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內耗

共有 213 則相關文章

職場

「我一生憂心過成千上萬件事,其中大多數從未發生。」馬克.吐溫曾經說過這句名言。 你這一生憂慮過多少事情?今天又掛念過多少事情?大多數人會告訴你,他們希望自己不要那麼憂心忡忡,但又能做什麼呢?擔憂是生活的一部分,對吧?當然,憂慮是生活的一部分,但這是自然、健康的事嗎? 每個人都會擔憂,不是嗎?憂心是如此普遍,你甚至可能認為這是一種本能。 假如是本能,那麼必定是我們天生適應能力的一部分,我們的祖先穿越原始叢林時會擔憂劍齒虎的存在,顯然是一種生存優勢。 儘管這種推測看起來頗有說服力,但我可以確定,不論是非洲大草原上的人類祖先或現今坐在辦公大樓裡的我們,擔憂全然無濟於事。 要理解擔憂做為一種策略為何於事無補,你必須先領會憂心和關心之間的區別。 憂心是反覆不斷推測可能出錯的事情,也就是預料會有混亂狀況發生。 這可能是基於過去的失誤:倘若我冒犯了他呢?他可能會在職場嚴厲的批評我;或者,憂心可能是因為預期即將發生不測:如果我找不到公寓呢?那我該怎麼辦?這是一種自我折磨,就像是「假如……會如何」的思考模式。 分清事實與假想,是學會與自己對話不可或缺的技能。 另一方面,關心是深思熟慮考量和評估實際的危險,憂心是預料問題和事情會失控,關心更基於事實並且朝向解決問題。你認為在面對生活挑戰時,究竟是應對事實(關心)還是處理假想的事(憂心)對你更有效用? 憂心與關心相比,如果想要發揮效用,關心才是正解。關心是一種適應性的、建設性的思考方式,使你真正準備好迎向生活中變化多端的挑戰;另一方面,憂心是一種循環式的、破壞性的思慮方式,會導致充斥壓力、焦慮或恐慌的生活。 憂心和關心迥然有別,關心是客觀條件使然,憂心則是受不安全感驅動。由內而外的不安全感驅策的憂心對你不利,由外而內的客觀條件使然的關心則對你有益。 憂心:不安全感驅動──由內而外、主觀憂慮可能出錯的事情、處理假想(即假設性思考)、不論客觀條件如何,都高度情緒化、適得其反,在心理上具有破壞性。 關心:客觀條件使然──由外而內、客觀關懷生活中種種挑戰、應對事實、情緒與客觀條件相稱、具有建設性。 我相信,我們天生傾向是關心而不是憂心各式生活挑戰,當我們天生的關心傾向因不安全感介入而退化、變得習於憂心時,各種問題將應運而生。 憂慮可能不是出於我們的天性或本能,但它肯定如同家常便飯。為何會如此層出不窮?在面對生活中諸多不確定的事物時,憂心會使人產生一種掌控事情的錯覺,這對於感到不安,並且正在對抗恐懼的人尤其具有吸引力。 這類騙局是這樣的:假如我憂慮的話,便能預見即將發生的事情,如果可以做好防患未然的準備,我就不會那麼脆弱。 未雨綢繆聽起來不錯,對吧?但是,我們不能忽視每個杞人憂天的人都明白的一個事實:憂心會引發更多的憂慮。 擔憂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會為更多苦惱、疑慮和壓力開啟閘門。憂慮並不是它宣稱的那樣可以做好一切準備,相反的,它實際上會削弱你高效生活的能力。 擔憂是力圖抵消無力感的一種嘗試。不安全感使你覺得自己無法應對生活中迎面而來的挑戰,於是憂慮給你一種錯覺:儘管你無能為力,但正在針對自身的困境做些什麼。 你相信憂慮有助於對即將到來的事情防微杜漸,從而降低你的脆弱──至少這是值得做的事!而且,做些什麼總是勝過什麼都不做。 你憂心只是因為想要有安全感,那麼,這有什麼大不了的呢?如前所述,擔憂並不能有效的化解問題。事實上,憂慮會製造麻煩!這是不容小覷的課題。 四十歲的菲爾是一位讓憂慮吞噬自己的失業廚師,在此以他為例來說明自我對話的訓練能幫助些什麼: 我已年屆四十,有數不清的帳單,前途茫茫,妻子幾乎不再和我交談,我甚至無心去看女兒的籃球賽。偶然遇到任何熟人都讓我感到難堪,因為他們會問我是否已有工作。 我總是覺得很累,而且時常胃痙攣。當前經濟狀況很糟糕,而且不會變得更好,往後該怎麼辦? 感覺、臆測或讀心都與事實無關,別再把這些當成事實。 一個四十歲、失業的二流廚師該如何謀生?我已經太老了,無法轉行,我甚至不知道還能做什麼。我沒有好學歷,又沒有感興趣的事,真的無法做其他工作。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我晚上無法入睡。 我失去所有自信,我始終是個惶惑不安的人,現在更惡化到不合常理,我害怕做任何決定。我從未想過自己會失業這麼久,我該怎麼辦?這給我一個教訓:世界上沒什麼是安全的,沒有!這一切一定不是真的,因為我從未想過我會有今天,且情況只會越來越糟。 毫無疑問,菲爾陷入了憂慮和恐懼的循環之中。 由於他的處境艱難,你可能會問,菲爾是否真的有所選擇?假如你面臨類似的危機,難道不會惴惴不安?當你遭到生活重擊時,期許你別擔心、莫恐懼,是否真的公平、合理? 你可能不以為然,然而答案是肯定的,這是合理又公平的期望。 檢視菲爾的困境,你可以看出,他感到苦惱的癥結在於,受不安全感驅策而預料自己的未來將黯淡無光。 首先,菲爾必須認清關心和憂心的差別,有助於他把焦點轉向事實,而不是專注於假想的事物。 對於菲爾或任何憂慮的人來說,這種簡單的思維轉向可以促成重大改變。誠然,生活在這世界,你無法確保壞事絕不會發生,但你全然可避免因憂懼而無謂的削弱自己的力量。 我要堅定重申說過的話:憂心有什麼好處?絕對沒有! {DS_BOX_38652} 更多好書 請上商周.COM: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ookshop ...

