階段:執行過程。 這是根據第一階段整理出來的結果,正式投入工作的階段。此時,可以進行多方面的嘗試,像是修改資料的視覺效果、書面資料整體樣式等,亦可於過程中與組員、上司交流,藉以檢查工作方向。 第三階段:收尾。 配合約定的時間,進行收尾的過程。這是為了確認工作成果,與起初預期的目標是否吻合的最後檢查階段。 聽完上述的說明後,會不會有些懷疑,自己一直以來在執行工作時,是否遵循這3個階段呢?請放心,多數人在工作時都會無意識、自然地經歷這3個階段。問題在於,擬定計劃時卻忘了將3個階段列入考量。 那些說自己在工作時老是像被時間追著跑、無論計劃了多少都覺得時間不夠用的人,大部分都是有個傾向——只顧第二階段,也就是只想到正式開始業務的部分。D主任也是如此。刪除了工作的第一與第三階段,僅將第二階段的所需時間列入考量的計劃,免不了陷入老是手忙腳亂的漩渦。 不要忘記「過渡時間」 根據工作3階段的概念,在正式投入業務(第二階段)前的準備時間(第一階段),以及替工作收尾並轉換至其他業務前的時間(第三階段),是不可或缺的;意即「過渡時間」。 所謂「過渡時間」,指的是從現在轉換、改變至另一種狀態時需要的時間。舉例來說,試著想像一下需要開始執行新業務的情況。首先,必須藉由學習取得新知識,接著實際應用在適當的環境,並將其內化成完全屬於自己的東西後輸出。這時,改變需要的時間就是過渡時間。 如果是需要外出的行程,移動前往約定地點的時間也屬於過渡時間;如果是會議相關的行程,過渡時間即包含會後重新回顧與熟悉會議內容,藉此掌握下一步該做些什麼的過程。 懂得從規劃工作開始,就將過渡時間列入考量的人,非但能夠創造出色的成果,也經常得到「辦事速度很快」的讚賞—因為這些人勢必可以在約定的截止時間前,不慌不忙地完成工作。 這與提前10天完成的方法相當類似。原因在於,將準備階段與最終檢查時間一併列入考量,並且從容完成工作的原理是一樣的。提前完成工作後,預留修訂、改善,以及提高完整度的過程,亦屬於工作3階段的過渡時間。 高效工作者在完成一件工作時,就是像這樣連過渡時間都能考慮到。如果能與此同時善用提前10天完成的具體實踐方法,「設定自己獨有的期限」,即可更加俐落、完美的完成工作。 永遠比「正式的截止時間」要早 單純的考量過渡時間,並不代表就能在截止前完成工作。為了確保能提前完成並預留充分的檢查時間,需要另外設定包含過渡時間在內的非正式截止時間。換言之,即是在正式的截止時間外,設定自己獨有的期限(Deadline)。 雖然確切設計時間的方式會依照業務性質、截止時間的長短而有所不同,但建議將目標設定在提前最少2至3天、最多1個月完成。雖說通常是要求在截止時間交出最終版本,但偶爾也會遇到,必須在此之前先交出意見回饋與修訂的情況。 如果期望在最終期限交出成品,為工作畫下句點,請自行在至少1天前繳交。其間,若能得到意見回饋,也可以再次檢討、改善,藉以提高完整度。假設不需要進一步修改,即等於多節省了些時間。 假設截止時間是6個月後的話,請將目標訂在5個月內完成。多餘的1個月,是完善成品的時間。 萬一面臨突發狀況,導致比非正式期限更晚完成時,也會因為擁有寬裕的時間,而減輕情緒上的焦急。假設是必須在3天後繳交的書面資料,請將目標訂在最多2天前,最少1天前完成。只要在最後的第三天進行最終檢查後,即可繳交。 所有工作都有期限,所以必須在期限內完成才行。為此,請在正式截止時間外,設定自己獨有的期限。