2024.12.05

焦點

「我覺得兄弟登山、各自努力要成功,前提是爬不同座山。」合勤投控執行長楊國榮說,若要攻同座山,互相扶持更容易打勝仗。 {DS_BOX_36289} 當中國業者如華為崛起、美中貿易戰開打等外部挑戰來臨,位於竹科合勤卻上演不同的故事,自己人拖累自己人。 品牌、代工分家卻沒做好分工 當年台灣科技業掀起一波品牌、代工分家潮,如筆電領域的宏碁與緯創分家、華碩與和碩分家,網通產業最知名的就屬友訊和明泰。合勤也在2011年跟進,將組織拆分成主攻品牌的合勤科技,以及負責代工的盟創科技。但兩間公司的目標客戶都是電信營運商,就像是爬同一座山,分工沒有談好,甚至會競爭相同標案,一是造成資源浪費,二是讓客戶感到困惑。 集團拆分後的前7年,合勤經歷了楊國榮所謂「青春期的叛逆階段」,此結果也反映在公司的財報數字上。從2015年算起的4年內,合勤就虧了3年,員工對公司信心不足、離職率高,連高階主管都紛紛求去。 直到2018年,楊國榮親上火線接下集團執行長之位;2022年,合勤獲利改寫了歷史新猷,成功的背後,靠的是透明。 朱順一出身美國貝爾實驗室,他創立的合勤,對技術的投資從不亞於競爭對手。楊國榮認為:「合勤不缺聰明的腦袋,缺的是把個人目標、各事業群的目標,轉換成對集團有利的目標。」這導致團隊的產出沒有發揮最聰明人的水準,而像是最笨的人做出來的結果。 當時,台灣各大廠都看到隨著人們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網路,客戶終端設備(CPE)如路由器、數據機等產品的重要性提升,因為對電信營運商來說,這是面對客人的第一線設備,它的網路連線品質、性能表現,直接影響客戶訂閱意願。 通過中間商解決CPE產品開發的問題,速度太慢,因此,他們更希望直接與擁有製造能力的網通廠對接,因此有了所謂「直接供應」商業模式的轉變。 但想做好此生意,軟、硬體研發與製造能力缺一不可,如果是A公司負責產品設計、B公司生產製造,C公司做服務支援,響應客戶需求的速度太慢了。「那段時間我們(集團)掉了交易,並不是沒有拿到單,而是拿到了單後做不成,甚至還繳了罰款。」楊國榮回憶,合勤、盟創沒先談好分工,就無法把溝通時間拉到最短,想拿下電信客戶的機會就低。 這讓它雖然與同業智易、中磊,同時看見了「電信直供」的趨勢,甚至起步也沒比別人慢,卻跑著、跑著自亂陣腳,摔了一跤。 執行長坦承公司處境,反讓員工心安 改革第一步,是讓大家有共同目標。他將電信營運商依照擁有的用戶數分成3個等級,最高階的客人擁有500萬以上的訂閱數,需要完全客製化;第2階可以使用公版稍作客製化後出貨;第3階偏好選用功能完整的標準品。 接下來,只剩決定該向哪一階的電信營運商進攻。即使心中有定見,他仍選擇讓決策「透明」,透過工作坊讓團隊討論並參與決策過程,進而認同策略方向,降低後續做資源移動時的阻力。 此外,合勤也改變KPI設計,讓「集團」賺不賺錢的影響力比重,高於個別公司的獲利,將大家重新拉回同一條船上。 今年以來,網通產業遭遇庫存修正與景氣逆風,楊國榮便親自寫一封信寄給全體員工,說明當前的挑戰以及公司打算如何因應。「高層實話實說,給我比較大的安全感,心裡不用一直猜公司怎麼了,上面的人在幹嘛?」合勤公關副理陳姿儀說,這樣的信,大家不只收到過一次。 原來,透明是楊國榮贏取員工信任感的核心,他自認不是溝通上有天分、魅力型的領導人,「但我敢說我的任何一個決定或對話,即使是在罵人,罵得很難聽,只要我講得出來,傳出去都沒有問題。」 楊國榮靠透明凝聚共識,養出團隊信任感,「信任不等於你要喜歡這個人,而是知道,任何挑戰迎上門,都可以期待他的反應或行為。」 今年上半年,合勤每股盈餘達到1.94元,又比去年同期翻了1倍以上。當團隊的信任有了,兄弟爬山、各自為政便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兄弟登山、相互扶持。 ...

2023.10.19