同時,務必記住將過渡時間納入執行工作的每個階段。 工作該重視的不是只有目的地,逐步邁向目標的過程也很重要。過渡時間會因人、因狀況而異,因此請在制訂計劃時,審慎考量本人預期的所需時間。 將過渡時間列入考量的時間軸設計 假設在2樓工作的各位,收到下午3點必須前往同棟大樓5樓進行企劃進度報告會議。在規劃今天的工作日程時,該如何安排過渡時間呢? 來源:幸福文化提供 預計前往會議地點的移動時間為5分鐘,因此,以於會議開始前5分鐘抵達現場作為規劃目標。研究會議資料的時間,可以根據準備狀態調整。 不過,這可不是該被省略的部分。換言之,計算第二階段的工作時間時,前後至少需要預留10分鐘,並且要將這點也一併列入行事曆。 倘若是在省略過渡時間的情況下調整日程,自然就只會聚焦於「會面時間」、「截止期限」。如此一來,很容易就會發生時間不夠用的情況,甚至導致自己成為無法遵守約定的人。 如果不想被貼上「失信」的標籤,務必在規劃行程時,多留意工作不同階段的過程與過渡時間。 *本文摘選自幸福文化《哈佛日曆快十天》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10.03

生活

如果你「完全」 不懂葡萄酒,又需要挑一瓶酒擋一下今天的飯局,還不想踩到地雷,建議你可以參考下列的說明度過難關。 不過地雷處處有,多學多喝才是王道,下面的意見都不是百分百的答案,而只是歸納而得的經驗談。 地雷指數10 地雷指數10-25 地雷指數25-40 地雷指數40-60 地雷指數60 【地雷指數10以下】香檳、各種氣泡酒、德國微甜白酒 香檳 既然是飯局,香檳就是不敗的選擇。不管今天吃什麼,香檳都可以搭得上,至少它是會前暖身的好飲料。 氣泡酒 如果考慮預算,各種氣泡酒,不管是乾型還是帶甜,其實都可以(編按:「乾」在酒中的意思是「不甜」,通常會用乾型、半乾型、半甜型、甜型來描述酒的甜度)。 氣泡酒不太會有雷,頂多就是味道不太多,但是有泡泡飛舞就足以取悅賓客了,不是嗎?順帶提醒一下,氣泡酒瓶塞多半有個鐵絲圈綁著,認明鐵絲圈就是了。 德國:微甜白酒 另外我也推薦中價位簡單的德國白酒,德國的微甜白酒對於派對開場也是很有功效,帶有桃子與柑橘的香味,甚至對上熱炒或是簡單小點心都可以搭配得很好。 【地雷指數10-25】羅亞爾河紅白酒、亞爾薩斯區紅白酒、西班牙紅白酒、義大利中南部紅酒 羅亞爾河、亞爾薩斯區:紅白酒 羅亞爾河與亞爾薩斯的酒在台灣的選擇不多,但這對消費者卻是好事,因為進得少所以都有挑過,價格也還沒被哄抬得太過分。我個人覺得這兩個產區在法國葡萄酒裡,是完全被低估的。 通常這兩個產區的橡木桶使用也都很節制,對於餐點搭配的自由度也就更強。羅亞爾河的紅白酒對應法式料理幾乎例無虛發,亞爾薩斯的紅白酒則是各種乳酪與火腿臘腸的好伴侶。 西班牙:紅白酒 西班牙葡萄酒就像西班牙人的天性,樂觀知天命。西班牙的葡萄酒上市就是要讓你享受的,不是要你買回去慢慢等它變好喝,所以它多半一開瓶的果味及香氣就直接明顯,也不太需要花很多時間醒它。 西班牙最出名的產區叫做里奧哈(Rioja),這裡的傳統風格會經過一段時間的橡木桶陳年,口感厚實一些,適合大部分的西班牙料理,比如各種做法的豬肉、有蔥燒或蒜味的料理、醬汁濃稠的燉煮料理(是不是很台,西班牙酒對台式豬肉料理真是絕配)。 義大利中南部:紅酒 義大利中部最出名的產區叫做奇揚地(Chianti),這裡的葡萄酒融合傳統與現代。畢竟這裡靠近教廷,很早以前就是葡萄酒的生產重鎮,口感稍偏酸,對於多油的肉品挺能協調。 義大利南部(除了西西里島)的葡萄酒因為歷史與地區經濟的原因,多半價格更實惠一些,雖然使用很多念不出來的當地葡萄品種,但口感直接、濃郁,果香也夠,可能酸度會少一點,冰鎮再喝就可以。 【地雷指數25-40】南非紅白酒、智利紅白酒、澳洲紅白酒 南非:紅白酒 台灣市場對南非葡萄酒不太熟悉,進口數量也不那麼多,但與上述的羅亞爾河與亞爾薩斯一樣, 會進來台灣市場的幾乎都挑過。南非在低價酒區間競爭力其實很強,品項也包含大部分的國際品種,是我考慮價格時的首要選擇。 智利:紅白酒 智利葡萄酒常給人便宜的印象,事實上這也是智利葡萄酒商對全球行銷的一大重點,透過極大化種植場區與機械化,可以全面降低成本。 智利因為本吉拉涼流流經海岸,雨量很低,氣候穩定,這代表葡萄批次間的變異更小更受控。不過也因為商業園區太大,酒農很難好好照顧好每株葡萄藤,所以「生青味」一直是中低價智利葡萄酒的硬傷。 澳洲:紅白酒 澳洲葡萄酒在台灣相當普及,但很多人不知道澳洲葡萄酒總種植面積大概就是法國波爾多與勃艮地的產區面積總和,其實並不很大。 澳洲的葡萄酒產區集中在大陸南部的三分之一,這裡也是人口密集的地方。氣候穩定,日照強烈,所以葡萄可以完全成熟,酒質也因此更豐滿可人。如果是個簡單的飯局,澳洲酒基本上可以滿足大家對葡萄酒的想像。 【地雷指數40-60】阿根廷紅白酒、紐西蘭紅白酒、南法紅白酒 阿根廷:紅白酒 台灣你可以買到的阿根廷紅白酒都不太會有什麼問題,列在較高的地雷指數是因為「價格」。 相較於鄰居智利,阿根廷葡萄酒的確比較貴,但平心而論,阿根廷的中價位葡萄酒喝起來也的確比智利的有「高級感」,少了刺激的生青味,也更突顯阿根廷高山風土的果味。 紐西蘭:紅白酒 紐西蘭紅白酒的情況與阿根廷一樣在於價格問題。紐西蘭人口少所以人力成本高,價格也低不下來,但紐西蘭官方在宣傳葡萄酒時使用的標語「Pure」卻可以很好的表達其個性。 如果吃的是原型食物,或是比較安靜的場合,紐西蘭葡萄酒不失為好選擇。 南法:紅白酒 南法的葡萄酒歷史悠久可以上溯羅馬帝國,這裡雨量較低,氣候相對穩定,所以葡萄要成熟或是強調果味都不是問題。 問題在於這裡有很多不太用心的生產者,以及過多的產量造成的品質落差,市面很容易找到,但也就是因為選擇太多容易失手。 【地雷指數60以上】波爾多紅白酒、勃艮地紅白酒、北義的巴羅洛、任何所謂的「名產區」或是「名酒」 波爾多產區太有名,市面的選擇也太多,所以濫竽充數的酒也很多。勃艮地紅白酒的情況有過之而無不及,勃艮地葡萄酒的炒作已經來到人神共憤的程度。 價昂量稀的義大利巴羅洛(Barolo,還可列入巴巴萊斯科﹝Barbaresco﹞)也需要相當的知識與經驗才能分辨好壞。 同理,越有名的酒款與產區就容易唬弄人,除了波爾多與勃艮地,北加州的納帕(Napa)與索諾瑪(Sonama)你也要小心一點。總之,越昂貴的酒越需要做功課。 也許,你會想這麼貴的酒怎麼會難喝?但請相信我,越貴的酒脾氣也越大,需要你全備的知識、技巧與耐心才能喚醒它的全貌,如果只是為了一場簡單甚至「不得已」的局,還是找些賓主盡歡的酒更好一點不是嗎? *本文摘自奇光出版《葡萄酒的一切》 {DS_BOX_38288}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